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俄國人一起參加宴會的會如何收場?
會喝醉!
從端著酒杯彬彬有禮的舉杯應酬,到后來勾肩搭背推杯換盞把酒言歡,再到觥籌交錯,酒至半酣,淚灑滂沱憶當年。
總之,哪怕就是國宴,俄國人也有能耐把它變成酒吧的狂歡。
等到李毅安回到酒店后,再一次醒來時,已經是第二天了,醒來后,還好,身邊沒有俄羅斯美女——這種事情很正常,也經常發生,當然了,KGB也會貼心的拍個電影。
這事印尼的那位就碰到過,不過人家大度的說——放吧,讓全印尼人都看看我大戰俄國美女的雄風。
不過,也就是對付那樣的國家而已。
宿醉之后,人是非常痛苦的,盡管此時胃縮成了一團的李毅安只想喝上一碗牛肉湯之類的湯水,但第一件事還是去了衛生間,坐在馬桶上一邊釋放,一邊思索人生。
在閑暇之余,李毅安看到了一旁的衛生紙,招待外賓的酒店里自然是有衛生紙的。
但是,衛生紙,這玩意,在蘇聯絕對是…稀罕貨。
蘇聯直到二戰前吞并了立陶宛才開始生產衛生紙——立陶宛原有的工廠。可這造出來的廁紙,灰不拉幾的,質量差不說,還特供!
普通老百姓根本見不著,只有少數高官才能用。后來立陶宛產的廁紙質量稍微好點兒,但也輪不到老百姓,主要供應給高官和涉外酒店。
為啥?
因為外國友人來訪問,一看這號稱強大的蘇聯,酒店里居然用報紙,這也太掉價了吧?
后來,赫魯曉夫開始蓋樓,很多人家里有了獨立衛生間,這才開始講究起個人衛生來,對廁紙的需求也上來了。直到兩年前,蘇聯又從英國進口了兩臺設備,在列寧格勒州開始生產卷筒紙。
不過,產能實在拉胯。80年代,全國2.6億多人,一年才生產6700萬卷廁紙,平均一人還分不到一卷呢!廁紙比香腸還緊俏,也就莫斯科和彼得格勒好買點兒,其他城市,只有好單位才發點兒。
在蘇聯,衛生紙稀罕到什么地步?買上衛生紙后,為了防止丟失,都會將衛生紙一卷一卷的穿成圈套在脖子上。甚至追姑娘,送廁紙都比送花管用。家里廁紙多,那就是妥妥的土豪。
至于普通百姓在絕大多數時候,只能用報紙,尤其是《真理報》。家庭主婦們把《真理報》裁成小方塊,整整齊齊地擺在廁所里,也算是“物盡其用”了。
“報紙看完后,用來擦屁股”,這種物盡其用,直到蘇聯解體,蘇聯人都沒有好好“伺候”過自己的屁股。
這也是蘇聯才有的奇觀——能造出原子彈,送飛船上太空,卻解決不了國民上廁所擦屁股的問題。
看著一旁的衛生紙,李毅安的腦海中想到的不是蘇聯的衛生紙危機,而是蘇聯直到解體,這一窘境都沒有解決的“故步自封”。
“即便是你們建立了月表基地又怎么樣,結果連屁股都照顧不好…”
搖頭輕嘆之余,李毅安抽了一截紙,入手的手感一言難盡,粗糙且厚實…這就是蘇聯。
好吧,這也很蘇聯!
過度偏重于重工業的發展,而相對忽視了民生需求,使得蘇聯在科技軍力上雖顯赫一時,卻在滿足人民日常生活基本需求上顯得捉襟見肘。
衛生紙的匱乏,不僅直觀地暴露了物質資源的不足,更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狀態與社會管理理念上的缺失。
“要不然,和蘇聯談談向他們出口一些衛生紙生產線呢?”
