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場有一棟蘇聯樣式的建筑,這是1958年建成的機場南樓,當時曾經被評為國內十大建筑之一。
在前幾年的時候,這里擴建了新候機樓,采用了衛星式候機樓設計。
這個設計理念比較先進,主樓與衛星樓之間用明廊和地下廊道連接。
飛機圍繞衛星樓呈放射型停放。
值得一提的是,陳大導老丈人,也就是孫佳林老爹,也是這個設計團隊里的一員。
在1965年底,國內已經開通了46條航線,通行76個城市。
民航使用三叉戟,伊爾62,波音707等大型噴氣式客機。
伊爾62承擔飛莫斯科,飛法蘭克福等國際航線的任務。
因為乘坐飛機的人相對較少,所以今天到這里的時候也沒見著多少人,基本上旅客多為出差的公務人員。
候機樓的內部空間相對較小,設施比起后世來也相對簡單。
主要就是候機大廳,值機柜臺,行李托運。
一塊兒電子顯示屏都沒有,所有的信息全是廣播和指示牌。
方言他們進入這里后,就熱鬧了起來,機場的領導也過來打了招呼,還給他們每個人都端上來熱茶。
透過窗玻璃朝著停機坪看去,還能看到巨大的紅色標語。
有著非常鮮明的時代特色。
很快現場就被布置了出來,橫幅彩帶還有攝像機,以及不知道什么地方弄來的鮮花。
因為是要上電視臺的,所以待會兒帶隊的專家從通道出來的時候,就先要有人去獻花,然后領導和接機人員上去握手。
方言也被安排進了隊伍里。
給他們劃定好了位置后。
飛機也就降落了。
不過又過了大概二十分鐘,程老才提著公文包,率先出現在了通道里。
他身后歐陽院長還有其他老教授。
電視臺的錄像師開始攝影,記者們也開始咔咔拍照。
接著眾人被工作人員帶到了握手的地方,一個個開始和衛生部和華夏中醫研究院的領導們握手,然后一路握到了方言面前。
“程老!”方言對著程老打了個招呼。
看到方言在隊伍里,程老笑著和他點了點頭。
壓低聲問道:
“《中藥炮制學》寫完沒?”
“已經出版了。”方言回應道。
這會兒還是公開場合,兩人交流也是點到即止。
“好好好!”程老滿意的點點頭,自己不在這一個月時間,看來一切都還在正軌。
接著其他隨隊教授也握了過來,方言發現自己認識的還不少。
東直門醫院的歐陽教授,西苑醫院的黃老,衛生部直屬燕京醫院的江院長…
他都一個個的打了招呼。
握完手之后,他們就被帶到一旁去采訪去了。
而這時候方言才發現,玉川教授還沒出來。
就在想問問的時候。
就聽到通道里面,傳來一陣輪子碾過地面的聲音。
然后就看到通道盡頭出現了一個液壓手推車,上面還放著個銀色的大箱子。
玉川教授和幾個工作人員推著車,從通道里面走了出來。
那很顯然就是這次帶回來的《御修醫方類聚》原稿了。
一時間相機的快門聲和閃光燈都密集了不少。
玉川教授和大箱子成為了現場最受關注的焦點。
記者上前就開始對著他采訪起來。
主要就是確認箱子里面的東西。
聽到是《御修醫方類聚》的原稿后,現場眾人都鼓起掌來。
然后王玉川又挨著和眾人握手一路握過來。
到方言的時候,王玉川對著他小聲問道:
“校驗組進了沒?”
方言一怔,旋即點點頭:
“進了。”
王玉川微微頷首,叮囑到:
“仔細看。”
方言應了一聲。
王玉川這才往下一個人握去。
看樣子自己這進組,說不定還和他有關系呢。
很快現場的儀式完畢。
所有人回國的專家們都上了大車上面,他們要在車上繼續進行詳細的采訪。
方言則是在車隊后面,和故宮的季組長上了同樣一輛車。
隨著車隊一起,朝著華夏中醫研究院而去。
他們后方跟著一輛卡車。
卡車上面放著的就是剛才的《御修醫方類聚》。
隨后車隊回到研究院。
在鞭炮聲中,車隊一輛輛的駛入了研究院里。
這里早就布置好了場地,準備應對接下來的《御修醫方類聚》開箱接收儀式。
因為是國家級別的文物借閱,所以這些場面活還是必須要做的。
期間采訪中,方言這個發起人也被程老和玉川教授喊了上去。
說是沒有他,也不可能想到這次的借閱。
方言這個新生代的中醫,再次被兩位大佬推到了臺前。
明眼人都能看的出來,這兩位大有借著機會,讓方言在全國人民面前露臉。
電視臺的人對方言已經不陌生了,最近他已經上過幾次電視了。
今天又再次上電視,而且還是這么個重要的場合下。
不光是國內的中醫會注意到他,國外的那些中醫相關的行業的專家,肯定也會注意到他。
人年輕,但是參與的國家級項目極其的多。
光是這兩點就足夠讓人引起注意了。
方言簡單講了一下當時發現的日本書《華夏接骨圖說》還有《杏萌齋正骨要訣》的經過。
將二宮彥可,吉源杏萌這兩位日本江戶時期的正骨師和《御修醫方類聚》聯系起來的事兒。
并且順便還提了一嘴,日本的漢方劑量和國內的不一樣的事兒。
當然這種場合他沒有直接點李時珍。
什么話該說什么話不該說,他還是清楚的。
露臉之后,接著就是領導的總結。
大概意思就是說,這次能夠想到借閱《御修醫方類聚》完全就是老中青三代中醫人士努力的結果,每個人都展現出了自己的價值。
并且順帶還提了一嘴,方言編撰了《中醫炮制學》將成為新版的教科書,還有和《華夏藥典》強關聯的事兒。
一下就給方言原本已經夠重視的媒體,提高到了新高度。
本來以為是新秀,原來是已經開始挑大梁了。
方言不知道新聞里會怎么報道他,不過想來借著這次的風,應該會很炸裂。
這樣也好,出名要趁早嘛!
