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最近從報紙到電視臺,爭執最多的地方。
各路來自高校、研究所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們在想方設法的降低民眾們對于此次登月的期望值。
“教授固然很偉大沒錯,但他不是萬能的,現在登月還太過勉強,有太多技術難題需要克服。”
“登月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這次的登月更像是突發性的,克里姆林宮突然的登月計劃打了白宮一個措手不及,白宮方面想通過合作的方式來降低蘇俄登月可能帶來的沖擊。”
“上月球可能性比較大,畢竟蘇俄去年就完成了登月的軟著陸,這證明他們有一定的基礎,但回來很難,NASA過去只實現了硬著陸,一次軟著陸都沒有成功過。”
總之專家們的態度幾乎是一致的不看好。
這背后有白宮鼓動的因素,白宮方面通過和學術界的聯系,讓這些科學家們要根據自己的科學素養來分析這次登月。
只要站在科學的角度,就很難相信人類能夠完成登月。
專家學者們的態度普遍悲觀,10的成功幾率已經是珍妮在自己看到過的分析里挑比較高的數字報給林燃。
最希望成功的,是歐洲,尤其是直面冷戰一線的德意志。
德意志最希望這次美蘇攜手登月能成功,冷戰局勢能夠進一步緩和。
沒辦法,柏林墻就在德意志,東德和西德被分成兩塊,整個德意志的管理權甚至被分成四塊。
對于德意志來說,冷戰的威脅是最直接的。
“這次計劃阿美莉卡將和柏林空投一樣,再度證明自己的實力雄厚。”
“我相信教授一定會成功,既然以教授為首的NASA能夠說服白宮接受合作,那么我們相信教授肯定有著一定的把握,肯定不像外界所說的那樣,是迫不得已之下的嘗試。”
“從教授的數學造詣來分析此次登月所需要的數學知識。”這節目是西柏林第一頻道的國際晨談專門邀請林燃的導師西格爾教授接受采訪時候打出的標語。
此時西德和東德一樣,都沒有私人的電視廣播機構,西德主要電視臺是ARD和ZDF,由公共廣播機構運營,覆蓋全西德的觀眾。
而國際晨談更是從1953年開播的老牌嚴肅訪談節目。
西格爾這一個月來,在電視臺上講從數學角度,如何確保兩艘不同時間發射的火箭能夠在相近時間在相近的著陸點完成著陸。
講有哪些應用數學的難題要克服,很是給哥廷根大學在全西歐打了一次。
枯燥的數學內容,因為和全球最熱新聞掛鉤,加上西格爾的身份,居然能有不錯的收視率。
總之整體態度呈悲觀。
林燃聽到珍妮這么問之后,沉吟片刻后說道:
“我相信我們會成功,成功的把人送上去,成功的把人給帶回來。
這是一種直覺,珍妮,你相信嗎?
就像我在哥廷根大學了解到費馬猜想的第一時間,我那時候只是一個寂寂無名的學生,但我的直覺告訴我,我能夠解決它。”
珍妮嘆氣:“教授,這種時候如果你能浪漫一點,你就應該說你在見到的我第一時間,你的直覺就告訴你,我會愛上你。”
林燃解釋道:“不,珍妮,你愛上我是大概率事件,我解決費馬猜想是小概率事件。”
林燃表面淡定,內心則在心想,我這次確實沒把握。
只能依靠玄學。
還真只能依靠玄學。
在原時空,阿美莉卡一共進行過7次載人登月,成功了6次。
唯一一次失敗是1970年4月的阿波羅13號,離譜到發射中途,在距離地球32萬公里的時候,服務艙的氧氣罐發生爆炸,導致氧氣大量泄漏,飛船電力和生命系統受損。
就這樣,都順利返回地球,沒有人員傷亡。
相當于7次登月無人傷亡,從后世角度來看,只能相信這是玄學起作用了。
不然很難解釋,連氧氣罐爆炸這種事件發生都能安全回地球。
這就好比單次成功概率是70,然后連續7次都成功,這個概率只有70的7次方,只有8.24(約等于)。
既然后世8.2概率的事件都發生了,這次成功返回10,不難吧?
