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寫上架感言,不知道該寫啥,那就求訂閱吧。
發不出去,字數太少…好吧,隨便扯扯。
公元前5世紀,西方還在爭論圣經的各個版本時,希臘人表示:別整天主來主區的,能不能拋開上帝,研究一下這個世界到底是由什么構成的?
泰勒斯說:水是萬物的本源。
赫拉克利特說:火是萬物的本源。
德謨克里特說:原子才是萬物的本源。
蘇格拉底表示: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一無所知。
柏拉圖說:可知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仿造品,真理存在于永恒的理念中。
亞里士多德總結:第一推動者,是宇宙形成的終極原因。
直到此刻,西方的哲學才勉強摸到了道家理念的邊緣。
可惜,羅馬帝國橫空出世,為了集中權利,開始重新信仰圣經,基督教成了國教。
之前先哲的討論全部白費,所有人都開始了“贖罪”的一生,因為圣經說,人生而有罪。
中間經過了漫長的空白期,一千多年后,希臘先賢的智慧思想才再次復興,伏爾泰等思想家開始質疑上帝。
尼采橫空出世,說:上帝已死。
把西方人的思想從上帝手上拯救出來,這才有了西方哲學,哪怕時至今日,還是有很多西方人認為,圣經是歷史…
很多人都喜歡把東西方哲學并列,其實深究就會發現,西方哲學里,到處都有我們古人的理念影子。
順便說一句,我們現在用的公元2025年,是以耶穌誕生開始的。
扯偏了,其實這就是個上架感言,求訂閱!
居然還有字數限制…再扯一點。
每個人心中都有人性跟獸性,厲害的人能對抗自己的獸性,發揮自己的人性。
而普通人,很多情況下,其實都受控于自己的獸性。
捫心自問,當有人讓你受委屈,給你氣受,你的內心會不會有一種把他給殺了的沖動?
再夸張一點,父母某個時刻做了不如你意的事,你心中會不會去怨恨?進而…
獸性,幫人類站穩了腳跟。
人性,幫人類達成了合作,建立了文明。
這時候,便開始去追求“神性”了。
在古希臘,眾神絕不會擔心某個凡人來搶走他們的權杖,在古印度,印度人跪拜濕婆時,絕對不會妄想自己也變成三頭六臂的神,在古歐洲,凡人更是在用一聲去贖罪,企圖洗清罪孽,進入天堂…
再看看我們這邊,孫悟空說:玉帝的位置,俺老孫也可以坐坐。
關羽能從敗軍之將,一躍晉升為武財神,媽祖從漁家女,晉升海上守護神,連鐘馗這個落榜書生,都能成為鬼界的一方老大…
神仙輪流做,明年到我家!
為什么會有這么巨大的差別呢?就是源自老子的一套冠絕古今的世界觀。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世上哪有神?只有冷冰冰的世界運行的規則。
而人就是其中的一環,還是“四大”之一。
人本身就具有“神性”,理論上,每個人都有當神仙的機會嘛。
神仙不過就是一個高級職稱,神仙不讓位,那就自己修成神,大不了就是“鬧天宮”嘛!
猴哥都演示過了。
所以啊,我們跟西方人講大鬧伊甸園,推翻上帝,他們肯定覺得我們都瘋了。
所以啊,東西方聊天,可以聊人性,可以聊獸性,但絕對聊不來神性!
才一千字,一個上架感言要寫這么多嗎?不寫行不行?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余。
天道自有一套平衡機制,這也是儒家為什么要“中庸”的原因。
在一個局部封閉的區域內,熱烈會自發的從高溫區流向低溫區,這是熱烈的平衡。
在水循環系統中,海水會蒸發凝結成云層,云層匯聚后形成降雨,在地表形成河流,最終回歸海洋,這也是自然界的平衡。
在人類社會中,當富者愈富,貧者愈貧時的情況出現時,總會有一個天降猛人,推翻舊世界,這也是一種平衡。
這就是“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原理。
當年,我們不就靠著這個信念,在黑暗中一路堅持,最終堅持到黎明到來,抗戰勝利的嗎?
天道,從來都站在“弱”的一方,平衡雙方差距,因為物極必反。
所以道家的處事態度,也都是柔弱,溫和,順應的方式,順應自然、不強求、不刻意,以達到和諧、平衡的狀態。
儒家的“守中”也是基于此,毋不及毋太過,守中就好,處事要“中庸”。
好吧,原來這字數是自己設置的…贛!
可以了吧?求收藏,求推薦,求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