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常規裝備中的最后一個“無人作戰第二方隊”通過中軸線時,互聯網上的熱搜前排已經幾乎被軍工話題屠榜。
#99A正面防護#
#國家導彈預警體系#
#歷史賦予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
#新型察打一體無人機#
而突然竄上榜首的卻是個樸素話題:#原來這就是安全感#,配圖則是一位母親抱著孩子向受閱部隊揮手的瞬間。
盡管只是一張構圖一般、甚至因為拍攝工具的限制而有些模糊的照片,但卻迅速引發了整個華夏互聯網的共鳴,讓本就已經被積累起來的情緒徹底爆發出來。
至于現場的東西兩側觀禮臺上,則更是一片歡騰的景象。
盡管在這條時間線上,美國軍隊的“天兵”形象遠沒有上一世那樣根深蒂固,但畢竟是正兒八經的后冷戰時代唯一超級大國,在長年累月的宣傳之下,各種無人機打擊中東老鄉的作戰視頻已經幾乎成為了“現代化戰爭”的代名詞。
相比之下,華夏這邊的公開宣傳當中,卻沒有出現過太多與無人機,特別是大中型察打一體無人機有關的內容。
難免讓部分吃瓜群眾感到些許落差感。
而現在,雖然只是在地面上看到,但那接連出現的三個方陣、二十幾架無人機可都涂得是陸軍或者空軍的現役涂裝,毫無疑問已經證明了一切——
我們并不是沒有,只是不拿出來宣傳而已。
只有站在高處觀禮的常浩南還覺得有些遺憾。
“有點可惜了…”
他咂咂嘴,對剛才那位空軍領導吐槽道:
“其實按照我們目前的技術,是完全可以讓無人機…至少是其中的中大型無人機形成編隊飛過天安門上空,而且以平直翼為主的構型也更適合進行低空慢速飛行,像這樣拉在平板車上面展示,總歸還是差點意思…”
“可別…”
后者摘掉大檐帽擦了擦汗:
“單靠衛星的話,數據通量雖然足夠但是信號發射精度不夠,一定范圍內出現多架同型號無人機很容易導致相互干擾,至于其他手段…我們之前倒是利用中繼通信機成功嘗試過,但今天首都上空的航線管制情況和電磁管制情況都已經夠復雜了,還是穩妥點好…”
常浩南本來想說,飛編隊這種事根本不用對幾架飛機分別進行操作,把它們視為一個整體統一控制就行,但思索片刻之后還是作罷。
今天這種場合務求萬無一失,任何涉及到安全方面的問題,都肯定是保守再保守。
更何況無人機的體量普遍偏小,真飛在天上反而看不清楚,效果沒準還不如弄個車拉著走。
也就在這個時候,隨著一陣尖銳的轟鳴聲逐漸響起,東方的半空中由遠及近地出現了八條四色彩煙,由遠及近向檢閱線延伸而來。
幾秒鐘后,九個黑點漸次出現在現場觀眾的視線當中。
除去八架隸屬于八一飛行表演隊的殲10Y表演機以外,還有一架為首的空警2000預警機。
這下子,就連常浩南都覺得有些意外——
按照慣例,一般是所有地面裝備方隊展示結束之后,才會輪到空中編隊出場。
于是趕緊翻開了手中攥著的一本小冊子。
在入場之前,禮賓組給每個觀禮人員都發了一份紙質材料,上面寫著進場和離場的時間、方式,以及本次慶祝活動的具體項目安排。
但常浩南這個位置根本不用考慮進場和離場的問題,所以就一直揣在兜里沒管。
現在仔細一看,才發現本次閱兵的順序果然做過調整。
空中編隊的出場時間被夾在了“一般地面裝備方隊”和“戰略武器方隊”之間。
旁邊的首長也看出了他的疑惑,半開玩笑地解釋道:
“這個安排確實有些別扭…不過說到底還真就跟小常同志你有關。”
常浩南翻頁的動作猛然一滯:
“啊?”