林燃只能從這個角度出發,覺得加加林的安全歸來是大概率事件。
12月21日這天。
幾乎所有電視臺都只有一件事,那就是直播此次美蘇合作的登月。
因為兩大陣營的緣故,蘇俄陣營的部分國家,只能播蘇俄發射畫面。
自由陣營國家都從阿美莉卡電視臺買了轉播權。
而阿美莉卡電視臺則從蘇俄那買了版權,從蘇俄發射開始播放,蘇俄發射、阿美莉卡發射、進入軌道情況一直到月球直播。
哥倫比亞電視臺(CBS),由傳奇記者沃爾特·克朗凱特全程直播。
CBS演播室位于紐約市中心。
墻上懸掛著星條旗和CBS標志,演播臺后方是一塊巨大的幕布,實時顯示一些NASA給他們提供的數據或者照片。
演播室內,技術人員忙碌地調整設備,確保信號傳輸穩定。
觀眾席上,記者和嘉賓全神貫注。
“我感覺我的心快要跳出來了,真不敢想象加加林要承受的壓力有多大。”
“我相信教授,相信加加林,相信他們能夠順利完成這次登月任務。
我只有一點期望,希望約翰遜總統不會像肯尼迪總統一樣,拒絕讓加加林來阿美莉卡演講訪問。”
“你想的太遙遠了,我現在只想他能平安歸來。”
演播廳里的記者和觀眾,沒人因為負責登月的加加林是蘇俄人,而希望這次登月失敗。
空氣中彌漫著緊張與興奮交織的氣氛,仿佛每個人都能感受到這一時刻會被牢牢記錄在人類歷史上。
每一位觀眾都能感受到來自歷史的重量。
沃爾特·克朗凱特坐在演播臺前,身著深色西裝,領帶整齊,頭發更是一絲不茍。
直播開始時,他以標志性的開場白拉開序幕:
“女士們,先生們,歡迎收看CBS特別報道。今天,我們將見證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合作——美蘇聯合登月。
在節目開始前,我們先來播放一段最新來自蘇俄面對加加林的采訪。”
他的語調中透露出對這一時刻的敬畏,既冷靜又飽含期待,讓觀眾仿佛置身于莫斯科的星城。
“我感覺前所未有的平靜,沒錯,就是平靜。
我深知自己將要去創造全人類的歷史,我身上承載的是全人類的期望,我不會讓大家失望。”
歷史洪流呼嘯而過,演播廳的每一位觀眾都屏住了呼吸。
屏住呼吸的不只是CBS演播廳的觀眾,還包括全球的觀眾。
白宮在看直播,總統和白宮官僚在橢圓辦公室看電視直播,白宮記者們則在記者發布室臨時搭建的場地里觀看直播。
珍妮看著加加林沉著冷靜的回答,內心則在想教授在干嘛,默默為教授祈禱,希望這次登月真的能像教授的直覺那樣順利。
加加林身穿宇航服,站在火箭旁。
雖然火箭只露出一點點,看不到全貌,但每個人都知道這是登月火箭。
“沒有,我不覺得辛苦,我只覺得無比的充實。
重新回到太空訓練一線之后,我感覺我的生命又有了意義,我感覺我整個人又重新被激活了一樣,我非常感謝克里姆林宮,感謝蘇俄航天局能夠給我這次機會,也很感謝白宮和NASA能夠促成這次合作。”加加林說。
“失敗?當然,我當然考慮過失敗的風險,畢竟我不是教授,我的人生也是經歷過失敗。
但我不害怕,因為如果我失敗了,那也是為后來者積累經驗,人類早晚會有成功登上月球的那一天。”
加加林的采訪是俄語,但是下面有英文字幕。
教授這個單詞出來的時候,結合上下文,每個人都知道這是指倫道夫·林。
加加林采訪不長,畢竟他的任務是登月。
加加林采訪結束后,克朗凱特說道:“無論成功與否,加加林都是全人類的英雄!祝他平安歸來。”
克朗凱特接著說道:“好,接下來讓我們看一段來自NASA紅石基地的一手消息,由CBS記者采訪NASA局長倫道夫·林。”
電視順勢給到林燃。
和身穿宇航服的加加林比起來,林燃是截然不同的畫風,西裝、眼鏡、年輕的面孔和閃爍智慧光芒的眼神,最后這個是腦補出來的。
畢竟在當時像素下,壓根看不出什么光芒。
“教授,請問你有信心嗎?剛才加加林在接受采訪的時候有提到過你從來沒有失敗過。”負責采訪的CBS記者問道。
林燃點頭道:“我有信心,我們已經做了充足的準備工作。
我相信這會是全人類的勝利,會是一次圓滿的結局。
我不想把這次任務拔高到全人類的高度,但我很清楚,現在我們的工作就是全人類的焦點。
所有人都在注視著我們這次登月任務。
只能成功不能失敗。”
林燃舉起拳頭的照片在全球范圍內廣為流傳。
時代雜志從華盛頓郵報記者手中買下該照片的版權,做成海報放在12月出版的登月特刊里。
就因為這張海報,登月特刊比其他做專題報道的雜志多賣出去數百萬份。
“教授,你覺得這次登月最大的困難是什么?”記者問道。
林燃想了想:“最大的困難在于我們要注意每一個微小的細節。
任何微小的細節都有可能最終導致任務的失敗。
從決定合作到最終合作,大大小小的細節太多了。
這是這次登月最大的困難。”
“教授,最后一個問題,有什么要對電視機前在觀看直播的全球民眾說的嗎?”記者問道。
林燃不假思索道:“大家共同見證的歷史性一刻會是圓滿的,順利的,完美的。
加加林在月球上的一小步,將會是人類的一大步!”
