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371章 捉星拿月

  隨機推薦:

  僅僅二十余年時間而已,李青松便在這個完全原生態的恒星系之中完成了工業體系的搭建任務。

  每一顆具備價值的星球之上都出現了數量多到數不清的各種工廠,每一顆星球上都聳立起了短則數千公里,長則高達十萬公里的眾多太空電梯,龐大的運輸船隊往返在不同的星球之間,終日不停。

  那早已經清潔溜溜的各種倉庫再度被無數物資充滿。居住飛船之中,因為能源不足而取消的天氣系統、水循環系統、野外環境系統等再度啟用,山峰再一次被綠草覆蓋,叢林之中再度出現了各種飛禽走獸。

  城市、山野之間的河流再度開始奔騰,早已干涸的湖泊海洋也出現了碧波萬頃。

  一座又一座實驗室再度恢復了工作,無數科研人員終日忙碌不休。

  引力工程的前期物資與設施準備工作在這一刻也真正完成。

  那么,到了真正向基礎物理學突破展開沖鋒的時候了。

  李青松知道,引力與其余三種基本力俱都存在一些差異。

  這差異早在電弱時期,也即人類文明時期,便已經被科學家們察覺到。

  那便是,相比起其余三種基本力來,引力實在太過怪異,太過格格不入。為了描述引力,科學家們甚至不得不專門發展出一套名為相對論的理論。

  這種格格不入表現在各個方面。最為明顯的一個差別是,相對論認為時空是平滑的,連續的,而量子力學則認為時空是非連續的。

  套用在引力上,便是相對論認為引力是時空的彎曲,而量子力學則認為引力是一種物質間的作用力。

  既然是作用力,那么就涉及到引力子的問題。

  就像電磁力通過光子傳遞,弱核力通W和Z玻色子傳遞,強核力通過膠子傳遞,以此類推,引力也應該需要一種粒子來傳遞才對。

  這種暫未明確的粒子,便是引力子。

  引力波的存在,李青松早已經明確。他甚至還研發出了精度極高的引力波探測器,甚至可以用于接收引力波通訊信號。

  當初從赤星聯盟處得到的信息,便是通過引力波傳遞的。

  那么…引力子在哪里?

  如何才能探測到它,并明確它的屬性?

  這是統一引力的基礎條件。用科學術語來說,便是完成引力的量子化。

  也即,首先必須要將引力納入到量子力學的框架之中來,才能談后續將其統一的事情。

  打個比方的話,就像是地球上存在兩個種族,一個種族已經發展了一些科技,擁有共同的價值觀和道德觀,稱之為智慧族,另一個種族則是蠻族,茹毛飲血。

  現在這兩個種族打算和談。那么,且不管和談能否成功,智慧族首先都必須要做一件事情:開化蠻族,讓其認同己方的一些理念,譬如人人平等,相互友愛,和平共處,生命無價等。

  “人人平等,相互友愛,和平共處,生命無價”這些價值觀念,便是“框架”。唯有也讓蠻族認同了這些框架,和己方處于在同一個框架之內了,才能有后續和談的事情。

  否則,智慧族認為生命無價,蠻族則認為爛命一條不值錢,智慧族認為相互友愛才是對的,蠻族則認為陰謀詭計才是王道,智慧族認為簽訂了條約就要遵守,蠻族則認為條約就是拿來違背的,價值觀念都不在一個框架內,雙方看重的根本不是一個點,牛頭不對馬嘴,能談出什么東西?

  此刻,引力相對于李青松來說,便是一個“蠻族”。將其量子化,為后續統一做準備,便等同于智慧族開化蠻族,進而為談判做準備。

  很顯然,要完成引力量子化的工作,首先要能探測到引力子才行。否則連引力子是否存在都無法明確,能量子化個什么?

  為了完成這項工作,早在尚未停靠這個恒星系之前,各種族科學家與李青松便進行了大量的思考與討論,進而形成了一些共識,找到了一些可能有效的辦法。

  還是要提升探測精度才行。

  怎么提升探測精度?