十年前的國慶五十周年紀念閱兵,他倒是參與了一部分儀式內容的設計。
但這次,絕對半點都沒插過手。
甚至在今天之前,都沒騰出時間去仔細了解過。
否則也不會像現在這樣毫無準備了。
面對常浩南的不解,對方卻只是神秘一笑:
“我們準備把最大的驚喜留到最后…”
相比于十年前需要迫切展示肌肉的局面來說,華夏如今的外部環境已經好了不是一點半點,因此并沒有把剛剛首飛不到一年的兩架殲20技術驗證機給弄過來,而是完全采用了現役裝備。
也導致前面幾個作戰飛機編隊都顯得有些平平無奇,無非是殲11、殲10、殲轟7和轟6組成的老四樣,只有作為空中加油機、與殲10編隊出場的幾架運9在現場掀起了些許波瀾——
盡管鎬飛集團在宣傳材料中一直提及運9具備直接改裝空中加油機的能力,但此前一直沒得到更具體的證據能夠證明此事,現在也算是一項實錘。
但總歸還是感覺少了點驚喜。
甚至連看臺上傳出的快門聲都變得稀疏了不少。
這一次,反而是隔著屏幕看直播的觀眾們率先享了福。
得益于空中攝像機更好的機位以及更強的變焦能力,他們可以輕而易舉地看到比現場更加豐富的細節。
在熱度已經突破天際的#國慶閱兵#詞條下,實時討論量正以每秒上千條的速度飆升。
軍事博主“戰隼觀察”更是連發三條長文:
注意看殲11編隊!最后一組9架飛機的雷達罩顏色從黑色變成了更淺的灰色,外形輪廓也跟前面18架有所不同,而且右側垂尾尖端、兩側邊條前端以及左側進氣道外側都分別出現了一組新的刀狀天線,應該是一種不同于殲11B的更新改型…
相比之下,以收集公開信息情報為主要目的各國武官們因為沒什么偏好,反而更早發現了其中的貓膩。
并且實際上,除去殲11以外,從第三和第四個編隊的四架殲10身上也能看出類似調整,稍微專業一些的人員很容易就能判斷出,這應該是華夏方面利用部分第四代戰斗機技術對這兩種主力型號進行升級的特征。
“大概率是相控陣雷達。”
安德魯·舍爾放下手中的望遠鏡。
“去年關島基地的F22飛行員就報告過,在東海遭遇的殲11突然具備了類似主動電子掃描的工作模式…”
身后的空軍武官米切爾·萊頓上校湊上前來,把手中相機的照片放大: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不太起眼的新天線,說明華夏人不僅給三代機換裝了新雷達,甚至有可能整合了類似我們AN/ALQ214的綜合電子戰系統…”
盡管掀起了一些騷動,但總得來說,利用新技術對現有型號進行升級改造,也符合裝備發展的一般規律。
如果華夏方面遲遲沒有相關的升級動作,反倒會讓人感到意外。
而真正讓外賓區陷入沉寂的,是隨后九架外形詭異的飛機——
C909客機改造的平臺上布滿各式凸起的天線罩,為首三架的機腹中線上,還明顯隆起了目測至少15米長的條狀傳感器,活像一條機械化的深海怪魚。
后面的六架布局總體相似,但如果仔細觀察,還是能看出各自之間存在著某些細微差別。
在直播節目中,這三組飛機被概括性地總結為“信息支援機楔隊”,但武官們卻很快認出了其中兩種機型。
“戰場監視機、戰略偵察機、電子干擾機…”
萊頓舉著相機的手臂不經意間微微發抖。
去年在馬尼拉灣附近,美軍E2C預警機的雷達就曾捕捉到類似RC135的華夏飛機在三百公里外盤旋,但數據鏈卻詭異地延遲了近三分鐘。
而此刻,出現在最后的第三種全新型號則明顯部署了更加復雜的天線——很可能涉及到美軍NGJ(下一代干擾機)才計劃使用全數字波束形成技術…
盡管美軍早就知曉這些飛機的存在,但華夏近年來在沿海機場大量建造封閉式機庫,并且使用C909平臺的各式特種機和VIP專機從衛星圖上來看全都大差不差,導致五角大樓始終無法判斷出這些飛機的具體數量。
“真是瘋狂…”
他搖了搖頭,接著低聲感慨道:
“他們竟然把這種飛機直接拉出來,而且還是一次三架。”
然而,卻沒有人對此給出回應。
尤其是位于前排的安德魯·舍爾,此時更是已經重新坐了下去,開始盤算新的報告應該怎樣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