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盧茲。
公元4世紀,西哥特人遭到匈人襲擊,被趕過多瑙河,進入羅馬帝國的疆域。
大概公元410年,南下的西哥特人在領袖阿拉里克率領下,進入意大利,圍攻羅馬城。在城內奴隸的配合下打開城門,掠奪而去。此后他們在西羅馬帝國境內伊比利亞半島建立王國,最終定都于圖盧茲。
雖然占領了西羅馬帝國的大片地盤,但西哥特王國還是西帝國名義上的盟友。
因為狄奧多里克一世就是以帝國盟友的身份參加沙隆之戰的,這位戰死的皇帝非常勇猛,他打下西班牙的地盤,把汪達爾人和阿蘭人排擠到北非,蘇維匯人則被壓制于伊比利亞半島西北一隅。
托里斯蒙德是狄奧多里克一世的繼承者,所以天然上也是西帝國的盟友,他只要承認,馬克西穆斯就擁有一定的正統性。
這些年,西哥特王國跟帝國的主要紛爭都在山外高盧的地盤。
大致的位置是意大利和法國的交界處,瑞士現在則是阿勒曼尼人為主,這種領地的紛爭說不清楚,最終還是看誰的實力更強。
西哥特人在圖盧茲也修建了一座宮殿。
大殿內。
托里斯蒙德接見來了意大利的使者,他熱情地迎接對方,并向帝國皇帝馬克西穆斯保證彼此的盟約依舊有效。
“陛下。”
在送走使者后,一個西哥特將領沉聲道:“我們真的要跟偽帝結盟對付不列顛總督嗎?”
正常來說,打完沙隆之戰后,這盟約已經名存實亡了。
托里斯蒙德的雙眸微微瞇起,凝視著遠方的軍營,緩緩道:“那是自然。”
“不列顛尼亞崛起太快了。”
“如果不遏制他們的發展,要不了多久便會是我們的大敵。”
“而且。”
“我曾經見過不列顛總督鄧肯,他是一個非常難纏的對手!”
托里斯蒙德還記得上帝之鞭阿提拉指揮匈人掀起的陣風,哪怕是西哥特的精銳騎兵也打得十分艱難,但唯獨一個人例外,那就是不列顛總督鄧肯,他率領騎兵形成的浪潮,幾乎一浪接著一浪,硬生生拍碎了匈人的陣型。
用后世游戲的形容方式,鄧肯是托里斯蒙德見過統帥力最高的將領之一!
對方在局部戰場上,幾乎是壓制性的實力,可以輕易地抓到任何的漏洞,這種對于戰局時機的把握,簡直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旁邊的官員低聲道:“但是西羅馬國力衰弱,根本就幫不到我們。”
“埃提烏斯一死,他們的軍隊就更加孱弱了。”
“最終還是我們獨力面對不列顛總督。”
想到埃提烏斯,托里斯蒙德國王臉上也不由露出一絲笑容,當他得知埃提烏斯的死訊時,簡直感覺就像是老天爺也在幫他。類似金國聽到岳飛被宋朝的皇帝給處死了,埃提烏斯本身還是忠于帝國的,他不管有多少過錯,都無法抹去他鎮守邊疆數十年的功績。
沒有埃提烏斯,西帝國早完蛋了。
讓日耳曼蠻族忌憚了幾十年的帝國統帥,就死得這么荒誕且可笑。
目前,唯一能阻擋西哥特王國制霸西歐的,便只剩下來了不列顛總督鄧肯,只要可以擊敗鄧肯,滅亡西帝國也只不過是順手的事情。
“我當然知道。”托里斯蒙德沉聲道:“但是有西帝國作為名義上的盟友。”
“我們便可以削弱鄧肯的力量。”
“況且,馬克西穆斯愿意用高盧地區作為交換,這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
這就是核心領地和宣戰借口。
用后世的形容方式,哪怕是丟了東三省,全面淪陷,也絕對不會承認那是屬于日本的地盤,這是自古以來的法統,人打完了都得繼續拼下去,這個國家概念會讓南北一起為了收復失地而奮戰。
高盧行政大區約等于后世的法國,小半個法國的核心領地對比東三省應該不過分,因為重要性都差不多。
這樣的條約,正常的皇帝都不會簽,但是馬克西穆斯就敢簽。
地可以丟,但強宣稱不能丟,萬一將來能打回來呢?
