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理論,誰提很重要。
本來60年代就是各種新式教育理念層出不窮的年代。
什么開放教育、發現式教育、培養學生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這些理念在當下風起云涌,各種教育層面的思潮不斷涌現。
像什么約翰·霍爾特、喬納森·科佐爾、赫伯特·科爾等等。這些人關注教育對學生的負面影響。
這幫人總結一句話就是現在聯邦的教育不行,應試教育不行,我們得改。
但人和人是不一樣的。
他們提一萬句,也沒林燃提一句管用。
他們這樣的批評家,只能在報紙上呼吁,呼吁要改變,教育系統要關注學生需求,不應該只關注考試和成績。
最多就呼吁了。
但林燃前腳說了這話,后腳教育部門就能找他給建議,然后開始一些改進。
“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興趣。
興趣遠比考試本身要重要得多。
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
我們應該充分發揮年輕人的興趣,了解他們的興趣是什么,然后朝著這個方向去挖掘。
現代理性已轉化為工具理性,它被用于技術效率而非人類解放。
我們當下的應試教育正是這種趨勢的體現:它將教育目標簡化為考試成績,將學生訓練為適應社會結構的產品,而非培養他們成為獨立思考、批判社會的個體。”
林燃的話是霍克海默教授著作《啟蒙辯證法》理念的體現,和他的身份是完全相符的。
他說的時候,內心在想,挖掘年輕人的興趣,無論是六十年代越戰失利還是后來的千禧年后,老美這幫年輕人的興趣都是葉子。
各種各樣的葉子。
想方設法的使用葉子。
阿美莉卡最后試圖把教育拉回正軌的其實是小Bush,他掏出了《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NCLB),這個法案強調考試,并且要強制對教師進行問責。
他當時通過NCLB要求3至8年級學生每年考試,學校表現與測試成績掛鉤,如果成績沒達標學校就要面臨重組或私有化。
如果學校連續五年沒能達標,就要更換老師,轉型為特許學校或者州政府接管,或者徹底重組。
總之這套法案非常變態,搞得老師苦不堪言,從學校到老師再到學生和家長都苦不堪言。
所以才會在2008年的時候,全美教師協會幾乎是不遺余力的支持Obama,為的就是把這個趕快給廢了,你搞這么嚴格我們怎么混日子?
等到Obama上來之后第一時間就是把這個法案先是彈性調整,給立下汗馬功勞的老師們松綁,然后再把它變成《每個學生成功法案》。
什么是成功?確保貧困和少數族裔兒童的教育才算成功,你考試考的好怎么能算成功呢?
最搞的在于,Bush想做的是讓所有學生都考80分,大家都不能掉隊,Obama想搞的是所有黑人都得上學,你們如果只能考20分,那么所有學生考20分就算成功!
老黑們考不到80分,那我們就把成功標準給變一變,這不就是每個人都成功了嗎。
至此,老美就在教育快樂化的道路上一去不復返了。
林燃接著說道:
“我們的教育強調死記硬背和應試技巧,學生被要求適應考試的要求,而不是發展對知識的深度理解或批判性分析能力。
教育將學生視為被填充的容器,忽略了學生作為個體的情感和社會需求。這種教育模式導致學生在高壓環境下焦慮和緊張,缺乏對自身興趣和潛力的探索。
應試教育通過強調考試成績和排名,強化了權威的角色:教師、考試機構和教育系統成為學生必須服從的權威。
這種教育模式培養了學生對外部權威的依賴,而非培養他們作為獨立主體的自主性和批判精神。
現代社會中知識的商品化趨勢,認為知識被當作商品來生產和消費。
它將教育變成了一個生產合格工人的流水線,僅衡量學生的考試能力,而非真實技能。”
臺下的社會名流們都陷入了沉思。
因為細想一下,林燃說的有道理啊。
老師只教你考試,實際上你到了社會上又要重新適應。
這樣的教育模式難道不僵化,不適應社會需要嗎?
顯然,教育和實際脫節,無論在六十年前還是六十年后都是大家所詬病的現實。
可問題在于,在找不到更好辦法之前,應試教育顯然是最不壞的那個辦法。
“除了我提到的這些缺陷外,我們當前的教育也是不平等的!
我們將學生的價值簡化為一個數字,這些測試往往對經濟背景較差的學生不利。
考試通常要求學生擁有大量的準備資源,如輔導課程、家庭支持,這意味著富裕家庭的學生更容易獲得高分,而貧困家庭的學生則處于劣勢。
這種不平等不僅反映了社會經濟地位的差異,還強化了社會階層的固化。
我們的民權運動正是為了推動平等,當前教育的不平等非常明顯。
考試本身正在加劇種族和階級不平等,教育不應成為支配關系的工具。”
克朗凱特有點不知所措,因為林燃提出的議題過于宏大。
他本來以為,這個問題,只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林燃自己吹噓一下自己,提一下自己過去是怎么刻苦學習,是如何思考,然后他再跟著吹捧一下,不愧是教授,太厲害了。
我們只是互相吹捧一下,結果你突然跳到對聯邦教育體系開炮。
對教育體系開炮也就算了,還扯到民權運動、教育不平等上去。
他盡管是新聞主播,有著足夠的知識儲備,但你這突然提這么宏大的議題,真的讓我很難接下。
克朗凱特決定把話題拋給林燃:“教授,那你覺得應該怎么做?”
