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483章 戰術投毒

  次日,天色稍稍明亮時,趙基所在的小船隊揚帆起航。

  隨著太陽漸漸升高,氣溫涼爽宜人,陽光正好時,趙基走出船艙,來到高處觀望兩岸風景。

  因暖冬不曾降雪,兩岸引汾水灌溉的好田要么滋生許多雜草,要么就是成片的宿麥。

  河流與道路附近的村莊是最快恢復的,趙基展目望去,已經看不到什么像樣的廢墟里社、亭驛。

  心中欣慰,但想到一些事情依舊有些不高興。

  例如賈詡,如果沒有聽賈詡的建議,堅持最初的計劃,在駐軍雒陽時躲避暑氣,集訓關中降軍。

  那么中原戰場上,己方會表現的更加耀眼。

  可怎么說呢,如果打的太過于驍猛,曹操肯定會十分警惕。

  正是因為自己打的太過于保守,曹操更想順著桿子重歸朝廷序列,他才冒險來賭,就是吃定自己不愿殺他惹出更大的動亂。

  曹操死,兗州亂,這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還會使得袁紹勢力更進一步壯大。

  易地而處,曹操大概也不會動手。

  曹操是一方面,還有朝廷、呂布;如果自己整頓關中兵后再出虎牢,呂布這里絕對不可能分兵協助,一開始就會嚴加防備。

  還有徐州戰場,賈詡并不清楚劉備,賈詡擔憂的徐州東線戰場崩解,使袁術打出席卷之勢。到那個時候,袁紹也跟著掀桌子,那朝廷就毫無價值了。

  說到底,賈詡為自己出謀,卻選了個朝廷獲益最大的立足點。

  自己的最初計劃,因為相信劉備、徐州人的抗線能力,所以有很高的發揮上限;可賈詡、祖父不清楚劉備的韌性,所以他們看到了他們眼中的下限與風險。

  賈詡督促提前開戰,更改后的計劃,讓他們眼中只能考二十五分到八十分的自己,能穩定考個六十五分以上。所以立場沒問題,問題出在信息的判斷上。

  自己了解劉備的韌性,所以原版自己制定的計劃,搖骰子能投擲出四十到九十五。

  不過即便搖出九十五點又能如何?

  每年糧食產量恢復速度擺在那里,己方核心人員發展、壯大都需要時間。

  不可能因為一場史詩大勝,就令世人傾倒、拜服。

  現在不是秦末亂世,秦末亂世都沒經驗,按著慣性走,很快就平定了。

  經歷了秦末、新莽之亂后,現在各方誰敢輕易投降?

  就算投降了,不進行反攻倒算,對方的影響力不會消除,反而有再次振臂高呼扯旗造反的可能性。

  若是大肆殺戮降軍,清洗從屬勢力,那內部各種人員關系錯綜復雜,就很難產生凝聚力,對外也不會有吸引力。

  所以一開始就不該大肆兼并,特別是用柔和手段兼并底蘊強盛、地方文化充滿韌性的地區。

  這種地方就跟抱臉蟲一樣,勉強吃到肚子里后,就會被寄生。

  因此今年的關東討袁戰爭打的不虧,把曹操框進來弄死,長遠來說更是大賺。

  沒了曹操這個不穩定因素,關東方面未來的變化就很容易預估了。

  呂布就算長袖善舞,他又能拉攏誰?

  劉備有被拉攏的戰略價值,可劉備這個人是那么好收買、籠絡的?

  稍稍穩不住形勢,年滿二十歲時的天子就能讓呂布知曉什么是帝室光榮傳統。

  趙基是真擔心呂布穩定中原,形成第二個,還是擅長軍事的曹操。

  實在是沒辦法,只好把董貴妃以及大多數勛貴女眷給朝廷送過去,這些從出生成長,再到經歷各種政變的勛貴女眷,不管嫁給誰,都會讓她的丈夫提升一級或兩級的政斗經驗,以及相關的積極性。

