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樹先生》的宣傳海報非常簡單,就是大面積的紅色背景,然后一顆孤零零的枯樹,占據了所有的視野。
而文案除了“MR·TREE”再也沒有其他的了。
這種宣傳方式可能會讓人提不起興趣,但確實逼格拉滿,給人一種不明覺厲的感覺。
讓人忽略了韓杰這個導演毫不知名,而戚昊這個演員在國際影壇其實也沒有文藝片方面的影響力。
被安排在《hello!樹先生》之前的是索菲亞·科波拉的《在某處》。
這位科波拉的小公主選了個黃金檔期,等到她的電影活動結束,時間已經到了晚上八點多。
這個時間點其實并不好。
紅毯周圍都沒多少路人還在湊熱鬧了。
電影節有專門的首映放映廳,外邊鋪了紅毯。
沒有了自然光的補充,光線開始變得昏暗而又刺眼。
很多觀眾饑腸轆轆的去吃飯,開始燈紅酒綠的夜生活。
不過,也不是沒有好處。
那就是有些看了《在某處》的觀眾,看到又一場電影即將首映,他們如果不太餓,又沒有其他什么事情要做,就會留下來繼續看電影。
尤其是媒體。
科波拉家族拍出來的電影,絕對是媒體關注的焦點。
這些人哪怕只留下來一半,也比其他電影首映的陣容強盛。
戚昊這兩天各種交際,認識了不少國際電影人,所以紅毯上不僅不顯得冷清,反而熱鬧非凡。
而且華人比較團結,在威尼斯的華人都會捧場華人的電影。
甚至就連對安風很不爽的李雪雪都來了。
戚昊和安風是從《在某處》的觀影廳里走出來,然后又踏上紅毯的。
《hello!樹先生》的導演是韓杰,他默默地承擔了很多工作,所以戚昊才能悠哉悠哉的去跑別人家放映廳看電影。
《在某處》屬于內定的金獅獎。
至少戚昊知道這一結果,所以看電影的時候就難免以金獅獎的標準去看電影。
在戚昊看來,《在某處》雖然不差,但贏得金獅有些勉強。
這部電影有索菲婭·科波拉成名作《迷失東京》的影子————《迷失東京》戚昊也看過,必須要承認這位科波拉家小公主確實有水平。
然而,這部《在某處》頂多稱得上一句“還算不錯”,但絕對稱不上杰作,是一部比《迷失東京》要差很多的電影。
可能對于還沒進入中年的科波拉而言,處理家庭、人生、過往這種宏大命題還太艱難,又或者那一部《迷失東京》用掉了她太多的才氣。
總之,在這部《在某處》中,科波拉的鏡頭語言瑣碎而又無序、人物形象太過于平面,而且影片和劇本有一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沒有情感。
如果說《迷失東京》是一部“形散而神不散”的影片,那么《在某處》則真的是一部“神形兼散”的影片。
金獅獎?
昆汀你大概率沒有辦法牛逼了,你會成為二逼。
戚昊決定回頭就教一下昆汀,讓他知道二逼這個為他量身打造的新詞。
而對于《hello!樹先生》的質量,戚昊卻非常有信心。
這是一部神片。
放給普通觀眾看,可能會有很多人抱怨看不懂。
覺得導演各種故弄玄虛,演員瘋癲無序。
然而,威尼斯的這些觀眾,哪怕是普通觀眾,也是被藝術品熏陶了無數遍的老饕。
他們不怕你電影拍的讓人看不懂。
反而會鄙視你的電影實在沒有深度,讓他們沒辦法過癮。
而那些電影人就更不用說了。
他們在文藝片的領域圈地自嗨,就算是空洞無一物的小兒涂紅之作,也能給解讀出堪比梵高的意境出來。
《hello!樹先生》很耐人解讀。
它以獨特的視角和敘事方式,勾勒出一個小人物在現實與幻想之間掙扎的悲慘人生,宛如一面鏡子,映照出社會的復雜與人性的多面。
它不是專門說華夏的,甚至不是說任何一個國家。
它說的是整體人類社會。
可以說,電影里樹先生的內心是一塊未曾撒播種子的荒地,孤獨在這片土地上肆意生長。
在這片孤獨的荒地上,有你我他每個人的身影。
還有媒體。
他們很樂意看到一部來自華夏不知名導演的作品,擁有比《在某處》更出色的表現。
科波拉確實牛逼,但是也正因為牛逼,把她打敗才更有噱頭。
科波拉家的面子,誰特么的在乎啊。
真正的文藝工作者,就應該敢于直面權威,挑戰權威,羞辱權威…
大家還注意到了演員。
安風就不說了,戚昊和譚淖的表演堪稱完美。
尤其是戚昊這個大家在電影節期間見過的華夏帥氣明星,他拋棄自己的本我,實現了一種沉浸式的穿越。
毫無違和感。
從他的表演,能夠看到這個角色深層次的內心世界。
后來,有影評人在寫觀影評價的時候,拿華人影星張蔓郁和戚昊做對比。
