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241章 連戰連捷

第241章連戰連捷  江北。

  吳國第一道防線。

  西林關寨墻之上。

  俯瞰戰場的蕩寇將軍孫秀眉頭緊皺,不能置信。

  明明是大吳伏兵盡出,占據了先手,明明大家都穿著同樣的鐵鎧,戴著同樣的兜鍪,拿著同樣的鐵刀、鐵槍。

  何以中了埋伏的漢軍,非但維持住了一往無前之勢,如今更是以一種明顯不可思議的速度,把戰線不斷往山頭壓來?

  不多時,剛剛在密林中設伏,出於漢軍之后,結果遇上傅僉后幾乎一觸即潰的孫秀心腹,率潰卒沿著山道往營寨狂奔而來。

  孫秀一瞬間便識出了,那倒卷而來的將旗,乃是自己心腹孫英,於是三步作兩步離開寨墻。

  寨堡門口。

  營門打開一條小縫。

  以白虎之皮斜覆鎧甲的孫秀從里走出,大怒不已:

  “到底怎么回事?!

  “你怎么敢棄軍而逃?!”

  然而剛剛罵罷,孫秀神色便陡然一滯。

  卻見心腹愛將孫英胸前,七八個血窟窿森然可怖,透甲貫肉,一望便知,不是遇到了某位蜀軍悍將,便是身陷重圍,毫無招架之力。

  如若不然,以孫英身上所披幾乎刀槍不入、堅不可摧的重鎧,世間有何人何刃能破甲如斯?

  “不是讓你小心行事嗎?!

  “為何還要行那等身先士卒的蠢事?!”

  孫秀顯然不是真的在問,只是在發泄自己的憤怒。

  孫英臉色慘白,無有人色:

  “將軍…是…”

  “是傅肜之子傅僉!”

  “傅僉帶領的精銳之師!”

  “傅肜?傅僉?”孫秀一滯,思緒霎時漂回了六七年前。

  當年夷陵一戰,劉備已敗,他隨宗室大將孫桓捨棄殘敵,翻山越嶺一路向西,截殺劉備。

  最后,竟然真的搶在劉備之前到達了馬鞍山,劉備見大吳追兵竟然截住歸路,大驚失色,舍眾而逃,若非傅肜及麾下蜀卒捨命護主,劉備勢必要被他與孫桓生擒活捉。

  而傅肜臨死前那一句何有漢將軍降者,更讓他既恨且敬,久久不能忘懷。

  如今,那傅肜之子…竟也已經長大,可以獨當一面了嗎?

  一念至此,他再次移目看向孫英胸前那幾個駭人心目的血窟窿,心道難怪大吳一潰至此,原來是傅肜之子復仇來了嗎?

  “走,先回寨!”孫秀沒有再多作他想,拉著心腹便要回寨,然而那孫英卻是站定不動了。

  孫秀返身,投去疑惑之色。

  卻見孫英身形萎靡,呼吸間上氣不接下氣,赫然已是奄奄一息。

  “將軍。

  “我…我並沒有身先士卒。

  “是將士們…將士們僅僅幾個照面的工夫就被蜀軍打得大潰,欲往山上潰逃。

  “我與親軍持弓弩刀斧在后軍督戰,連殺二三十人,都不能止。

  “將士們見前有追兵,后又有我督戰,最后…最后慌不擇路往密林里四散奔逃。

  “我欲穩住軍心戰線…挽回敗局…不得不帶親軍衝到最前,然而不曾想…

  “不曾想…我仗著重鎧,以為刀槍不入,便陷入敵圍,不曾想蜀人的刀兵…蜀人的刀兵簡直削鐵如泥,破甲如紙。

  “將軍,務必小心啊!”

  那吳將孫英言罷,奮盡最后氣力把將纛往地上一插,一撒手,重重往后傾倒。

  轟然一聲。

  煙塵四起。

  孫秀看著地上尸體,錯愕不已。

  削鐵如泥,破甲如紙?