李毅安之所以會冒出這個念頭,不是想要幫助蘇聯,而是…為了用了一些盡可能不值一提的東西,從蘇聯換取技術或者SEA所需要的重型機械設備。
尤其是技術,蘇聯其獨特的一些技術,在軍事領域尤其如此,只不過蘇聯嚴苛的保密制度,讓那些技術一直敝帚自珍,不為外界所知。
但是在蘇聯解體后,在美國一方面從蘇聯大量挖人,挖走了超過10萬技術工程人員的同時,還以合作研究的方式來以極低的價格獲取蘇聯研究所的研究服務。
有一個最典型的技術:增強玻璃纖維纏繞與金屬加強技術。這樣的技術可以在大型固體火箭發動機的纏繞工藝上發揮重要的作用。
表面上看起來,這一技術是應用于大型固體火箭的,可到了美國之后,波音與相關機構合作,將其進一步應用于飛機制,也就是碳纖維纏繞機身。
當然,這只是其中的一項技術,從中可以看到,蘇聯的很多技術,因為與軍事工業有聯系,所以一直處于高度保密之中,而李毅安此行的目的,就是為了撬開蘇聯的保密大門,獲得他們的一些技術。
相比于技術換技術,李毅安更傾向于用成套的工業機械換技術,畢竟,工業機械僅僅只是機械而已,不會對蘇聯的實力提升多少。
當然,也不能這么說,工業機械,尤其是民用工業機械,不僅可以增強國力,而且可以最大限度上增加蘇聯人的幸福感,至少,可以改變蘇聯人會將衛生紙當作嫁妝,還擺在最顯眼的位置,以彰顯其地位的尷尬境地。
就在李毅安盤算著要用衛生紙,不對,是用衛生紙設備換蘇聯的高精尖技術,并且開始了對蘇聯的考察,同時等待蘇聯官方批準他與赫魯曉夫的會面時——和往常一樣,李毅安首先去了導師格勒,畢竟,那里是蘇聯最大也是最繁華的城市,除了莫斯科,就數它了,論繁華程度甚至還稍在莫斯科之上。
所以,一直以來,導師格勒都是各國訪問俄國的第二站。
前往導師格勒,李毅安并沒有乘飛機,而是乘坐高鐵——蘇聯的高鐵。
在過去的十幾年間,蘇聯已經成為世界第一高鐵大國,不僅用高鐵將莫斯科和導師格勒連接在一起,還修建了莫斯科基輔,莫斯科到明斯克,甚至就連莫斯科到阿拉木圖高鐵也在修建之中。
而在國際上,還修建了莫斯科到柏林的高鐵,并且規劃了利用高鐵網絡將華約國家串聯在一起的“高速鐵路網”。
顯然蘇聯軍方意識到了高鐵在運兵等方面的優勢,在軍方的支持下,蘇聯的高鐵建設速度被加快了許多,而另一方面,高鐵的大發展,也給蘇聯帶來了新的經濟增長點,畢竟,大基建本身就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利器。
而與此同時,當年為了推銷汽車生產線,由SEA提供技術支持以北歐和加拿大標準的修建的高寒地帶高速公路,也出現在蘇聯的土地上,不過,相比于高鐵,蘇聯的高速公路筑建就慢了很多,直到現在,只修建了莫斯科到導師格勒以及明斯克等少數幾條高速公路。
顯然,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他們并沒有改善交通的意愿,或者說,蘇聯人壓根就沒有意識到高速公路對經濟的推動作用。
要想富先修路,這個道理很簡單,但不是每個人都能看到其背后的社會意義。
相比于高速公路,蘇聯軍方更愿意修建軍事意義重大的高速鐵路。
“沒想到,現在蘇聯居然成為世界第一高鐵強國了…”
在高鐵的車廂里,李毅安的內心不禁感慨起來。
眾所周知,蘇聯的高鐵技術源自于SEA,只不過其車廂更蘇聯化,與SEA的子彈列車有點類似,但又有所區別,顯然,蘇聯的工程師的想法很簡單——內部的核心技術可以是SEA的,但是外形一定要是蘇聯的。
“果然,真的很蘇聯啊!”
