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129章 仁厚的太子

  要說心情最復雜的,非朱元璋莫屬。

  查抄出來的巨額錢糧,讓他為之興奮。

  “粗略估算,查抄的錢財超過七千萬貫,大明目前的賦稅也才一千三百萬貫。”

  “足以抵得上朝廷五年多的賦稅收入。”

  “查抄出來的糧食多達四十余萬石,明年十五萬北伐大軍的軍糧就有了。”

  朱標也有些興奮的道:“還有土地呢,清查出來的土地有二十余萬頃。”

  “一戶分十畝地,能解決兩百萬戶百姓的生計問題。”

  “難怪表弟總是說,窮的是朝廷和百姓,中間的豪強大戶都富得流油。”

  朱元璋點點頭,似乎想起了什么,感嘆的道:

  “咱生活的地方偏北方久經戰亂,宗族確實擁有庇護作用。”

  “如果當年咱有宗族庇護,也不會家破人亡。”

  “所以之前馬鈺說宗族不好的時候,咱是有些不以為然的。”

  朱標還是第一次聽他說這些話,很是意外。

  不過想想也正常。

  自家父親對血脈親情看的確實比較重。

  別看平日里對違法亂紀之事零容忍。

  可一旦涉及到和朱家有血脈關系的人,往往是另一套標準。

  這其實就是宗族思想在作祟。

  他對馬鈺批判宗族勢力感到不以為然,也就可以理解了。

  但作為皇帝,他又很清楚宗族勢力對皇權的影響,所以才沒有表示出來。

  而是順手推舟對宗族進行打擊。

  可是這一次的行動,讓他認識到了宗族的另一面。

  關鍵這次行動真正針對的,是參與皇城建材倒賣案的案犯,以及有利害關系的家族。

  并不是特意針對宗族勢力。

  就這查出來的罪惡,都已經刷新了他對宗族的認知。

  真不知道那些大宗族光鮮外表下,隱藏著多少罪惡。

  固有認知的破碎,讓他心情非常的復雜。

  朱標也深以為然的道:“表弟說過,主次矛盾會隨著時代變化而變化。”

  “亂世的時候主要矛盾是生存,宗族的惡和大環境比起來就可以忍受了。”

  “南方環境相對安定,生存壓力沒有那么大,宗族的行徑就更加的惡劣。”

  “尤其是一統之后天下太平,沒有了生存的壓力。”

  “宗族之惡就凸顯出來,從次要矛盾變成了主要矛盾。”

  朱元璋也聽過這套理論,當時理解還不深。

  但此時有了鮮活的例子,他終于了解到了主次矛盾的真諦。

  “還有個原因,亂世的時候宗族也怕族人造反,不敢做的太過分。”

  “太平盛世到來,造反變得更加困難。”

  “再加上宗族和官僚勾結,有朝廷幫忙鎮壓叛亂。”

  “也會變得更加肆無忌憚,變本加厲的壓榨百姓。”

  然后他也不禁贊道:“馬鈺提出過很多理論,初聽覺得很誰莫名其妙。”

  “只有深入了解才知道,都是在針對天下各種癥結所在。”

  “這個主次矛盾變化就是如此。”

  朱標趁機說道:“是啊,所以表弟才說,治國就是解決各種矛盾的過程。”

  “矛盾在不停的變化,治國的方法就不能一成不變。”

  “在特定的時期,就必須要采用相適應的治國之法。”

  朱元璋卻搖頭道:“他說的太理想化了,變革就意味著風險,誰又能保證每次都能好準時代的脈搏呢。”

  朱標反駁道:“可不變必然迎來死亡。”

  “所以才需要普及教育,培養更多的人才。”

  “然后朝廷建立智庫,由智庫幫忙了解社會真實情況,給決策者提供咨詢。”

  朱元璋嘆道:“哪有你說的那么簡單,智庫也是人組成的。”

  “是人就有私心,誰又能保證他們說的就是真的。”

  朱標說道:“這就看君主用人的能力了。”

  “更何況,天下如此廣闊,靠君主一個人根本就治理不過來。”

  “最終還是要靠群臣協助治理。”

  “如果前怕狼后怕虎,那還怎么治國。”

  看著侃侃而談的兒子,朱元璋啞然失笑:

  “好,你有這個志氣咱很高興。”

  朱標頓了一下,有些不好意思的道:

  “是我多言了。”

  朱元璋鼓勵道:“和我有什么不能說的。”

  “既然你有這方面的想法,那就多關注一下國子六學,為大明培養更多人才吧。”

  朱標高興的道:“是,我一定不會讓您失望的。”

  朱元璋點點頭,將話題拉回了最初:

  “現在天下一統,宗族問題已經成為主要矛盾之一,必須要加以解決。”

  “上次我給你布置的作業,可有什么想法?”

