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場爭端中,有人認為劉悝應該得到廟號,理由就是他的上位代表著長達數十年的宦官亂政時代宣告結束。
雖然他沒有什么太大的功績,做皇帝的時間也不長,但是他是一種象征。
這種象征,本身就有巨大的政治意義,盡管這些實際功績基本上是袁氏家族取得的,卻也不得不借助劉悝的名義。
你袁氏家族得了里子,給人劉悝留一個面子,不為過吧?
當然也有人認為,根據傳統,他們應該重視且嚴格對待廟號的授予,嚴格收緊廟號的授予條件。
西漢王朝那么多有功績的皇帝,只有四人留下了廟號,連承上啟下、開啟盛世的孝景皇帝都沒有廟號,劉悝實際上只是一個象征性的吉祥物,又怎么能擁有一個廟號呢?
兩派人馬在這個時候并沒有體現出涇渭分明的政治利益傾向,此時此刻的爭論還不是利益之爭,而是純粹的就事論事,各派系的人馬內部也有一些爭論。
但是問題出在了袁逢自己身上。
此前,劉悝還沒死,在和袁樹通信的時候,袁逢得知袁樹準備在正始五年或者六年的時候與鮮卑開戰。
袁樹預料到時候檀石槐會主動出擊并州,而袁樹打算在并州打一波防守反擊戰,利用并州主場作戰的優勢把檀石槐帶來的鮮卑主力消滅掉,然后發起反擊,北伐草原。
他預計在正始六年年中的時候徹底消滅鮮卑,把鮮卑滅族,肅清草原,然后攜此威勢總領幽并涼三州軍事,對三州進行一番整頓,重建三州邊防事宜,順便對南匈奴、羌人、烏桓人等進行徹底的處理。
袁樹認為這些部族的存在始終是不穩定因素,他計劃利用良莊吸納這些部族的人口,用分化瓦解、恩威并施的手段將南匈奴和烏桓人解決掉,再用軍事手段徹底消滅羌人。
如此整頓完幽并涼三州之后,他將擁有無可爭議的最強威望與軍事實力,屆時,他重返雒陽,就有了無可爭議的繼承袁逢地位的資格,就足以成就一番偉業。
哪怕最后代漢自立,也有了足夠的實力基礎。
袁逢對此是認可的,他相信袁樹絕對能辦到這一切,并且能把袁氏家族帶至一個新的高峰。
所以盡管他自己沒有代漢自立的想法,可是作為父親,他產生了從現在開始為袁樹鋪路的想法。
他不想給劉悝廟號,他想要打壓漢室的政治威望,想要把更多的功勛歸給袁氏,連面子帶里子,全都不給劉氏。
這樣才能更好的給袁樹鋪路。
他想起當初在皇宮里的小道上,他和袁樹之間的對話,詢問袁樹是不是想讓他做周文王。
袁樹的答案是肯定的。
那么,既然要做周文王,多多少少也要為袁樹做點事情,而不是一直讓袁樹給自己做事情。
如何做一個合格的“周文王”呢?
袁逢開始思考。
縱觀歷史,能夠取代之前的王朝建立新王朝的,無不是一等一的英豪人物,而且大漢至今四百余年,統治深入人心,天下人都認為天命在劉氏,若要取而代之,難度很大。
之前有過王莽這個例子,但是他失敗了,身死國滅,最后劉秀重建漢帝國,這進一步增強了劉氏的統治地位,袁樹若要代漢自立,就必須要從多個角度來闡述自己的正當性。
要讓天下人認同。
首先武力層面是保障,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沒有武力,什么都是沒用的,而這一點,只要袁樹能夠消滅鮮卑、肅清草原、重整幽并涼三州,那么整個天下就沒有人是他的對手。
他會擁有最強的軍隊,最強的武力,最強的戰將,誰敢不服,直接出兵剿滅。
既然硬實力沒有問題,就要輪到軟實力了。
袁氏家族威望很高,有天下仲姓的聲威,自身具備一定的海內人望,這為他們代漢自立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但是這還不夠。
這個時代的人們相信天命,純粹的武力不能成為一個王朝的基礎,袁氏取代劉氏,總要有一個大家都能信服的說得過去的理由。
人家漢高祖斬白蛇起義,從秦末農民大起義之中脫穎而出,擊潰項羽,最終擁有了天下。
這一系列的過程與之后的白馬之盟確立了劉氏的超然地位,文景之治確立了劉氏的統治基礎,再通過漢武帝時期的理論構建搭建起了服務于劉氏的統治理論體系。
一系列的操作下來,劉氏也花了幾十年時間才勉強從法理上確立了他們的統治地位。
但是這并不穩固。
