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116章 無題

  類似的話馬皇后已經說過好幾次,所以朱元璋并不覺得意外。

  只是與之前不同的是,這次他開始認真思考她的話。

  劉伯溫的功勞說大不大,說小不小。

  說大是因為他確實獻上了很多有用的計策。

  尤其是鄱陽湖之戰,這一決定著天下歸屬的大戰,多賴其謀劃。

  說小,是因為他只有這方面的成績能拿得出手。

  謀士說穿了就是幕僚,平日里給主公提供一些建議,主公有什么疑問了他們幫忙解答一下。

  真正拿主意的不是他們,執行的也不是他們。

  但一條計策從理論到落實,中間隔著天和地。

  打個比方,都知道項羽破釜沉舟絕地翻盤,奠定了滅秦的基礎。

  然而這個計策除了項羽,換個人大概率是干不成的。

  就算來個穿越者,告訴項羽可以破釜沉舟,他的功勞也沒辦法和項羽比。

  謀士的尷尬之處就在這里,他們只提供理論計策,真正的功勞其實是決策者和執行者的。

  但相應的,謀士承擔的風險也小。

  就算計策有問題,那也是決策者和執行者承擔,很少會牽連到他們。

  所以謀士看起來功勞很大,實則非常有限。

  當然,如果是頂尖謀士,比如張良這樣的,另當別論。

  前世有句話叫,參謀不帶長,放屁都不響。

  張良的作用還在參謀長之上。

  然而劉伯溫并不是大明的參謀長。

  大明能立國,中間有無數人獻計獻策。

  大家所熟知的只是比較知名的幾個。

  比如提出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總方針的朱升。

  這個前世初高中史書上就有。

  比如獻《武事一綱三目策》的四梅先生葉兌。

  很多人對葉兌不熟悉,其實這也是個能人。

  他所獻的策略里,一綱是:以應天為根基,堅決不能向元朝投降。

  “三目”則是行動的步驟:

  1、先取張士誠,消除東邊的威脅;

  2、再取浙東方國珍,鞏固東南沿海;

  3、最后北伐中原,推翻元朝統治。

  他甚至還寫出了大致的克敵戰術。

  比如打張士誠要先奪取平江,打蘇州城不能強攻,最好采用圍困之法。

  一開始朱元璋不信邪,派人強攻蘇州城,結果損失慘重還沒打下來。

  最后還是靠著圍困之法,將蘇州城內的糧食耗光才拿下的。

  回顧朱元璋一統天下的步驟,整體上和葉兌的策略大致相仿。

  說一聲諸葛在世,是一點都不夸張。

  但是,葉兌的策略里唯獨沒有任何關于陳友諒的信息。

  這一點看似很奇怪,但從他的總體思想,就能看出一些端倪。

  比如他認為“華運中興,胡運既終”。

  從這個思想不難看出,他是個標準的‘華子’,對蒙元沒有任何好感。

  他所獻的計策之所以沒有陳友諒的信息,大概率是不想參與漢人內斗。

  啥你說張士誠和方國珍不是漢人嗎?

  問題是,張士誠早早就歸順了元朝,當了大元太尉,后來自封大元吳王。

  他不只是嘴上投降,還用實際行動支持元朝。

  為元大都輸送了將近十年的糧草。

  還和元朝勾結消滅了韓宋政權,殺害了劉福通等紅巾軍元老。

  方國珍也同樣歸順了元朝,給元朝運輸糧草。

  在葉兌的心目中,他們全都是漢奸,滅了他們是理所應當的。

  但陳友諒不同,他也是抗元急先鋒,比朱元璋更具有一統天下的氣象。

  所以合理推測,他不寫如何打陳友諒,是不想參與漢人內斗。

  你們兩個各憑本事,誰打贏了誰坐天下。

  甚至不排除,同樣的策略,他給陳友諒也上了一份。

  給陳友諒的那一份,也很可能沒有關于朱元璋的信息。

  當然,這一切都只是猜測,具體如何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直到鄱陽湖之戰,劉伯溫才算是迎來了高光時刻。