  上次布置的作業?

  朱標馬上就知道他說的是什么了。

  上次他們談如何解決地方豪強、宗族問題,朱元璋讓他自己翻歷史尋找答案。

  還特意強調不要去問馬鈺。

  這些天他也一直在翻閱史書,卻是有不少收獲。

  此時聽朱元璋提問,當即就回道:

  “我最近翻閱史書,發現古人確實采取了多種辦法,削弱地方豪強。”

  “最常用的辦法就是遷徙。”

  “不論是豪強還是宗族,他們的實力大多都來自于,對本鄉本土的影響力。”

  “將他們從祖地遷徙到別處定居,離開了熟悉的鄉土,他們有十分力也發揮不出一分。”

  “剝奪了他們對地方的影響力,就不足為懼了。”

  “西漢中前期一直都在使用此法,削弱地方豪強的勢力。”

  “只是到了漢成帝時期,因為過于相信儒家,想要施行所謂的仁政,廢除了很多削弱地方的政策。”

  “最終導致地方勢力做大,中央與地方權利失衡,遷徙之法無法執行而被廢。”

  “隋唐時期也經常通過遷徙之法,來削弱地方豪強勢力。”

  “直到安史之亂之后,唐朝朝廷失去對地方的掌控,此法才被擱置。”

  “宋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遷徙之法自然也就無從實施。”

  “大明一統天下,也當采用此法以消弭地方勢力對朝廷的掣肘。”

  朱元璋覺得非常違和。

  從漢朝講到現在,串聯歷史同類型事件,這不是馬鈺常用的方法嗎。

  自家好大兒受他影響太深了啊。

  不過這并不是什么壞事。

  天下沒有新鮮事,很多事情都能在歷史上找到答案。

  善于學習歷史,是一個優秀的品質。

  標兒能學會馬鈺讀史的能力,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

  “所以你也覺得,大明應該遷徙豪民嗎?”

  朱標頷首道:“是的,鳳陽那邊可以遷徙十萬戶過去。”

  “洛陽作為天下中心,也可以遷徙十萬戶過去。”

  “長安乃數朝古都,雖然現在面臨荒漠化,可也能遷徙幾萬戶過去。”

  “北平作為前朝京畿,又是控制遼東的大手,也當遷徙十萬戶過去。”

  “安陽作為大明京畿,也可以遷徙十萬戶過去。”

  “等將來皇陵位置圈定,也可以遷徙豪強過去守陵。”

  “如此一番操作下來,南方的宗族豪強勢力,就能被削弱很大一部分。”

  “再配合其他手段打壓,當能平穩化解這個難題。”

  朱元璋聽的也不禁咋舌:咱才只想著往鳳陽遷徙十萬戶,他就已經計劃往這么多地方遷徙了。

  按照他的計劃,起碼得從南方遷徙六十萬戶豪民。

  這手腕比咱還狠啊。

  再一想到那群儒生天天贊頌好大兒仁厚,他就忍不住想笑。

  好好好,仁厚是吧,將來有你們哭的時候。

  朱標正說的起勁兒,忽然見老父親發笑,還以為自己的計劃有什么問題,停下來問道:

  “爹您覺得我的計劃有什么問題嗎?”

  朱元璋大笑道:“沒有,你的計劃與咱不謀而合。”

  “只是按照你的計劃,起碼得遷徙五六十萬戶人家,具體你準備怎么做?”

