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是沒有聲音的。
電視里播放的只是信號傳播帶來的輕微雜音。
這點在之前的直播中,霍伊爾已經反復提到過了。
“聲音是聲波通過介質傳播的振動形式。月球表面幾乎是真空狀態,缺乏大氣層,聲波無法傳播,因此外部環境是沒有聲音的。
地球有聲音,得益于地球空氣充當介質。”
可此刻,電視機前的觀眾都會下意識覺得這就是來自月球的聲音,來自32萬公里外深空的聲音。
隨后電視上出現來自月球的畫面,很模糊,只能隱約看見山巒起伏,看到少數隕石砸出來的痕跡。
說是視頻,不如說是畫面,一片寂靜的畫面。
“哦,真是不可思議,人類上個世紀還在探索著怎么飛向天空,到了這個世紀,人類已經可以登上月球,帶來月球的畫面了。”克朗凱特的聲音響起,為這單調的畫面增加畫外音。
霍伊爾糾正道:“萊特兄弟造飛機是在1903年,準確來說,六十年前人類造了第一架現代意義上成功的飛機。
六十年后,我們把人類送上了月球。
很期待六十年后,人類的步伐是否已經走出了太陽系。”
也就是林燃沒看直播,林燃要是看直播會告訴你們,不,不但沒有走出太陽系,反而還倒退了,整個21世紀沒人能再次登上月球。
這也是冷戰的意義所在,它促使了人類科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
冷戰結束后,人類缺乏了這種動力。
不是說科技進展不快,而是缺乏了要為人類帶來更好未來的動力,理想主義的時代徹底消亡,歷史翻開新的一頁。
“和充滿生機的地球比起來,月球真的是一種獨特的美,一種空曠、寂寥所帶來的美。”克朗凱特說道。
整個畫面持續了半個小時,克朗凱特和霍伊爾聊了半個小時。
不同電視臺,播放著相同的畫面,不同的主持人有不同的解說風格。
因為持續時間太長,畫面一動不動,偶爾出現月塵明顯被大量揚起的畫面時,在解說的主持人都能興奮的說上老半天。
因為這證明了,這是直播,不是靜止的畫面。
一直到一只腳出現在畫面里面。
克朗凱特的聲音都要顫抖了:“喔!
加加林!加加林出現了。”
此時在月球上的,只有加加林了。
如果除了加加林外,還有別人,那得變晚間驚悚節目了。
不過不止加加林能去,林燃親眼看過燃料艙,進去挨個檢查過,他想去的話開個門也能去。
只是沒有這個必要,把人類登月的偉大時刻,變成一場驚嚇。
林燃不希望把一個科技側的世界,變成神秘側,等到七十年代,美蘇爭先恐后研究超能力,氣功大師層出不窮的時候再說吧。
“女士們,先生們,這里是CBS新聞,我是沃爾特·克朗凱特。
我們正見證太空探索史上最激動人心的時刻之一。
看!鏡頭中出現了尤里·加加林的腿部,他正從美國燃料艙‘鷹’附近現身。
這是美蘇聯合登月任務的關鍵階段,加加林將把燃料艙推回蘇聯登月艙,為返回地球做準備。
加加林的腿出現在了視線范圍內!
一千兩百米的距離,對電視機前的觀眾來說是苦苦等候的半個小時,但對加加林來說,是艱難前進的半個小時!
但是他做到了,他順利走到了燃料艙的前面!”克朗凱特語氣振奮。
因為這意味著,一個接一個的難題得到了克服,加加林成功返回地球的幾率在上升。
除了少數人以外,絕大部分人都希望能看到加加林的順利歸來。
霍伊爾解釋道:“沒錯,這說明,NASA的登月艙在著陸的過程中,離蘇俄的登月艙距離真的很近。
近到,加加林能夠發現NASA的登月艙,能夠看到具體的方向。
這樣他才能在30分鐘內就趕到現場。”
克朗凱特:“霍伊爾教授,這是個非凡的畫面。
加加林的腿部首先出現在鏡頭中,告訴我們他現在要做什么?”
