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空中受閱陣容的最后,是分別隸屬于陸海軍的連續四個編隊、近百架直升機從現場觀眾們頭頂呼嘯而過。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其中絕大部分都是運輸和反潛型號,真正的專用武裝直升機仍然占比不多。
一年半以前的那場救災行動,通過一種刻骨銘心的方式,把直升機的價值展現在了全國和全軍面前。
出于同樣的原因,陸軍航空兵不僅將每個集團軍配屬的陸航團升格為旅,還專門調高了運輸直升機的裝備優先級,保證每個陸航旅都有至少兩個運輸大隊能夠維持滿編狀態,以便日后應對類似的危機時,能迅速就近調集足夠的裝備,而無需再從全國范圍內慢慢集中。
如今這遮天蔽日一般的直升機群,正是對陸航建設成果的最完美注釋。
直到螺旋槳撕破空氣的聲音逐漸平息,現場一些人才驟然想起,似乎還有一部分重磅內容沒有出現。
而與此同時,大功率柴油機的低沉轟鳴也重新響起…
下一秒,現場的軍樂改為激昂有力的《東風浩蕩進行曲》,在兩臺猛士越野車的帶領下,鱗次櫛比的重型導彈發射車正緩緩駛過東華表。
排在最前方的,是短程導彈方隊的八枚東風15。
算是已經在上次閱兵時就出現過的老面孔了。
只不過這一次,搭載了經過專門升級的強化鉆地彈頭。
彈體側面用白色漆面標注的型號也變成了“東風15C”。
緊隨其后的,則是此前一直維持著神秘的全新型號,在官方解說中被稱為“中短程導彈方隊”。
相比于大部分人都已經熟悉的東風11和東風15,這種被標注為東風16的新型號整體明顯更長,甚至使用了與東風21類似的1010導彈發射車,顯然是要填補東風15和東風21之間的射程空白。
而最引人注目的,還是那占據了幾乎一半長度,體積堪稱絕無僅有的戰斗部。
顯然,這是一種全新的型號。
不僅沒在公開的新聞報道中出現過,甚至就連歷次閱兵彩排過程中也從未以真面目示人,而是一直把導彈本體隱藏在迷彩涂裝的保護罩下。
如果擱在過去,那么它應該會成為導彈裝備方陣中的絕對焦點。
畢竟彩排過程中透露出的信息已經表明,本次閱兵中作為壓軸的,仍然是兩種既有型號的有限改款。
東風31A和東風5B。
然而眼下,至少在現場,幾乎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聚焦在了這個方陣的后面——
同樣以綠色為底的三色迷彩涂裝、同樣的1010重型運輸車、同樣去掉了上半部分的錐桶型保護罩…
在此前由碎片化信息拼湊出的預計之中,這些外形跟前面東風16完全一樣的發射載具一般都被認為是備份用車,或者是相同基礎設計框架之下的另外一個子型號。
但現在看來…
如果一定要說是“另一個子型號”,那或許也沒錯。
畢竟后半截單體部分看上去跟東風16完全相同,只是換了個戰斗部而已。
唯一的問題在于,這個新戰斗部的樣式。
上表面類似一個略微鼓起的楔形,而下表面則更加扁平,組合成了一個類似大號三棱尖刺的奇特外形…
三維曲面乘波體。
在全場倒吸冷氣聲中,泛著金屬光澤的飛行體暴露在秋日陽光下,彈體側面“DF17”的白色編號熠熠閃耀,刺痛了所有外賓的眼睛。
“現在向我們駛來的是地對地高超音速導彈方隊!”
轉播解說員的聲音因激動而顫抖:
“高超音速武器系統,具備全天候、無依托、強突防的特點,可對中程和中近程目標進行精確打擊…”
解說詞比之前已經過去的任何一個方陣都要簡短,甚至沒有按照慣例提及受閱部隊歷史和該型號裝備所主要遂行的作戰任務。
但這區區六十個字,卻比此前的千言萬語加在一起更加有力。
站在臺上的常浩南深吸了一口氣,本應該跟著所有人一起熱烈鼓掌的他,此時卻覺得自己的手臂有些沉重。
作為全程主持研發高超音速武器的項目負責人,常浩南曾經不止一次通過雷達目睹“玄鳥”在大氣層邊緣劃出飄逸的軌跡,并將鋼筋混凝土構成的靶標燒成赤紅的鐵水。
但今天,當這種足以改變戰爭邏輯的導彈真正聚焦在全世界的目光中時、當這種象征著人類技術頂點的武器接受祖國和人民檢閱時,當看到西側觀禮臺的外賓席因為震撼而寂若無人時…他還是難免生出幾分感懷 “四十七年吶…”
他用只有自己能聽到的聲音說道。
從郭永懷先生在京郊拉扯起華夏的第一部超高速風洞算起,已經過去了整整四十七年。
而現在,那個曾在風洞中顫栗的乘波體模型,終于化作了共和國蒼穹下的鋼鐵長城…
與此同時,在他暫時關注不到的地方,外網的各大主流平臺也早已經被#Hypersonic的標簽所淹沒。
華夏方面的信息隔離是如此到位,以至于直到今天之前,都沒有什么主流的權威信源能夠預測,或者說,敢于預測一種高超音速武器的亮相。
尤其是在美國X51A兩次測試接連失敗、HTV2的首飛又屢次推遲的背景下。
東風17突然亮相,帶給世界的震動要遠比這場閱兵式本身更加強烈。
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堪比1964年炸響在羅布泊上空的那一聲驚雷。
東京《朝日新聞》直播頁面的英文字幕跟不上網友刷屏:
“中國展示了能突破任何防御系統的武器!”
“這根本不是常規導彈,是戰略平衡的顛覆者!”
五角大樓的官方賬號在沉默了將近半個小時后,才發布了一條語焉不詳的推文:“我們注意到相關展示,將持續關注事態發展。”
而華夏國內社交平臺早已化作歡樂的海洋,某高校學生上傳到社交平臺的短視頻里,整棟宿舍樓的學生對著直播畫面齊聲高唱《歌唱祖國》,搖晃的手機鏡頭中,無數淚光在年輕的面龐上閃爍。
直到最后一個東風5B方隊消失在西側盡頭,長安街兩側的歡呼仍未停歇。
常浩南望向天空,看到負責轉播的直升機正掠過人民大會堂的國徽,旋翼攪動的氣流似乎將云層撕成縷縷金紗。
他知道,當夜幕降臨時,五角大樓的作戰室里必定燈火通明,太平洋彼岸的智庫報告將堆滿“高超音速武器威脅論”的標題。
但在這一刻,他耳邊只剩下山河沸騰的轟鳴,以及手機里不斷刷新的、屬于這個時代的宣言:
“此生無悔入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