屁用沒有!
一架米格25的叛逃,不會給SEA航空工業帶來任何啟示,畢竟,“和平悍衛者”才是世界上第一架雙三戰斗機。
相比于米格25那種直接上鋼板,然后來個力大出奇跡,而對于秉承“為每一克重量奮斗”的航空工程師們來說,又怎么會接受不銹鋼那高達7.9t/立方米的鬼畜密度呢?
所以“和平悍衛者”從一開始,就走向了另一條路——不銹鋼蜂窩蒙皮由不銹鋼蒙皮和鋁合金蜂窩夾層組成,蒙皮的兩面是厚度僅有0.4毫米的不銹鋼薄板,中間則是蜂窩結構。
這似乎是一種完美的折中設計:蜂窩結構成功地極大降低了不銹鋼那恐怖的密度帶來的影響,將材料的整體密度下降到鈦合金和鋁合金的水平,同時外層的不銹鋼蒙皮又保留了不銹鋼原有的出色強度和耐高溫性能。
唯一的問題,就是它太貴了!
超薄的不銹鋼蒙皮和復雜的蜂窩結構讓這種材料的加工難度暴增。美國的女武神XB70就是采用這一工藝,結果就是,蜂窩不銹鋼蒙皮的生產加工費用飆到了每平方英尺1200美元,也就是每平方米1.3萬美元。
面對如此高昂的價格,SEA肯定也負擔不了,那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改進工藝。而其中最昂貴的,并不是超薄不銹鋼板的生產,而是鋁蜂窩生產,因為鋁蜂窩結構由無數特別細小的小鋁片組成。
這個工藝肯定是可以改進的,畢竟,幾十年后,鋁蜂窩是爛大街的技術,世上無難事,只要利益夠,僅僅只用了三年的時間,南洋鋁業就研制出了鋁蜂窩的生產新工藝,直接把蜂窩不銹鋼蒙皮的生產加工費用從每平方米1萬美元,降到了1000美元。
如此,才有了威名赫赫的“和平悍衛者”截擊機。
也正因如此,SEA航空工程師們壓根就瞧不上,直接上不銹鋼鋼板的最大過載公僅只4.5G的米格25,畢竟,相比之下,純粹的高速高空截擊機,其設計哲學完全“放棄”了高機動空戰能力的“和平悍衛者”也能達到6.5G7.5G。
而相比于沒有任何機動性的米格25戰斗機本身,對SEA最有價值的是什么?是通過其雷達和電子裝備來一窺蘇聯的電子技術水平。
這才是最有價值的。
和蘇聯的火星探測器的分析報告得出之后,被第一時間送到李毅安的面前一樣,米格25戰斗機的分析報告,自然也在第一時間,被送到了李毅安的面前。
“…這是一架極端的飛機。它為了極致的速度和高度,犧牲了幾乎所有其他性能,尤其是機動性。如果被更靈活的戰斗機咬尾,它幾乎無法通過常規的盤旋機動擺脫。它唯一的防御手段是利用其加速能力進行高速俯沖,嘗試甩開追擊者。根據試飛表明,它在低空非常笨重,極易被擊落。”
在辦公室里,翻看著軍方的報告,李毅安不用去想,都知道最后他們會得出什么樣的結論——工業垃圾!
這倒不僅僅只是因為有“和平悍衛者”的珠玉在前,而是另一個世界美國對其的評價。
不過,在李毅安看來,真正有價值的,還是對蘇聯電子技術水平的分析報告,相比于采取最尖端技術的火星探測器,這架戰斗機上的電子設備,才代表蘇聯最真實的電子技術水平。
“米格25使用的倒卡雷達重量居然只有700公斤?”
倒置卡塞格倫雷達…但凡是了解蘇聯飛機的都聽說過“倒卡神器”,也就是SU27,它的那臺一噸多重的倒卡神器,絕對是史詩級的重量級“神器”。
而與之相對應的是F4戰斗機的AN/APQ120火控雷達重量只有290公斤,這是因為大量采用了晶體管電路和固體電路。
而歷史上,米格25的倒卡神器更牛——重量足足有1200公斤!
所以,在看到這個數字的時候,除了因為大量采用晶體管、集成電路,成功減重500公斤之外,性能上也有明顯的提高,李毅安的眉頭不由輕揚,然后仔細翻看著它的數據。
“機載計算機運算速度50萬次每秒…嘖嘖!很不一般啊!”