  葉兌的策略里,沒有關于陳友諒的信息,這個空白被劉伯溫給補上了。

  靠著劉伯溫的計策,朱元璋打贏了這關鍵一戰。

  這三個人的計策聯系在一起,恰恰是朱元璋從爭霸到坐天下的全過程。

  朱升的計策為他爭取了發育時間,并夯實了根基。

  劉伯溫的計策,幫他擊敗了最大的對手。

  葉兌的計策,為他規劃了一統天下的步驟。

  如果這些計策全部都出自一人之手,那絕對是一加一加一大于十。

  這個人毫無疑問就是大明的張良,封個國公都是理所應當的。

  然而這個功勞分攤在三個人身上,反倒不足以讓任何一個人封侯了。

  先說朱升,唯一的高光就是九字方針,之后就是一個比較有能力的官吏罷了。

  且因為年邁,在大明建立后就辭官還鄉了。

  四梅先生葉兌,可以說是神龍見首不見尾。

  他都沒有出仕,只是隔空給朱元璋上了一策,之后就消失了。

  只有劉伯溫,一直在朱元璋的隊伍里發光發熱。

  除了鄱陽湖之戰,他還多次獻計獻策。

  并且大明的行政體系建設,他也有參與。

  零零碎碎的功勞加起來也不小。

  所以他的功勞說大也不大,說小也不小。

  封伯爵也沒什么大的問題,封個侯爵也配得上。

  關鍵就看朱元璋是怎么想的。

  以前朱元璋懷疑他的忠誠,自然不想給他封侯。

  原本的歷史上,就封了個誠意伯。

  這個封號也特別有意思,懷疑你的忠誠,然后給你個‘誠意’當封號。

  但現在不一樣了,寒冷期就是一柄懸在頭頂的利劍,隨時都有可能落下。

  大明必須要變革,給子孫留下更厚的家底。

  而且通過馬鈺,他也了解了劉伯溫的想法。

  雖然還是會懷疑劉伯溫的忠誠,但已經不再如之前那般魔怔了。

  關鍵是,現在的大明確實需要更多劉伯溫這樣的人站出來。

  那么再給他封伯爵,確實有點不夠了。

  想收買人心,就得舍得下本錢。

  這其實也是馬皇后的意思:“大明遠沒有到馬放南山之時,還需將士們效力,封賞自不能吝嗇。”

  “否則將士們心寒,誰還肯為朝廷效力。”

  朱元璋沉思片刻后,就順水推舟改變了主意:

  “也好,咱聽你的,就給他封個侯爵吧。”

  說著將誠意伯改成了誠意侯。

  這也意味著,大明開國六公二十四侯三伯,變成了六公二十五侯二伯。

  當然,這只是活著且因功封爵者。

  還有很多陣亡追封,以及其他原因被封爵者并未計算在內。

  比如馬鈺的徐國公,就沒有被計算在內。

  馬皇后雖然不知道他內心的想法,但見他終于聽勸還是很高興:

  “這樣就順眼多了。”

  朱元璋也沒有再說什么,讓人將最終名單送去給禮部尚書陶凱。

  讓他依據名單書寫冊封詔書,制作印信服飾等物品。

  等這些事情忙完,他才說道:“不知鳳陽那邊如何了。”

  鳳陽皇城工地。

  石匠潘鑿子看著遠處監工的差役,一口唾沫吐在地上,罵道:

  “黑皮王八,老子早晚弄死他。”

  黃剛停下手里的活,喘口氣道:

  “別瞎想了,人家是官你是民,拿什么弄人家。”

  “好好干活,免得他又挑你刺,要不然你又得挨棍子了。”

  潘鑿子罵道:“從昨天到現在就吃了一頓飯,哪有力氣干活,他們有種就打死我。”

  他的聲音不自覺的提高了許多,周圍人聽到后紛紛低下頭,生怕被牽連。

  幾個關系好的則連忙勸說。

  潘鑿子越說越氣,一把將錘子扔在地上:

  “他娘的個熊,勞資不干了。”

  遠處的監工終于察覺到了異常,拿著水火棍罵罵咧咧的道:

  “別踏釀給勞資偷懶,今天的工期完不成,所有人都要受罰。”

  潘鑿子怒罵道:“受罰?你有種就打死我。”

  “說好的糧餉到哪去了?我們餓著肚子,怎么干活?”

