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三十五章 正一道

  春秋時期,戰國大夫鄧析,曾經提出了“兩可論”,核心思想是“以非為是,以是為非,是非無度,而可與不可日變”。

  什么意思呢?同一事物在不同的立場或不同條件下,往往會具有不同的或相反的性質,產生不同的甚至互為矛盾的觀點。

  對的可以是錯的,錯的可以是對的,是非對錯不存在絕對性,隨時都可以變換。

  洧河發大水,鄭國有一個富人被大水沖走淹死了。有人打撈起富人的尸體。富人的家人得知后,就去贖買尸體,但是得到尸體的人要價太高了。于是,富人的家人就來找鄧析,請他出主意。

  鄧析對富人的家人說:“放心吧!那個人只能將尸體賣給你們的,別人是不會買的。”因此,富人的家人就不再找得到尸體的人買尸體了。

  得到尸體的人著急了,也請鄧析出主意。鄧析又對他說:“你放心吧!富人的家人除了向你買,再無別處可以買回尸體了。”

  鄧析站在兩方的立場看待同一件事情,說出了有利于雙方的話。無論是在邏輯上還是在情理上,他所說的兩種互相矛盾的話都是對的,沒有什么好反駁的。

  但問題在于,鄧析沒有自己的立場,也沒有選擇一方立場,這就導致雙方陷入了僵局,對雙方都沒有好處。

  所以鄧析在歷史上,很讓人討厭,因為他做事沒有自己的立場,沒有自己的度量,沒有自己的“禮”!

  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

  村內屋子里,五個人各坐一方角落,自顧自的沉思著,也沒人說話。

  大家都在基于自己的立場,思考相應的問題。

  傅源自己,只是加深了封神時的感悟,便開始打量起眾人來。

  通過各自的立場,傅源很容易就能揣度出他們在想什么,比如趙方旭作為公司董事,想的肯定是“封神”對當前秩序的影響,以及后續的應用。

  關石花作為出馬仙一脈的領頭羊,想的肯定是為“出馬仙”一脈謀利,當然,由于白老太太那不堪的表現,這其中的影響肯定也要考慮。

  高廉么,聯系原著,他能為自己的女兒退出十佬,加入公司…思考的大概是他的女兒高二壯,作為特殊的存在,是不是也能被封神?

  老天師大概是在想“天師度”有關的事。

  聽上去是不是好像“讀心術”一樣玄乎?其實這些都是基于當前線索推測出的判斷。

  只不過“明智清心”后,這種判斷更加清晰準確,類似于“至誠之道,可以前知”!

  普通人也可以做到,遇到事情時,只要站在對方立場上多想想,大體都能猜透對方的心思。

  “推己及人”而已。

  屋子里沉默了許久,終于,趙方旭第一個回過神來,有些急切的起身,大概是想上面匯報,不過在看到傅源時,頓了一下,終于想起遺漏了什么。

  當即介紹道:“傅源啊,這位便是異人界十佬之一,正一派的首領,龍虎山天師府第六十五代天師,張之維老天師。”

  傅源起身行禮,道:“傅源,見過老天師。”

  老天師含笑,道:“君子含光,通儒達識,年輕人不簡單啊!”

  傅源謙虛道:“您過獎了。”

  趙方旭笑著道:“老天師,傅源,我這邊還有事,得先走一步,你們兩位是一起走,還是聊聊再走?”

  傅源想了想,看向老天師,正要開口。

  老天師搶先道:“難得見到這樣的年輕人,當然要好好聊聊。”

  趙方旭點頭,道:“那行,送您回龍虎山的車就在村外等著,傅源也是一樣…那我就先走了,這次的事,保密方面,不用我強調了吧?”

  “自然!”二人同時點頭。

  高廉跟關石花也站起來,道:“那我們也先走一步,二位慢聊。”

  等人都走光后,屋子里就剩下傅源跟老天師。

  不等傅源開口,老天師道:“傅源啊,你學富五車,知道我們龍虎山的歷史嗎?”

  傅源想了想,道:“只是大體知道一點,好像是由張道陵創建于唐朝天寶年間…”

  老天師搖頭,道:“張道陵祖師原名張陵,于漢末創建五斗米教,自稱“天師”,其子張衡為“嗣師”,其孫張魯為“系師”,祖孫三代傳承,被人稱為“張天師”一脈。

  而這最早的三代“張天師”,無一例外,最開始都是學儒的,只因世道混亂,無所治世,一身抱負不得施展,故而才棄儒改學長生之道,自此代代相傳。”

  傅源有些詫異,張道陵原來是儒家弟子么?這還真不知道!而且張道陵原來出生在漢末…漢末到天寶,中間隔了幾百年呢。

  老天師又接著道:“早在建安二十年,“三張”便得到了漢獻帝敕封,彼時由“系師”張魯接受敕封,也是由他主持祭祀…

  此后傳承不斷,直到大唐天寶年間,才再次被敕封,引領正一教,歷朝歷代,祭祀不斷!”

  傅源恍然,點點頭,道:“我明白了。”

  雖然老天師雖然說得很含糊,嘴上明明說得是其他事情,但話里話外,卻又解釋了“天師度”的問題。

  被敕封,主持祭祀,還有棄儒從道的“三張”…跟今天的場景,是不是很相似?

  當然,有“知”才有“行”!

  此情此景下,老天師的話,也只有傅源能夠理解,因為他經歷過,有了“知”。

  一道美味佳肴,無論旁人描述的多么美味,多么驚奇,只有真正吃過的,有了“知”的人,才能理解。

  又或者你無意間吃過某種食物,后來通過別人的描述,兩相映證,你才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

  有知不得行,有行不得知,唯有知行合一!

  得了解釋,傅源也不再關注“天師度”了,反而誠懇的向老天師請教起學問來。

  學儒至今,傅源都是通過“訓詁”,自己琢磨,自己理解。

  正一教雖然是道教,但創始人卻是學儒出生,學習正一教的理念,想來也能觸類旁通。

  老天師也不吝嗇,詳細講述起來。

  正一教起源的五斗米教,來自張道陵注釋道德經所悟的老子想爾注。

  想爾注的思想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

  一是關于守道誡,主張求道需要專、誠、靜。

  正一道之前,所有的道學,從來都只關注“道”本身,而不關注求道的過程,只有儒學才強調過程。

  二是長生之法,主張和五臟五行之氣,和則相生,戰則相克,精結為神,欲令神不死,當結精自守。

  為了自守,要做到無思欲、無為無名、不貪榮求寵、不爭強好勝、不為惡事等。

  三是帝王行道,主張道之為化,自高而降,指謂王者,故貴一人,制無二君,是以君王常當行道,然后乃及吏民,非獨道士可行,王者棄捐也。

  正一道跟儒學,有不少相似之處。

哎呦文學網    一人之下的儒修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