馬克西穆斯簽了這份條約,不亞于后世戰敗后割讓東三省,羅馬民眾們已經要發瘋了。
托里斯蒙德緩緩道:“跟我們相比,不列顛總督鄧肯更加在乎意大利的局勢,到時候他們必定會進攻意大利半島。”
“那個時候便是我們的機會。”
馬克西穆斯想要借助西哥特王國的力量,可是托里斯蒙德又何嘗不想讓馬克西穆斯吸引火力。
那可是西羅馬帝國的皇帝寶座啊。
托里斯蒙德就不信鄧肯不心動,到時候局勢變化,他率領大軍直接進攻法蘭克,一舉截斷后路,哪怕是鄧肯占領了意大利,也跟不列顛行省徹底斷開了。
只有把敵人切成兩段,托里斯蒙德才有把握打贏鄧肯。
這時,旁邊的將領疑惑道:“不列顛總督真的會不管高盧地區,直接進攻意大利嗎?”
托里斯蒙德肯定道:“馬克西穆斯還沒有完全掌握軍隊。”
“他現在動手,機會很大。”
“但是時間拖得太久了,帝國元老院就有可能慢慢控制軍隊了。”
時間就是答案。
鄧肯要是一直不進攻,說不定真的軍隊都得被元老院大換血了。
半個月的時間很快過去。
一個信使急匆匆地趕往圖盧茲,很快一封情報便送到了托里斯蒙德的手中。
“陛下。”
“意大利的卡普亞等地發生叛亂,據說駐守的帝國軍團殺死了元老院的貴族,直接占領了卡普亞城。”
“他們釋放了奴隸,據說叛軍有數千人。”
信使的話音剛落,托里斯蒙德便興奮地站了起來。
他沉聲道:“不列顛軍團的動向呢?”
那信使回答道:“不列顛的軍團已經朝著意大利進發,他們估計是想要跟起義的叛軍一起前后夾攻羅馬和拉文納。”
托里斯蒙德立刻起身道:“地圖。”
“拿地圖來。”
他很快在地圖上畫出了一道行軍路線,不列顛軍團從勃艮第穿越高盧,進逼意大利半島,而卡普亞附近的叛軍只要堅持住,便能拖住西帝國很大一部分力量。
天助我也!
托里斯蒙德興奮起身道:“立刻召集伊比利亞半島的軍隊。”
“拿下法蘭克島的機會到了。”
上一次肢解法蘭克部落時,托里斯蒙德從鄧肯的手中搶了一塊肥肉,占領了奧爾良周邊。這一次如果拿下法蘭克島,也就是巴黎附近,便能夠奪取諾曼底,同時進攻加萊、香檳、高登等地,差不多直接將敵人一分為二了。
這一戰只要打贏了。
他們就能封鎖加萊海峽,把不列顛軍團逼回海島上去,到時候整個西歐都是西哥特王國的地盤。
托里斯蒙德此刻有一種自己正在塑造強大帝國的錯覺。
這要是吞并高盧行省,他幾乎就得到了大半個西帝國的疆域,遠超于歷史上的高盧帝國。
一天時間,數十騎朝著四面八方散去。
整個伊比利亞半島都動作起來,除了好望角附近駐守的軍隊,用來防備汪達爾人,其他的主力軍團都被集結在圖盧茲附近,托里斯蒙德也是一個莽夫,他深知鄧肯不好對付,幾乎是傾盡全國之力集結六萬大軍,號稱十五萬人全面進攻高盧。
這已經是妥妥的國戰了。
就像鄧肯對他的判斷,一個沖鋒能沖到匈人大營的家伙,絕對不會錯失良機,更有放手一搏的勇氣。
與此同時。
一支支的秘密軍團也在不列顛島的肯特郡集結,他們通過加萊海峽登陸,這些人大部分都不是主力軍團,其中有威爾士人、蘇格蘭人、愛爾蘭人等等,也有來自日耳曼部落的蠻族外籍軍團,加起來超過兩萬多人,已經是整個不列顛島能夠動員的極限了。
不列顛尼亞的總人口也就是一兩百萬,一次性動員了四五萬軍隊,十來萬民夫,差不多把鄧肯的家底國庫都榨干了。
如果這一戰沒打贏,整個不列顛島都會元氣大傷。
維度空間。
在鄧肯的投影頁面中,不列顛王國浮現了一個熊熊燃燒火焰的標記。
