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莫斯科。
位于市中心烏克蘭大飯店,是莫斯科的地標性建筑之一,屬于鋼鐵時代“七姐妹”建筑群之一。
因為其靠近克里姆林宮,所以通常用于接待外國元首。
這座酒店也是李毅安此行的下榻之處,剛剛從導師格勒返回的李毅安,這會站在套房的落地窗前,
窗外的莫斯科籠罩在晚夏的陽光之中,在河邊,有很多穿著漂亮衣裙的俄羅斯女郎,她們正在抓住夏天的尾巴在那里盡情的展示著自己窈窕的身段。
手里端著一杯咖啡的,思考著接下來的行程。雖然行程都是克里姆林宮那邊安排好的,但是,也有一些自己的計劃,比如說去拜訪一些老朋友。
在莫斯科他還是有一些老朋友的,赫魯曉夫就是其中之一。
不過現在赫魯曉夫身體原因正在醫院治療,所以勃列日涅夫并沒有以及答應下來。
“臨走之前總是要去看一看的。”
就在李毅安自言自語著的時候,房門被輕輕叩響。
“閣下,”
張澤遠的聲音從門外傳來,罕見地帶著一絲猶豫:
“有位蘇聯官員請求見您。”
李毅安皺了皺眉,轉身說道:
“讓他進來。”
門開了,一位身著深色西裝的蘇聯官員走了進來,神情肅穆。他的目光在李毅安臉上短暫停留,隨后用低沉而正式的語氣說道:
“閣下,我代表蘇聯政府通知您——蘇聯公民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于今天上午病逝。”
李毅安的手指微微收緊,咖啡杯在他掌心晃動了一下。他沉默了幾秒,才緩緩開口:
“什么時候的事?”
他的語氣中帶著疑問。
“上午九點十七分。”
李毅安的呼吸停滯了一瞬。
他原本計劃在訪問期間去探望赫魯曉夫,但被告知對方病情嚴重,不宜會面。
他以為還有時間,以為還能再見到這位曾經與他激烈交鋒、卻又在某些時刻展現出奇特默契的對手。
不,不是對手,應該說是朋友。
其實一直以來,李毅安都拿他當朋友的。而且他們兩個人確確實實是朋友。
可現在,一切都來不及了。
“好的,我知道了。”
李毅安點了一下頭,然后說道:
“請你轉告你的上級,我將會出席赫魯曉夫的葬禮。”
李毅安并不是在征求對方的同意與否,而是在告訴他們他一定會出席的。
經過一個小時之后,他就收到了官方的回復允許他參加葬禮。
顯然克里姆林宮也是知道他們之間關系的,畢竟,在赫魯曉夫被勃列日涅夫風的宮廷政變推翻之后,他是唯一一個獲準探望赫魯曉夫的外國領導人。
現在赫魯曉夫去世了,正在莫斯科的他又怎么可能不參加呢?
次日,莫斯科新圣女公墓 赫魯曉夫沒有被安葬在克里姆林宮紅墻下的蘇聯領導人公墓,而是被低調地葬在了新圣女公墓——這個決定本身就意味深長。
葬禮很簡單,甚至稱得上冷清。沒有盛大的國家儀式,沒有鋪天蓋地的官方訃告,只有寥寥數十人站在秋雨中,沉默地向這位曾經的蘇聯最高領導人告別。
根據命令,任何蘇聯民眾都不允許接近新圣母公墓,在公墓外,到處都是KGB的軍警。
李毅安站在人群的最前方,他是唯一出席其葬禮的外國領導導人——在另一個世界,赫魯曉夫的葬禮是悄悄進行的,只有克格勃特工人員及家人親友進入公墓,還有幾個允許進入公墓的外國記者。
勃列日涅夫這樣安排,意味深長。他知道赫魯曉夫斗爭經驗很豐富,當年能清除貝利亞,趕走馬林科夫,沒有一定的政治手腕,恐怕很難做到。
所以,他需要通過對赫魯曉夫的嚴密監視來確保他不至于東山再起。
唯一得到特殊對待的就是李毅安了,上次他訪問莫斯科的時候與赫魯曉夫進行了單獨的會面。
而這一次呢?