  再順勢往山下望去。

  卻見數十身披大吳甲冑的將士在前,且戰且逃,顯然是掩護孫英撤走的親兵。

  這些潰卒身后,數以百計的蜀軍正循著他們的足跡,浩浩蕩蕩向西林關殺來。

  孫秀雙目圓瞪。

  目光先是越過追擊而來的漢軍將士,望向大江上流,復又低頭看了一眼腳底下孫英的尸體,最終恨恨咬牙做出決斷:“撤!”

  沒辦法。

  敵情不明。

  孫英適才所說的削鐵如泥、破甲如紙,實在有些駭人,他摸不清蜀軍到底是只有幾十百來把這樣的神兵利器,還是說全軍都裝備上了。

  真若全軍裝備。

  那留下來豈不是送死?!

  他這座西林關也就三千人戍守。

  如今一個照面便折損半數有余。

  剩下這一半人,不用想也知,哪里還會有什么戰心戰意?!

  來人…又是傅肜之子。

  倘若再堅守下去,只怕他也要折損在此。

  一座關卡而已。

  犯不著舍了自己的性命。

  作為漢吳二國邊境的巫關,並非只是巫縣一座孤城與兩道鐵索關,而是兩道分列大江南北,縱深近二十里的山脊長城。

  自巫縣縣城西門起,一路向西,地勢陡然拔高。

  密布虎豹蛇蟲的崇山峻嶺、原始森林就是天然屏障,僅可通一車的泥濘小道蜿蜒其間,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漢軍若欲叩關,必先踏過這十幾二十里間的七八座關隘。

  雖然因材料、糧食轉運維艱、成本過高等諸多原因,大吳無法在這二十里縱深內筑就連綿高城。

  但所謂困難是死的,人是活的。

  不能筑城,便鑿山為墻,削峰為堡。

  自西林關至巫縣二十里之間的崖壁上,鑿出暗堡無數。

  堡中僅可容人十數。

  另外,大吳又在山腰最窄處伐木壘土,以為堡寨。

  每三五里,又設一烽火臺,一旦有戰事發生,白日舉狼煙,夜里燃松脂,煙濃火烈,十里須臾可見。

  蜀軍前腳剛攻入一座小寨,后腳烽煙已報至巫關,如此,沿線守軍便有時間做出應對。

  而之所以如此分散兵力,沿途設下這么多關卡。

  為的就是層層阻擊,割蜀人之肉,削蜀人之骨了。

  蜀軍每前進一步,都要先填壕、再拆柵、后仰攻堡。

  大吳將士卻能躲在巖縫堡壘中放箭投石,一點一點,慢慢消磨蜀軍的兵力與銳氣。

  待蜀軍突破重圍,殺至巫城,已經是損兵折將,士氣沮喪,到時候就是大吳守軍的主場了。

  再則,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一開始交戰的時候,往往是進攻方銳氣最盛的時候。

  所以說,現在棄關而走,非但不是什么見敵心怯、望風而逃,反而是在為大吳保留、積蓄更多的力量。

  遠遠沒到與一決死戰的時機。

  再說了,作為大吳宗室,即使棄關而走,難道區區潘濬,還能奈何得了自己?!

  孫秀撤得很果斷。

  傅僉追得同樣很果斷。

  然而不論這位蕩寇將軍撤退的命令下得再果斷,於守關的吳軍將士而言,都著實過於猝不及防。

  “怎么就撤了?!”

  “前線已經敗了嗎?!”

  “怎么可能…山下烽火燃起都不足一個時辰吧?!”