當年朱老二十一歲揚名滬上,自己都二十二歲了,還有幾個月就二十三了,揚名已經算是比較晚了。
接下來,交接儀式過后,方言還被記者拉著想要做個小專訪,不過被程老制止了,第一方言馬上要去校驗了,第二就是過猶不及。
露個臉讓大家知道知道就行了,結果搞的比接收文物這事兒還要熱鬧,那就是喧賓奪主,太過了就該惹人嫌了。
方言當然也知道這個道理,拒絕了記者同志的好意,方言立馬就帶著小隊開始投入了檢查中。
方言他們最先要做的事兒,只有一項,找失傳古書。
包括《澹軒方》、《備預百要方》、《神巧萬全方》、《施圖端效方》、《千金月令》、《醫林方》、《吳氏集驗方》、《新效方》、《煙霞圣效方》、《保童秘要》、《王氏集驗方》等等三十五本古書。
只要找到一本,或者找到一個沒有見過的方子,都算是這套書借的值得。
接下來,二十小組將四百三十冊,二百六十二卷,分開后開始按組做分類。
這里面按病因、病位、疾病種類等分為五臟、諸風、諸寒、諸暑、諸濕、傷寒、眼、齒、咽喉、口舌、耳、鼻、頭面、毛發、身體、四肢、血病、諸氣、諸疝、諸痹、心腹痛及膏藥、諸香、救急、養性等92門。
醫方收集了五萬余,方言他們不僅要在里面找尋有的,還有確認是否有錯誤。
里面涉及到的古籍藥方從唐到宋再到元最后到明初,收錄152部華夏著名醫書。
全是由中文寫成。
每個小組落分到了手里,就有二十一本之多。
兩個小時前還笑嘻嘻的組員們,這下突然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
這不是一本普通的書啊,這他娘的是四百三十冊合并成的一本書。
而且這書的質量堪憂,必須得小心翼翼的用工具來翻閱。
方言還得按照目錄,查找可能出現的書籍。
半個小時后,就有故宮博物院的人發現了問題。
其中一專家,舉著一冊書,對眾人朗聲道:
“不對啊,這里有十冊的紙質和印刷方式不一樣。”
“而且上面寫的…江戶學訓堂活字排版,由這個多紀家在明和二年,還有寬政三年進行改制印刷的。”
聽到這個消息,眾人有些懵逼。
半個小時就發現問題了。
好快的速度。
方言這邊也放下對目錄的研究,將目光投向對方。
在樂苗幫忙研究日本正骨術之后,他簡單的研究過日本的歷史,聽到對方的問題后,當即就說道:
“明和二年是1765年,寬政三年是1791年,距離他們掠奪書籍過去的1598年,有差不多近兩百年的歷史,而距離現在也有兩百年的歷史,多紀家就是躋壽館的主人,躋壽館是江戶幕府時代唯一的私立醫學校,后來進行改制后,成為官立江戶醫學館,它由多紀家族歷代相繼,從事醫書講習、考試、施藥等多項事業,特別是在醫書校勘方面做出了諸多成就,名載日本國史冊。”
聽到這話眾人紛紛看向他。
故宮的季組長對著方言說道:
“方組長是做過功課的,說的很對。“
“后來這本書又被收進了皇家宮內廳書陵部,整整這一套書歷史太久遠,過了不少人的手,或許這些冊就是他們原稿壞掉,重新補上去的。”
其中有人拿著那十本書,問道:
“也就是中途的時候,他們自己國內就修改過這部書?”
“借過來的這套書,里面有他們自己寫的東西?”
故宮博物院的季組長,對著他說道:
“只要是著名了的,我覺得應該問題不大,你翻翻后面,書里面應該會寫原因的。”
果然有人馬上翻到了內容。
報告到:
“上面說1598年,加藤清正將書掠奪回國后,就轉贈給了仙臺醫生工藤平助。”
“工藤平助拿到的時候,430冊其中就欠缺了10冊,因篇幅浩大,私篋蝕蠹,難以保存,故寄納于多紀元簡家的躋壽館,之后躋壽館收藏了此套書。”
“這些欠缺的十冊書,是后來在躋壽館多紀元簡,他祖父和父親重新從醫書里收集校訂復刻出來的。”
說完他還特意強調:
“沒有參考的原稿,是他們自己寫的。”
聽到這話,眾人都愣住了。
按照書上的意思,這套書里面有一部分不是原著,是小日子的自己編撰進去的內容。
還是兩百多年前就編進去的。
對于這個結果大家有些受打擊。
不過方言不一樣,他早就預料到了。
根本就沒期望能夠拿到完整的,他現在就想找失傳的那三十五本書。
接著他利用自己的系統,開始對著書對照起內容來。
不一會兒,就發現了了一本沒見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