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相信還是不相信,不是由自己說了算的…人的意識還分潛意識跟表意識呢,表意識相信了,潛意識就一定也會相信?
給你一種從未見過的食物,然后告訴你,這東西是甜的,脆的…描述的很具體,甚至形成了直觀的印象。
你相信了…但不親自品嘗一下,你真的知道食物的滋味?
很多東西,只有親自切身體會過后,才會真的相信!
見孫子出門時臉色好多了,傅國進心里也徹底放松下來,對著劉老頭再三感謝,直到劉老頭不耐煩了,這才帶著傅源離開。
天色也不早了,傅國進便沒有再去砂石廠干活,而是直接領著傅源朝家走去。
一路上,見傅源話不多,小臉沉思的模樣,傅國進問道:“二小,在想什么?”
傅源抬頭,眨眨眼,問道:“爺爺,我姐姐叫啥?”
傅國進愣了一下,頓時失笑,道:“傅蓉唄,你連你姐姐的名字都忘了?你這孩子…”
笑著笑著,突然不笑了,臉上露出心疼之色,摸了摸傅源的頭,默默的嘆了口氣。
那兩口子進城打工,原本應該是傅蓉,傅源兩姐弟一起留在村子里的。
只是三年前,那兩口子跟著一個中年人一起回了村,中年人是來看望劉老頭的,中間也不知道兒子說了些什么,總之中年人考察了傅蓉一天,然后便收了徒弟,說是要帶走教本事。
這一走就是三年,中間都沒回過一次家。
在這個不上不下的年代,收徒這種事,還是有大部分人遵循古禮,徒弟吃住都在師傅家,離得近的偶爾回家看看,離得遠的,那真是好幾年都見不到一面。
傅國進也只能從兒子兒媳口中得知孫女的狀況,說是在城里上學,還要一邊學本事,過年也要跟著師傅到處拜訪,不得空回。
城里上學貴,兩口子好不容易賺點錢,都給孫女交學費了,傅國進能理解,也很支持,但現在卻搞得孫子連親姐姐的名字都不記得了…
這就有些作孽了!
無論如何,今年一定要讓那兩口子把小蓉帶回來過年!
另一邊,傅源卻沒有在意爺爺的心理活動,他也不是真的忘了姐姐的名字,而是不敢確信而已。
如今確認了,傅源心里頓時一陣恍然:“…原來如此!”
炁,得炁,行炁…
異人,傅蓉…
一人之下啊!
不過知道這些信息,對傅源沒什么用,那是異人的世界,不是普通人的。
如果傅源無法成為異人,知道再多也沒用,更何況就算成了異人,也沒必要去湊這份熱鬧。
所以傅源當前最關注的,還是明天跟劉老頭學的入門功夫。
自己有沒有這份資質呢?能不能成為異人?
異人的炁,真的能顛覆科學認知嗎?
還是說科學只是一套對世界認知的體系,炁是另一套不一樣的體系?
一直到吃完晚飯,傅源都在思索這些問題。
奶奶擔心的朝傅國進使了個眼色,傅國進微微搖搖頭,等傅源吃完飯回房間后,才低聲道:“二小怕是想他爸媽跟姐姐了。”
奶奶田義才嘆了口氣,道:“寶貴兩口子也是,自己一年才回來一次,小蓉更是三年都沒回家了…小蓉今年十歲了吧?也不知道還記不記得我們兩個老的,還記不記得自己的親弟弟…”
傅國進點了根煙,深吸一口,道:“明天我就去打電話,讓寶貴今年過年無論如何也要帶小蓉回來一趟!”
“也好。”
另一邊,傅源回到房間,點上煤油燈,隨手抽了本舊書,攤開在面前。
奶奶在造紙廠燒鍋爐,造紙廠有一間專門囤放收來的舊書舊報廢舊紙箱的倉庫,塞滿了等著被浸泡打碎成紙漿的廢紙,但是對孩子而言,卻是一座寶庫。
很多孩子都喜歡在里面翻找寶藏,偶爾找到一本好看的連環畫冊,能開心一整天,就算找到一本空白的田字本或記事本,也能樂呵呵的收起來。
傅源也不例外,他喜歡找書。
家里沒電視,這些書就成了他打發無聊時光的唯一途徑,撿來的一本新華字典便很好的解釋了他一個六歲的孩子是怎么識字的。
好在傅國進老兩口當了一輩子農民,年輕時只上了幾天掃盲班,以為六歲的孩子自己抱著本新華字典識字,挺正常的,只對外吹噓說孫子乖巧聰明…
不知道為什么,今晚傅源對“氣”這個字格外的敏感。
看到“骨氣”這個詞,他就忍不住想,這個跟“炁”有沒有關系?