  吳軍將士分散在山道堡壘各處。

  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山下情狀。

  而蕩寇將軍軍令雖下,卻顯然並不打算留下來殿后,而是留下了自己的將旗,讓心腹敢死組織守關將士撤往下一道關卡。

  一開始,吳軍士卒以為蕩寇將軍殿后,撤退的時候還能維持秩序。

  然而當有眼尖之人發現,蕩寇將軍並不在那面將纛之下時,這種慌中帶穩的局面再也不存,吳軍開始經典的棄甲奪路而逃。

  我不需要跑得比蜀軍快。

  只要跑得比“袍澤”快就行了。

  張固、雷布二將輕軍追擊,很快便追到了西林關門前,見關墻上的人似乎在逃跑,一時間驚疑不定,幾百將士在關門前止步不前。

  傅僉由於身披重鎧,又在山下消耗了不少的體力,在小半刻鐘后才終於趕至。

  而這時候,張固、雷布二將也終於探明,寨中吳軍真的在潰逃,無非是后面可能又有埋伏罷了,於是率軍沖入寨中。

  但卻沒有去搜刮寨中糧秣財寶,而是繼續銜尾追殺而去。

  很多時候,追亡逐北與否,敵人有伏與否,憑的就是賭,憑的就是運氣,又或者說,一種感覺。

  感覺對了,像孫桓追昭烈,擒龍伏虎都有可能。

  感覺錯了,像曹休追陸遜,徐盛追曹休,覆軍殺將亦未可知。

  戰爭的勝敗,有時候真的是講究氣運的。

  傅僉沒有直接追擊,而是與趙廣一起登上西林關望樓,雙雙摘下狻猊銅面,極目遠望。

  不多時,二人又重新覆上銅面,緣梯翻下望樓。

  傅僉率眾繼續跟在張固、雷布二將身后,銜尾追擊,

  趙廣則率二百龍驤郎衛,以及統屬於這二百龍驤郎衛的一千府兵,離開了唯一一條人為開拓的小道,進入了密林之中。

  日落時分。

  傅僉、張固、雷布所統漢軍循著潰將孫秀一路追至石崖關。

  石崖關吳軍見宗親孫秀奔來,不敢不開關相救,傅僉所統精銳直接銜尾登城。

  吳軍大惑大恐,舉足無措。

  於是漢軍僅用一夜再破一關。

  又兩日后。

  日落時分。

  傅僉、張固、雷布諸將統率的五千余將士。

  以及主動請纓而來的巴郡賨人首領龔順、羅平、鄂何三將帶領的五千余板楯蠻。

  共萬余戰卒,趨至吳軍深澗關。

  大漢兩日連破兩關,勢如破竹。

  十余里外的潘濬等人已經反應了過來,再這樣分兵作戰,非但不能達到阻擊漢軍、削其鋒芒的作用,反而會讓大吳士氣直接萎靡不振,甚至崩潰。

  於是潘濬下令,直接把后三關的吳軍將士共六千余人,派到了第三關深澗關,一同戍守。

  另外,又從巫縣及鐵索北關派兩千余人去戍守后三關。

  一旦深澗關戰事再不理想,那么守關將士再慢慢退回后三關。

  但層層阻擊的方針是不變的。

  畢竟防守一方天然占優,如果不能利用山險、堡壘阻擊削弱漢軍,反而直接讓漢軍殺至巫縣城下,直逼南北兩座鐵索關,那么大吳經營五六載的鐵索江關究竟能不能守住,便著實是未可知之數了。

  因為一旦戰局如此演化,那么大吳為了守護這兩道橫江鐵索,就不得不繼續從巫城分兵。

  而分兵之策的弊端,通過蜀軍兩日連破兩關之事,已是顯而易見。

  ——利於蜀軍逐個擊破。

  蜀軍完全可以憑藉兩道鐵索關,對大吳實施一個圍點打援之策。

  所以,一定不能讓士氣愈盛的蜀軍直接殺到鐵索關前。

  ——須挫蜀之銳氣。

  而眼下,如何挫蜀軍銳氣?

  潘濬已經有了完備的計劃。

  關鍵就在於,江南大山里那群伐山取道的蜀軍。

  孫俊、傅義、李肅三將數日前已經得他將令,增兵八千,共一萬兩千人控扼鐵索關南關。

  如今,他們已經張開了口袋,就等著那群伐山取道的蜀軍伏兵進入甕中,來個甕中捉鱉。

  一旦南岸漢軍敗下陣來,那么北岸漢軍連戰連捷而生出的銳氣,也會因此受挫。

  只是…南岸漢軍一直沒有動作。

  潘濬也就不得不繼續派兵前出,抵擋北岸漢軍。

  (本章完)

哎呦文學網    三國:王業不偏安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