所以在西漢末年,劉氏經歷了第一次天命危機,從而暫時失去了皇帝之位。
多虧奪取天命之人王莽的原教旨主義操作,又有大魔導師劉秀挺身而出、再續天命,兩人協力,解決了漢室劉氏的第一次天命危機。
其后,再由漢章帝劉炟通過白虎觀會議加強了劉氏統治天下的理論體系,修補了西漢石渠閣會議留下的理論漏洞,正式創立了東漢神圣帝國,為東漢帝國萬世一系提供了理論依據。
奈何東漢帝國沒有這個氣運,劉炟之后,幼帝、外戚、宦官接連搞事,硬生生把神圣帝國的理論體系弄得千瘡百孔,學術思想界鬧出了巨大的不確定性。
于是從漢桓帝執政后期開始,隨著第一次黨錮之禍的爆發,漢室劉氏第二次天命危機正式爆發。
隨著劉志的去世和劉宏的上位,以及第二次黨錮之禍爆發,漢室劉氏的第二次天命危機步入高峰期,這次天命危機以袁氏誅滅宦官、廢黜劉宏為標志,暫時陷入了低潮期。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波天命危機還沒有結束。
因為所有權力掌握者和資源掌握者都很清楚,讓這一次天命危機陷入低潮期的緣由,是袁氏。
劉氏家族并沒有出現第二個劉秀,并沒有誕生第二個天降猛男、大魔導師,反而是由天下仲姓袁氏出面,名義上解決了尖銳的矛盾。
可實際上大家都很明白,漢室的天命危機正在繼續醞釀之中。
誅滅宦官集團,只是初步壓制住了天命危機的爆發,然而壓制不是解決,人們的心中并沒有安定下來。
隨著袁逢的掌權、袁樹的崛起,已經有為數不少的人在心里犯嘀咕了。
大漢四百年江山,走到現在千瘡百孔、步履蹣跚,若非袁氏仗劍而起、誅滅宦官,那么現在整個天下會是什么樣子,誰都不好說。
上一次挺身而出的是劉秀,他給漢室續了一百多年的命,而這一次挺身而出的,卻是袁氏。
難道說,天命已經從漢室劉氏身上轉移到了袁氏身上?
這種說法其實在正始二年下半年的時候就開始出現了,隨著袁樹北上并州、打敗鮮卑入侵開始,這種說法又開始逐漸在雒陽民間傳播開來。
主要還是袁樹的一系列操作太過于逆天、傳奇。
十二三歲當大辯經師,十七八歲當大政變師,現在二十一二歲又開始當大北伐師,這不比你劉秀一個大魔導師來的牛逼?
那么年輕就那么雕,誰敢說未來他不會搞個大天命師來當當?
那皇位還不就是他的囊中之物?
而且他現在這個權勢、地位、聲勢和追隨者的數量,還有在并州搞起來的風風火火的大建設計劃,誰敢說袁樹就是池中物?
這年頭的人們不擅長從事物的本質出發去探究原因,也不認為這個世界就是物質的,所以一旦發現了特別神奇、不可思議的事情,不會去探究其本質,而是立刻把思維轉向怪力亂神。
他們可不認為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也不會覺得世界之大無奇不有。
一定是天命!
一定是天意!
一定是神神鬼鬼的東西才導致了這個情況!
所有無法用當前生產力水平解釋的東西,全部歸于上天!
所以不知何時,天命歸于袁氏的說法已經悄然誕生。
袁逢不知道這個說法是什么時候誕生的,反正他從未授意部下去宣傳這種說法。
袁樹也不知道這個說法是什么時候誕生,他也沒有授意他的部下去宣傳這種說法。
賈詡也表示不解,他還沒來得及想到要宣傳這種說法,在他看來,如果袁樹想要那個位置,他直接提刀宰了劉悝就行了,大不了時候把罪責推到某個倒霉蛋身上。
程立表示為此事負責。
因為這個說法的源頭就是他,就是他安排手下密探組織在雒陽市井首先開始傳播這個說法的。
從他的視角來看,除了袁樹,沒有人配得上那個至高無上的位置,沒有人配得上皇帝這個至高無上的職位。
只有袁樹才是天命所歸。
所以雖然袁樹沒有明確表示過他的志向,但是程立從與袁樹相處的點點滴滴之中摘取出精華片段拼湊在一起,敏銳的察覺了袁樹的本意,窺探到了袁樹的最終需求。
所以,他決定提前做點什么,從現在開始,從腳下開始,為瓦解劉氏天命、塑造袁氏天命打下基礎。
從正始三年到正始五年,程立一直都在暗中從事這項任務,不僅在雒陽和三河之地傳播,還派人在關中、豫州、兗州、青州、徐州、冀州等地傳播這一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