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馮耀講完,傅源才好奇的問道:“為什么你不能化解藥物之毒?”
馮耀瞬間理解了傅源的意思,沉思起來。
既然萬物都是由氣構成,他的神明靈難道僅僅能梳理還原人體先天一炁的轉化?
既然如此,那他又怎么能將傅源的浩然氣還原的?
浩然氣中各種被歸正的情緒跟欲望,這種無形之物都能以氣的形式還原,那有形之物呢?
沉思許久,馮耀才開口道:“執天之道,觀天之行,盡矣!這世間有形的萬物皆是天道所成,我若能梳理還原,那我就是天道了…不過也不是不行…”
傅源跟馮耀異口同聲的道:“盜天機!”
傅源笑著道:“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于天。既然無法“執天之道”,那“盜取天機”也是一種辦法。”
現階段,馮耀的神明靈只能梳理還原包括先天一炁在內的人體之氣,未來能不能還原天地之氣,還要看馮耀自身的領悟。
修行是個很私人的東西,傅源只能說明其中道理,但具體領悟,還要看馮耀自身的神明靈。
因此,這個話題淺談則止,馮耀轉而開始講述自己這大半年的經歷。
無非就是到處走走看看,然后遇到了全性,加入了全性…
馮耀從小就在義莊長大,看多了死人,也由于義莊的位置,看多了來來往往的行人,他一直都在“觀”人,無論生死。
“觀”的多了,馮耀能看得起他人,繼而也能看得清自己,變得很通透。
“有識之士”跟“有志之士”不是一回事,人們常把“知”跟“識”放在一起講,知道的越多,見識就越廣泛,所謂“見多識廣”就是這么回事。
馮耀是“有識之士”,傅源則是“有志之士”。
馮耀為傅源講述他的游歷經歷,來增加傅源的“識”,而傅源為馮耀理清其中的理,來梳理馮耀的“志”,二人才能這般相得益彰。
過完年后,馮耀又一次出門離開。
傅源的生活一如既往,每天教書,自己看書,雷打不變的在陳三小姐門口打個招呼。
這種枯燥的生活,一般人會覺得自己是在“忍”,但傅源卻“安”于此,心態不一樣,反而越過越安逸。
傳說列子得道后,歸于家中,就是每天養雞喂豬,給妻子做飯,平平淡淡的生活。
于列子而言,道就是如此的簡樸,平淡,云在青天水在瓶,本就如此。
所以列子貴“虛”,但傅源卻不“虛”。
他雖然安于平淡,卻每天都在在生活的各種小細節中克己修身,調整心靈狀態,反省己身。
比如吃飯,吃的什么不重要,但每口飯都要細嚼慢咽,咀嚼的同時,心思也專一于此,心至誠,所以哪怕食物不算豐富,但消化的特別好。
其他讀書,看報,教書,寫字,畫畫…等,皆是如此。
心靈越發的澄凈。
某一天,傅源就在冥冥之中,感應到了某個與他心神相應的東西。
那是傅源的“定風波”。
這種感應跨越了時空,就好像兩個不同的時空,卻因為同一個錨點,彼此之間有了聯系一般。
從這一天起,傅源的手腕上,就多了一抹翠綠的印跡,從最開始的一個斑點,逐漸成了手腕上的一圈。
傅源相信,只要堅持“誠”于這種感應,早晚有一天,他能從未來,將“定風波”召喚到現在來。
年底的時候,馮耀又回來了,這次帶了一筆錢。
這個時代的貨幣有很多種,主流是袁大頭,銀元,北洋政府發行,此外還有小頭,孫像幣,帆船幣,張幣…等等。
馮耀帶回來的,各種貨幣都有,從這些貨幣里,就能看出,這筆錢來自不同的地方跟軍閥。
后來傅源才從馮耀口中得知,全性需要錢,一般都是靠偷靠搶,狠一些的不僅掠財,還要殺人,還是馮耀出面,找了不少有錢人來供奉,解決了全性的財政問題。
也因此,馮耀在全性里露了臉,雖然還沒當上掌門,但至少有一部分全性愿意聽他的了…主要是馮耀不會做多余的事。
全性的人也不喜歡有人頭頂管著管那的。
馮耀帶錢回來,最開心的還是陳三小姐,第二天的酒桌上,傅源明細能感覺到陳三小姐的心情很愉快,看馮耀的樣子,昨晚過得也挺不錯的。
這一年,馮耀還是跟去年一樣,跟在全性門人身邊,不管,只“觀”。
唯一值得敘述的,是馮耀認識了一個朋友。
傅源很是驚訝:“朋友?難得從你口中聽到這個詞。”
馮耀哈哈大笑,道:“人家可是術士家族的,卻能跟我一個全性聊得來,還為我加入了全性,難道還不夠“朋友”二字嗎?”
傅源笑著道:“朋,志同道合,友,相輔相成,你口中的這個術士,不簡單啊。”
馮耀點頭,道:“他叫谷畸亭,對氣局概念有著獨特的理解,他加入全性,不管閑事,也不做惡事,就是為了觀人觀氣觀性,這一點與我相同。”
傅源嘆了口氣,道:“有個詞叫“旁觀”,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但有的時候,旁觀者未必清。
就好像悠閑地小鳥看得見長江奔流入海,卻不清楚江水為什么會執著于海洋。
有時候袖手旁觀,是難以厘清是非得失,興衰成敗的。”
馮耀會意,道:“旁觀者,不求他訣,只乞與長生。”
傅源認為袖手旁觀,置身事外,很難有感同身受,刻骨銘心的體驗,馮耀確認為“千經萬術,惟在心也”,超脫利益糾葛,更能看清本質。
這是道家跟儒家的理念區別。
儒家重視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這種先天的良知良能所帶來的深層次體驗,通過這種體驗,來明悟本心。
而道家直指本心,其他的都是妄談。
傅源也沒有反駁,只是嘆了口氣,道:“只有圣人才能生而知之。”
人有一顆本心,以及本心之上的各種人為的“偽”,只有圣人才能直指本心,普通人一生都被困于各種“偽”,不得解脫。
儒家,就是針對各種“偽”而出的解脫之道。
請:m.badaog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