  那監工大怒:“你個賤民,給皇家干活那是你的榮幸,竟然還敢要糧餉。”

  “我看你是無法無天了,今天勞資非打死你不可。”

  說著舉起水火棍劈頭蓋臉的就砸了下來。

  潘鑿子被打了幾棍后徹底失去理智,迎著棍子沖過去將那監工撲倒在地,揮舞拳頭就打。

  那監工囂張慣了,哪知道會有人敢反抗,直接就被打懵了。

  只知道抱著頭硬挨。

  周圍的工匠怒火也同樣被激發,都停下手中的活,給潘鑿子喝彩。

  “打的好。”

  “打死這黑皮狗。”

  “讓他們克扣口糧。”

  這邊的動靜很快就引起了其他監工們的警覺,發現情況后他們連忙上報。

  很快一隊士兵就沖了過來。

  看熱鬧的工匠們連忙蹲下假裝繼續干活。

  潘鑿子則被抓了起來。

  之前挨打的那個監工終于找到報仇機會,將他打的遍體鱗傷。

  之后事情上報給了上面的官老爺。

  他們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句:“一個賤民竟然敢對抗朝廷,必須要嚴懲。”

  然后潘鑿子就被套上枷鎖示眾。

  上百斤重的枷鎖,壓的他頭都抬不起來。

  民夫、工匠們看到這一幕,都低著頭不敢吭氣。

  只有黃剛等少數關系好的,試圖為他求情。

  不但沒有效果,還被打了一頓。

  與之相對應的,官吏們更加囂張,張口閉口就是賤民。

  只是他們并不知道,一簇火苗在部分人的心中被點燃。

  就這樣時間不知不覺過去了三天,潘鑿子也被枷鎖扣了三天。

  全靠黃剛等人,晚上偷偷給他喂食喂水才熬過來的。

  但誰都知道,這并非長久之計,在這么下去潘鑿子只有死路一條。

  就在大家思考著怎么救他的時候,那些監工忽然變了一副臉。

  主動將潘鑿子給放了,并且還給他放了三天假,讓他養傷。

  對大家的態度也變得和善起來,還給所有人都發了半個月的口糧。

  一時間大家都有些摸不著頭腦。

  莫非是這些人轉性了?

  不過能拿到半個月的口糧,大家都非常高興。

  心中的火苗也無聲無息熄滅了。

  但并非是所有人都如此。

  躺在病床上的潘鑿子恨恨的道:“狗子們哪有那么好心。”

  “肯定有什么我們不知道的事情發生了,逼著他們不得不如此。”

  黃剛勸道:“不管怎么說現在發了一點吃的,滿足吧。”

  潘鑿子怒道:“我們被克扣的口糧何止半年,現在就給半個月,你們就滿足了?”

  “剩下的口糧你們就這么不要了?”

  黃剛嘆道:“那又如何,自古民不與官斗,我們斗不過他們的。”

  其他人也紛紛勸說,別鬧了,斗不過他們的。

  潘鑿子知道大家的想法,也知道勸說沒用,只得說道:

  “我懷疑上面有大人物要過來,你們幫我留意著點,要是真有大官來了就趕緊告訴我。”

  黃剛大驚,說道:“你要告狀?你不要命了?”

  潘鑿子說道:“你以為就這樣下去,我們還能活多久?”

