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在那位黎老板的房子附近盯梢,大概摸清楚他的行動規律,每天十一點出門,夜晚早則傍晚六點,遲則八點左右回家休息,有兩晚夜不歸宿應該是出去應酬。”
衛星坐在皮卡車里,捧著份盒飯狼吞虎咽,手背上都是這兩天扮魚蛋佬被滾油燙出的燎泡。
混著米飯將一塊雞翅骨嚼碎咽下,他繼續道:“我向附近鄰居打聽過,大埔道應該是他常住的房子,老婆和三個小孩只是偶爾來過夜,聽鄰居抱怨說他經常在住屋里開派對,有時會鬧到天亮擾民,不過我最近幾天盯下來沒遇到過這種情況。”
翟遠聽完點一點頭:“辛苦星哥,先休息兩天,下次過去順便觀察下附近的環境。”
衛星嘴里又塞滿快餐,唔唔應了兩聲表示清楚。
翟遠笑著問:“不問問原因?”
衛星動作頓住,鼓起腮幫子抬頭望向翟遠,咧嘴一笑襯得滿嘴油亮:“填飽肚子最重要。”
“比上官勇敢那個信球強。”
翟遠搖頭笑笑,拉開車門作勢落車,又回頭多說一句:“今年抽空把嫂子他們接過來唄,小孩在這邊上學響應出海留學的號召嘛我來安排。”
衛星眉眼一彎,點頭的頻率更高。
《九一日報》明天正式更名發售。
昨天又約請了一位美術設計兼任漫畫插畫的從業人員。
“李惠珍女士,之前在《星島日報》做事,現在主業做報社出版兒童漫畫雜志。”
潘永強向翟遠介紹剛挖角過來的員工。
面前女人年齡約莫四十七八歲,并不算年輕,但或許是從事兒童漫畫行業,氣質上不見顯老,頂著一頭燙染的大波浪,臉上掛出淡淡笑容,鼻梁掛一副眼鏡,眼眸較之同齡人尤其清澈,透出幾分童趣。
潘永強又補充一句:“香江第一部兒童漫畫《花花小姐》,第一部少女漫畫《13點》就是惠珍姐創作出來的。”
翟遠臉上露出恍然大悟表情。
其實并沒有聽過。
卻仍不妨礙他熱情伸出雙招呼:“惠珍姐是吧,久仰久仰我妹妹經常看你的漫畫雜志,現在就立志要成為你這樣的漫畫大師。”
李惠珍免不了又一番謙虛客套。
末了取出一份報紙樣品:“翟先生,我昨晚拿到《九一日報》的大部分版面,在你的要求下初步做了設計方案,你看看怎么樣?”
方案是翟遠根據后世做PPT的經驗重新排版,交給美術設計落實。
李惠珍不愧是前《星島日報》的資深美術設計,交上來的樣品將他心中的想法完整復現,一些細節方面還重新做了微調。
簡單來講,就是將圖片和文字的排列運用到極致。
蔡蘭不負眾望,創作出一篇《臨死前必吃美食——潮州反沙芋》。
李惠珍在設計分版時,便將芋頭炸熟掛霜的照片,鋪滿整張美食版面,將文字豎版排列,填充進一條條色澤鮮嫩的芋頭當中。
黃沾的首篇《砵蘭街8號骨場妹實錄》亦是如此手法,請了個大波靚女做模特,照片里浮夸的胸圍被刺啦一下撕開,當中自然不會露出雙峰,而是噱頭十足的寫上詳細地址。
財經版面更加簡單粗暴,堆疊的港幣照片利用光影重疊,做出偽3D的效果,一眼就能吸引財迷目光。
實際上,紙媒發展至今能夠優化的空間已經很小。
那就只能將報紙當做雜志來做,提高圖版率,給讀者更強的視覺沖擊。
翟遠看完樣刊,還挺滿意。
一旁的潘永強接過來翻了翻,嘬著牙說道:“全彩印刷,成本很貴啊翟先生。”
很符合翟總一向的風格,今次《九一日報》又開全港之先河。
