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五百五十五章 、懸崖邊上

  “侯爺,短時間內,緬甸地區還是以穩定為主。

  考慮到未來會對莫臥兒帝國用兵,后勤運輸必須跟上,當地的道路建設會被重點規劃。

  為了減輕運輸壓力,政務正在考慮部分軍工產業過去,把緬甸打造成為一個前沿據點。”

  王靖川一臉嚴肅的回答道。

  安南都護府各部之間,存在著許多權力重迭,政務部的規劃往往需要多部門配合完成。

  考慮到權力重迭,可能造成推諉,影響施政效率。

  一度李牧也想過,明確各部門的職能劃分,后來發現更不靠譜。

  戰略規劃需要從全局考慮,各個部門的利益并不相同,考慮問題的出發點也不一樣。

  為了更好的治理地方,最初輔助他處理的政務部,名義上還是一個部,實際上扮演的角色已經成了全局統籌者。

  沒有升格行政地位,主要是出于權力制衡的需要。

  一旦凌駕在各部之上,政務部的權力就太大了,政務部長相當于翻版的丞相。

  這樣的事情,肯定不允許發生。

  如果不是考慮政治影響,李牧都準備改組政務部為內閣。

  現在的政務部,雖然沒有內閣之名,實際上卻干了內閣的活。

  “莫臥兒帝國人口太多,真要是一口吞下去,我們會消化不良。

  對莫臥兒帝國用兵,除了報復他們干涉我們和緬甸人的戰爭外,更重要的還是提前扼殺潛在風險。

  作為全世界,唯一人口和我們相當的古老帝國,發展潛力不是其他國家能比的。

  現在表現的這么拉胯,主要種姓制度和極端宗教的扼殺。

  一旦誕生了某個強人,打破了這些束縛,瞬間就會崛起一個大帝國。

  對次大陸的用兵,必須當做一項長期性工程。

  不光要肢解拆分,還要壓縮他們的生存空間。

  把緬甸打造為戰爭前沿基地是對的,不光光這些還不夠。

  隨著時代技術的發展,軍隊對后勤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大。

  你們要聯合交通部,規劃一條從永安府通往緬甸的雙線鐵路,作為未來的交通大動脈。

  這條道路的建設優先級,要放在其他基礎設施之上。

  所需勞工直接找軍方要,緬甸王國湊不夠,那就去莫臥兒帝國抓。”

  李牧面無表情的吩咐道。

  輕描淡寫的一個“抓”字,注定了一部血淚史的誕生。

  不過殖民時代,本就充滿了血腥。

  跑偏的莫臥兒帝國,不為安南都護府貢獻力量,也會被歐洲殖民者蹂躪。

  對比那幫殖民者,安南都護府還算有吃相的。

  “侯爺,即便是有足夠的勞工,鐵路的建造成本,還是居高不下。

  除非技術進一步完善,不然這條雙線鐵路,我們怕是用不起啊!”

  王靖川忍不住提醒道。

  當了家之后,才知道柴米油鹽貴。

  受時代的限制,鐵在封建王朝,價格一直居高不下。

  如果和土著部落做買賣,一口鐵鍋能換等重的象牙,還能再加一些皮毛。

  哪怕安南都護府開啟了工業化生產,優質好鐵的價格,也是米價的五倍。

  更糟糕的是鐵容易生銹,后世鐵路用的都是高錳鋼。

  這玩意兒李牧只聽過名字,他又不是學冶金的,根本不知道高錳鋼的成份。

  就算搞出來了,多半也用不起。

  在鋼鐵生產中,當下鋼產量占比,不足總量的百分之十五。

  物以稀為貴,產能這么低,價格自然不可能低。

  主要消耗在了槍炮和造船上,基本上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

  短期內想提高鋼產量,基本上不用指望。

  “貴就貴點兒吧,就當為技術革新買單。

  鐵路兩旁還要留下一定的空間,為未來維修養護奠定基礎。

  估摸著等這條鐵路建成,國內的鋼鐵產業,也會被帶動起來。

  到時候規模化生產,能降低鋼鐵成本,下一條鐵路建造成本就會降下來。

  估摸著那會兒,蒸汽機火車的技術也成熟了,運營成本也會跟著下降。

  到時候鐵路運輸的成本優勢,就會逐步釋放出來。”

