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400章 敗家源自上進心

  如果是正常的兩軍交戰,楊奉剛整編的白波軍很難打贏於夫羅。

  但現在於夫羅對楊奉全無防備,張白騎還“救過”劉豹…

  在於夫羅指揮各部圍城的時候,楊奉從后面突然襲擊了於夫羅的中軍大營。

  於夫羅是怎么襲擊郭太的,楊奉就是怎么襲擊於夫羅的。

  匈奴中軍大亂。

  鞏縣內,牛輔聽聞城外“殺胡”之聲震天,又見有大軍沖入匈奴人營中,趕緊率部出城沖殺。

  這種好機會,任何一個領軍者都會抓住的。

  不過,於夫羅運氣確實好。

  或者說,是於夫羅喜歡穿漢人服飾這個習慣養得好。

  匈奴貴族大多仰慕漢文化,很多都喜歡穿漢人服飾。

  羌渠單于被殺后,於夫羅作為流亡王子在漢地尋求復國這幾年,已經養成了說漢話行漢禮穿漢服的習慣,要不然他活不到現在——當時幾個匈奴老王一直試圖殺他。

  在軍中也是,漢軍將領的甲胄無論哪方面都比匈奴人的好,於夫羅當然會追求更好的防護能力,只有頭盔上有代表匈奴單于的貂尾。

  楊奉發起突襲后,白波軍沖入營中見人就殺,於夫羅軍中大亂,王旗被砍倒,近衛死傷慘重。

  眼見情況危急,於夫羅很雞賊的把貂尾尖頂盔和狼皮披風給了身邊的近衛,分頭突圍。

  於夫羅自己看起來確實和漢軍將領沒啥區別。

  此時正好鞏縣城內的牛輔軍也沖出了城,向外突擊。

  於夫羅穿著漢人甲胄,兵荒馬亂的,到處都是人,白波軍沒能第一時間認出他,還以為於夫羅是牛輔軍的將領。

  於夫羅在向外沖殺逃命,為了盡快突圍,甚至殺了不少自己人。

  匈奴大營已經混亂,很多人亂糟糟的跑,砍翻擋路的人以便快速撤離,這是逃命時的正常操作。

  牛輔的部隊以為外面喊著“殺胡”的是援軍,也在沖殺匈奴。

  白波黃巾相互之間是很好辨認的,有黃巾這個標志,他們本來是無差別攻擊的,但重點攻擊的還是匈奴人。

  匈奴人兵力多,在這種時候白波軍肯定沒必要追擊‘漢將’,先把匈奴人滅了才是正理。

  李樂和胡才的目標是干掉於夫羅給郭太報仇。

  楊奉的目標則是擒獲董太后與百官。

  牛輔的部隊如果想突圍,對白波軍而言反相當于少了些障礙,又不是仇家,跑了就跑了吧。

  其實三方相互之間都是敵人,但兩邊的漢人部隊都優先盯著匈奴人打,於夫羅一幅漢將打扮,也就不怎么受人關注。

  不久,戴著貂尾尖頂盔披著狼皮披風的近衛被殺,白波軍高呼著“於夫羅已死”,匈奴人全面崩潰,於夫羅中軍幾乎死傷殆盡。

  但於夫羅本人竟然逃出生天了。

  他也沒跑遠,而是繞到了縣城另一邊,與正在圍城的呼延部匯合。

  呼延部世代都是匈奴單于的妻族,劉豹的親生母親也是呼延部的,目前此部由呼廚泉統領。

  匈奴王旗倒下,中軍全面崩潰,側翼部隊也四處逃散,唯有呼延部在鞏縣另一邊隔得比較遠,受影響相對比較小。

  於夫羅好歹算是組織起了一支沒有崩潰的部隊,勉強穩住陣腳。

  但還能正常指揮的匈奴部隊只剩了一萬五千人。

  而幾天前,跟著於夫羅過河的匈奴大軍有五萬人…

  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被盟友背刺偷襲,還能保留這么個結果,已經是天大的幸運了。

