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插曲過關,話題回到原來。
對于季明這套‘餓死輿情’的法子,神姥倒也頗覺有趣。
不過她更關注寶資功德靈庭,深覺其中大有文章,這里面的“文章”不是指功德方面,而是在另一層上。
她也覺察到靈虛子不愿在寶資功德靈庭上深談下去,于冥冥之中略一感受,就可知靈虛子內心之中對于寶資功德靈庭,并沒有一個長遠發展的打算,似在擔心自己受到天意所關注。
畢竟這靈庭真要發展下去,便是在同雷、斗二部中的某些仙神實現利益捆綁,這便是在天條上開了一道口子,日后可釀成巨禍。
“無論神罡宮大議會成或不成,都能轉移天南眾道視線,使得你們內部的改革得以進行,這的確是步妙棋。”
神姥說著說著,似乎有些意猶未盡的意思,道:“可惜就算成了,寶資功德靈庭也只是曇花一現。靈空上界各宮各部都不會允許其長久維持,天下正道也不會允許太平符錢的價值處在符錢之上。
你這‘非常之時的臨時措置,意在高效調度資糧,普惠天南。’的大義借口,最多只能將這些舉措維持個四五百年,這已經是各方能夠容忍的極限了。”
“已經夠了。”
季明心中暗道。
在他和陸真君的推測中,能維持一二百年已是可以收回本錢了。
“不夠!”
神姥說道。
季明知道自己被神姥聽到心念,這種事情經歷多了,他也是習以為常,于是說道:“神姥若有意參與,靈庭主人自是拱手相讓,我也愿在靈庭為神姥效勞。”
“我覺得靈庭應該維持下去,這樣應該會發生一些趣事,但是我沒興趣參與進去,我更愿意旁觀它的興衰發展,就像是在讀一本書一樣。”
“寶資功德靈庭的籌建,全是由諸祖師和真君來辦。”
季明果斷地劃清關系,他敏銳的覺察到神姥話語中的巨大麻煩。
“來打個賭!”
“不賭。”
“小賭怡情,為何不賭?”
“本錢不夠,擔心把自己賠進去。”季明老實地說道。
“授你河漢列宿神法。”
“不要.”季明艱難的搖頭,此時他恨不得將自己耳朵給堵上。
“可想好了,這神法乃我和青天子當年合創,古往今來之普天星相皆由此法成就。
如今已由我幾經增補,直指金仙道果,比你手中那冊由玄冥文曲星君所改編的「礙日神星篇」不知高明多少。這部神法就是你眼睛里的瞳子神,也不會有它珍貴。”
“不要。”
在神姥說完,季明卻意外的輕松起來,果斷的回絕神姥。
季明拒絕得如此干脆,這讓那輪盈虧變化的月相都微微凝滯了一瞬,周遭流淌的清輝也仿佛放緩了節奏。在旁侍立的姮娥們,早就提起精神,包括剛剛收下紫蜜的英姝,眼中都掠過一絲難以置信。
直指金仙道果的河漢列宿神法,足以作為一個大教的根本傳承,其價值足以讓任何仙真動心,更何況是這未得道的靈虛子,他為什么拒絕,他又憑什么拒絕。
季明當下的輕松并非偽裝,乃是源于內心一瞬間的透徹清明。
在這一刻,那日益精深的須陀洹初果驟然跳動,一股清涼無染的慧光掃過他的元神,使他無比清醒。
神姥的興趣本身即是風險。
只短短幾次接觸,他已感覺神姥愛熱鬧,喜新奇。
這固然讓他有機會以臭棋取悅于她,但這份興趣能持續多久?
今日神姥因覺有趣,而賜下一部神法,它日若是覺得無趣,那又會如何?
將自身道途寄托于一位古老神圣的興致之上,無異于懸崖走絲,他季明能一步步走到今天,靠的是正奇相合,要是將寶全部押在虛無縹緲的機緣賞賜上,豈非專走奇路險路。
要是同神姥對賭的,乃是第二元神之身,那他自無不可,但這是一心求大道的正身,眼看著得道成仙就在眼前,怎可因神姥一時興致,就將未來押上。
神姥古老神圣,萬劫不加其身,他季明一旦上了賭桌,還能抽身下來嗎?!
況且上一次和昴日星官對賭,已是如同走鋼絲一般,他至今心有余悸,眼下如何能重蹈覆轍。
當拒絕的兩字吐出,那不是錯失至寶的遺憾,而是一種莫名歡喜,他有種清晰的預感,自己微末殘余之煩惱已徹底消除,貪、嗔、癡這些欲望愈發淡薄,證就「斯陀含果」就在眼前。
此刻,在季明沉浸歡喜時,桂圃中一時寂靜,唯有月桂樹葉無風自動的沙沙聲,以及那輪月相中流轉的、意味難明的清輝。
“甚好。”
當神姥話音落下,季明便身處于神罡宮小樓內。
季明搖了搖頭,倒是沒有過于在意桂圃中的事情,也沒在意于神姥態度。
太陰神姥既證混元一氣太乙金仙,那便說明其性功已到極其高深之境地。
而像是季明在神姥身上感受到的愛熱鬧,喜新奇,乃至于最后的喜怒無常,都是一種「無礙之游戲」,或者說是「隨緣之應化」。
她的喜怒無常并非真性情的波動,而是針對不同物事的回應。那種種情緒和熱鬧行為,就如同這水面的油彩,只是隨緣顯現的相,轉瞬即逝,絕不沉入水底,更不改變水的清澈。
普通人修行,容易執著于清凈相。
他們會認為修行人就該不茍言笑、心如止水,這位神姥的行為,正是在打破這種執著,這也在告訴季明——真正的清凈不在外表,而在內心。真正的得道不是變得不像人,而是變成了一個真正鮮活、自由的人。
季明曾在張霄元覺醒宿慧一事上,得到類似的一種覺悟。
這覺悟讓他明白在大道前行上必須適應的事物,不只是在肉身上趨于非人,道德認知也要趨向非人,或者說是趨向于圣人。
不過那次的覺悟,遠遠沒有在神姥身上感受到的,來得“活潑”。
他或許也該做些改變,去全身心地投入生活,享受熱鬧,體驗新奇,經歷情緒。
這一切不會,也不該成為心靈的負擔,而是事來則應,事去則靜,那是一種極大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