  李牧點了點頭說道。

  科技進步的成本,總是需要有人買單的。

  作為技術先行者,安南都護府享受到了紅利,自然也承擔相應代價。

  所幸這筆投資,可以讓莫臥兒帝國買單,否則李牧都不敢輕易建造。

  縱觀華夏歷史,在任期間大搞基建工程的皇帝,就沒幾個名聲能好的。

  最主要原因就是投入太大,不光給財政造成了沉重壓力,還加重了百姓的負擔。

  動不動就征召服徭役,民間根本承受不住。

  李牧算是幸運的,正好趕上了殖民時代。

  只要麾下的部隊足夠強,就有源源不斷的勞動力,可以自由調用。

  南京城。

  “北邊傳來消息,北虜攻破京師,守將阜陽侯殉國。

  駐守京師的邊軍損失慘重,殘部已經退往山東地區,同當地的京營匯合。

  北方局勢進一步糜爛成為定局,大家商議一下該如何善后吧?”

  萬懷瑾故作鎮定的說道。

  盡管從北虜入侵開始,他就有了不詳的預感,總覺得北京城守不住。

  出于軍事和經濟的雙重考慮,都督府還提議棄守北京,把防線收縮到淮河一線。

  怎奈北京作為大虞朝的首都,政治意義至關重要。

  哪怕現在朝廷在南京,那也只是臨時“南都”,天天被各地督撫催著還都京師。

  朝廷給出的答復的是:京師在戰爭中損毀嚴重,目前正在維修中,等項目完工就還都。

  這樣政治定位,決定了大虞朝廷,無法舍棄京師。

  哪怕明知道疲憊的北方,無力阻擋北虜南下,也只能咬牙硬撐的。

  一度還準備在京師附近,打造新的防線,把敵人擋在北直隸之外。

  理論上沒毛病,架不住所需經費投入太多,只能選擇作罷。

  主要是北方其他地區落入叛軍之手,朝廷的控制區只有北直隸的一部分。

  受連續戰爭的影響,放眼望去,遍地都是無人村。

  除了空有政治價值外,經濟價值無限接近于零。

  理智占據上風的內閣,采取了折中方案,重點打造江淮防線,但也不能放棄北直隸。

  這么操作下來,政治風險是降低了,但力量投入卻分散啦。

  朝廷的主要資源,基本上砸在了江淮防線上,京師直接丟給了邊軍。

  看似給予了足夠的信任予以重用,實際上卻是變相削弱邊軍的一種手段。

  戰后的北直隸人丁稀少,想要補充合格的兵員都困難重重。

  無論是兵員,還是所需的錢糧,全部都只能靠朝廷劃撥。

  以至于補充的新兵中,有大量濫竽充數之人。

  朝廷可不興退貨,邊軍將領只能含淚收下。

  嘴上還要高呼皇恩浩蕩,具體心里怎么想,那就沒人知道了。

  京師這么快淪陷,一方面是北虜攻勢太猛,更多則是邊軍和朝廷離心。

  戰報上的損失慘重,卻沒有具體傷亡數字,就是最好的證據。

  明知道邊軍在保存實力,現在正是用人之際,他們也只能裝糊涂,不去掀開這個蓋子。

  “立即啟用江淮防線,責令各地援軍,盡快趕赴徐州一線。

  至于退守山東的邊軍,就讓他們從側翼襲擾南下的北虜,配合徐州一線的官軍破敵。”

  史清塵面無表情的給出了方案。

  對眼下的局勢,他非常不滿。

  怎奈內閣的威望不夠,不光軍方陽奉陰違,地方上也是敷衍應付。

  甭管什么樣的政令,到了地方上具體執行的時候,效力都會大打折扣。

  以至于他們明明做了不少正事,結果卻和預期背道而馳。

  本想著富國強兵,萬萬沒有想到朝廷財政收入不升反降,軍隊戰斗力也是一路下滑。

  擱在以往的時候,邊軍固守北京這種堅城,哪有北虜什么事啊!

  哪怕把部隊拉出去和敵軍野戰,打出來的戰績,都比現在要好。

  “史大人,眼下邊軍的戰斗力,早就不復巔峰。

  指望他們主動出擊,純粹就是做夢,不如把他們全部集中在江淮防線上。

  徐州一線的守軍,戰斗力其實非常一般。

  上一次能在徐州大破遼東叛軍,那是有漢水侯坐鎮統籌全局,鼓舞了軍心士氣。

  換成其他將領,能夠做到一半,都算是一個奇跡。

  各省派出的援軍,又在路上磨磨蹭蹭,短時間內指望不上。

  最佳選擇是收回戰線,在戰略要地進行重點防守,避免局勢進一步失控。”