  當然,其他匈奴人也并不是都被殺了,而是因恐慌而四散逃亡,難以聚攏。

  於夫羅知道僅剩的部隊心里也很恐懼,不敢再戰,只能邊戰邊退,一直退了二十里才開始分散各部收攏敗軍。

  隨后,於夫羅得知孟津的浮橋已經不在了——白波軍出兵鞏縣之前,楊奉毀掉了匈奴人過河的浮橋。

  眼下匈奴人無法快速回到黃河以北,軍力損失大半,士氣又低,糧草軍需也大多丟失,這是真不敢妄動了。

  牛輔這邊,帶著部隊出城沖殺了一陣后,卻發現“來援”的是白波黃巾。

  再想回城,卻已經進不去了。

  白波軍已經先一步沖進了縣城。

  快速入城的就是作戰目標最明確的楊奉部隊。

  百官見了白波黃巾入城,個個驚慌失措,也有人試圖抵抗,但沒起到什么效果。

  白波軍對百官湊出來的那些護衛毫不手軟,抵抗只是徒增傷亡而已。

  牛輔帶出城的兵力不到萬人,面對不知道有多少數量的白波軍,也不敢妄動,同樣只能暫退二十里。

  到了第二天,白波軍、牛輔軍、匈奴余部,三方形成了詭異的對峙狀態。

  三方相互之間都是敵人。

  其實白波軍人數不算太多,奔襲鞏縣的也就兩萬人左右,但全都是青壯。

  白波黃巾好歹是有組織的太平道,比起純粹的流寇還是不一樣的。

  他們仍然會裹挾,整體用的也仍然是走到哪搶到哪的流寇席卷路數,但并不是那種靠數量嚇唬人的流民軍。

  核心班底那些黃巾種子仍然是黃巾力士,是真正的精兵,打仗時都是精銳帶青壯,又在河東河內搞了很多裝備,白波軍的部隊結構和目前大多數軍閥的部隊是差不多的。

  其實真正的黃巾主力本來就不是流民軍,比如張角三兄弟的部曲,都是力士帶壯丁,而且內部有明確的架構和“官制”。

  雖然白波軍現在已經失去了正道,但仍然是用豪族的方式把黃巾變成新的豪族武裝,本質上走的還是帶流寇性質的土豪軍閥路線,這還是黃巾主力的操作方式。

  只不過已經沒了張角的氣質。

  楊奉入城后,控制住了白波軍,沒有大肆劫掠,只是取了百官帶出來的財貨分發給部下。

  得到了城內的補給和百官帶來的財貨,又剛得到一場驚人的大勝,全軍士氣如虹,主動權算是在白波軍手里。

  以目前的士氣和物資等綜合實力來計,白波軍現在能壓制匈奴人,也能壓制牛輔手下那些新兵蛋子。

  但眼下是三方相持,無論哪兩方打起來,都只會讓第三方占便宜。

  張白騎完成了賈詡安排的任務,已經快馬離去了。

  他沒有再給楊奉任何建議,因為賈詡的安排就只有這些,張白騎是段颎手下正規軍出身,向來只嚴格執行命令,從不自行發揮。

  進了鞏縣之后,楊奉多少有點飄。

  兩萬白波軍在手,又擊潰了匈奴主力,董太后和雒陽百官也在城內。

  雖然這一切是靠賈詡讓張白騎指點完成的,但戰績卻全都會記在楊奉頭上。

  因為楊奉是最合適的棋子,只有他才能快速收編白波軍,也只有他更容易取得於夫羅的信任。

  但人們一般是看不到“持棋人”的,也看不到張白騎這樣具備高度執行力的“手”。

  只會看到楊奉這樣的“成功人士”。

  因此,在持棋人的手不再抓著自己的時候,絕大多數“成功人士”都會選擇性的忽略平臺和他人的價值。

  一旦實力躍升,就很容易把幕后的幫助視為理所應當,把別人的成功歸于運氣,卻把自己的成功歸于‘實力’和‘努力’…

  就像那些因政策紅利大賺了一筆的暴發戶,大部分都難免會有點飄的。

  能一直保持清醒的人真的不多,能像張白騎那樣對自己有清晰認知的人更少。

  其實,人若是發家致富了,想要不快速敗落,只要有一個清晰認知就行了——只守業,不創業。

  敗家總是源自所謂的“上進心”。

  但不幸的是,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既然“有成功經驗”,為啥不“做大做強更進一步”呢?

