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237章 與扶蘇論法(一)

  “然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

  今秦法過于嚴苛,有“輕罪重刑”“連坐苛法”之弊端。

  若待新歸之六國百姓,皆以重法繩之,恐天下不安。”

  陳宏點了點頭,扶蘇對秦法的看法還是比較客觀的。

  不僅看到了秦法的好處和重要作用,也看到了它的弊端和局限性。

  “那公子以為該當如何?”

  扶蘇沉默,皺眉思考著,這個問題他其實想過無數次了,所以只是沉吟片刻,便給出了答案。

  “治國需“禮法并用”,導之以德,齊之以禮。”

  陳宏滿意點頭,在扶蘇身上,他看到了改良秦法的一絲希望。

  扶蘇仁厚,又不是對法家全盤否定,剛好可以中和一下過于極端的法家和苛刻的秦律。

  “敢問公子,你認為秦法有何缺陷,應當如何改之?”

  陳宏微微一笑,這扶蘇是在考自己啊。

  這是想看看自己是不是人才嗎?

  “哈哈,凡律法之屬,無非兩方面,一曰制定,二曰執行。”

  “從制定上看,吾竊以為秦律有三大弊端。”

  “哦?哪三大弊端?”

  扶蘇似乎很感興趣,眼神灼灼地看著陳宏。

  就連如同鐵人一樣的蒙恬也來了興趣,看向陳宏。

  周圍的人不知何時已經停下對易小川的毒打,悄悄豎起了耳朵。

  “一曰:輕罪重罰,連坐峻法。”

  “秦律以“輕罪重刑”為原則,導致在許多小罪上處罰過重。

  如偷摘他人桑葉價值不足一錢(相當于幾片葉子),即判罰徭役30天;

  偷牛者臉上刺字并罰為“城旦舂”(筑城或舂米的苦役)。”摘自《睡虎地秦簡》記載。

  “吾以為,類似這些小罪的懲罰不宜過重,應當輔以禮教,以道德約束。

  從根本上教化萬民,減少小型犯罪事件的發生次數。”

  扶蘇點點頭,這和他的理念不謀而合,看向陳宏的目光頓時親切了許多。

  在大秦朝堂,他的理念一直不被皇帝和眾臣所接納。

  這一下,就有一種理念被別人認同的“知己感”。

  周圍的酒客、豪俠、小民們也都認同地點了點頭。

  他們天生愛自由,而小罪看似小,實則發生概率反而最大,也最貼合百姓生活。

  因為普通百姓可能經常糊里糊涂就犯了小罪,遭到懲罰。

  這讓他們的感受更加深刻。

  陳宏主張減小對輕罪的懲罰力度,自然能得到他們的共鳴和認可。

  “大秦推行“什伍連坐”,一戶犯罪,鄰里不告發則同罪,五戶、十戶的連坐。

  當年商鞅變法時規定“不告奸者腰斬”,導致人人自危,鄰里信任崩塌,彼此提防。”

  “最關鍵的是,連坐制度使得刑徒數量劇增。

  很多本沒有犯罪的五戶、十戶人家,因為鄰里出了一個犯罪的,就全家連坐,通通懲罰,糊里糊涂成了刑徒。

  甚至有害怕沒有告發導致連坐的,干脆一見誰可疑,就立馬告發,撇清責任。

  導致誣告之風盛行,案件繁多,刑徒數量更多。

  赭衣塞路,囹圄成市。

  這些被無辜牽連的連坐刑徒,你若問他們心里對大秦有沒有恨意?

  我想多多少少是有的。

  這無疑是在給大秦制造大批量的敵對群體,而且還是源源不斷的,殺之不絕的群體。

  只要連坐制度還在執行,刑徒的數量就會一直增加,源源不斷。”

  談起連坐,吃瓜群眾們可就不困了。

  一個個討論了起來。

  “唉,跟我家隔了一條街的幾十年的老鄰居,就是因為隔壁家出了一個大盜賊。

  鄰居五戶沒能及時發現,向官府告發,結果全被罰為刑徒,去了驪山修陵墓了。

  唉,現在那五戶的房子,已經被賣給其他人了。

  真是房子依舊在,故人已往矣。”

  “唉,誰不是呢,跟我一起長大的小虎子,全家都倒霉受牽連,被罰去長城服勞役。”

  “我們那條街好一點,出事的人罪名小一點,也就五戶被罰金。

  其中一個富戶交了錢就沒事了。

  但其它四戶沒錢,交不起,只能去做勞役了。”

  聽著周圍人的議論紛紛,扶蘇皺了皺眉。

  連坐制度雖然一點都人性化,反而抓著人形的弱點狠狠踩上一腳。

  但不得不承認,連坐制度讓大秦大大加強了對基層的控制力。

  分化、瓦解了底層百姓聯合起來的可能性。

  讓他們相互監督、相互制約、相互舉報,不敢輕易犯罪。

  形成了一張觸及到戶這樣的基礎單位的監督網絡。

  “那公子以為,連坐制度應該如何改進?”扶蘇對著陳宏發出了詢問。

  “我認為,應該縮小連坐制度適用的范圍?”

  “縮小適用范圍?”扶蘇似乎看到了一點靈光,卻抓不住,有些心癢。

  “公子是否可以說清楚些?”