李毅安之所以會這么說,是因為他曾看過一篇文章——倒卡神器27的機載計算機運算速度25萬次每秒,計算速度還不如F15的一個零頭——F15E的計算機4500萬次每秒,甚至就連同殲轟7A的計算機都有4000萬次每秒。
而米格25的機載計算機運算速度卻達到了“驚人”的50萬次每秒。雖然還是比不上F2的零頭。但是這樣的技術進步卻是肉眼可見的。
其實,這很正常,從提前幾年發明晶體管到集成電路,李毅安一手推動了這個世的電子技術大發展。
而集成電路優異的性能,讓蘇聯也無法坐視,最終他們提前十幾年的時間放棄了電子管小型化,開始搞起了集成電路,雖然他們又走了歪路。
可至少比起歷史上,已經很進步了。
這就是SEA使用先進技術必然帶來了全球科技迭代的加速,也就是所謂的邊界效應。
這種迭代加速是不可避免的,畢竟,蘇聯人并不是傻子,他們不會無視集成電路先進的性能,然后在電子管上一條黑路走到頭。
也正因如此,在米格25戰斗機上出現了輕量的“倒卡”——僅僅700公斤,甚至就連同機載計算機都先進了不少。
看著具體的數據,可以看得出來,米格25的雷達,甚至比SU27的N001倒卡雷達的還要先進不少。
想到這,李毅安的心里不禁浮現出一個念頭。
“那么,未來SU27會用什么雷達呢?”
如果沒有了那個一噸重的“倒卡神器”,27會以什么樣的形態展現在世人面前呢?
現在,李毅安真的有點好奇了。
在他看著報告思索的時候,李奕轅卻走進了辦公室,見父親在看報告,他就直接坐在書桌面前。
等到把報告看完之后,李毅安抬頭看著兒子,因為在休假的關系,他并沒有穿軍裝,笑道:
“今天怎么有時間來我這了?”
之所以會這么說,是因為這小子還在空軍服役,雖然已經晉升為中校,但仍然在一線部隊。
平常休假的時候,他更偏重于陪家人——家庭多了,也挺辛苦的。
“這不是大哥約幾家人一起過來用晚餐,想著有陣子沒和爸爸您聊過了,就過來了…”
想著先前瞅見的照片,李奕轅說道:
“是狐蝠嗎?怎么對它有興趣了?”
因為獲得米格25是絕秘,所以李奕軒并不了解,只以為父親在研究這個,他說道:
“雖然歐美把狐蝠吹的很厲害,但從各方面的情報來看,它的機動性很差,俄國人真正的主力是米格23。”
聽著兒子的分析,李毅安笑道:
“我關心的不是狐蝠,而是…這個。”
將一張照片遞給兒子,李毅安解釋道:
“是俄國人的電子水平,情報部門獲得了一些信息,讓我們可以更準確的掌握俄國人的電子水平。”
看著照片上的微處理器,李奕轅直接以軍人的角度問道:
“那么,會對我們造成威脅嗎?”
搖了搖頭,李毅安正色道:
“沒有任何威脅,反而證明了我之前的判斷。”
“父親您的判斷是?”
“俄國人已經錯失了這次工業革命。”
在做出這個判斷之后,李毅安的語氣中帶著一些無奈,只有天知道,曾幾何時,他還是對俄國有一定的希望的,畢竟,在得知俄國提前十幾年放棄電子管小型化后,他一度是這么認為的。
可是誰想到,俄國人的路徑依賴那么嚴重。
“工業革命…”
看了看照片上的處理器,李奕轅想起小時候,父親曾拿著處理器對大哥和他提到這是一場工業革命。
“俄國人錯過了嗎?”
面對兒子的疑惑,李毅安抿了下嘴唇,說道:
“從俄國人選擇抄襲我們的處理器時,他們就已經錯失了這場工業革命,”
在提到“抄襲”時,李毅安甚至有種恨鐵不成鋼的感覺,畢竟,他曾經一度以為,他們會走向自主研發的道路,然后,他們會把電子信息技術帶到另一個方向,而最后,當他們互相融合的時候,或許會進一步推高人類的電子技術水平。
可誰曾想,他們居然又搞了路徑依賴——還是要抄襲!
這簡直就是浪費!