劉老頭說每個人天生就有炁,“骨氣”算不算其中的一種?
傲氣呢?
氣節?神氣?霸氣?
喜氣洋洋,“喜氣”又是什么樣的炁?
英雄氣短,這個氣,難道是“心氣”?心氣也是一種炁么?
灰心喪氣,是炁的喪失?一個人“灰心喪氣”的話,確實能從外表看出這種狀態,那這算不算炁的流失?算不算行炁的一種?
每看到一個帶“氣”的詞語,傅源都忍不住去跟炁聯想到一起,去思考詞語跟炁之間有什么關系。
但他卻還是感知不到,自己體內有什么炁…“灰心喪氣”他倒是感覺到了。
不知道過去多久,傅源干脆合上書,吹了油燈,捂著額頭一頭栽倒在床上。
如果說“空氣”,傅源第一時間呈現在腦子里的,這是大氣的混合體,主要成分是氦氣,氧氣,二氧化氮跟稀有氣體,還有水蒸氣等。
此外,類似天然氣,煤氣等等,傅源腦子里都能有具現化的印象,就算不知道成分,卻也清楚這些氣是真實存在,可觀測,可檢驗的。
可是輪到“氣焰”,“氣勢”,“神氣”,“喜氣”,“氣壯山河”等詞,傅源能清楚明白的理解意思,卻無法再腦子里形成直觀的印象…這些玩意根本描述不出來!
比如“喜氣”是個什么氣?是什么構成的?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其分子結構是怎么樣的?是什么味道?
如果不存在,可“喜氣洋洋”是每個國人都知道的詞,每個能理解這個詞的人都清楚的一種狀態…
這就是沖突所在!
前世傅源從未去思考過這類問題,可如今細細思索,卻發現很多帶“氣”的古詞都是這種無法具體描述的東西。
相反,科學興起后舶來的翻譯詞,帶“氣”的都能描述出具體的分子組成結構…
所以古代文化中對世界的理解,其實是區別于科學的另一套體系?
拋開其他問題,世界是有什么組成的?
從科學角度將,世界是由各種物質構成,而構成物質的最小單位是分子和原子…未來還會再提出中子,質子,夸克…似乎永遠沒有盡頭一般。
但是從古文化來說,“天地成于元氣,萬物成于天地”,或者“萬物之生,皆稟元氣”…
相對于沒有盡頭的科學,“元氣說”反倒是更能解釋的清。
傅源攤開手,躺在涼席上,眼神直勾勾的盯著屋頂,他似乎明白,自己為什么感知不到炁的存在了!
這一切都源自觀念的沖突。
在傅源的觀念里,只要是物質,就可以不斷的分割,哪怕分割到原子層面,依然可以繼續分割!
物質分割出來的,依然是物質,無論多小,哪怕是夸克,依然是物質,依然可以繼續分割…
只要存在,就是物質,如氧氣就是由氧原子構成,這是科學的觀念。
可是“元氣”真的存在么?無法觀測,無法驗證…
說白了,就是傅源無法相信!
信則有,不信則無!
這玩意不是嘴上說信就能有的,而是從小到大接收到的觀念跟現實,一次次證明,一點點培養起來的世界觀。
自己真能扭轉前世四五十年的固定觀念?
嘆了口氣,傅源有預感,自己接下來的七天,怕是真的練不出什么頭緒來。
就算是練上七年,也別想扭轉自己的固有觀念…這不是犟,不是固執,而是對傅君源的觀念而言,事實就是如此!
除非讓自己切身感受到“炁”的存在…可偏偏因為固有觀念,讓自己無法相信炁,無法感知炁…
得,死循環!
傅源長吐一口氣,哀嘆一聲閉上眼。
無論如何,明天練了就知道了。
大不了,等以后進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