  “與其餓死被他們打死,不如賭一把,我就不信這天還能被他們遮住。”

  黃剛勸說了許久都沒有用,也只能答應會幫他留意。

  然而讓大家都沒想到的是,第二天上去大家都去上工后,兩名監工過來將潘鑿子給帶走了。

  黃剛等人到晚上下工回來,才發現他不見了,連忙去找監工詢問。

  一開始監工還說不知道,后來被問的不耐煩了,就說了句:

  “被調到別處去做工了,這是上面決定的事情,你們不要瞎打聽。”

  這種借口三歲小孩都騙不過,黃剛等人自然不信。

  聯想到潘鑿子說要告狀,他們心中頓時升起一股不好的預感。

  然而就算再懷疑,沒有人身自由的他們,也沒有絲毫辦法。

  非但如此,接下來兩天,官吏再次收緊了對他們的管控。

  不允許隨意走動,上廁所都得有人跟著,不允許扎堆閑聊等等。

  他們越是如此,黃剛就越覺得潘鑿子可能沒了。

  一想到自己的好兄弟遇害,他心中那一簇火苗再次燃起,并熊熊燃燒。

  不過這次他沒有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

  潘鑿子的事情讓他懷疑,周圍有內鬼出賣他們。

  為了不引起懷疑,然后被消失,他只能盡力偽裝自己。

  等著看是不是有大人物要過來,到時候好找機會告狀。

  他這么做倒不是盲目,而是有自己的推測。

  那些官吏這么著急滅口,又加強對人身的管控,來的肯定是大人物。

  而且很可能和他們不是一伙兒的。

  值得賭一把。

  如果不行…勞資寧愿轟轟烈烈的死,也不能這么憋屈的死在這里。

  又過了兩天,他聽其他工友說,朝廷確實來了個大官。

  負責皇城修建的那些大小官吏,在那個大官面前都點頭哈腰的。

  黃剛大喜,然后就開始想辦法,去見一見那個大官。

  只是還沒等他行動,第二天早上就傳來一個石破天驚的消息。

  負責皇城營造的官吏,全部被拿下。

  一群穿著錦衣的壯漢,拿著銅鑼邊走邊敲邊吆喝:

  “皇上聽說皇城營造有官吏貪腐苛待民夫、工匠,特命御史大夫為欽差,前來查辦。”

  “如有冤屈者,即刻上報。”

  “劉相公必定會為大家做主的。”

  只是大多數人都選擇了沉默,為民做主?誰信啊。

  黃剛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皇上知道了?還派欽差來查?

  皇上圣明啊。

  他毫不猶豫的就跳了出來:“我有冤情,請欽差明察。”

  劉伯溫來的速度并不算快,畢竟他不是一個人來的。

  這次是來查貪腐窩案的,真要一個人過來,哪怕他是丞相也很難活著回來。

  雖然律法有規定,級別到一定高度的官員遇害。

  那么他遇害的地方的所有官吏,都要被處罰,行政主官要承擔主要責任。

  但誰也不敢保證,會不會有人狗急跳墻。

  所以這次出發,朱元璋給他配了一個營的禁軍提供保護。

  還給了他調動鳳陽錦衣衛的權力。

  這么一準備,他到達鳳陽的速度自然就慢了下來。

  所以,朝廷要派欽差來查貪腐窩案的事情,提前四天就傳到鳳陽皇城總負責人趙彥君耳邊。

  御史大夫?劉伯溫?

  趙彥君大驚,換成一般人過來,他完全不在乎。

  欽差又咋了?他是李善長的人,誰敢不給李相面子?

  大不了貪的錢分你一份,丟幾個小蝦米去頂罪就行了。

  然而這一套對劉伯溫沒用。

  不過畢竟是見過世面的人,他很快就冷靜下來。

  這么大的事情,李相不可能不知道,必然會有指示下來。

  到時候自己根據指示,見機行事即可。

  他也沒有干等著,有些面子工程他還是懂的。

  先是將部分證據銷毀,又警告所有官吏不要露出馬腳。

  “如果誰被查到了,就管好自己的嘴巴,你們的家人大家會替你們照顧好的。”

  “如果敢胡亂攀咬,那就別怪本官心狠手辣。”