  考慮到目前是三方相互挾制的狀態,楊奉決定帶著董太后和百官回雒陽。

  人嘛,都是有野心的。

  董卓能控制京畿三輔,楊奉覺得自己也可以…

  手里有一支大軍,心態確實是不一樣的——潛意識里會有“別人會顧忌我的兵力”這種念頭。

  而且,楊奉感覺自己從賈詡的操作里學到了某種精髓…

  膨脹歸膨脹,楊奉的智商并沒有受自我膨脹影響。

  楊奉給老部下徐晃傳了信,還派了使者去找張燕和牛輔。

  他確實想和張燕結盟——賈詡用來誘使於夫羅上當的計劃,楊奉覺得可以試試。

  但模式要稍微調整一下。

  與牛輔聯手,一起“保護”董太后與百官,回軍雒陽據守堅城。

  讓白波軍受大漢朝廷招安,成為正規軍。

  再以董太后、董旻、董璜等人挾制董卓,與張燕聯盟,并用太后旨意召引周邊將領,掌控京畿。

  只要白波軍進了雒陽,匈奴人就攻不下來,匈奴人反倒可以阻礙其它勢力,也可以談判。

  就算於夫羅對楊奉恨之入骨,也不可能在這時候與白波軍拼個同歸于盡。

  匈奴人現在面對的選擇不多,過河的浮橋已經被毀,大漢聯軍又正在反攻。

  呂布在河東,曹操的大軍已經攻入河內,張遼徐晃又很難對付,匈奴人如果不想絕種,那就只能妥協談判。

  要么認慫保平安,依附于大漢朝廷。

  要么嘗試返回北方與一大堆名將作戰。

  即便於夫羅不想妥協,呼廚泉和呼延部也會妥協——於夫羅的本族損失最大,而呼延部損失最小,匈奴內部多半會出點狀況的。

  如果大漢朝廷能給匈奴人一個機會,呼延部有可能愿意談談的,甚至有可能送上於夫羅的首級換取族人平安。

  最重要的是,楊奉還有一個后援。

  楊彪就在雒陽。

  楊奉本就是楊家的人,只不過是旁支的分支,隔得確實遠。

  但無論如何也算是一族,楊彪現在必然會抓住這個機會。

  楊奉的判斷其實沒錯,想得也很遠。

  只不過,想學賈詡,真的很難…

  每個人的思維方式不一樣,如果不站在其他人的角度,光靠判斷是得不到正確結果的。

  次日,楊奉讓董太后寫份文書,派了人送去雒陽,讓楊彪在雒陽接應。

  同時,他讓使者押著董旻去找牛輔談判,打算讓牛輔一起行動。

  但牛輔把使者趕了回來。

  即便以董旻的命威脅,牛輔依然沒搭理楊奉。

  董卓的命令是讓牛輔討伐白波軍,牛輔雖然有軍事決策權,但他怎么也不敢和白波軍結盟,這都不是違抗軍令的問題了,這是原則問題。

  楊彪倒是很快回了消息,表示愿意迎楊奉入城。

  于是楊奉帶了董太后和百官出城,向雒陽方向行動。

  匈奴人和牛輔相互挾制,兩頭都怕,都不敢對白波軍動手,而且匈奴人全面退到了黃河邊。

  很顯然,匈奴人在考慮如何回家了。

  留守河內那兩萬人馬是擋不住曹操等人太久的。

  回軍雒陽倒還算平靜。

  但剛回到雒陽,就出了大事。

  楊彪在城門外迎接董太后車駕,卻發現…

  董太后死了。

  其實匈奴圍城的時候,董太后就有自盡的心思了。

  她不想落到匈奴人手里。

  遇到有“援軍”擊破匈奴大軍,董太后本來也大喜過望,但得知入鞏縣的是白波黃巾,大喜立刻又轉成了大悲。

  對董太后而言,被黃巾控制,那還不如被匈奴人俘虜呢…

  沒辦法,董太后覺著黃巾就是為了顛覆朝廷的。

  她怕自己受到更大的屈辱。

  本來就是因為怕白波軍占據雒陽,她才會離開雒陽的。

  如今白波軍還真的進了雒陽…

  董太后自覺可能會生不如死,索性在車上飲鴆自盡了。

  楊奉的計劃從一開始就破產了…

  而且楊彪迎接董太后回京,當然是在眾目睽睽之下——百官都看到了,這死訊沒法藏,栽贓都栽不出去…

  太后死在回雒陽的路上,當然就是白波軍害死的。

  楊奉傻了眼,一時沒了主意。

  李樂和胡才也因此與楊奉有了分歧。

  李樂和胡才都覺得楊奉的謀劃有點草率,現在白波軍已經注定是賊了,不如以武力強行控制雒陽,用人質逼迫百官家中進獻錢糧,并且逼迫各家與白波軍合作。

  也就是直接搞綁架裹挾,走郭太的老路,繼續堅持黃巾路線。

  但楊奉不愿走這條路…

  如果繞了一大圈最終還是只能做黃巾賊,那他辛辛苦苦是為了什么呢?

  結果一言不合,本就心慌的三個人發生了沖突。

  楊奉想以武力強壓李樂胡才二人…卻沒壓住。

  李樂和胡才的部曲都是正經的黃巾力士,之前能說服他們,靠的是為郭太復仇,是打匈奴,是符合黃巾弟兄心態的。

  楊奉如果能讓黃巾弟兄有更好的出路,李樂和胡才當然也愿意聽。

  但現在楊奉的路子明顯是沒指望了,那李樂和胡才當然要走黃巾的路子。

  結果雙方在雒陽城內大打出手,李樂和胡才聯手,楊奉的部隊打不過,只得逃出雒陽…

哎呦文學網    二手穿越:大耳賊劉備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