  怕呂布真正匡扶漢室,也怕呂布暴斃,只好把這些血液里流淌著政斗基因的女眷送過去,能提升呂布麾下將校的政斗經驗,也增加了不穩定因素。

  換言之,也等于削減了呂布集團的發揮上限,并提升了下限短板。

  趙基獨思之際,兩岸只要有軍屯據點,都會動員一支三十余人的騎士隊伍來岸邊巡哨、護航幾十里后就撤離。

  為了護衛他的安全,雀鼠谷南端正臨時聚集周圍的虎步軍騎士,他們將參與陸地護送,直接送到雀鼠谷北端的冷泉關為止。

  接下來的行程,就安全許多,唯一有隱患的就是雀鼠谷路段。

  汾水有許多拐彎、淺灘,山區也易于藏匿賊人。

  因此冷泉關已經封鎖南下的航道,不準其他官船南下。

  此刻兩岸參與護航的虎步騎士…除了虎步軍參與外,也會攜帶家中子弟跟隨。

  趙基也不缺這點護衛力量,只是想順路看看兩岸軍屯所內的牛馬儲備,軍功賞賜時,牛馬才是賜下最多的酬功物。

  官牧負責繁育良種,擴大種群;想要畜力快速在民間壯大,目前只能依靠免除徭役的軍戶,他們有更多的時間來經營家業。

  按著畜力耕地面積與耕地產出草料來說,這其中很容易達成平衡。

  這也就是社會秩序穩定的情況下,民間有多少耕地,就能養多少牛馬…因荒地、輪休的原因,其實可以擁有更多的畜力。

  這一切的前提就是官府不能肆意強征畜力,這是百姓主要的財富,官府強征一次,會嚴重打擊民間持有、增殖畜力的積極性。

  往往中樞開一次頭,以后州郡縣三級就敢屢屢強征、小范圍征派、強租。

  另一個前提就是氣候要穩定一些,千里大旱連草都不長,人畜都會遭受生存考驗;也不能有頻繁澇災,這是各種災病的根源。

  就在趙基解散軍隊,前往晉陽之際,集結在黎陽一帶的袁軍主力也順河而下。

  孫策也集合軍隊于濟南,準備在這里與袁紹決戰。

  只是孫策以防守為主,并沒有分兵攻掠青州東部、膠東半島的心思,全軍布置在濟水南岸,依托歷城構建防御工事。

  放棄了濟水北岸、黃河南岸的狹長地帶,袁軍可以輕易在倉亭津、高唐津登陸。

  可問題也很明顯,袁軍在濟水流域缺乏渡河舟船。

  與孫策陷入長期對峙,等到公孫瓚完成動員,那袁紹就陷入全面被動。

  為了早日決戰,袁紹只能命令青州各軍在濟水下游的樂安集結,企圖兩面夾擊。

  然而,從長江撤離的孫賁、孫靜、孫權等孫氏宗族、鄉黨舊部船隊走海路北上。

  在瑯琊完成最后補給,這支兩萬多人,算上家眷五萬多人的龐大船隊繞膠東半島而來,并沿途投放軍隊,分兵攻掠空虛的東萊郡、北海國。

  青州各軍后方不穩,要么主動和談依附于新州牧孫策,要么攜帶家眷部曲跨過濟水、黃河,向平原國撤離。

  袁軍主力能做的就是盯死孫策,為青州豪強遷徙、逃難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護、協助。

  孫策這樣步兵正面防守,水軍側翼抄襲、游擊,如似劍盾。

  西線濟南國防線是盾,東線則是進攻的長劍。

  一靜一動之間,仰仗水師這個遠遠領先于河北的技術兵種,雖未正面交戰,卻壓的河北兵不敢冒險。

  沮授、顏良、文丑各軍已經在河內附近領教過專業水師的厲害,誰又敢冒進決戰?

  雙方相持之際,公孫瓚正抓緊時間動員。

  分別向張燕、孫策、劉備以及呂布、趙基派遣使者,企圖各方聯軍,一舉消滅袁紹。

  對于公孫瓚的熱切提議,孫策就當沒聽到,反手派人將公孫瓚的書信送到了袁紹面前。

  而劉備也是有心無力,徐州的戰爭潛力徹底耗盡,明年秋收前不具備對外的行動力。

  至于呂布,軍中疫病壓制后,才開始有序退兵,依舊保持對壽春的威脅,使得袁術困守壽春,無法分兵脅迫淮南郡縣重新歸順。

  這種脫離袁術控制的時間越久,那兩淮豪強抵抗袁術的信心就越強。

  就袁術的那種勒索、裹挾方式,能持續獲勝擴大疆域的話,大家還能忍受,跟著袁術繼續混。

  可趙基、呂布連續兩棒打的袁術暈頭轉向露出底褲,兩淮豪杰誰還敢往袁術身上押注?

哎呦文學網    虎賁郎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