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0085【春風得意馬蹄疾】

  七月下旬。

  嚴校長親自開車來鄉下送錄取通知書,后面還跟著市報袁記者的車。

  吳夢的家在縣城,他上午已經去送過了,下午直奔陳貴良家里。

  吳夢終究還是沒敢報元培班,那玩意兒太邪乎。

  “咵~~~”

  車下傳來底盤刮擦的聲音,嚴校長卻并不心疼,在顛簸的縣道開得飛快。

  今年全市四個清北,二中就占了其中兩個。

  轎車駛入村道,天氣炎熱看不見村民。

  嚴校長瞧見路邊不遠有民房,便下車頂著太陽步行過去,站在一家人的院壩外喊:“有人嗎?請問有人嗎?”

  袁記者沒有下車,天太熱了。

  他今天的任務很簡單,拍一張嚴校長給陳貴良送錄取通知書的合照。

  一個村婦走到堂屋門口:“你找哪個?”

  嚴校長說:“我是來給陳貴良送大學錄取通知書的。他考上北大了。”

  村婦連忙走去院壩外,朝著遠處喊道:“四公,二嬢,你們外孫考上北大了,錄取通知書都送來了!”

  熱得只能窩在家里睡覺的村民,被這一嗓子喊得紛紛走出家門。

  外公外婆更是飛快奔至。

  “兩位老輩子好,我是二中的校長,來給你們外孫送錄取通知書。”嚴校長微笑道。

  “好好好,校長好!”

  外公連忙邀請:“太陽大,天氣熱得很,校長到屋里喝杯茶嘛。”

  嚴校長說:“不了,我就是來問路的。”

  “我帶你過去!”外婆忙說。

  小舅正在打牌,此時跟牌友一起趕來,嚴校長干脆開車把三人全帶上。

  有幾個村民也不嫌太陽大,小跑著一路追趕看熱鬧。

  多數村民卻是回到家里躲太陽,不時有某家傳出訓孩子的聲音:“你看人家陳貴良都考上北大了,你在學校搞些啥子?還不快去做暑假作業!”

  那幾個跟著過去的村民,沿途呼朋引伴做宣傳,村主任等干部也聞訊趕來。

  陳貴良正在家里翻明史,繼續摘抄用得著的內容。

  卻聽屋后傳來嘈雜聲。

  堂弟陳貴榮的聲音最響亮:“哥,通知書送來了,北大的通知書送來了!”

  陳貴良還沒動,父母已然奔去外面。

  平時云淡風輕的奶奶,此刻也顯得很激動,站在屋檐下不停往外望。

  嚴校長和袁記者被村民簇擁著過來,陳貴良上前握手,并介紹自己的父母和奶奶。

  爺爺此時也來了,陳貴良假裝沒看到。

  嚴校長又跟陳貴良的長輩握手,微笑贊嘆:“你們辛苦了,為國家培養出了一個人才!”

  父母和奶奶頓時笑開花。

  嚴校長把錄取通知書拿出來,親手交給陳貴良:“陳貴良同學,祝你在大學里面再創輝煌,爭取為國家和人民作出新的貢獻!”

  袁記者退后幾步,按下快門拍出照片。

  他看著陳貴良家破爛的房屋,突然生出一個想法,把嚴校長拉到旁邊說:“要不換個地方拍照。比如找一塊旱地,陳貴良手里拿著鋤頭,頂著大太陽幫家里干農活。嚴校長你也站在地里,把錄取通知書交給這個農村學生。”

  嚴校長暗暗叫絕,便招手把陳貴良喊來。

  陳貴良聽得無語:“40度的天氣,哪個農民還干活啊?”

  袁記者說:“新聞也是藝術,藝術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你平時也要幫家里干農活吧?”

  “嗯,有時候會。”陳貴良道。

  袁記者說:“那就不算弄虛作假了。我們接下來要展現的,是你平時做過的事情。只不過因為今天太熱,所以你才沒有做。這叫場景重現!”