霍伊爾神情同樣興奮,他解釋道:
“克朗凱特,加加林現在要完成燃料艙的檢查,確保推進劑儲罐完好。
然后再準備移動燃料系統,里面裝有聯氨和四氧化二氮,用于蘇俄登月艙的升空。
燃料艙配有輪子,方便在月球低重力環境下移動。
你看,他的動作小心翼翼,適應著僅為地球六分之一的重力。
可以看出雖然加加林動作比較小心,但是還是很流暢的。
應該正如教授所說,他在地球上經過了反復的練習。”
鏡頭拉遠,加加林全身進入視野。
他彎腰,雙手握住燃料艙的推桿,開始緩慢推動。月塵在輪子下揚起,留下淺淺軌跡。背景可見隕石坑和遠處山巒。
克朗凱特語氣振奮:“現在我們看到加加林的完整身影!他在推著燃料艙,穿越月球表面。
霍伊爾教授,月球土壤好像很細膩的樣子,這對他的行動有何影響?”
霍伊爾指著畫面說道:
“這是因為分辨率的緣故,我們能傳回的畫面并不清晰。
不過實際上月球土壤也確實非常細膩,像滑石粉,很容易被揚起。
加加林每一步應該都會掀起塵埃,但由于月球無大氣,這些塵埃會迅速落下,不會懸浮。
你看,燃料艙的輪子在月塵上留下了清晰軌跡。
他這一路上需要避開小隕石坑和巖石,保持穩定。”
克朗凱特傾聽耳機,舉手示意。
克朗凱特:“我們收到加加林的音頻。讓我們聽聽。”
加加林用俄語說道,翻譯人員同步進行著翻譯:
“控制中心,這里是加加林。正在移動燃料艙,距離登月艙約1000米。地形平穩,系統正常。”
克朗凱特微笑著鼓掌:“加加林的聲音清晰有力!他報告距離蘇俄登月艙還有1000米。
霍伊爾教授,1000米的距離在月球上意味著什么?”
霍伊爾的語氣輕松:“在月球上,1000米不算遠。
畢竟這里的重力僅1.625米每秒平方,燃料艙應該和地球上兩個成年男子的重量相仿。
根據我的計算,加加林預計用20到25分鐘就能完成這段路程。
他的宇航服有氧氣和冷卻系統,足以應對陽光下超過100攝氏度的溫度持續1個小時以上。”
畫面里加加林繼續推動,繞過一個小隕石坑,動作略顯笨拙但穩定。
蘇俄登月艙逐漸出現在遠處,插在前面的兩面旗幟清晰可見。
“看那畫面!蘇俄登月艙在背景中若隱若現,星條旗和錘子鐮刀旗迎著陽光。
這場冷戰中的合作真是不可思議。
霍伊爾教授,這對未來太空探索有何意義?”
霍伊爾解釋道:“克朗凱特,這證明人類能在競爭中找到共同目標。
雙方的工程師合作設計了兼容的燃料系統,未來可能有更多聯合任務,甚至月球基地。
這不僅是技術勝利,更是和平的象征。”
英格蘭的科學家巴不得這樣的合作,這象征著和平和人類共同的未來。
但英格蘭政客們可不這樣認為。
所謂冷戰概念就是丘吉爾一造,又是冷戰又是鐵幕的。
作為傳統攪屎棍,英格蘭從來不希望看到阿美莉卡和蘇俄合作。
但即便如此,唐寧街絕大部分雇員們仍然在為加加林祈禱,希望他能順利回到地球。
畫面中加加林接近登月艙,距離約50米。
在逐漸靠近登月艙的時候,加加林放慢了速度,調整燃料艙位置。
克朗凱特:“加加林現在非常接近登月艙了!他似乎在調整燃料艙,準備連接。
霍伊爾教授,他接下來做什么?”
霍伊爾說:“他要把燃料艙固定在登月艙旁,連接轉移軟管。
這些軟管設計確保密封,防止推進劑泄漏。
加加林正在將燃料從阿美莉卡的燃料艙轉移到登月器中。
這是任務的關鍵步驟,因為登月器需要足夠的燃料才能起飛并返回地球軌道。
他正在連接燃料管,這個管子有雙重密封設計,確保在月球的真空環境中不會泄漏。
整個步驟難度不小。低重力讓動作變得緩慢且難以控制,很顯然加加林經過嚴格訓練,他知道如何應對。
后續加加林需要手動操作閥門,啟動泵送,轉移約500公斤燃料。
這可能需要20到30分鐘。”
畫面中,加加林停下燃料艙,彎腰檢查接口。他取出軟管,開始連接,動作緩慢但精準。
克朗凱特語氣緊張道:“加加林正在連接軟管,這是個關鍵時刻。任何失誤都可能影響任務。
可以從加加林的動作看出,他確實對于這套系統非常熟悉,整個動作沒有半點停頓!”
