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309章 交底安撫

  雒都之北,孟津。

  等趙基抵達時,天空開始飄雪。

  負責前軍的徐晃已經準備好了渡船,吏士、俘虜,隨中軍移動的女營已在岸邊等候,正有序渡河。

  潁川之行,趙基的女營又擴大了三千多人,如今八千余人。

  行軍途中,也遇到了返鄉的司馬防父子。

  趙基也擔心某些人故意刺殺司馬防父子栽贓給自己,也就派了一個什隊保護他們一起行軍。

  可能呂布不屑于做這種事情,其他人也沒有在他眼皮底下行動的實力。

  趙基登上岸邊的瞭望塔,整個人疲態不再掩飾。

  隊伍規模越來越大,許多人拖家帶口跟隨軍隊遷徙。

  前軍膨脹有限,他的中軍就多了大約七千余家災民、流民;而趙云、張郃負責的后軍膨脹更是厲害,過汜水關時據說已有近兩萬家災民。

  甚至后軍之后,還有如涓涓細流匯集而來的災民。

  攜民北歸,增加了全軍的累贅,也增大了今年冬季、明年春季的負擔。

  好在這樣的外州災民,進入并州后只能依附趙基,強化趙基自身的影響力,與匈奴義從有異曲同工之妙。

  返回河東、太原,要處理的就不再是單純的敵我矛盾,而是內部分配矛盾。

  身處上位,享受的自然是頂端的,但要處理的也是各種碰撞產生的高端沖突。

  趙基觀望兩岸往來的船隊,徐晃開口:“晉陽侯已遣使傳令,說是大司馬抵達晉陽后,晉陽侯才會與劉侍中、臺中書監啟程奔赴雒都。”

  “實不該令祖父如此奔波、辛勞。”

  趙基感慨一聲,扭頭看徐晃:“汴水一戰,以及前后戰事、行軍諸多庶務,都委屈公明了。”

  “不敢,能追隨大司馬平定亂世,某之幸事也。”

  徐晃態度端正,也就打上黨的時候,前期讓他單獨統兵,麾下五千余騎好不暢快,更是一度單獨掠地。

  再到真定一役時,徐晃就負責守營;汴水決戰時,始終充當壓陣的角色。

  很多突陣的任務交給了趙云,雖然突陣兇險異常,可最能立功,也能打出名望。

  就比如現在,軍中趙云的影響力后來居上,幾乎與徐晃不分上下。

  趙基回頭看河面舟船:“待軍民安置妥當,我會勸說祖父辭謝侍中之職。明年征討三輔賊臣,只能請祖父坐鎮晉陽。否則還得勞累公明,這樣的話,我過意不去。”

  徐晃聞言沉默,反問:“晉陽侯若從門下省退出,可會惹出禍端?”

  “暫時不會,祖父退出時,我會從孫策麾下征黃蓋、太史慈入朝聽用,并征張纮入朝,再舉張纮為侍中。”

  趙基語氣細微,感情流露:“呂布都敢以許汜、王楷領侍中之位,我家祖父與彼類同伍,實在是自輕身份,也不利于我膝前盡孝。侍中種輯到時候也轉任別處,我再舉諸葛玄接替。”

  格局要放大一些,自己目前是大司馬、尚書臺左仆射,門下省的重要性已經沒有那么強了。

  真有亂命,自己這里就能卡住,不做執行。

  讓老爺子跟許汜、王楷之類同堂議政,實在是有些丟份,好像自家真控不住局面一樣。

  再者,門下省五位侍中,老爺子歲數、資歷最深;若出了問題,責任也最大。

  老爺子退出來,門下省出了問題,收拾其他人也沒那么多顧慮。

  趙基這是向徐晃交待接下來的核心調整,徐晃也耐心聆聽。

  就聽趙基說:“待返回晉陽,我會稽核前后功勛,公明敘升遷拜護匈奴中郎將。短則三年,長則五年,我會安排張繡接替。明年征討關中賊臣,公明督匈奴義從,為我偏師。”

  不干涉徐晃,給徐晃獨立行動的指揮權。

  發揮的好,能服眾,以后就是方面大將。

  徐晃神情凝重,也只是輕輕點頭,沒有急著感激、謝恩。

  彼此是深度合作關系,趙基與趙云是同宗,與他則是同姓。

  當初徐晃以解夢試探,衛覬一番解夢,算是成為了趙基、徐晃之間的擔保人。

  長遠未來之后,徐氏家族自稱趙基的宗室別枝也不為過。

  徐晃又有些好奇,就詢問:“大司馬欲如何安置趙子龍?”