報紙所有版面都運用彩色滾筒技術,工藝油墨外加數碼印刷機,全版面彩色印刷,成本直接翻倍上漲。
該省省該花花,既然要做就要做到最好,所以《迷失東京》剛賺的那點票房分成還沒匯到香江,就在東洋換成幾部新機器運到新界的印刷廠房。
“如今香江一份黑白或者半彩報刊,材料成本可以控制在1元港幣,加上人工和鋪貨費用,各家價格不同,但通常都在2元上下,因此一份對開大報定價4元,可能盈利有1元左右。”
潘永強開口道:“但是改做全彩印刷,印刷廠幾百萬買進的設備機器,一次性投資也就算了,后期的板材消耗價格上漲,這是連續性投資,單材料成本就有2元港幣。”
粗略算下來,2塊工本費外加2塊鋪貨費,這樣成本價就持平此時香江《明報》一類對開大報的售價。
不過實際因為印刷廠一次購買幾十噸新聞紙外加油墨材料,相應會拿到些折扣,成本方面會再降低一兩毛。
“新聞紙我打算從內地進口,這樣會便宜一些。”
翟遠提了個繼續降低成本的辦法。
“內地?”潘永強皺皺眉:“得不得呀?現在都是從日韓進口紙張,未聽過內地有這方面資源。”
香江一座港口城市,造紙業務相當匱乏,因此新聞紙還有個綽號叫‘洋紙’,歷來都要從海外進口。
七十年代以前,本港印刷廠都是從歐西紙廠進口紙張,而后日韓經濟先后崛起,七十年代以后,東洋造紙廠產能過剩,幾大造紙商社的老板親自來香江推銷,打破了香江紙張被歐西壟斷的地位。
為了促進消費,東洋的紙商更推出優惠福利,可以向香江印刷廠放賬90天之久,等對方盈利后再支付貨款。
最近幾年,南韓又橫插一腳,給香江印刷廠的紙張價格,比東洋便宜10到20,本港市場占有率已經達到四成,逐漸對東洋紙品構成威脅。
如今香江印制書籍、手提袋、包裝袋、玩具、報刊…幾乎全部選用日韓的紙張。
但是內地經濟改開了啊。
地大物博、資源充裕,這一兩年間內地造紙業乘勢而起,加之大量勞動力,為紙張生產帶來堅實基礎。
江溪分宜造紙廠、杭洲華豐造紙廠、吉遼九站造紙廠…
翟遠回想到自己委托文聯,聯系到的那間廣府市西江造紙廠。
耳邊又回響起廠長在電話里信誓旦旦的聲音:
“翟老板盡管你放心,牛皮紙、箱板紙、銅版紙、新聞紙,只要你說得出來我們都能生產,去年我們廠年產量2000噸,今年又換了新機器,產量還能往上漲,絕對滿足你的需求!”
在香江高人工高成本的年代,一份報紙能買到幾塊港幣。
但此時的內地,一份報紙零售價維持在1毛左右,成本被壓縮到極致。
“內地的新聞紙行不行,你今晚去印刷廠監工的時候看一下就知道。”
翟遠沖面帶疑慮的潘永強露出笑容:“我昨天落訂單,剛剛來公司之前,印刷廠已經通知我收到了十噸貨,800元一噸,付港幣或者美金打九折優惠。”
潘永強聞言瞬間瞪大眼眸:“仲便宜過南韓?”
“啊,對了!”
翟遠沒再理會潘永強,驀地想起一件事來,沖工位上忙著寫國際新聞的主筆招招手:“那個誰,今期《世界之窗》專欄已經定下寫亞細亞難民,就不要再變動。下一期國際社論記得幫我添上,內地造紙業日漸發達,但同時我們中國人非常愛護環境,所以從不破壞樹木,造紙時只從東洋進口優質的木材原漿…”
(日常偏頭疼,先嗑兩包阿咖酚散,晚點更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