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日前后,不知道誰傳了個謠言,說梁軍已經攻到建鄴附近了,立刻引起了相當程度的混亂。
二十一日,大群士民涌出了建鄴城。
他們其實已經不是第一批了。
最早離開的是那些沒有官職在身的南渡土人,多去了丹陽、會稽等地的鄉下莊園。
接著便是聚集在建鄴的江東士人,他們拖家帶口,散至丹陽、會稽、吳郡等地。
第三批則是辭官的僑人,土人,這些人其實算是第四批,動作算慢的了。
但這一批人規模是最大的,比前三批加起來都要多。畢竟那會江北諸鎮還在,梁人也只是小規模渡江,沒有建立穩固據點,荊州更沒有投降,很多人還抱有僥幸心理。可現在不一樣了,很多消息開始從上層蔓延到下層,知道的人越來越多,大范圍的恐慌已然難以避免。
而他們的出逃,帶來的惡劣影響也是很明顯的·—”·
已時,王舒幕府西閣祭酒王晏之就急匆匆來到了東府城「父親,士民爭相出逃,是不是要攔一下?梁人尚未發兵,建鄴便已這般,
這可如何是好?」王晏之掃視了下衙署,見都是親信僚佐,便直言不諱道。
王舒劇烈地咳嗽了下,道:「出逃者甚眾,建鄴外墻又是竹籬,如何攔得?
罷了,事已至此,就不要讓他們與我等一起赴死了。」
王晏之聞言,像是被抽去了精氣神一樣,頹然跌坐在地。
軍司虞斐暗嘆一聲。
誠如王舒所言,他們都是留下來準備赴死的人,何必強迫其他人與他們一起死呢?
更何況,出逃之人中也有他們的親族,沒必要,真的沒必要。
到了如今這個地步,虞斐連出謀劃策的心氣都沒了,就想安安靜靜過完最后一段時日,然后飲下酒,悄然離去。
至于會稽虞氏今后會怎么樣,他也管不著了,大抵是性命能保住,但家業留不下多少。
王晏之坐了一會后,又茫然起身,離開了衙署。
外面陽光正烈,他卻感受不到絲毫溫暖。
大街之上,兩輛牛車撞在一起,貨物散落一地。但從車夫到車主,都沒心思糾纏,草草說了兩句后,便各自離開。
人群很密集,一波接一波。王晏之從不知道建鄴竟然有這么多人,但他們全都臉現惶恐,神色匆匆。
不是沒有人趁機作亂。不過父親招募整訓了幾個月的五千新卒或許沒法上陣廝殺,但對付這些賊卻不成問題,也慶幸直到現在還有軍官帶隊維持秩序,鎮壓作亂之人。
賊們沒有放棄,他們躲進了被人放棄的屋舍之中,翻箱倒柜尋找財物,每每尋得幾段布、一袋米,都欣喜不已。
江面上的船隊似乎也陸續撤離了。
一大原因是要回去秋收,更大的原因則是沒有意義了。他們在江面上封鎖得再勤又有何用呢?上游已經全線崩潰,梁軍輕而易舉地渡過大江,他們在下游的努力注定是白費的。
王晏之渾渾噩噩地走回了家中,看著成熟又有風韻的妻子,以及嬌憨美麗的女兒,下意識撫住了腰間的劍柄.
大廈將頃之際,普軍卻意外地打了場勝仗。
虞、許、葛、陶四家合力攻取了故縣,朱氏、施氏子弟四散而逃。
其實在數月之前,這兩家的勢力已經瓦解得差不多了。畢竟縣城就這么大、
老宅還沒縣城大,能塞多少人呢?反正附庸的莊客部曲只能住在外面,被晉軍一一擊破。
縣城之所以到現在才破,主要是劉超、趙兩部不參戰了。
五六月間還有四萬多人,上個月就剩三萬了,而今不過兩萬四五千罷了,士氣低落得無以復加,沒人來打他們還好,一旦梁軍大舉來襲,他們沒有絲毫贏的可能。
劉超、趙甚至不敢帶軍隊離開營壘機動,害怕半路就跑散掉一半人。
但拘束在營中卻也未必保險,因為總有要外出的時候。這不,今日這一批出外樵采的人就直接跑了。
「眾兄弟,就此作別了。」一看著還算魁梧的彪形大漢拱了拱手,道:「我要回錢塘了,你等也早作打算。」
‘還打算什么?我回懷德了。」另一身著皮甲之人從牛車下面取出一個包袱,仔細檢查了里面的幾張餅后,同樣抱拳行禮道:「后會有期。」
彪形大漢擺了擺手,道:「還是別見了。你是僑人,我是吳人,以后見面說不定要打起來呢。」
「君何出此言?」
大漢苦笑道:「這大晉朝說到底是被北人滅國的,將來吳地大族若造反,裹挾兵眾,我可能身不由己。大梁朝可能更信任你們這些僑人吧,說不定哪天就把你們征發起來,到錢塘鎮壓叛亂了。走了,后會無期。」
說罷,轉身離去,身邊還跟看七八個丁壯,顯然是同鄉,且以他為首。