原本按計劃他們是應該會面的,可是卻沒有想到會是這樣的結果。
而勃列日涅夫之所以同意他參加葬禮,有很大一個原因就是想了撇開關系,以此告訴李毅安他和赫魯曉夫的死沒有關系。
對此,李毅安并不懷疑,不是相信勃列日涅夫的人品,而是知道他沒有這個膽量。
而且另一方面,赫魯曉夫確實是在這一年去世的。
此時那個由蘇聯著名雕塑家恩斯特·涅伊茲韋斯內設計黑白相間的花崗巖墓碑上還沒有建成——那座上半部分是純白的,下半部分是純黑的,象征著赫魯曉夫復雜而矛盾的生涯。
當葬禮進行時,為數不多的人都默默向赫魯曉夫靈柩告別。走到靈柩前,李毅看著靈柩默默的說道。
“一路走好,我的老朋友。”
然后他將一朵花放在靈柩上,又來到赫魯曉夫的夫人尼娜·彼得羅夫娜的面前,她就站在靈柩旁,在看到李毅安的時候,她有些動情的說道 “李,你知道嗎?在知道你將再次訪問莫斯科的時候,尼基塔非常高興,他說他的朋友要來看他了,他一直很期待著和你再次見面。
在病床上的時候,他也是如此。李,謝謝你來送他。”
說話的時候,她的眼眶通紅,手指緊緊攥著一塊手帕。
李毅安輕聲安慰時,神情中同樣帶著一種失落,在過去的幾年之中,越來越多的老朋友離開了人世。
葬禮繼續進行著。
彼得羅夫娜低聲啜泣著,向丈夫做最后的告別。
隨后,赫魯曉夫的兒子謝爾蓋走上前,站在墓碑前,面對著為數不多的送葬者,緩緩開口:
“我的父親是一個充滿激情的人,他犯過錯誤,但也做過偉大的事。他相信過許多東西,也質疑過許多東西。他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但他是一個真實的人。”
謝爾蓋停頓了一下,目光掃過在場的人,最終落在李毅安身上,仿佛在無聲地傳遞某種訊息。
而李毅安只是對他點了點頭,然后,謝爾蓋繼續說道:
“歷史會評判他,但作為他的兒子,我只想說——他愛這個國家,愛這片土地,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風卷起落葉,掠過墓碑。李毅安靜靜地站著,心中翻涌著復雜的情緒。他曾與赫魯曉夫在長安第一次見面中兩個人針鋒相對,也曾在他下臺后感嘆政治的無情。
而現在,這位曾經的對手,朋友,就這樣被埋葬在莫斯科的這個晚夏之中,沒有盛大的哀榮,即便是在報紙上也僅僅只有一句話。
幾年之后在他的墓地上將會多出一個墓碑。一塊黑白分明的墓碑,無聲地訴說著他一生的功過。
在赫魯曉夫的葬禮上,一個老婦人也來到墓地,她能來這里恐怕只有克格勃同意才會進來。
老婦人在葬禮上表達了對赫魯曉夫的感激之情,因為她曾被無辜關押近二十年,是赫魯曉夫把她放出來,并恢復了名譽。她將把赫魯曉夫的恩情告訴子孫后代。
在老婦人用極其動情的語氣說出這番話的時候,盡管現場的人不多,但是所有人的神情都變得有些異樣。
因為無論如何,赫魯曉夫確實改變了蘇聯,他所改變的并不僅僅只是——讓蘇聯人過上好日子,吃上肉,住進赫魯曉夫樓。
更重要的是,真正意義上改變了蘇聯的政治生態環境,而不是過去那種動輒肉體消滅,每個人朝不保夕人心,人們惶恐不安的生態環境。
數千萬人因為赫魯曉夫走出了古拉格。也正是在他的主持下,蘇聯在真正意義上得到了休養生息,才有了后來的全面騰飛以及現在對美國咄咄逼人的進攻。
蓋棺論定他改變了蘇聯。
和很多人不一樣,他是一個單純的而且真正有信仰的人。
當葬禮結束,人群散去時,李毅安和謝爾蓋握手告別時,輕聲對他說道:
“謝爾蓋,我曾經給你的父親一個承諾,如果有一天你需要離開這里的話,我將會幫助你離開這里。
這個承諾無論在任何時候都是有效的。”
“謝謝您,現在我還有一些事情需要處理。”
盡管謝爾蓋沒有一口答應下來,但是他的話語里表明的意思已經再明白不過了,他將會離開這里,但不是現在。
李毅安點了一下頭表示理解。
確實,謝爾蓋有很多事情需要處理,比如赫魯曉夫的墓碑等等。
最后看了一眼赫魯曉夫的墓地,隨后轉身離開。
在乘車離開墓地之后,李毅安一言不發的坐在那,瑪格麗特也注意到了他的心情似乎有些失落。就握著他的手,說道:
“親愛的,他是一個好人。”
“是的,他是一個好人。”
李毅安說出這句話的時候,語氣中帶著失落。
“而且他是一個有信仰的人。”
在說話的時候李毅安把目光投向的窗外,他看著窗外的莫斯科。
“這是一個充滿信仰的國度,但是…卻是這里很少有人有信仰。”
隨后,他長嘆一口氣,他知道,一個時代,真的結束了。
請:m.badaog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