  工程師與科學家們準備通過兩種方式來進行。

  其一,建造足夠巨大的,基本原理與中微子望遠鏡類似的探測器。

  在理論計算之中,李青松與各種族科學家們一致認為,引力子和普通物質粒子也有發生碰撞的概率,而這種碰撞同樣可能導致一些可以觀測到的光學現象。

  又依據現有科學資料,李青松還知道引力子的穿透力極強,甚至遠遠超過中微子。

  現有的中微子望遠鏡在可期望的時間內根本沒有概率探測到引力子撞擊純水分子的現象。

  想要依靠這種模式來探測到引力子撞擊現象,進而通過撞擊數據反過來研究引力子的各種性質,需要將現有最大的中微子望遠鏡的規模再提升5000萬倍才行。

  李青松所建造過的最大型的中微子望遠鏡,其內部容納有21.5億噸的純水,呈現出球體的它,直徑甚至達到了1600米。

  將這個巨大的水罐放到地球上的話,它甚至要比泰山還高。

  將其提升5000萬倍,其內部容納的純水質量將達到10億億噸左右。

  而地球上,所有的海洋、湖泊、河流,連大氣層之中的水、土壤之中的水、生物體之中的水,等等等等,所有形式的一切水都算上,總質量也才僅有140億億噸左右。

  這一臺設計之中的引力子望遠鏡,其所需要用到的水量足足占據地球總水量的14分之一,大約與四大洋之中的印度洋的總水量相當。

  如果將這么多水散布到太空中,它甚至會在自身重力下凝聚成一顆水球,其直徑將達到720公里!

  更關鍵的是,為了確保觀測精度,這些水必須都是超純水才行,也即每1億億顆水分子之中最多只有一個雜質分子的程度。

  這樣巨大的工程,便連李青松都感到有些棘手。

  但這大概還屬于普通強核文明可以做到的程度,無非是耗時更長,慢慢建設而已。

  至少從社會工程學層面來說,通過這種探測器來完成引力量子化的工作是有可能的。

  那就沒什么說的了,造就是了。

  工程師與科學家們準備的第二種提升探測精度的方案,便是通過氣態巨行星為媒介來進行。

  在基于現有理論的計算之中,科學家們認為,引力之間的相互作用會導致物質在微觀層面發生一種名為“湍震”的現象。如果能探測到這種湍震現象,便可以通過它來反過來研究引力子的各種性質,進而完成引力量子化的工作。

  但這種湍震現象極為微弱,根本不具備在常規試驗環境下探測到的可能性。

  除非能將試驗工具放大到足夠大,這種微弱的湍震現象才會跟隨著同步放大,才能被人們探測到。

  需要放大到多大才夠用?精密計算表明…差不多像是氣態巨行星一般大就差不多了。

  這很顯然是普通強核文明不可能完成的工程,就算以李青松的工程能力也遠遠不夠。但很顯然,李青松是不必真的去建造那么巨大的探測器的,因為星系之中天然存在符合條件的試驗媒介。