加加林的聲音由NASA方面發送過來:“軟管連接完成。正在檢查密封,準備泵送。”
霍伊爾解讀道:“聽到了嗎?加加林確認連接成功。
這說明雙方的接口完全兼容。”
加加林站直,等待泵送完成。
他蹲下來,找到燃料艙的鏡頭,微笑著舉起拇指。
克朗凱特笑容滿面:
“看!這是加加林標志性的微笑,同時他還給了我們一個大拇指!
可以看出,加加林對于此次成功有著充足的自信,這是成功的信號!觀眾朋友們,我們正見證歷史。”
霍伊爾同樣微笑著說道:“太棒了!燃料轉移應該很快完成。
加加林接下來會斷開軟管,返回登月艙,準備升空。”
加加林斷開軟管,推開燃料艙,走向登月艙艙門。
他回頭看了一眼燃料艙,進入登月艙。
克朗凱特語氣莊重:
“加加林完成了任務!他推著燃料艙穿越1200米月球表面,成功連接并轉移燃料。現在,他進入登月艙,為返回地球做準備。霍伊爾教授,感謝您的精彩解說。”
畫面還沒有結束,加加林又走了出來,用早已準備好的裝置收集月球上的土壤。
霍伊爾驚呼道:“加加林在挖月壤,我們很快能在地球上知道月球上的土壤到底由什么成分組成!”
隨后加加林才重新回到登月艙里,關上艙門。
霍伊爾接著說:“克朗凱特,我們見證了一個時代,這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時刻。”
克朗凱特面向鏡頭:
“女士們,先生們,今天我們見證了人類團結的力量。美蘇在月球上的合作證明,太空是共同的疆域。我們將繼續為您帶來最新報道。這里是沃爾特·克朗凱特,代表CBS新聞。
我們接下來將見證最后的環節,登月艙的返回!”
本來以為很快就會是點火,結果等了很久,一直沒有進入到點火環節。
“好像出了點意外,按照我之前得到的消息,應該十分鐘之內就會進行點火返回地球。”霍伊爾語氣有些焦急。
紅石基地控制中心內燈火通明,整個氣氛很輕松。
工程師們圍著控制臺,屏幕顯示軌道數據。
林燃站在中央,耳機緊貼耳機,準備與莫斯科方面通信。
莫斯科蘇聯任務控制中心的氣氛要比NASA緊張多了,科羅廖夫監督操作,團隊核對加加林的點火參數。
空氣中彌漫著濃重的煙味,電傳機咔嗒作響。
“倫道夫,預計點火時間T144小時35分,燃燒3分10秒,偏航角0.2度。”科羅廖夫的聲音傳來。
林燃聽到后開始瘋狂計算起來:“不對!科羅廖夫,這個發射會有問題!”
林燃在大腦里過了一遍數據后說道:“你們忽略了橢圓軌道的相位變化。
用近似圓形去做回歸是不行的。
修正發射參數,T144小時55分,燃燒3分10秒,偏航角0.4度。”
科羅廖夫內心產生懷疑,我們這是經過預先設計規格計算好的數據,你讓我改我就改?
而且更大的懷疑來自于,阿美莉卡的燃料艙順利著陸了,燃料轉移順利完成了。
現在就看加加林能不能順利返回地球。
如果這種時候阿美莉卡要故意使壞,讓加加林回不來,那樂子就大了去了。
“你怎么確定?”科羅廖夫語氣鎮定,內心充滿不確定。
他和林燃見過兩面,知道林燃不是這種人,但如果是白宮的命令呢?
如果是林登·約翰遜的意思?
科羅廖夫腦海中閃過無數念頭。
林燃的聲音響起:“我用引力場數據和優化后的算法進行的驗證,你們的發射會有正好錯過地球的風險,會導致200公里的軌道誤差!