張蔓郁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說“表演就是生活,就是生命本身,我扮演的每個角色,都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我希望觀眾們看到的不僅僅我們的外表,更是我們的精神和靈魂。”
這句話用在戚昊這個華人演員身上,真的是恰到好處。
這部電影的成功,離不開戚昊的精彩演繹。
他用細膩的演技,將樹先生這個充滿復雜性的角色表現得淋漓盡致。
細微的表情變化、身體動作,他的每一個細節都讓觀眾感受到那股無奈和痛苦。
通過樹先生這一角色,大家看不到戚昊的外表。
也正是這種反差,才給觀眾帶來了巨大的震撼。
演藝圈經常有一種說法,說某某某因為長得太帥或者太美,讓觀眾無法入戲。
讓人不太能夠理解,這話到底是在洗地還是在夸耀。
尤其是樹先生婚禮的那場戲中,興奮與無奈、幸福與痛苦交織。
這種復雜情感在戚昊手中變得真實而厚重,觀眾無不被那種近乎絕望的情緒所感染,仿佛一同置身于那場荒誕而真實的婚禮上。
見多識廣的威尼斯影迷們,感覺到了深深的窒息。
其實,片方選擇把《hello!樹先生》搬到威尼斯,真的是一步歪打正著的妙棋。
這電影拍的太晦澀了。
哪怕是一些結構清奇的電影,也會想辦法構建一個雖然不明晰,但至少讓人能夠輕易挖掘出來的電影結構。
大家看幾篇影評就能夠明白電影的內核。
然而,韓杰在這方面有些欠缺。
別說普通觀眾,就算是資深影迷和影評家們,也未必能夠理解透徹。
沒辦法,這就是新手導演的短板。
做不到表達上的游刃有余。
在國內影院上映,給影迷留下來的為數不多印象,就是戚昊演技好牛逼。
然后電影不知道講什么。
如果想讓國內影評人解讀電影,還得花錢請人,然后營銷推廣才行。
現在拿到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展映,自然有這些文藝片的專業影評人大顯身手。
此外,拿到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首映的電影,而且目前已經入圍了主競賽單元,國內的電影人也會聞著味過來。
不需要給他們錢,他們就屁顛屁顛的跟著分析電影了。
而更為常見的操作,是抄襲別人的影評,拿到國內去發,從而彰顯自己的水平。
這操作以前在歌壇玩的比較溜。
現在國內影評人也喜歡這么賺稿費,反正沒什么人追究。
這樣的好處,就是在《hello!樹先生》首映之后沒多久,內地就出現了大量的國際影評人解讀。
大家才發現,哎媽呀,戚昊的新電影原來這么的牛逼。
竟然被這么多國際影評家高贊。
甚至在電影首映之后的第二天,有不少海外電影權威媒體,都用不小的篇幅報道了這部電影。
還有戚昊顛覆性的表演。
這一點,國內媒體倒是沒有落后,畢竟戚昊在《hello!樹先生》里頭演得怎么樣,凡是長眼睛的都能看出來。
而且戚昊在內地的熱度又擺在那里。
根本不缺少吹捧的人。
只是大家沒想到,外媒對戚昊演技的評價會這么高。
甚至有不少媒體言之鑿鑿的認為,戚昊這一次極有可能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獲封影帝頭銜。
這一報道被轉載到國內后,倒也沒有什么人嘲笑戚昊德不配位。
拜托,影帝對戚昊來說有什么稀奇嗎?
戚昊在07年的時候就已經是金雞影帝了。
三年過去了。
他的《走著瞧》《十月圍城》都拿過表演類的獎項,演技一直在穩步的增長。
能不增長嗎,這幾年他一直在訓練空間里磨演技,哪怕是和安風炒菜,也從來沒有耽誤事。
訓練的勁頭比炒菜還要足。
一年下來,就沒有缺勤的時候。
只是相比較戚昊的演技進步,人們顯然更關注他和安風的緋聞,還有他在金融市場各種興風作浪。
哪怕是當導演拍電影票房好幾個億,也比他演技增長都有熱度。
沒辦法,表演這東西看不見摸不著。
這也是很多演員不愿意沉下心來鉆研演技的原因所在,性價比實在是太低了。
通過《hello!樹先生》,人們又一次把目光重新拉回戚昊的演技上邊。
然后,被他給華麗的驚艷到了。
甚至就連官媒都下場做了一個報道。
不過,官媒的立意并不是單純的夸贊戚昊,而是點評娛樂圈逐漸浮夸起來的不敬業現象。
戚昊只是作為對照組。
而且是好的那一面對照。
官媒痛批,一些明星作為演員,一天到晚不好好鉆研基本功,靠“捧”來實現咖位的進步,屬于行業的不良風氣。
雖然沒有點名道姓,但是說哪些人大家其實也都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