  那些巨大的氣態巨行星便是天然的試驗場所。

  現在唯一的問題便是,如何進入到氣態巨行星內部足夠深的地方,在那里進行實際觀測,看能否觀測到理論推測之中的“湍震”現象了。

  早在當初由電弱晉升為強核的時候,李青松便嘗試過在氣態巨行星內部進行觀測的行動。

  但因為氣態巨行星內部的壓力實在太過巨大,且自己的科技有限,無法支撐的緣故,最終未能成功。

  但現在自己的科技程度已經到達強核巔峰,強核材料早已經獲得了大規模的應用,有了長足的發展,探測飛船的性能大幅提升,進入氣態巨行星內部進行探測便有了可能性。

  當然,李青松此刻所掌握的強核材料,其本質上并不是理想化的“克服原子核間庫倫斥力,令其緊密排列”的那種材料。

  理想化的強核材料,密度大約接近中子星的密度。其各種性能當然超乎想象的強悍,甚至能近距離硬抗大當量氫彈的爆炸,將其丟到恒星核心恐怕都不會破損。

  但它的技術含量實在太高,在可預見的未來,哪怕成功晉升為引力文明,李青松都清楚知道自己沒有任何做出這種材料的可能性。

  現階段李青松所謂的強核材料,其實是和能量護罩類似的某種通過強核激發來獲取到的材料。其性能當然比真正理想化的強核材料差得遠了,但也比常規材料超出許多,足夠用了。

  確認了這兩種方式全都具備工程可行性,李青松立刻便和眾多智慧生命科學家一起,真正開始向“引力子量子化”發起了沖鋒。

  首先進行的是引力子望遠鏡的建設工作。

  它太大太大了,直接在太空之中找一個地方開始建造恐怕不行。更加經濟與合理的方式,是找一顆矮行星,借助其結構和框架來進行引力子望遠鏡的搭建。

  一番尋找之下,李青松很快便找到了一顆合適的星球。

  它距離主恒星約有120億公里的距離,接收到的恒星輻射極低,且周邊不存在任何大行星,也不必擔心會受到引力干擾。

  就是距離遠了一些。120億公里的距離,就算是李青松的運輸船,一趟運輸下來也要耗去約三個月的時間。

  但這個障礙對于李青松來說最多也就是略微麻煩一點而已,仍舊算不得什么。

  大量的工業飛船、運輸飛船抵達這顆矮行星,工程立刻開始。

  操縱著元始AI,令它操縱著各種智能機器人和機械實地展開作業,李青松還分出一點心思,望著這顆矮行星那布滿暗紅色托林的大地,心中滿是感慨。

  他回想起了當初自己在洛神星之上艱難發展,一點一點積攢克隆體,發展科技的歲月。

  恍惚間已經是上萬年時間過去了啊…

  幸好,上萬年時間的發展,我早已經不是那時候的我。以我現在的技術,一顆矮行星而已,已經不再是我只能仰望的存在,而是我可以隨意揉捏、改造的工具。

  這一次,李青松要進行的工程也很簡單。

  掏空這顆矮行星!

  把這顆直徑達到了900公里,總質量高達100億億噸的龐大星體,除去厚度約80公里的外殼,內部全部掏空!

  這意味著高達55億億噸的土方量。而這個質量基本上與地球四大洋之中最大的太平洋的總水量相當。

  在元始AI的直接操縱下,無數臺巨型機械首先開始在這顆矮行星那荒涼死寂的大地之上打出了2.5萬個洞穴,平均每1010,100平方公里一個。

  每一個圓形洞穴都有550米左右的半徑,面積為1平方公里,深度則達到了80公里。

  在到達這個深度后,李青松便不再打洞,而是開始了挖掘。

  挖掘什么?

  什么都挖!

  無論水冰、干冰、液態氫氧氮,還是硅酸鹽、硫酸鹽等巖石,有什么挖什么,看到什么挖什么,一點不剩。

  巨量的土方在重型升降機的工作之下源源不斷的攀升,又隨之被轉運到太空電梯那里,順著太空電梯來到太空。

  滿載而來的空天母艦、巨型運輸船等,在卸下貨物,貨倉清潔溜溜之后,便將這些挖出來的土方運輸到數千萬公里之外的位置,讓它們在那里依靠自身重力,再度自然聚合在一起。

  80公里深的地下很快便出現了一個個巨大的空洞。為了保持這些空洞的完整,不至于在自身引力作用之下坍塌,李青松還跟隨著挖掘進程,一邊挖一邊搭建支撐結構。

  采取強核材料制作的,具備超強支撐力的巨大支撐桿如同擎天巨柱一般,一頭連接著更深處的底層,一頭連接著厚度達到80公里的外部殼層,將其死死撐住,不讓它塌陷下來。

  伴隨著挖掘的進展,地下空洞越來越大,越來越深,這些支撐柱也隨之延伸,越來越長,越來越多。

  時間悄然流逝著,轉眼間便是數年時間過去。

  伴隨著最后一堆土方被運走,這一處地下空洞被李青松徹底打通。

  從此刻開始,這顆矮行星便呈現出了任何自然過程都不可能造就出的結構。

  它內部是一顆直徑達到了730公里的龐大球體,外部則是一層厚度達到了80公里的厚重殼層,而這兩者…互不相連。

  想象有一顆煮熟的雞蛋,此刻這顆星球的狀態,就像是那顆煮熟的雞蛋的蛋清層消失,只剩下了蛋殼和蛋黃,蛋黃便懸浮在蛋殼之中,沒有一處自然結構與蛋殼連接。

  負責連接蛋黃與蛋殼,并支撐起蛋殼不墜落下來砸到蛋黃上的,是李青松專門建造的,數量高達數百萬的巨型支撐柱。

  操縱著一名克隆體站在內核地表上,仰望著這一片被無數燈光照亮的世界,李青松心中滿是感慨。

  此刻呈現在他面前的是一幕奇特的景象。

  腳下是平整的大地,天空則是各種顏色交雜的巖石,大地與天空之間,則是一根根擎天巨柱,密密麻麻,甚至看不到它的盡頭。

  “還真是奇妙啊…”

  但現在并不是工程的終點,接下來李青松還要繼續。

  把這顆內核破碎掉,也挖出去!