  賀正則當即反對道。

  局勢惡化到這一步,大虞朝廷輸不起了。

  除了北疆邊患外,內亂也是吞噬這個古老帝國的主要原因。

  前些日子山西叛軍南下,同中原叛軍完成了會師,襄陽前線的軍事壓力瞬間倍增。

  敵軍在進攻襄陽的同時,還同時分兵出擊。

  從重慶到漢中,再到襄陽、武昌等地,全部都陷入了戰火中。

  就連盤踞在藏地的叛軍,也殺回了蜀地。

  從西域進入西北的叛軍,同樣盯上了蜀地,戰火一觸即發。

  遍地都是戰火,大虞剛剛好轉的局勢,又一次陷入困境。

  “賀大人,你應該知道一旦放棄山東,那么朝廷就丟掉了整個北方。

  縱觀整個華夏歷史,沒有哪個政權在喪失整個北方之后,還能再打回去的。

  邁出這一步之后,我等都是歷史的罪人。

  未來陛下親政,少不了有人拿此事做文章。

  恐怕到時候,大家連全身而退,都很難做到!”

  史清塵神色凝重的回答道。

  政治是復雜的,戰略部署需要考慮多方面因素。

  哪怕有時候明知道計劃存在問題,也只能硬著頭皮上。

  天下人能夠接受戰敗而放棄北方,卻無法接受朝廷主動棄守北方。

  具體可以參考宣宗時期,主張棄土官員的待遇就知道了。

  當了上百年時間的名臣,到了現在還是被人掀了下來,被天下人貼上了奸臣的標簽。

  就連往日被大家吹上天的宣宗皇帝,也成了缺乏遠見的庸碌之主。

  前車之鑒放在哪里,他們現在要舍棄的可不是窮鄉僻壤,而是至關重要的北方大地。

  估摸著不用等死后翻案,他們活著的時候,都會被人刨祖墳。

  “哎!”

  “有些事情,明知不可為也要為之。

  除非你們能讓漢水侯放棄南疆戰事,再次馳援北方,否則后續的大戰懸了。

  想來大家已經注意到,北虜這一次南下,同以往都不一樣。

  除了縱兵劫掠外,他們還在不斷任命地方官,擺明是要在當地建立統治。

  既然決定入關爭奪天下,那么他們就不會局限于搶一筆就走。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他們多半會暫時和叛軍結盟,奪取長江以北的全部州府。”

  賀正則的話,讓大殿變得鴉雀無聲。

  這些現實問題,大家都有所耳聞。

  選擇視而不見,主要是找不到應對之策。

  為了加強軍備,南京朝廷也是下了重注的。

  軍官都是從邊軍中選的,士兵也是精選的良家子,武器裝備、后勤物資保障也是一等一的。

  具備了強軍誕生的全部條件,到了實戰演練的時候,硬是被一股叛軍擊敗。

  朝野上下都在尋找失敗的原因,至今都沒有一個能令各方信服的原因。

  “漢水侯,就不用指望了。

  前面監督團案,在朝野上下鬧的沸沸揚揚,漢水侯都被那幫混蛋御史給氣壞啦!

  現在失蹤的官員,又被找了回來,朝廷還沒給他一個說法。

  滿腔的怒火沒地方發,此時讓他帶兵北上,就算你我這些人放心,朝中文武百官能放心嗎?

  即便漢水侯顧全大局,在這個問題上保持沉默,他的那幫下屬能忍么?

  稍微鬧出點兒動靜,搞不好真會發生黃袍加身!”

  萬懷瑾一臉為難的說道。

  現在最想擁立李牧上位的,不是在安南都護府南征北戰的下屬,而是他在大虞朝廷內部發展的舊部。

  不同于文官,改朝換代后還是能夠繼續做官。

  他們這些勛貴系將領,一旦改朝換代,全部都是被清洗的對象。

  想要破局,最好的選擇,就是擁立一個自己人上去。

  以往的時候能夠忍住,那是有父輩宗族的約束。

  這些老一輩,親眼見證了大虞帝國的輝煌,對國家有很深的感情。

  遼東叛軍在京中大肆屠戮,把這些維護大虞統治的根基屠戮一空,輪到少壯派自己當家。

  他們從入仕開始,看到的都是官場上的各種荒唐事,積累了一肚子的怨氣。

  伴隨著局勢的持續惡化,這些人對朝廷的忠誠度,也在不由自主的降低。

  此刻前線節節失利,并不是官軍不能打,而是這些人不愿意為政治斗爭賣命。

  一個個都忙著保存實力,誰顧全大局誰先死。

  戰死殉國的阜陽侯,就是因為顧全大局,選擇死守北京城,才被動淪為了斷后部隊。

哎呦文學網    復山河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