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2337章 無用的努力

  盧比揚卡廣場上的克格勃總部大樓,比文化部建筑更添幾分壓抑。深灰色的墻體在午后的陽光下泛著冷硬的光,窗戶緊閉,如同無數雙審視的眼睛,將外界的喧囂徹底隔絕。

  一份標注著“機密”的策劃書,被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裝在牛皮紙袋中,經過重重安檢,最終送到了“科技理事會”瓦連京將軍的辦公室,這個機構專門負責竊取西方科技情報的部門,簡稱“T局”。

  一直以來,都有超過一千名克格勃特工,在西方各國來搜集外國技術,其中駐永寧的領事館里就有不下60名KGB特工,專門負責偷竊芯片,或到黑市上購買由小偷提供的芯片運送回蘇聯。

  即使西方專門設置了“巴統”這樣的組織,對蘇聯的芯片事業圍追堵截,蘇聯人也一樣可以通過星洲、港島以及奧地利或瑞士公司繞過限制,通過代理公司等方式間接采購,而對于某些設備,如果無法直接進口或者間接走私,他們就會采用竊取的方式獲得。

  而根據CIA掌握的情報顯示:通過多年的努力,蘇聯幾乎已經獲得了芯片制造所需的所有設備,包括并不僅限于900多臺制備原材料的機器,800多臺光刻機,以及300多臺用于封裝和測試芯片的機器(1)。

  這些設備既有SEA制造的,也有美國、德國以及荷蘭制造的,基本上可以說是來自世界各地,不僅如此,他們還從西德的蔡司獲得了制造光刻機的鏡片。

  而多年來,負責這一行動的,就是瓦連京將軍指揮下的T局,這間機構可以稱得上是蘇聯發展電子產業的心臟所在,也正是因為他的存在,才讓蘇聯獲得了通過正常渠道無法獲得的設備和技術。

  將軍的辦公室寬敞而簡潔,墻面懸掛著領導人的照片,辦公桌是厚重的橡木材質,瓦連京將軍年近六十,頭發已有些花白,卻梳得整整齊齊,軍裝領口的勛章在燈光下熠熠生輝,他坐在寬大的皮椅上,手指交叉放在桌前,眼神銳利如鷹,透著常年身居高位的沉穩與威嚴。

  “文化部轉來的?關于國際象棋人機對決?”

  將軍接過牛皮紙袋,指尖觸到紙張的質感,眉頭微微一挑,語氣中帶著幾分疑惑。他拆開紙袋,拿出策劃書,逐頁翻閱,目光在“超級計算機”、“人工智能實驗室”、“10萬元出場費”等字樣上反復停留。起初,他的表情還算平靜,只是偶爾用指節輕敲桌面,似乎在消化信息。

  當看到“超級計算機可模擬人類思考,與卡爾波夫進行對決”的內容時,將軍的眼神驟然變得銳利。他停下翻頁的動作,身體微微前傾,重新回看關于超級計算機性能的描述,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覺的弧度:

  “SEA人倒是一直敢想,居然想要用他們的機器挑戰我們的象棋大師。”

  他手指在“超級計算機”幾個字上輕輕劃過,眼中閃過一絲探究的光芒,自言自語道:

  “不過,這倒是個好機會——看看SEA的電子計算機水平,到底到了什么地步。”

  將軍將策劃書放在桌上,按下桌角的呼叫鈴。片刻后,一名身著軍裝的副官走進辦公室,立正敬禮:

  “將軍,您有何吩咐?”

  “把這份策劃書立刻拿去復制,”

  將軍指著桌上的文件,語氣不容置疑。

  “副本送到科研部門和情報分析部門,讓他們聯合研究。第一,分析SEA的超級計算機的技術參數,判斷其運算能力和智能水平;第二,模擬推演比賽過程,評估卡爾波夫的勝率,更重要的是——確定人類被機器打敗的可能性有多大。”

  副官雙手接過策劃書,再次敬禮:

  “是,將軍,我立刻去辦。”

  “告訴他們,”

  將軍補充道,眼神變得嚴肅起來。

  “這件事優先級很高,不能有任何疏漏。如果SEA的計算機真有他們宣稱的實力,這場比賽背后,恐怕不只是一場簡單的競技那么簡單。”

  副官點頭應下,轉身退出辦公室。將軍重新拿起策劃書的原件,目光落在“人工智能”的字樣上,手指輕輕敲擊著桌面,陷入沉思。

  窗外的天色漸漸暗了下來,而瓦連京將軍的腦海中,所思索的問題,并不僅僅只是這場比賽,而是這場比賽背后,SEA的電子技術到底有多么的發達。

  “人工智能…簡直就像是科幻電影一樣。”

  瓦連京將軍這么嘀咕一聲,然后又一次把注意力放到了其它方面,對于他來說,這只是所有工作中最不值一提的事情。

  對于T局而言,還有更為緊要的工作,比如“X晶體”的提純,芯片的生產,這些都需要T局部署在海外特工去獲得相應的資料。

  在T局把手伸向西方的時候,西方的手同樣也伸到了蘇聯,只不過伸的方式不同,在長安的調查部科研中心,幾名電子專家,看著眼前的處理器,神情顯得頗為怪異。

  “確定是最新型的處理器嗎?”