“抄襲?”
放下照片,李奕轅用冷笑道的語氣說道:
“他們能抄成功嗎?畢竟,能復制一塊芯片,跟能量產一塊芯片,完全是兩個難度級別的事。”
雖然是軍人,但李奕轅也是理科生,他非常清楚其中的一些細節。
“沒錯,這就是他們失敗的原因,蘇聯人恰恰忽略了這件事,而這又是其中的關鍵。”
小小的芯片能比兩彈一星還難嗎?中國連兩彈一星都能自己造,制造幾塊尖端芯片還不是分分鐘的事。
但芯片競爭的本質從來都不在于“誰能造的出來”,而是“誰能造的又快又多又好”。
在點頭表示贊同時,他看著兒子的目光中也帶著笑意,因為,兒子的判斷是正確的。
也是所有人所忽視的,為什么這么說?
這就要說到芯片的制造流程了,簡單來講,可以把芯片的制造看作是“平地起高樓”的過程——以極簡過程來說。
先用沙子提取出極高純度的硅——純度99.99999,并將它做成一個大圓柱,然后再切割晶圓,相當于打地基。
在晶圓上涂滿光刻膠,用特定的光透過預先設計好的電路圖掩膜照射晶圓,相當于在地基上畫上大樓的設計圖。
用特定的化學藥劑溶解掉曝光過的光刻膠,留下跟“設計圖”一模一樣的圖形。相當于裝修時鑿掉不需要的墻體。
把硼或磷注入硅晶圓中,在晶圓上做出“隔斷”。填充銅或其他金屬,用來實現“隔斷”間的互聯。
然后再涂上一層光刻膠,重復以上流程幾十遍甚至上百遍。而這每一個步驟都涉及到大量的科學和工程學上問題,其中一步出現問題,就會導致良品率下降。
這也正是它的原子彈和衛星不一樣的地方,那玩意你不需要考慮批量生產,只需生產幾個就行了,甚至不需要考慮成本,不需要考慮標準化,可以大國工匠手搓。
但是放到芯片上卻不行,芯片的良品率也要達到90以上才能盈利。如果良品率太低,就是在白白燒錢。
“…在半導體行業的真理就是——能做出一塊芯片是科學問題,但能做出大量芯片是工程學問題。
做一塊芯片也好,做一百片也好,一萬片也好,都需要經過同樣的流程,因此芯片的制造其實完全遵從邊際效應——做的越多成本就越低,成本越低就越能早盈利,越早盈利也就越能盡早開始下一輪研發。
而俄國的問題恰恰就在于它能做,但做不多。有現成的芯片可以復制,卻沒辦法進一步升級,偷來的設備雖然能用,但壞了卻沒辦法及時維修。
再加上從一開始就拒絕了市場的參與,使得芯片研發和制造的巨大成本都只能由政府承擔,而無法市場化,即使理論上能做出來更精密更高級的芯片,也沒有實力將它付諸現實。
所以,各種原因迭加在一起,等待他的也就是…失敗了!”
直接了當的做出這個預言之后,李毅安的心里還是非常無奈的,畢竟,曾幾何時,他曾對蘇聯在處理器研制上開辟另一條道路是充滿期待的。
或許,通過在另一條道路上的嘗試,未來人類距離人工智能會走的更快,走的更遠。
當然了,也更有利于十幾年后的收割。
但是現在呢?
只能說造化弄人吧。
其實,他們實際上已經開辟了另一條道路,畢竟,其中還有接近40的處理器是他們自主研制的,那些處理器或多或少的總會給SEA處理器研究人員帶來相應的啟迪,就像是奔騰處理器的出現一樣。
本身就是得益于蘇聯方面的研究。只不過,他們走的還不夠遠啊!準確的來說,走的還不夠偏,如果他們能夠在集成電路上用上他們搞電子管小型化的“另一條道路”,誰知道結出什么樣的果?
看來,還是動力不足啊!
在與兒子簡單的聊了一下俄國錯誤工業革命的現實之后,李毅安想了一下,又問道:
“對了,奕轅,你在空軍飛過“和平悍衛者”嗎?”
“當然飛過,我在硫球時,服役的聯隊本身就是截擊部隊,任務就是攔截蘇聯轟炸機。”
聽著兒子的回答,李毅安點頭道:
“那么,你覺得它有進一步升級改進的空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