  朱標不好意思的道:“暫時還沒有想到那么多。”

  “不過豪民家底雄厚,應對風險的能力也就更強。”

  “只要朝廷的安排合理,遷徙的過程中折損會非常小。”

  “反倒是遷徙普通百姓,代價會非常大。”

  “之前表弟說要調和南北人口,我想了想,可以將其與打擊地方豪強聯系起來。”

  “而且表弟還說過,唐朝以前為了削弱宗族勢力,朝廷會將不同姓氏的人遷徙安置在一起。”

  “一個村子往往有十幾幾十個不同姓氏的人家組成。”

  “我們也可以采用此法,將宗族拆散,然后幾十個不同姓氏混居組成一個村莊。”

  朱元璋連連點頭,說道:“好好好,太好了,就按照你的法子來。”

  “哈哈…”

  馬皇后正在宮里教導常妃、徐妙云,忽然就聽到朱元璋開心的笑聲。

  她不禁笑道:“陛下這是又遇到什么喜事了。”

  常妃笑道:“最近朝廷確實喜事不斷,下面的人都說陛下都變和藹了呢。”

  徐妙云也點頭附和。

  最近喜事確實多,最大的喜事莫過于倭寇和張士誠余孽被消滅。

  大明海疆環境頓時就變得和諧了起來。

  再加上各個戰線也是捷報頻傳,任誰都能看得出來,大明國祚已然穩如泰山。

  別說是朱元璋,所有既得利益者都非常的高興。

  正說話間,朱元璋走了過來。

  眾人起身見禮之后,兩女就識趣的離開了,只留下夫妻二人。

  馬皇后笑道:“什么事情,看把你高興的。”

  朱元璋就將方才朱標的話大致講了一遍:“你說,咱是不是應該高興。”

  馬皇后也驚喜的道:“那確實值得高興,不知不覺標兒就長大了。”

  朱元璋感慨的道:“是啊,之前還覺得他是個小孩子,除了聰明點,天賦高一點,也就沒別的了。”

  “這一眨眼,他就對國家有了屬于自己的認識,治國也有了自己的想法。”

  “好啊,實在太好了。”

  馬皇后眼睛一轉,說道:“更值得高興的是,他的想法和你還不一樣。”

  “你們父子倆正好可以互補,父子齊心其利斷金啊。”

  朱元璋啞然失笑:“人家兄弟齊心…不過你這么說也不錯。”

  “我們父子齊心,必將無往而不利。”

  然后他又說道:“你說標兒和咱不一樣,也確實如此。”

  “在氣度上,他比咱更像一個皇帝。”

  “不過也正因此,有些事情他做不來。”

  “這權力就像是長滿刺的荊條,咱得把上面的刺給他拔掉。”

  馬皇后并不反對這一點,但也有不同意見:

  “也不能將所有刺都拔掉,只有感受到疼痛,他才能知道執掌權力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朱元璋愣了一下,思索片刻才說道:

  “妹子這話說的在理,保護的太好了對他反而不好。”

  “馬鈺經常說,溫室里的花朵很脆弱,就是這個道理。”

  馬皇后點點頭,然后順著他的話說道:

  “說起標兒的成長,也得感謝鈺兒。”

  “其實回顧過去想一想,標兒真正成長起來,也就是跟著鈺兒學習之后的事情。”

  “如果沒有他,標兒成長不到今天的高度,還有樉兒更是如此。”

  朱元璋笑道:“所以你收了個好侄子啊。”

  “可惜,他偏偏喜歡那個王敏,否則咱說什么都得嫁個公主給他。”

  說到底,他還是相信姻親。

  不過倒也不怪他,時代就是如此。

  提起此事,馬皇后也遺憾的道:“我還想著,先給他娶兩房小妾。”

  “等過個十年八年,將大姑娘嫁給他呢。”

  古代有回嫁一說,就是女子出嫁后,將自己的一個女兒回嫁給娘家。

  蘇軾的姐姐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才嫁給了他表哥,結果被虐待病死。

  受到風俗的影響,馬皇后想將女兒嫁給侄子,也就不奇怪了。

  哪知道,聽了她的話朱元璋氣憤的道:

  “娶了咱的女兒還想納妾?他想的美。”

  “以后凡是娶了公主,絕不允許納妾,否則看咱怎么收拾他們。”

  馬皇后勸道:“你真要這樣做,反倒會讓娶公主變成苦差事,但凡有點能力的誰還愿意娶公主。”

  “可以禁止他們狎妓,限制他們納妾的數量,最好不要強行禁止。”

  朱元璋明顯不喜歡聽此類的話,不耐煩的說道:

  “靜鏡也才十歲,離成婚還早,先不談此事。”

  馬皇后也沒有強行勸說。

  現在人都講究多子多福,你就只允許駙馬娶一個,別人肯定不愿意。

  到時候好事反而容易變成壞事。

  不過思想不是那么容易就轉變的,強行勸說不但起不到作用,反而會將兩人關系鬧僵。

  等以后再慢慢和他說。

哎呦文學網    我的姑母是馬皇后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