林燃心想阿姆斯特朗,你的名言我就先借用了,反正這個時空,你也沒辦法先走出這一小步了。
電視畫面轉回紐約CBS的直播廳現場,克朗凱特感慨道:
“教授說的太好了,這是加加林的一小步,更是人類的一大步。
人類將第一次邁上月球的土地,我相信NASA,相信教授,相信加加林,你們一定能夠做到。”
紅石基地,現在應該要叫太空任務中心的控制中心內,雖然尚未完全建成,但臨時設施已投入使用。
四層控制臺排列整齊,每臺控制臺上布滿按鈕、開關和小型CRT顯示屏,屏幕上跳動著數字和曲線圖。
房間由嵌入式熒光燈照明,顯得昏暗而又格外有未來感。
至少林燃此刻是這么覺得的。
大屏幕上,地球與月球的地圖占據中央,點線勾勒出可能的飛行軌跡。
氣動管道不時發出輕響,將熱敏紙打印的文檔在控制臺間傳遞。
工程師們大多穿的很隨意,別說西裝革履,就連皮鞋都沒什么人穿,大多穿著棉拖鞋,頭戴耳機,監控著多個語音回路。
林燃回到控制中心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西裝什么給脫了。
為了確保這次任務的圓滿完成,林燃罕見的允許各位工程師們在控制中心抽煙,控制臺上的煙灰缸里堆滿煙蒂,行政人員時不時進來清理一遍。
林燃回到第三層控制臺上,站立著俯瞰整個房間。
他的面前是一臺控制臺,屏幕顯示著實時任務狀態,旁邊放著一杯早已冷卻的咖啡。
突然,角落里的電傳打字機咔嗒作響,打破了控制室的低語。
一名年輕的操作員迅速撕下紙條,穿過控制臺間的狹窄通道,將其遞給林燃。
紙條上打印著一串數字和文字,這是來自莫斯科的加密傳輸。
林燃拿起紙條:“來自蘇俄的報告:發射成功。發射時間14:30UTC。
具體軌跡參數如下:速度每秒7.8公里,傾角28.5度,目標著陸點靜海,坐標0.67408°北,23.47297°東。”
房間里一陣輕微的騷動。
林燃抬起頭,目光掃過在座各位:“專注!讓你們抽煙是為了專注,誰要是在這次任務中掉鏈子,BI的胡佛局長在等著你們!
諸位。我們有任務要完成。”
他轉向此次具體負責分析的助手約翰·史密斯:
“約翰,拿這些數據,根據我制定的算法計算我們的發射窗口。
蘇聯著陸器目標是靜海,我們的燃料艙必須在2公里范圍內著陸。”
史密斯接過紙條,點頭回應:“明白,先生。”
他召集軌跡小組,匆匆走向后方的計算機房。
那里安置著IBM計算機集群嗡嗡作響,磁帶驅動器不停轉動。
在計算機房,史密斯和團隊圍著一臺穿孔卡片機,將蘇聯數據輸入系統。
他盯著打印出的初步數據,眉頭緊鎖:“等等,這些速度單位是每秒公里,我們的系統用的是每小時英里。”
時間過于緊張,他們甚至來不及提前演練。
這屬于臨時出現的問題。
林燃聽到后,聲音響起:
“1公里等于0.621英里,每秒換算成每小時…”
林燃給的結果甚至要比計算機還更精確。
幾分鐘后,林燃念完,他們就完成了轉換,將修正后的數據重新輸入計算機。
計算機開始處理,磁帶驅動器發出低鳴。
大約一小時后,計算機吐出一迭熱敏紙,上面印滿了數字和曲線。
史密斯快速瀏覽,確認結果:“根據蘇聯數據,我們的最佳發射窗口是2小時后,16:30UTC。軌跡角度需調整0.5度,以匹配月球位置。”
他將結果裝進氣動管道,發送回控制室。
管道發出“嗖”的一聲,紙筒飛向林燃所在的控制臺。
林燃打開紙筒,裝作仔細審閱的樣子。
其實他大腦里早已完成了計算。
事先在2020年計算過,現在則由自己的碳基大腦計算機進行計算。
林燃片刻后說道:“好,但我們要再驗證一次。跑個模擬,確保萬無一失。”
軌跡小組迅速在計算機上運行模擬。
屏幕上,虛擬的火箭軌跡劃過月球表面,逐漸接近蘇聯著陸點。
幾分鐘后,模擬結果顯示:燃料艙預計在目標點1.5公里處著陸,誤差在可接受范圍內。
林燃點頭:“可以。通知卡納維拉爾角,調整發射時間至T減48小時,16:30UTC。軌跡參數按此執行。”
約翰·史密斯打開林燃傳回來的紙筒后大驚:“局長,這恐怕不對吧!”