  如同螞蟻一點一點吞食饅頭一般,在李青松那龐大的工程能力之下,這顆內核的體積不斷縮小。而遠在數千萬公里之外,一顆新的星球正在逐漸生成。

  一船又一船的星球殘渣傾倒在這里。一開始時候,那些殘渣還各自保持著獨立,相互之間并不接觸,大致形成了一個小行星群,共同圍繞著恒星旋轉。

  但伴隨著物質的急速增多,這一情況很快便得到了改變。

  李青松看到,那些平均尺寸不超過200米的小行星像是受到了一雙無形大手的操控,相互之間開始了聚合、擠壓,慢慢的形成了一個外型并不標準的星體。

  伴隨著物質的再度增多,這顆并不標準的星體漸漸呈現出了球形。

  一顆真真正正的矮行星便在李青松面前誕生了。

  “放在古人面前,我此刻的行為可以算得上是真真正正的捉星拿月了吧。”

  李青松淡淡的想著:“只可惜,現在我最多只能拿得動矮行星。那種大行星還是力有不逮啊。”

  伴隨著這顆人造矮行星的出現,真正的施工場所那里,位于內核的那顆星體也徹底消失不見。

  現在,這顆天然矮行星真正只剩下了外部一層殼,內部什么都沒有了。

  數百萬根長度達到了740公里,縱橫交錯,各自指向不同方向的擎天巨柱,將這一層約44億億噸,約等同于兩個大西洋所有水量加起來的質量撐了起來,讓它們保持著穩定。

  平均算下來,每根柱子需要支撐的質量約為2000億噸。這看似太過巨大,根本不是區區一根柱子便能支撐起來的,但不要忘了,這里是矮行星,而不是地球。

  其實這些柱子所需要支撐的并不是2000億噸質量,而是這些質量所造就的相互之間的引力,只需要抵消這些引力即可。

  這個數字就小了許多,用這些柱子撐起來絲毫不成問題。

  此刻,有一系列奇妙的現象發生在了這巨大的內部空洞之中。

  工程進行到了這一階段,李青松在這顆星球之上的物資運輸任務便不再采取之前的那些或者在星球表面建造高速鐵路,又或者直接使用飛船來運輸了,而是一種以往從未出現過的全新的運輸方式。

  將物資打包好,直接扔下去。

  是的,就是這么簡單。

  此刻有一批聚變燃料需要從星球這一側運輸到另一側去。于是,那些承載著氕氣的大罐子便從這一側扔了下去。

  突破外部殼層,進入到內部空洞后,這巨大沉重的罐子仍舊在以高速墜落,且一直保持著加速狀態,一直到此刻已經空無一物的星球質心處為止。

  越過質心,它的速度便開始了降低,一直減速。一直到恰好越過正對應的星球另一側的孔洞,到達星球另一側地表時,它的速度恰好降低為零。

  這里的智能機器人們只需要將其拉走存放即可。

  星體的質量分布所導致的引力關系,造就了這一幕奇景。

  只可惜,這種奇妙的物資運輸方式僅僅只持續了短短幾天時間而已,之后便不能用了。

  因為李青松的工程進行到了下一個階段。

  該在這開挖好的巨大空洞內進行引力望遠鏡的建設了。

  在前期任務之中,除了將原本的“星核”挖走,李青松還在進行著另一項任務。

  從一顆氣態巨行星的衛星上開采水源。

  它的半徑有約1500公里,對應的,表面積便有大約2820萬平方公里。而如此廣袤的面積全部被厚重的冰層覆蓋。厚度約500米之下則是一片平均深度約有3000米的液態海洋。

  這么多水,將其均勻鋪設在地球表面的話,其深度將達到160米左右!

  而現在,因為李青松持續幾十年時間的開采,這顆衛星上,無論冰層還是液態水,所有水源已經全部消失不見,全部被運輸到了那顆遙遠矮行星的旁邊。

  它們在那里匯聚成了一個直徑約為700多公里的“水星”。

  現在李青松所要做的事情便是,將這顆直徑約為700多公里的“水星”,塞到這一層球殼內部去。

  當然,在這之前還需要做一件事情,那便是水的凈化。

  唯有超純水,才能承擔起觀測引力子的任務。

  于是,一邊進行著球殼內部巨型儲水罐、引力望遠鏡內部設備的建設任務,李青松建造在星球地表的眾多水凈化工廠也開始運轉。

  眾多巨型運輸船將一船又一船的水運輸到工廠之中,在這里完成凈化程序后,洶涌的超純水便灌注到了球殼內部,將那一個個提前搭建好的儲水腔室灌滿。

  持續了足足十年時間,那一顆“水星”徹底消失不見,這一顆矮行星則重新擁有了內核,不再只有外部那薄薄一層。

哎呦文學網    人類失蹤,幸好我有億萬克隆體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