  “簡單來說,就是非大罪,不要使用連坐這種大范圍的懲罰機制。

  比如叛國、謀反、奸細、刺探機密情報、倒賣重要物資、操控物價、發國難財等等這些大罪。

  就可以用連坐制度嘛。

  不僅要用,還要大用,夷三族都是輕的。”

  “像是那些小偷小摸的案件,就沒必要動用如此的大殺器了嘛。”

  扶蘇若有所思,就連蒙恬都看向了陳宏,目光中帶著些許欣賞。

  雖然陳宏的思路很簡單,但在這個時代,依然是一種巨大的進步。

  扶蘇越想越覺得事有可為,要完全廢除連坐制度,基本是不可能的。

  不說別的,他老父親那里,偉大的始皇帝陛下,就不可能答應。

  連坐酷刑,可以增強百姓對權柄的恐懼,維護權威的不可動搖,增強對百姓的控制力。

  但縮小連坐范圍,雖然實施起來依舊困難重重,但畢竟還是有成功的可能性的。

  “先生所言,看似簡單,實則大道至簡,有大智慧,吾受教了。”

  “先生,敢問這秦律制定之弊端,其二是什么?”

  扶蘇對陳宏的稱呼,已經悄然從“公子”轉變為“先生”了。

  顯然是認可陳宏是個有才學的人了。

  “其二乃是:條文繁雜,標準模糊。”陳宏言簡意賅。

  “哦,愿聞其詳。”

  扶蘇來了興致,蒙恬也仔細聆聽。

  就連吃瓜群眾們,不知何時,也都跪坐在地,圍成一圈,安靜聆聽陳宏講述。

  甚至是被揍成豬頭的易小川也都爬起來,靜靜地聽著陳宏講話。

  因為他發現,陳宏并不是他刻板印象里的文盲,而是真有點東西在身上。

  雖然易小川并不承認陳宏就比自己優秀了。

  換成是他這個穿越者來講,他也覺得自己能講得頭頭是道。

  陳宏繼續闡述:“所謂‘條文繁雜’,秦律涉及農田、賦稅、戶籍、市場管理等方方面面。

  僅《秦律十八種》就包含近200條細則,普通百姓難以理解。

  更有甚者,連執行律法的一些官吏都搞不明白要用哪種條文審判案件。”

  “那先生以為該如何改進呢?”扶蘇露出好奇求學的目光。

  “第一步,就是整合多種多樣、浩如煙海的秦律,進行精簡,調和法律條文互相之間的矛盾,補上漏洞。

  重新整合成一部統一的系統性的大律典——《大秦律》。

  只需一部,便包羅萬象。

讓每一個需要判案、治理一方的官員  好好學習《大秦律》,有問題了,就可以翻開來尋找答案。

  并將這一部律法公布出去,普及給百姓知道。”

  眾人皆聽得駭然,就連扶蘇也暗暗心驚。

  這一聽,就是個超級大工程。

  律法涉及到方方面面,要統合成一本系統性的總律典,談何容易?

  就連易小川也驚了,他只是個穿越者,要他搞搞小發明還行。

  整合大律典?

  得了吧。

  后世的律法他一本都沒搞明白呢。

  自古以來,修訂律法,都是一個考驗大智慧的超級大活。

  非無上智者,外加智囊團隊,不可為之。

  他易小川就沒見過哪個穿越者,敢以一己之力,整合律法的。

  “應當定期公布律令條文,讓‘鄉三老’都來學習《大秦律》。

  三老都是各鄉最德高望重的人,讓他們來傳達帝國的意志。

  把律法普及給百姓知曉,教化各鄉百姓。”

  “條文繁雜的弊端初步解決了,至于標準模糊嘛…

  如《法律答問》中規定“罪疑從重”,此等模糊條款常被官吏利用以擴大刑罰。

  律法解釋權完全掌握在官吏手里,說判什么,就判什么。

  就算是懂法的百姓,都無法反駁。

  這很不好,要補上漏洞,條文清晰,壓縮官吏對律法的解釋權力,避免他們濫用律法,坑害百姓。”

  “其三:賦役苛重,耗竭民力。”

  “如法律規定成年男子每年需服徭役1個月,但實際上經常超期。

  戍邊、修長城、建陵墓,總有無數的大工程等著黔首們。

  導致“丁男被甲,丁女轉輸”。”

  “全國約2000萬人口中,每年征發的徭役約300萬人以上,占全國人口的15左右。

  修建驪山陵墓役使70多萬人。

  修長城40萬(另一種說法認為修筑長城征發了近百萬勞動力,占當時全國人口的二十分之一;還有觀點認為巔峰時期征發了78萬人)

  修馳道/直道體系工程征發80萬人。

  南征百越征發了約50萬士卒。

  在北方邊境駐扎了大量軍隊以防御匈奴。

  僅蒙恬北擊匈奴,率領的軍隊就有30萬人。

  如此史無前例的大規模征發民夫士卒,耗竭民力。

  不僅讓許多民夫因為高強度勞動、環境惡劣,非自然死亡。

  還讓許多人長時間脫離正常的生產生活,導致有地無人耕種,農業生產受到影響,破壞農耕經濟基礎。

  還導致了婚育時間延緩,人口比例失調。”

  請:m.llskw.org

哎呦文學網    同時穿越:都市,無限進化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