  “我很想引他為心腹臂膀,就擔心返回太原后諸人嫉恨。此番途徑河東時,我會引子龍拜謁祖父,祖父入雒都執政時,遷子龍為武衛都尉。明年五月,就一起回太原。”

  趙基又說:“高寵留在祖父身邊亦有歷練,明年我會留他在帳前聽用。”

  出征時具體能不能立功,就看高寵的運氣和具體發揮。

  徐晃點著頭,不發表異議。

  他身邊也沒幾個能用的舊部,就高寵、高遷還像點樣子。

  此前他也有很多同鄉與像樣的部屬,跟隨朝廷東遷后,活下來的十幾個軍吏里,也就高寵、高遷有點校尉才器。

  以后能不能成為將軍,真要看命。

  至于以后趙基返回晉陽怎么組建大司馬幕府,這個問題太過于機要,徐晃雖說好奇,但也不會詢問。

  想要跟呂布的大將軍幕府抗衡,就要在大司馬幕府上面著重用心。

  至于并州州部衙署,這個反倒不怎么關鍵,用中流人才就可以了。

  又不需要他們真的負責并州全局,他們就是個傳聲筒。

  真正管理雍涼并三州郡縣的,就是大司馬幕府。

  趙基手里還攥著虎賁名額,還有門下省一系列黃門郎、侍郎做周轉池;尚書臺里的六部尚書、尚書侍郎、尚書郎,也可以成為趙基的蓄水池。

  所以未來三州郡縣主官,都可以在這些水池里來回過渡、選拔。

  趙基自身的大司馬幕府,征辟來的士人,就是典型的公府出身,正經的仕途,與孝廉出身齊平。

  只要有耐心選才,趙基、趙彥的故吏、門生就能將三州填滿。

  呂布也掌握著類似的蓄水池,就看呂布能不能沉心經營。

  對于呂布,趙基也不期望他自己垮臺,反倒希望呂布能穩住,多給自己爭取時間。

  時間越久,自己洗出來的門生故吏就越多。

  何況,徐州也是自己的人才池、蓄水池;對呂布來說很不幸的是并州早就荒廢,又被趙基抓著,呂布嚴重缺乏后續鄉黨的補充。

  時間越拖,呂布就算洗出來一大堆門生故吏,但這些人的含呂量很成問題。

  這樣算下來,趙基掌握四個州的官位流轉;至于劉備,能實控東海、下邳就已經很不容易了。

  下面的縣令長,劉備也不可能自行任命。

  如果不想被困死,劉備最好主動跳出來,換個地方發展。

  而呂布,目前也就掌握兗豫二州的郡縣官位,青州勉強也能讓給呂布。

  荊州也交給呂布去操作,同樣是四個州,但劉表、曹操不是那么好糊弄的。

  南陽人、汝穎人以及梁沛人,也不會老老實實接受呂布的安排。

  就連陳留士人,也不會傾力支持呂布。

  自己雖說根基比不上袁紹、袁術、曹操,但比起呂布來說,已經扎實太多。

  時間越拖,自己這里越扎實。

  趙基在這里與徐晃交底后,就安排徐晃渡河,趙基自己坐鎮南岸,監督各營渡河。

  渡口處,許褚帶著千余壯士與家眷送別。

  雒都已經空了,趙基要在這里安排足夠的護衛力量。

  許褚有足夠的人質,所以選出一千二百人留在雒都;等后軍渡河時,趙基也會選出兩千人,跟隨許褚一起守雒都。

  未來這兩千人,會交給趙云節制,與許褚所部一起保護趙彥。

  至于在雒都安排軍屯人力,就現在呂布那股窘迫勁,后續怎么可能給雒都運糧?

  這個冬季,許褚、趙云以及雒都百官的俸祿、口糧、冬衣、柴炭,還需要趙基這里想辦法。

  想要軍屯,明年開春前調人來雒都就可以了。

  現在要盡可能壓縮雒都的官方供養人口,這樣才能降低運輸消耗。

  反正消耗也可以承受,運糧的是軍隊,他們不管干什么,都是要消耗糧食的。

  無非就是干活的時候要吃飽一些,不干活時可以降低口糧,耐餓一些。

  家眷、災民隊伍乘船渡河時,司馬防父子混在其中也一起渡河。

  司馬朗額頭、鼻尖創痕已經結巴,頂著大孝子的美好名聲,這一路上也受到了趙基軍中吏士的優待。

  就連此刻渡河,也安排司馬防乘坐大船。

  司馬防坐在甲板上,身上披著陳舊羊裘毯子,觀望細碎雪,一個人獨自思索著。

  (本章完)

  請:m.badaoge.org

哎呦文學網    虎賁郎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