林燃說:“我覺得我們更應該以興趣為導向,以結果為導向。
比如物理,我們應該組織學生分成一個個的小組,讓他們探索一個課題。
類似火箭發射、飛機模型、氣象推測,讓他們通過學習完成一個結果樣的課題,把知識和應用聯系在一起。
學習和實踐進行結合。
至于更具體的改革,我想這是教育學家們應該思考的。
我只是覺得興趣、天賦和實踐的教育模式,肯定要比單純考試的教育模式好得多。
我如果不是自發對數學感興趣,我想我也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林燃提的建議本身是很有道理的。
多元化教學本身也會在70年代完善。
林燃的提議里充分體現了批判主義的精神。
他的導師,霍克海默教授在這方面更魔怔。
他1961年的時候寫過一篇文章叫《德意志猶太人》,里面明確指出,教育的任務是使個體對任何迫害敏感,并反抗不公正的待遇。
所以林燃的提議不僅正常,也很符合他的身份。
同時林燃也很清楚,自己的提議絕對是沒問題的,但架不住老美會玩過火。
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有了他的公開呼吁,結合百越戰爭,老美教育快樂化,只會來的更快更猛烈。
從學校到老師再到家長和學生,大家都更輕松了。
會有人反對嗎?
大家只會在這條路上一路狂飆,踩死油門。
至于這個時空,還會不會有小Bush出來踩一腳剎車。
或者說等到小Bush那時候出來踩剎車還管不管用,那就完全是未知數了。
如果沒有林燃,阿美莉卡也早晚要走上這條路。
而以林燃的身份地位和名望,鼓吹兩句后,會給這件事形成一個原始的推力,讓它更快開始發展。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林燃說的一點沒錯。
以小組為組織結構的教育形式,以項目為學習目的的教育模式,確實是有好處的。
適當加一些類似內容,從多元化教育的角度,絕對要好于單純的應試教育。
未來有無數理論和實踐都證明了這一點。
多元化教育,肯定要好于單純的應試教育,高水平的私立學校清一色采取這樣的模式。
華國為什么沒跟,因為這樣的教育模式意味著成本,意味著對教師的高要求,對家長的高要求,對教育模式的高要求,華國太大、省份太多、哪怕是同一個省份鄉鎮和省會的差距都十萬八千里,它沒辦法跟。
而阿美莉卡能這樣搞,當下的阿美莉卡就具備這樣搞的資本。
只是林燃開啟了多元化教育這條路,提倡了別應試教育,對少數族裔和底層不公平之后,阿美莉卡會沿著這條路怎么發展,發展到哪一步,林燃就不知道了。
至少從歷史的經驗來看,哪怕采取所謂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只會讓這種不平衡更加明顯,更加強烈。
底層民眾只能依靠基因彩票。
對于黑人來說,甚至只能依靠身體素質層面的基因彩票,因為在除亞裔外的群體里,好學生會被視為Nerd。
林燃很期待這個時空會朝什么方向發展。
我提倡的是多元化教育,提倡的是公平,站在道德高地,就算未來有問題,也不能怪到我頭上來。
就跟阿美莉卡的NGO們有各種包裝的正大光明的理由,環保、rq、平等,數不勝數的口號和理念,但里面包裹的都是毒藥,想要的都是深層次操縱,操縱資源和玩金融游戲。
林燃這不過是想讓阿美莉卡提前為世界在教育層面開展探索罷了。
華國近現代就要探索各種各樣的模式,現在阿美莉卡也得為人類開展一點小小的探索。
“教授的話很有啟發,確實,如果我小時候,是以發射一枚火箭為目的來上物理課的話,我想我現在也許不是坐在CBS的演播廳里,而是坐在NASA的火箭發射中心和教授談笑風生。”克朗凱特奉承道。
從他內心,也確實覺得林燃說的有道理。
因為應試教育的問題是顯性的,是很容易理解的,是已經發生過的。
而林燃提出的包裹著挖掘天賦、興趣導向、團隊協作外衣的多元化教育模式,是沒有經過驗證的,聽上去只能感受到這玩意的美好之處,而看不到問題所在。
坐在旁邊的加加林,也在思考。
蘇俄的教育模式就更變態了。
什么奧林匹克競賽,各類競賽,從小學就開始考試分流,華國的高考幾乎照搬蘇俄這套模式。