  陳貴良心想:老子上輩子也學的新聞專業,你這瞎幾把扯什么蛋呢?

  陳貴良連連搖頭:“算了,這樣不好。”

  袁記者以為是年輕人臉嫩,于是又去找陳貴良的父母商量。

  看熱鬧的村民聽到對話,紛紛鼓勵陳貴良“場景重現”。

  “就去地里照相嘛,你平時經常挑水的。”

  “不要害怕,我們不亂說。”

  “聽記者的話,快去地里頭照一張。”

  “…”

  村民嘻嘻哈哈說著,沒人把這當回事兒,還認為大家一起演戲很有趣。

  除了陳貴良,所有人都支持袁記者。

  陳貴良只能配合大家演出,反正市報只在本地發行。而且普通市民根本不看,機關單位訂閱了也沒人看。

  這是一份只有銷量、沒有讀者的報紙!

  陳貴良握著鋤頭,去地里跟嚴校長拍了一張。

  袁記者又讓他們一家四口,再加上外公外婆,站在破屋前拍一張合影。陳貴良手捧錄取通知書站中間,長輩們站在他兩側和身后。

  嚴校長對長輩們說:“明天要在縣城戴大紅花坐車游街,你們也一起去嘛。”

  奶奶去不了,暈車。

  陳興華和姚蘭兩口子欣喜答應。

  外公問道:“我們也能去?”

  “都能去,”嚴校長說,“一輛大巴車,送兩個考生和家長,坐再多人都綽綽有余。”

  小舅問道:“我也去可不可以?”

  “都可以。”嚴校長說。

  立即有村民開玩笑:“吔,三拐子,你走路都走不順,還要去戴大紅花游街啊。”

  小舅昂首挺胸:“外甥要讀北大,老子為啥去不得?”

  陳貴良笑著看向陳興民:“二叔和貴榮也去吧。”

  只請二叔和堂弟,不請二嬸和爺爺。

  “要得。”陳興民咧嘴笑道。

  二嬸很不高興,但還是對自己兒子說:“你要跟哥哥好生學習,到了高中莫再只曉得耍!”

  “嗯嗯。”堂弟低頭應聲。

  “咚咚咚嗆!”

  山坳那邊傳來鑼鼓的聲音,村干部帶著一些不怕熱的村民,居然敲鑼打鼓往陳貴良家走。

  陳貴良感覺有點尷尬,但又…很爽!

  嚴校長朝袁記者眨眨眼,然后微笑過去迎接:“你們好,我是二中的校長嚴順德。”

  “嚴校長你好,”村主任伸出雙手緊握,“我是村主任陳興耀,跟陳貴良他爸一個祠堂一個輩分的。感謝你和學校的領導老師,把我們家貴良培養得恁有出息!”

  陳貴良微笑不語,他對村主任沒啥好印象。

  嚴校長說:“也離不開你們的支持,農村娃兒走出來不容易。”

  袁記者指揮道:“抱著鑼鼓靠近一些,嚴校長和村主任站在中間握個手…對對對,保持微笑…”

  村主任聊著聊著,拿出畢生最能炫耀的事情說:“我以前還當過兵的,68年的兵。”