科羅廖夫,請相信我,我不會告訴你錯誤的參數。我和你們同樣希望加加林能夠順利返回地球!”
科羅廖夫內心還在掙扎:“倫道夫,我知道,可是你怎么保證你是對的?”
林燃說:“就憑我能做到讓燃料艙在離登月艙只有1200米的地方著陸,我在數據計算精度上遠比你們算的更精準!
我設計了全新的GRAIL引力模型和RK4積分對發射進行的重新計算。
用非線性優化計算最佳點火時間和燃燒時長,確保最小Δv和軌道誤差。
在數學領域,請別質疑我。”
科羅廖夫沉默了。
還真是。
即便有人能在數學領域質疑林燃,那人也不在莫斯科的太空控制中心。
科羅廖夫沉默,內心掙扎。
他信任團隊,但林燃的語氣和在數學上的造詣實在是不服不行。
他轉向助手伊萬·彼得羅夫:“核實NASA的數據要多久。”
彼得羅夫警告:“最少需要一個小時,來不及了。”
林燃說:“科羅廖夫,請相信我,在發射精度上,沒有人能比我計算的更加精準。”
科羅廖夫閉眼片刻后,“好。”
林燃懸著的心放了下來,“感謝,事實會證明你的選擇沒錯。”
科羅廖夫接著說:“我們會把信號轉給NASA,后續你直接聯系加加林。”
林燃心想,這回我真成蘇俄航天局局長了。
紅石基地,林燃轉向約翰·史密斯:“接通加加林,通過燃料艙中繼。
莫斯科把加加林的指揮權限移交給我了。”
約翰·史密斯聽說后,內心是“啊?這也行”的表情,但表面上不動聲色,“是的,教授!”
這消息很快傳遍了控制中心的每一個工程師。
大家內心都只有一個感受,以為自己任務完成了。
原來只是他們的任務完成了,教授的任務還沒完成。
莫斯科比起自己,在返回這件事上居然更相信林燃,這是什么聲望,這是什么精神。
大家都齊齊扭頭望向林燃。
林燃無奈搖了搖頭:“你們要是沒事的話,就去把數據收集好,最快明年,最慢三年后,我們要執行我們自己的登月計劃!”
通信官調整頻率,屏幕顯示信號強度。
林燃:“加加林,這里是NASA紅石基地,聽到請回答。”
加加林聽到熟悉的俄語,略感驚訝,按下通信鍵:“教授,我是加加林,收到。
有什么情況?”
他在發射前聽過林燃和科羅廖夫的聊天,知道整個紅石基地敢大大方方說俄語的只有林燃。
所以一下就知道來電的是誰。
林燃指揮道:“加加林,蘇俄計算不夠精準。
修正發射參數,T144小時55分,燃燒3分10秒,偏航角0.4度,請確認!”
加加林心跳加速,內心閃過不安。
他信任莫斯科,但教授的專業性同樣令人信服。
他翻閱筆記,核對原計劃:“教授,收到,我和莫斯科方面確認一下。”
30秒后,加加林的聲音再次響起:“教授,點火時間T144小時55分,燃燒3分10秒,偏航角0.4度。確認無誤?”
林燃:“確認無誤,加加林。請更新導航計算機。”
加加林操作面板,輸入新參數,屏幕閃爍,顯示新軌道曲線。
他內心緊張:“如果教授是對的”
他甩掉雜念,專注儀表。
他聯系莫斯科:“控制中心,加加林。NASA報告質量錯誤,我已更新參數,請確認。”
科羅廖夫回應:“加加林,執行NASA參數。數據可靠。”
加加林點頭:“好。”
他調整坐姿,檢查氧氣,準備點火。
月球表面,計時器顯示T144小時55分。
加加林按下點火按鈕,引擎轟鳴,艙內震動強烈。
他緊握控制桿,盯著儀表。火焰噴射,月塵揚起,迅速落下,無聲無息。
加加林的聲音通過無線電傳來:“點火成功!正在升空,系統正常。”
莫斯科,科羅廖夫緊盯數據,內心略感安慰。
加加林監控軌跡,屏幕顯示進入100公里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