所以加加林親眼目睹過填鴨式教育對人興趣的摧殘,對家長的折磨,所以他更能和林燃所說的內容產生共鳴,覺得教授之所以能成為現在的教授,就是因為由興趣當老師。
至于臺下華盛頓的名流們想法大差不差。
大家對林燃所說的教育模式那一塊很感興趣,但對所謂平等就不那么感冒了。
哪怕華盛頓民眾已經是進步派占絕對多數,但在教育方面,他們也不希望看到少數族裔也和他們的下一代獲得同等的教育資源和上升通道。
至少教授已經夠可怕了,要是其他華裔也獲得同等的教育資源,那白人的后代還不被淘汰啊。
這和認知無關,這是赤裸的人性。
包括林燃在阿美莉卡能夠肆無忌憚,這同樣是人性,他對這里沒有歸屬感,哪怕他坐到了高位。
因為他深知,這里就是白人為主導的國家,自己是華裔,自己作為個體能夠獲得頂級的權力,但華裔作為一個群體,自己哪怕真成上帝的人間行走了,也無法讓華裔獲得和白人同樣的地位。
林燃笑著點頭道:“我希望我們的教育體系能夠培養更多的人才。
20世紀什么最重要,人才最重要。
在人工智能的技術奇點達到前,我們和蘇俄的競爭就依賴人才。
而人才的涌現程度,正是體系優勢的體現之一。”
林燃說完后看向加加林:“我們是和平的競爭,是良性的競爭。
如果沒有蘇俄,阿美莉卡也不會投入如此多資源在航天上,我們也不會這么快邁向星空。
同樣,如果沒有阿美莉卡,蘇俄同樣不會投入這么多資源在航天上,人類固守在小小地球上的時間不知道會拖多久。
蘇俄的存在是阿美莉卡前進的動力來源,我們的存在同樣也是蘇俄前進的動力來源。
希望我們能夠引領人類不斷前行!”
林燃的話引起了臺下一陣掌聲。
大家顯然被這段即興發揮的演講所感染。
“華盛頓的傳聞沒錯。”布朗低聲和旁邊的女伴說道。
“什么傳聞?”
“說教授雖然是數學家和航天學家,但是精通法律和演講,對國內法律和國際條文能夠具體到多少點的多少小點,演講更是極其富有感染力。
比起在電視里聽教授的演講,在現場聽,教授的演講要有感染力的多。
華盛頓和教授打過交道的公務員們都說,如果教授出身在阿美莉卡,哪怕是黃種人,他也有機會當上總統。”布朗說道。
其實還是林燃從一開始就沒想過要當總統,或者說他沒想過自己能走到今天這一步。
如果一開始知道的話,他就會麻煩霍克海默幫自己編造一個本土出生華裔的身份。
然后去搶占Obama的生態位,和馬丁路德金交好。
馬丁路德金的摯友加指定接班人,加上自己的聲望、人脈和履歷,再找個黑人老婆,足夠卡掉Obama了。
不過林燃不想,他的目標從來都不是一個簡單的總統。
別說總統,哪怕成為Bush家族那樣的正八旗也不是林燃的目的。
從根本上點燃整個世界,讓六七十年代的火焰不要熄滅才是林燃的真實目的。
林燃在知道OGAS捏合東歐四國之后,覺得實現這點更有希望了。
蘇俄的完蛋靠自己無法逆轉,那么減緩阿美莉卡的崛起,讓世界存在火焰的國家和地區更多。
不至于說清一色是動物朋友,讓世界的形態更加復雜,讓人類貧富差距極端化的準賽博朋克社會延緩甚至不要到來,這才是林燃在這個時空除了技術本身外想要做的。
后續又討論了一些登月相關的話題,但無論是臺下聽眾,還是電視機前的觀眾,注意力都不在此了。
“很高興能夠聽到二位圍繞登月、航天以及個人的一系列見解,教授也分享了個人成長的秘密,給了我們很多啟發。
感謝大家收看今天的CBS新聞節目,希望下次還有機會采訪二位!”克朗凱特覺得太值了。
這次的節目,林燃關于教育的提議,肯定會被當成熱議話題爆炒。
本身應試教育從60年代初開始就一直被詬病,各種教育學家頻頻抨擊。
這回有了林燃的站臺,他們肯定不會放過如此良機。
其次是像馬丁路德金這種活動家,跟撿到槍一樣,又有了新的控訴他們遭受不公平待遇的理由,又能狠狠在媒體上占據版面和視線。
而對于白宮而言,民權法案是肯尼迪的遺產,林登·約翰遜難道不希望自己有關于民權的貢獻嗎?
現在教授已經給了你機會,教育改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你說林登·約翰遜會不會抓住這一機會。
克朗凱特光是想想,都知道這回圍繞教育,從華盛頓到紐約,從北方州到南方州都會鬧的沸沸揚揚。
而CBS的新聞節目就會被拉出來反復播放,名氣和金錢,他全都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