——“戰爭總動員(國家狀態):不列顛王國進入了戰爭總動員狀態,人力大幅度增加,預備役大幅度增加,民兵直接轉化為地方軍團等。”
這一戰直接決定整個歐洲的霸權。
鄧肯已經把第三、第四、第五、第六軍團調往了意大利邊境,他可以說是相當冒險的兩面開戰,為了營造出一種全力誅滅偽帝的錯覺,鄧肯的手上只留了不到三四千人的精銳部隊。
除此之外,就是從不列顛行省調來的皮克特蠻族軍團、威爾士高地戰團、愛爾蘭蓋爾戰團等等,他們算是沒有多少紀律性的凱爾特蠻族部隊,加上地方的民兵預備役,以及蠻族外籍軍團,全部都是二三線的軍團不斷朝著法蘭西島附近集結。
不上主力軍團進攻意大利,根本不可能引托里斯蒙德上鉤。
但二三線的部隊幾乎很難打贏西哥特王國的大軍,所以鄧肯翻盤的殺手锏另有出處。
——法蘭克龍騎兵(強力沖鋒)(龍旗)(一星銀灰色)。
——拉格爾騎士(強力沖鋒)(龍旗)(二星銀灰色)。注:圓桌騎士前身。
——薩爾瑪提亞精銳騎兵(強力沖鋒)(龍旗)(一星)。
——法蘭克擲斧步兵(重裝步兵)(一星銀灰色)。
在不列顛帝國軍團等的主力部隊都調往意大利后,鄧肯手中的殺手锏便是招降整編后的法蘭克精銳,墨洛維死得太干脆了,他死后法蘭克的部隊基本上都投降了。
鄧肯現在就是多線操作。
由塞維魯等人率領精銳軍團進逼意大利,如果西哥特王國不進攻,就誅殺偽帝,覆滅元老院。如果敵人進攻,就做出圍城假象,隨時回援奪取山外高盧,截斷敵人的后路,形成包圍之勢。
而他自己則悄悄留下,親自統帥拉格爾騎士和法蘭克龍騎兵,找機會抄了敵人的后路,截斷后勤補給,再加上不列顛島趕來支援的二三線部隊,勉強算是跟西哥特大軍擁有一戰之力。
西哥特王國也不可能有六萬的正規軍。
民兵對民兵。
這一戰拼得就是統帥力和將領的個人能力了,鄧肯的軍隊稍顯弱勢,但是加上他自己,反而處于主動進攻的優勢地位。
只要‘戰無不勝’的金身還在,鄧肯就能把民兵部隊的士氣當正規軍用。
彼此雙方都在打一個時間差,如果托里斯蒙德不全力進攻,不列顛主力軍團拿下意大利半島后立刻便可以回援,到時候鄧肯有‘誅殺偽帝’的狀態加持,說不定可以集中整個西羅馬帝國的軍事力量殲滅他們。
以鄧肯的驚人威望,剛招降的帝國軍團馬上就能投入戰場。
要是西哥特王國攻勢兇猛,精銳騎兵長驅直入,不列顛主力軍團就圍而不攻,壓根就不進入意大利半島。
鄧肯會嘗試誘敵深入,一切以戰局變化為主。
整個高盧戰場的重中之重,就是巴黎能不能守得住,必須上擅長防守的老將,鄧肯的麾下也只有原來的帝國軍團統領才擅長守城。
巴黎只要堅持一個禮拜,鄧肯就能找機會反敗為勝,要是能堅持半個月以上,鄧肯就有把握形成圍攻之勢,直接全殲了敵人的主力。
因為那個時候,不列顛主力軍團已經撤回來了,反過來切斷了他們的退路。
夜幕下。
就在西哥特王國的大軍集結奧爾良等地時,一支大概兩千多人的騎兵部隊,整個歐洲歷史上最強大的精銳騎兵軍團也成型了。
鄧肯整編的方式十分簡單粗暴,他將不列顛騎兵、薩爾瑪提亞騎手、拉格爾騎士、法蘭克龍騎兵等等,幾乎所有的騎兵單位里面,至少有一顆星標記的單位都集中了起來。
他們當中的任何一個人拿出去,都算得上是精銳老兵。
這樣的騎兵軍團,十萬人也敢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