林燃堅定道:“這是我調整后的數據,按照這個執行!”
約翰·史密斯可是充分見識過林燃大腦強悍的計算能力,剛才他們試圖用計算機來完成英里和公里的轉化,結果林燃直接給了比此時IBM計算機還要更加精準的結果。
他思忖這又是教授強悍計算能力的體現:“遵命!”
控制室團隊開始忙碌,更新控制臺數據,通過語音回路與卡納維拉爾角的發射團隊協調。
麥克納馬拉站在玻璃封閉的觀察區,低聲對旁人說:“教授一定會成功!我相信教授的能力。”
多勃雷寧也在觀察區,表情同樣嚴肅,他聽到麥克納馬拉這樣說,他點頭道:“我們都相信教授!”
多勃雷寧做夢都沒有想到過,自己有一天能在NASA的紅石基地和麥克納馬拉站在一起觀看倫道夫·林工作。
這是什么前所未有的體驗啊。
參數傳給卡納維拉爾角發射臺之后,史密斯回到控制臺,抽空用紙和筆檢查林燃修正過的參數。
只不過這是白費功夫,IBM計算機尚且計算不出,他靠紙和筆就更別想了。
只是算了兩步,約翰·史密斯就放棄了,“凡人就別想著追蹤教授的思路。”
卡納維拉爾角的控制室擠滿了人。
屏幕上顯示著卡納維拉爾角發射臺的實時畫面。
負責發射的指揮官聲音通過廣播回蕩:“T減10,9,8…”
在“T減零”時,火箭點火,火焰噴涌而出,燃料艙被送入軌道。
紅石基地控制室接到反饋,大家都屏住呼吸,目光緊盯屏幕上的軌跡數據。
屏幕顯示它正按計劃進入預定軌道。
克朗凱特的聲音激動:“火箭發射了!在蘇俄火箭發射兩個小時后,我們的火箭帶著燃料艙也進行了發射!”
無論是聲音還是表情,都展現了無比的激動和興奮。
盡管克朗凱特已經在努力保持專業了,但在這一刻,他還是無法掩蓋自己的真實情感。
嘉賓席上弗雷德·霍伊爾是特意從英格蘭挖來的。
弗雷德·霍伊爾是英格蘭著名的天文學家,劍橋大學教授,50年代通過《宇宙的本質》成為當下天文領域最著名的科普作家。
過去一直是BBC和太空有關電視節目的首選嘉賓。
弗雷德·霍伊爾和克朗凱特一樣緊盯著屏幕,心中默默祈禱此次能夠順利完成。
克朗凱特轉向霍伊爾,問道:
“霍伊爾教授,您能為我們解釋一下現在最重要的是什么嗎?”
霍伊爾身穿灰色西裝,手持麥克風,語氣專業而沉穩:
“當然,克朗凱特,現在最重要的步驟就是順利著陸。
我們現在在等蘇俄的消息,在等搭載著加加林的宇宙飛船順利在月球上完成軟著陸,加加林傳遞回平安的消息。
第二步就是NASA的燃料艙的順利軟著陸,沒有燃燒、沒有爆炸、沒有出現其他意外。
第三步就是,兩者的落點接近,從理論上加加林能夠靠近燃料艙。”
三天后的演播廳。
“來自蘇俄的最新消息,蘇俄的載人航天器已經順利進入月球軌道。
目前加加林正在做最后的軌道調整。”
“最新消息,加加林已經順利完成著陸!這是來自蘇俄的照片。”
一張加加林站在月球表面,面前插著錘子鐮刀旗和星條旗的照片出現在電視上。
老實講,蘇俄和阿美莉卡圍繞哪面旗先插吵的一點意義都沒有。
蘇俄技術又做不到同步直播,阿美莉卡的設備要晚加加林一步到達。
所以加加林插旗之后把照片傳回地球,沒人知道哪面旗先插在月球上。
此時看到這張照片的民眾們內心都閃過前所未有的感動。
因為這具有極強的象征意義,象征著冷戰的緩和,不會像一戰二戰一樣引起無窮的痛苦。
“觀眾朋友們,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第一次踏上了月球的土壤。
正如教授所說的那樣,這是加加林的一小步,也是全人類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