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065 達成

  臨港的選址是俞興沒用太長時間就確定下來的位置。

  如同他下手電車項目是從摸排供應鏈開始,把汽車產業列為“五大裝備產業”的臨港就擁有供應鏈的相關優勢,而且就初步的接觸來看,拿地成本與政策支持都不錯。

  這邊在工業用地出讓里提供的“七通一平”配套條件,一般就能降低企業前期1520的開發成本,還有對重點產業項目能夠返還3050的土地出讓金,這就能進一步降低實際成本。

  俞興在團隊里得到過其它的選址建議,其中一條讓人動心的理由便是,申城這邊很發達,如果去相對沒那么發達的地區,可以爭取更多的優惠政策待遇。

  但最終,他還是屬意臨港。

  不管怎么說,當前階段還是把一款成功的車做出來最重要,申城除了供應鏈的優勢,后續類似于新能源汽車牌照的支持也會對用戶形成強烈的影響。

  碳硅集團的電車目前定位于中高端,市場策略必然是先以大城市為主。

  以及,申城這邊的事情還是更少更簡單的,俞興不確定只在移動互聯網博取那么一點點小聲望的自己莽莽撞撞的闖進其它地方,屆時又會出現什么狀況。

  如果能取得初步成功,再看情況來爭取不同地區的政策與扶持,事情會穩妥很多。

  俞興只談明面上的理由,但也足夠表達自己對想法的堅持。

  深創投作為鵬城方面的機構,它的投資條件與浙商產投擁有了一樣的前提條件,也就自然因為這種因素而無法繼續往下談。

  這次代表深創投過來的副總裁趙國豪來回勸解了兩輪,最終還是不無遺憾的說道:“俞總,我個人覺得你這個項目前景是很不錯的,但是…如果是移動互聯網方面的項目,我還能做做主,新能源車這一塊確實也讓人有些顧慮。”

  趙國豪從早到晚連續參加了三次會議,不管是大會、小會還是融資會,他都覺得俞興這次項目的運營很有條理,可惜,一旦投資,相關的因素就比較多,而項目又不能落地鵬城,希望就很小了。

  俞興對深創投和浙商產投的決定沒有意外,只是笑道:“趙總,蔡總,雖說我現在沒法去,但以后咱們還有機會合作啊,新能源產業鏈那么長,我們電車項目的成功又必須和整個產業鏈都取得成功,我們以后合作的機會是大把的。”

  “幾千萬到上億的規模不好投,那來都來了,今天意思意思,投個一千萬,不也是對大家眼光的一個驗證嘛。”

  俞興不嫌少。

  趙國豪直笑,臉上是委婉的拒絕。

  代表浙商產投的蔡皓宇就不同了,就好像剛才說的,如果真的落地臨港,長三角的輻射范圍還是相當廣的,產業鏈的機會也確實存在。

  他思考片刻,笑道:“那我們直接投產業鏈里的公司就是了。”

  “可以啊,我也一樣歡迎啊,新能源產業鏈能迎來投資,這是變相促進我們的成功,就像那個毫米波雷達,那種是真的很冷灶,多少錢都是支持。”俞興話鋒一轉,“不過嘛,我們這次造車是要做深度的聯合研發,勢必要把產業鏈的情況、進度、前景都摸清楚,蔡總,你可以投我們,如果想投別家,也可以過來問問我們。”

  他這么一說,再對在場的四位都笑道:“當然啦,IDG啊、今日資本啊、深創投啊,都是一樣的,我必須要說,這條產業鏈可能會因為電車項目的新需求而發生過去沒有的變化,不是身處其中,恐怕沒那么容易弄明白。”

  熊瀟鴿饒有興趣的問道:“俞總,舉個例子?”

  俞興簡單道:“比如,激光雷達。”

  趙國豪皺眉道:“毫米波雷達都沒做出來,激光雷達太遠了吧。”

  “毫米波雷達是我們還沒造出來,國外已經出來十多年了。”俞興說道,“白天的會議上就有從美國回來的西部數據的工程師,他和我在百曉生論壇上有溝通,聊的就是激光雷達的商業前景,國外這一塊的研發肯定是領先的,但有不少都是從國內出去的人。”

  他想了想,又舉了個例子:“就好像精進電動的那兩位創始人,他們都是從國內高校出去深造,學有所成又看到市場未來就愿意回來試試。”

  俞興最后指出趙國豪認知上的問題:“而且,毫米波雷達也不是激光雷達研發的前置條件,這是兩碼事。”