在李毅安感慨著的時候,他并不知道的是,在克里姆林宮武器庫大樓的會議室之中,那些蘇聯高層,這會因為他的建議,已經爭吵了起來。
“技術交換,我們難道要用我們的導彈去換取他們的石油管道嗎?”
基里連科有些激動的說道,雖然他并不是軍人,但是他非常清楚,蘇聯什么技術最先進,民用技術連提都不用提,蘇聯只有與軍事相關的科技才值得一換。
其它的都是垃圾,這不是外國的評價,是他們自己的評價,他們自己都看不上自己的技術。
“他們并不需要我們的導彈,他們的戰斧比我們的導彈要先進,火箭也不比我們的差。”
好吧,這也是扎心的現實。
其實,連勃列日涅夫也很清楚,他的手里并沒有多少牌,于是他便開口說道:
“同志們,不論我們是否愿意,都必須面對一個現實問題,就是在很多技術領域我們是遠遠落后于他們的,就像天然氣和石油管道的控制系統一樣,他們早在幾年前就實現了自動控制,自動監測,而我們呢?仍然使用手動控制,柯西金,你來說說,我們每年在這方面損失多少?”
作為蘇聯部長會議主席,也是實質上的經濟大總管和改革的推動者,柯西金自然非常清楚,他說道:
“因為泄露和管理不當造成的故障,每年至少給我們帶來幾十億盧布的損失,這不僅影響到我們的出口,也影響到包括莫斯科在內的很多城市的燃料和天然氣的供應,”
當然,更重要的是出口,蘇聯需要通過出口天然氣去換取外匯,那些寶貴的外匯——無論是美元,還是大洋英鎊,或者南元,不僅可以用于支持他們的盟友,而且還可以用于購買蘇聯所需要的各種商品。
“是的,我的朋友們。”
勃列日涅夫繼續說道:
“我們需要他們提供這些我們所需要的技術,只有通過這樣的技術引進,我們才能夠追趕上美國人,而相對應的是,通過技術交換,我們可以最大限度的節省寶貴的外匯,這對于我們來說,是一個機會。”
“伊里奇,這確實是一個機會,但是我們也必須考慮到一點——就是保密問題,畢竟,很多技術都是應用在軍事領域內的。”
國防部長格列奇科也跟著強調道:
“我們必須要考慮到整體的安全。而不僅僅只是經濟上的利益,這只有資本家才會單純考慮這個問題。”
好吧…格列奇科的回答,讓勃列日涅夫一陣尷尬,這豈不是諷刺他像資本家一樣考慮問題。
眼瞧著當今伊里奇的神情變得尷尬起來,他的好朋友們又怎么能讓他陷入這樣的境地內,于是立即有人站出來幫助他解圍了:
“我們可以先進行一些嘗試,先拿出一些并不那么重要的技術,在軍事領域的應用并不廣泛的技術,或者不會有什么影響的技術,嗯,用西方人的話來說,就是建立了一個出口許口,當然…”
提出建議的庫拉科夫稍微頓了一下,說道:
“我們還可以趁機從SEA獲得一些軍事,或者說我們的軍隊所需要的一些技術,那些技術或許將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們的戰斗力,你覺得呢?”
果然,換個角度一說,結果就大不一樣,原本反對的人一聽說可以從他們那里換來國防技術,他們的反對自然也就沒有那么強烈了,于是他們很快就達成了一些共識。
就在他們達成共識的時候,突然,會議室的門被敲響了,然后有人匆匆的走進來,將一張紙條遞給了勃列日涅夫,接過紙條的他,看了一眼,表情變得凝重。
至于會議室里的其它人,也從他的表情變化中,看了出來——有事情發生了!
請:m.badaog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