  他還下令,最近幾天對工匠們好一點,還咬著牙發了半個月的糧餉。

  以這些賤民軟弱的性子,有糧食吃他們是不敢亂說話的。

  不過幾千人半個月的口糧,也是一筆不小的錢財啊。

  就這樣發給那些賤民,心疼。

  不行,等這件事情過了,一定要連本帶利全拿回來。

  只是讓他沒想到的是,他左等右等,始終沒等到李善長的指示。

  這讓他也不禁忐忑起來。

  連忙派人進京去找李善長,詢問發生了什么。

  只是鳳陽離應天不遠不近,他派去的人還沒回來,劉伯溫就先到了。

  趙彥君并沒有驚慌,帶著營造處的官吏前去迎接。

  并且擺下了豐盛的迎接宴會,還邀請了鳳陽留守和鳳陽禁軍統領作陪。

  在他想來,劉伯溫肯定要詳細調查尋找證據。

  這是需要時間的,沒有十天半個月,別想有任何收獲。

  有這個時間,他早就和李善長溝通好,找到解決的辦法了。

  還是那句話,大不了推幾個替罪羊出來。

  然而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在歡迎宴會上,一直和顏悅色的劉伯溫突然變臉:

  “所有人一律不得離開。”

  “在案件查清楚之前,任何試圖離開這里的人,皆以案犯論處。”

  這一下瞬間就炸開了鍋,現場一片沸騰。

  趙彥君大驚,然后憤怒的道:

  “劉相公,就算你是御史大夫,也無權限制這么多官吏的自由吧?”

  場面一下安靜了下來,大家就像是找到了主心骨一般。

  “對對對,我們可都是朝廷命官,你無權限制我們的自由。”

  “我們要彈劾你越權…”

  劉伯溫淡淡的道:“出發時,陛下授予我便宜行事之權。”

  趙彥君冷哼一聲道:“那又如何,本官乃朝廷任命的正四品大員,沒有陛下的手諭誰敢動我。”

  劉伯溫譏笑道:“巧了,出發前陛下還給了我三道圣旨,其中一道是撤去你所有職務的。”

  趙彥君大驚:“不可能,你胡說八道,我忠心耿耿陛下怎么會…”

  劉伯溫也懶得與他虛與委蛇了,臉色一冷道:

  “你貪墨營建中都的錢糧,克扣工匠糧餉,錦衣衛早已查知還敢狡辯。”

  “來人,將趙彥君押下去嚴加拷問,一定要讓他將同黨全部都吐出來。”

  立即就有四名錦衣衛上前,將癱軟在地上的趙彥君拖走。

  但事情并未就此結束,劉伯溫又下令抓走了七位官吏。

  全都是被錦衣衛抓到把柄的人。

  接下來,他將會以這些人為突破口,掀開這場貪腐窩案。

  事實上,錦衣衛給的只是情報,不能算是證據。

  換成平日里,劉伯溫肯定會先查證據,然后再抓人。

  這是律法規定的程序,他也不想輕易就破壞。

  但現在情況不同,大明可謂是多事之秋,有太多更要緊的事情等著他去辦。

  沒有太多精力浪費在這群蟲豸身上。

  所以他采用了錦衣衛的證據,直接拿人,然后再去收集新證據。

  剩下的官吏皆面如土灰,不敢再發一言。

  劉伯溫掃視了一圈眾人,說道:

  “如果有誰主動投案自首,罪減一等。”

  眾官吏皆低著頭,沒有人說話。

  劉伯溫也沒有再理會他們,將目光看向鳳陽留守和鳳陽禁軍統領:

  “二位,陛下也有一道密旨給你們。”

  兩人皆大驚,連忙起身接旨。

  不過還好,朱元璋并沒有問兩人的罪,相反還寬慰了二人。

  并讓他們好好配合劉伯溫,將此案查清楚。

  二人這才松了口氣,連忙表示一定會配合劉相公徹查此案。

  劉伯溫也勉勵了二人幾句,就讓他們離開了。

  事實上,他們兩個真的就很干凈嗎。

  大家心里都清楚。

  但只要兩人沒有直接參與進來,暫時就不要動他們了。

  否則真要將這些人都逼急了,上下聯合起來,事情就真難辦了。

  現在當務之急,是把皇城貪腐案查清楚。

  將主要官吏控制起來之后,劉伯溫就下令,向民夫、工匠們收集證據。

哎呦文學網    我的姑母是馬皇后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