  趙國豪聽著俞總這么娓娓道來,不無遺憾的搖頭道:“俞總,你是逼著自己要學成行業專家了啊。”

  俞興哈哈一笑:“不,我是主動了解,專家肯定不行,但大概得知道是怎么一回事,這個項目要做好,不光是碳硅集團要深入供應鏈,我自己也是一樣的。”

  趙國豪給予了最后的祝福:“俞總,期待你引領國內新能源發展的那一天。”

  深創投已經沒有繼續參會的必要。

  浙商創投有類似處境,但蔡皓宇與俞總握手之后說道:“俞總,你們現在也就是確認大概意向,我回去再聊一聊,項目落地的問題不好解決,數字上還有機會。”

  他傾向于像俞總建議的那樣,小規模投資來驗證眼光,萬一成了呢。

  俞興很理解這兩家的選擇,仍舊熱情的送他們離開。

  凌晨時分,融資會議從辦公室開到了樓下面,熊瀟鴿與徐欣這兩位老朋友的意向確定,但還需要有一些主要細節稍加溝通。

  俞興遞了一支煙給熊瀟鴿,然后又看向徐欣:“徐總?”

  徐欣接過煙,順手丟進了垃圾桶。

  “徐總有時候脾氣就是怪哈。”俞興點了煙,對熊瀟鴿這樣感嘆。

  熊瀟鴿笑而不語,抽了半支煙才說道:“臨港不錯,申城也不錯,從這里做電車起步是個不錯的選擇。”

  連續三個不錯,這是真的對選址頗為滿意。

  俞興笑了笑,不細談多方面考慮的因素,只繼續聊總體的項目規劃。

  熊瀟鴿聽了一會,問道:“臨港這邊的項目投資,你是讓誰去談的?”

  “這個還得感謝徐總,她給我推了位業內老前輩龐瑞陽老廠長。”俞興沖著徐欣點了點頭,“老廠長別的方面不太行,但搞建廠方面的規劃和接觸是沒問題的。”

  徐欣沒好氣的說道:“你這是夸嗎?”

  “各有所用嘛。”俞興笑道,“哪個環節都很重要啊。”

  徐欣問出一直沒問的問題:“你這個電車三大件,今天都聊了很多,但唯獨沒聊電池,要從松下直接采購嗎?有問題嗎?”

  “松下是有提供給特斯拉的成熟方案了。”俞興沉吟道,“不過,國內其它產品的電池廠商也不少,我要再看看,反正是兩個方向都接觸,真正做起來就自然而然的知道哪邊更適合了。”

  熊瀟鴿抽完最后一口煙,看著夜幕下的東方明珠:“這一輪的估值要怎么算?”

  “全面摸底,從上到下,持續投入。”俞興簡潔的總結了己方團隊的近期工作,“我們這一輪估個10億美元,初步的打算也是電車進入市場之前融到10億美元,我這邊帶資1億美元的現金,你們兩家如果各4000萬,加上紅隼的1億美元,三家按比例共計18,公司期權池還是10比較合適。”

  熊瀟鴿知道紅隼的這1億美元就是來自微信上獲得的利潤,但即便如此,他還是既感慨又有點困惑于紅隼的手筆:“紅隼對你的信心是真足啊。”

  俞興笑道:“所以,它賺到的也會最多啊。”

  熊瀟鴿和徐欣的眼神碰了碰,上等馬和下等馬隔空交流。

  電車項目的主要工作實際從起步到現在都完全呈現在眼前的,而創始人除了拿出1億美元的現金,如果百曉生順利上市,他后續的資金也有一定的保障。

  熊瀟鴿點頭,言簡意賅的說道:“那就一起努力了。”

  徐欣“嗯”了一聲,保持與IDG的同頻。

  俞興這時候沒有打雞血,只是笑道:“是,一起努力,感謝熊總和徐總的信任,后續就讓同事們繼續來落實。”

  時至凌晨一點半,碳硅集團獲得首輪合計1.8億美元的融資意向。

  這個數字不少。

  只是,仍舊比俞興的心理預期要低了一些。

  凌晨兩點半,今天沒有露面的劉琬英從香江打來電話,獲知融資的情況。

  俞興簡單的說了說,又嘆道:“前期的資金肯定夠了,但我原本想著能撬動更多資金的,可惜啊可惜,嗯…還是得更充沛才好啊。”

  劉琬英只能聽到俞老板的聲音,但此時此刻仿佛隔空看到了他思索的眼神。

  那個眼神一定是屬于過山峰的。

  請:m.llskw.org

哎呦文學網    多我一個后富怎么了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