  “失敬,失敬。”嚴校長隨口敷衍。

  村主任卻賴上了,一直拉著嚴校長說話,還說自己外甥也打算考縣二中。

  聞訊趕來的村民越來越多,各自找陰涼地方,三三兩兩聚在一起聊天。

  陳貴良的那些長輩們,也都被圍著擺龍門陣,時不時的恭維讓他們容光煥發。

  傍晚時分,父母、外公、外婆、二叔、小舅、堂弟,跟陳貴良一起在縣城某賓館住下,等著明天坐車在縣城里游街慶祝。

  去縣城的時候,嚴校長的車坐不下,多虧袁記者開車幫忙。

  可惜,奶奶暈車不能來。

  次日上午,縣教育局的領導來了幾個,陳貴良和吳夢帶著家人前往大禮堂。

  特羞恥,他們兩個胸前還要戴大紅花。

  不過嘛,親戚長輩們全都開懷大笑。陳貴良的父母,還跟吳夢的父母,自來熟的瞎聊起來。

  陳興華和姚蘭兩口子,感覺這輩子已經值了,不再想別的事情。兔子養殖場也懶得開了,下半輩子在農村種地就是。

  市電視里來了個攝影師,市報記者也在拍照。

  先是領導致辭,回顧本縣本校的光榮歷史,盡情夸獎兩位優秀學生,接著展望美好的未來…

  然后,陳貴良和吳夢戴著大紅花,上臺從領導手里接過獎金板。

  吳夢的獎金更多,因為她是市狀元。教育局獎勵1萬元,學校獎勵3萬元。

  陳貴良要少些,教育局獎勵8千元,學校獎勵2萬元。

  跟后世沒法比,但放現在已不錯了。

  房地產尚未大興,地方財政特別緊張!

  “砰砰砰砰砰!”

  鞭炮聲響起。

  即將步入高三的暑期補課學生,聽到聲音紛紛抬頭。

  其中有幾個班的授課老師,直接對學生們說:“都出去看看吧,你們的師兄師姐今天披紅掛彩。我希望你們當中,明年也有人這個待遇。”

  學生們歡呼著跑出教室,看熱鬧還在其次,主要是這節課不用再上了。

  復讀生也已經開始補課。

  “你不去看看?”秦珊珊問。

  楊浩尷尬笑道:“還是不去了。”

  秦珊珊又看向其他復讀生,發現大部分人都沒動。

  別人戴大紅花慶祝,他們在復讀班重修,心態暫時還沒調整過來。

  秦珊珊獨自跑過去,真見到人了,卻又不好意思說什么,只遠遠望著兩位曾經的同班同學。

  她以前沒心沒肺,現在終于有所觸動。

  陳貴良和吳夢走在最面前,領導們次之,家長親戚走最后。一直從禮堂走到校門口上車,沿途放了三次鞭炮。

  一些暑期補課學生追上來,還有人笑鬧著喊“陳大俠”。

  陳貴良的名氣,可比吳夢這個狀元大得多!

  眾人坐上嶄新的大巴,從學校駛向縣城主干道,接著又繞向老城區,再繞一圈去新城區。

  沿途噼里啪啦放鞭炮。

  大巴車的前后,都扎著大紅花,還有紅色的慶祝橫幅。

  電子喇叭一直在喊:“熱烈祝賀…”

  陳貴良和吳夢,被安排在車內左右兩側的前方,方便所過之處的路人瞻仰風采。

  其實,路上根本就沒幾個人。

  天氣太熱誰出門啊?

  堂弟陳貴榮特別震撼,二中的校園好大,哥哥也好威風啊。而且還有那么多獎金!

  他現在覺得技校沒啥意思,還是讀高中考大學更有用。

  第二天,陳貴良又去市里領獎金。

  這次是本地私營老板(房地產商)發錢,全市四個清北,一人獎勵2萬元。

  陳貴良的高考分數,也終于曝光了。

  西華都市報首先刊文:天才文學少年陳貴良,不用特招也能上北大!

  報紙可不管實際能不能上,反正只要過了北大投檔線就行。

  (什么叫強行給主角提分?前面那些章節,每次給出主角的考試分數,還有考場那章說文綜出題改革,全部都是在鋪墊主角高考時語文和文綜能拿超高分。自己跳著看就不要亂評論。)

  (還有些人質疑這,質疑那,其實前一兩章早就說明白了。甚至有些人章節說的前兩段,就解釋得明明白白,不知道他為啥看不見。都寫到2004年高考了,還有人問非典是不是要來了。)

哎呦文學網    重啟人生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