甲士嘆了口氣。
他對吳人是有一些看法,但一起廝殺這么久,多多少少有點交情,以后再兵戎相見確實慘。
嗟嘆一番后,他也招呼了八九人,各自背著包袱,持械離去。
臨行之前,他扭頭看了下傻呆呆站在原地的十余人,笑道:「牛車留給你們了,好自為之。」
夕陽西下,將他的身影拉得老長。
留在原地的十余人你看我我看你,暗嘆怎么沒提前做好準備呢。
先后離去的那兩批人包袱里藏著不少干糧,夠好幾天吃的了,顯然是平日里一點點省下來的。
至于幾天的干糧夠不夠,管不了那許多了,跑了再說。
其實出外樵采逃跑的還算少的,下鄉征糧的可就整隊、整幢集體消失了。
八月二十三日,原禁軍左衛的數百兵卒將幢主腦袋砍了下來,拋戶荒野,然后帶著征集來的牛車和糧食,一路向北,直奔建鄴而去。
更有甚者,隨著秋糧漸熟,每日都不斷有人縫出營墻,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餓了就拔出刀,去野地里割點粟麥、稻谷回來,然后隨便鼓搗一番,也不管刺不刺喉嚨,狼吞虎咽一番后,繼續上路。
這股風潮愈演愈烈,以至于很快刮到了軍容、紀律保持得還算完好的虞譚部,諸營散漫無比,一副末日將至的樣子。
二十五日,眼見著已是一副秋高氣爽的模樣,早就蓄勢待發的梁軍兵分三路,向建郵挺進。
南路軍由宣城以及近期統戰的新安豪族兵馬、山越遺民為主,人數超過一萬五千,直撲寧國。
北路軍由銀槍軍幢主湯祥統率,核心兵馬就幾百人,征發蕪湖一帶的僑人丁壯,人數逾萬,沿著長江南岸進軍,攻于湖,下建鄴。
中路軍是主力,由楊勤親自統率。
核心是已經全數渡江的銀槍中營主力三千多人,外加數百氏羌及已快要變成步兵的少許鮮卑人,總計四千余。
紀氏另出兵五千,故這一路總兵力近萬,目標是廣德、長城、陽羨。
這一路對上的也是普軍主力,且人數頗眾,現在可能還有三萬余人。且一整個夏天讓他們構筑了相對完備的工事,營寨估計都快變成城池了,理論上來說要有苦戰。
但實際上則未必,打仗打的是士氣。沒有士氣,什么都不好使。就建鄴朝廷那副人心離散的模樣,戰局可能會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臨行之前,楊勤下令將新安太守卡胗移送而來的司馬沖及一眾俘虜送往江北。
江北那邊大概也要開始行動了。
經歷了長期的圍困,盱眙終于撐不住了,軍士們打開城門投降,劉遵絕望中自殺。
盱眙之外的其他城邑早就被北上的蘇峻一一攻取,與北宮純、桓宣等人會師。
八月中的時候,在陳郡整訓許久的黃頭軍第一、五營二萬人,黑中營六千眾已然南下,進駐壽春,這會都快抵達廣陵了,隨時準備渡江。
張碩本人則親赴堂邑,統籌全局。
建郵之外的次要戰場上亦有消息。
寧州境內有幾個郡不愿歸降,已為諸葛恢下令討平,移交給坐鎮蜀中的王雀兒、庾亮二人善后。
其水師主力休整完畢后,自湓口啟程,直下建鄴,兩方陸師則南下廣州,準備一一收取各地一一交州已然降順,但廣州沒有,還是得派兵打一下,讓當地人知道厲害,以打促降。
消息很多,很雜亂。楊勤甚至都懶得看了,只一門心思進兵,試圖搶在江北同僚前面攻入建郵,獨占這個無上的榮耀。
八月底,銀槍中營進抵廣德城下,葛氏部曲當場投降,并反戈一擊,攻許氏許氏部曲潰散,廣德不戰而下。
楊勤沒有停留,直趨故,斬宣城太守陶馥,殺賊兩千余。
他在此稍稍停留了一下,祭奠施氏、朱氏族人亡魂,并號召其殘存的族人征召丁壯、轉輸糧草,隨他一同進兵。
吳興沈氏之前有點耍滑頭。
吞并錢氏等豪族的田地、莊客很賣力,但讓他與普軍交戰就不是很情愿了。
很明顯,他們更愿意撈好處,有保存實力的意圖。
但到了這會,不得不大舉動員,全軍三方人,直攻劉超、趙部。
這個時候,南路軍也拿下了寧國等地,楊勤令其轉道臨海,平滅天師道叛亂。
九月初二,銀槍軍進抵仙山,大破虞譚,擒斬之,隨后轉道北上,取永世,
離建郵已然不遠。
進兵之快速、戰爭之順遂,直可用四個字來形容:瓜熟蒂落。
請:wap.xshuqug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