  抽著香煙的丁宗勇用充滿疑惑的語氣反問道:

  “飛機是三年前生產的,雷達和電子系統基本上都代表著俄國人的最先進水平。”

  將煙灰在煙灰缸里抖了一下,姚書遠回答道:

  “這應該是沒有疑問的,畢竟,軍用雷達、電子系統,又不是普通的家用電腦,在那里天天更新。”

  “可是…”

  丁宗勇用充滿疑問的語氣說道:

  “這簡直就是一堆落后產品,絕大多數處理器的制程都在10微米以上,雖然軍用處理器需要考慮防輻射、可靠性等方面的原因,其制程相對落后,但是10微米的處理器…”

  抽了一口煙,他用近乎無奈的語氣說道:

  “實在是有些太扯了,他們怎么能這么落后呢?F2戰斗機的處理器也遠遠好過他們。”

  “可是,這架飛機確實是他們現役的飛機,而且還是目標其最先進的戰斗機。”

  其實,丁宗勇他們壓根就不知道,在另一個世界,當別連科駕駛著米格25降落的在日本北海道之后,當美國的專家把米格25大卸八塊的時候,他們驚訝到什么地步,他們所驚訝的并不是其采用不銹鋼制造的機身,他們驚訝的是俄國人用電子管制造的雷達和電子系統!

  那么一堆小型化的電子管,簡直就是十幾年前的產品,現在,得益于蘇聯二十年的追趕,至少用上集成電路,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偉大的進步了!

  瞧著身邊這幾位滿臉不可思議的同事,一直沒有說話的齊懷君,看了一眼他們研究了一個多月的那些處理器,說道:

  “這不正常嗎?”

  “什么?”

  丁宗勇和姚書遠疑惑道:

  “怎么正常了?”

  “你看我們研究的這372塊處理器,有70是直接訪制的我們的和美國的產品,這就是蘇聯的工藝路線——仿制。”

  齊懷君提到“仿制”時,特意加重了語氣,然后他接著說道:

  “花了大價錢做研發的是我們,坐享其成山寨別人產品的蘇聯,按照投入產出比來講,我們血虧蘇聯血賺啊,為什么偏偏是我們笑到了現在,而蘇聯卻越來越落后呢?

  很簡單,因為蘇聯人忽略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恍然大悟似的姚書遠,用力的一拍手,說道:

  “李氏定律!”

  “對,就是李氏定律,雖然并非自然科學定律,它一定程度揭示了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閣下提出這一定律的時候,認為“晶體管密度每年一番”,也就是12個月,實際上,更準確的時間是平均8個月!”

  齊懷君加重了一下語氣,然后繼續說道:

  “去年10月27日,天堂電子推出了奔騰處理器,假設俄國間諜在當天采購到它,并且在一周內,把它送回國,面對其優異的性能,俄國人自然會選擇仿制,小小一塊芯片還怕復制不來嗎?俄國人是胸有成竹,然后他們需要磨掉表層,然后用相機拍下芯片線路、構造,然后再制版,仿制,測試…等到這一切完成的時候,已經過去多長時間了?”

  他的反問讓實驗室里的空氣一下子沉寂下來,他們都是芯片工程師,仿制雖然是坐享其成,但并不是說,拿到產品就能仿制出來,它需要時間——這個時間可能是幾個月,或者更長時間。

  “四個月?五個月?六個月?還是一年?等到蘇聯仿制出奔騰處理器的時候,天堂電子可能已經搞出了新一代的奔騰處理器,正準備投入市場了。”

  喝了一口茶,齊懷君看著陷入沉默中的同事們,用輕蔑的語氣說道:

  “小小的芯片,仿制它并不困難,但李氏定律的面前,蘇聯人的坐享其成不僅沒有加快他們的發展,甚至還拖累了他的發展,甚至會越仿制越落后,因為李氏定律現在僅僅只有8個月。

  集成電路不是過去的工業時代的鋼鐵機器,仿制之后可以使用20年,甚至30年代,集成電路的發展速度之快,是人類工業史上從不曾有過的速度,這種速度,注定了一個結果——越仿制越落后,因為仿制的速度跟不上創新的速度!”

  這正是集成電路最大的特點,別說是8個月了,就是18個月,仿制者也會陷入“越仿制越落后”的局面,因為仿制一款芯片需要一年以上的時間,這樣的追趕是永遠追趕不上的,到最后會被遠遠的甩在身后。

  而最后的結果是什么?

  就是在遠遠的落后于時代之后,被徹底的淘汰!

  “所以…”

  看了一眼那些蘇聯軍用雷達和電子系統處理器的照片,齊懷君用輕飄飄的語氣說道:

  “坐享其成…這個世界上壓根就沒有這樣的好事,現在我們看到的這些處理器,不過只是俄國人為他們坐享其成付出的代價而已。”

  端起茶杯,看著若有所思的同事們,他繼續說道:

  “所以,這沒有什么奇怪的,說實話,在看到其中5微米的處理器時,我都覺得…他們已經很努力了。”

  可努力又有什么用呢?

  (1)此處引用的是真實數據,根據蘇聯解體后公布的資料,蘇聯70的芯片生產設備是從西方以代理公司等方式“走私”獲得,其中有一部分是竊取。

  地址:

哎呦文學網    回到過去做財閥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