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雄一聽到“講故事”三個字,頭皮便像被針扎了一般發麻。他總覺得這三個字像是某種詛咒,一聽準沒好事。他連忙擺手,語氣里帶著幾分無奈:“得了得了,你們可別再給我講那些故事了,我受夠了!”
趙不瓊看到這一幕,笑得連嘴都合不攏了。她心想:老爸這是對聽故事有了陰影吧?也不管趙雄是真不明白還是裝糊涂,她笑著接話道:“我們這是給合作方講故事,又不是講給你聽。”
趙雄聽了,苦笑了一下:“哦?你們對講故事這么有把握?我倒是想聽聽,你們這講故事的本事是從哪兒學來的?”
李一杲毫不猶豫地接話道,語氣里滿是自信:“這都是從老師那兒學來的。講故事可是我們的入門基礎課。”
趙雄經常受邀去MBA課堂講課,深知一個小小的問題,若是用案例故事展開,才能講得生動活潑。可以說,講故事也是做商業課程講師的基本功。然而,趙雄知道無問僧是道門中的修道者。修道者也會把講故事當做基本功?這讓趙雄的好心奇一下子被勾了起來。他眼神怪異地盯著兩人看了好一會兒,直讓趙不瓊感到有些不自在。她忍不住輕輕捶了父親一下,撒嬌道:“老爸,你想問什么就問吧,別這樣看著我們。”
趙雄呵呵一笑,故作神秘地問:“那你們說說,是怎么找到這么一個奇葩的老師的?”
李一杲和趙不瓊便你一句我一句,繪聲繪色地把他們拜師的經過講了一遍。趙雄聽完后,覺得無問僧也沒啥特別的,不就是設個講故事的門檻,然后傳授些自認為很厲害的商業理論嘛。
趙雄不是修道者,但他卻是儒門中人,可以說是修儒者。修儒者入世,修道者出世,這是龍國這個世界中人的普遍常識。因此,修道者大多數遠離商業的喧囂,這樣才能安心修道。趙雄琢磨了半天也想不明白:一個修道者為什么要研究商業的東西?而且還要通過講故事來考驗門徒?這不是把門徒往世俗的路上推嗎?那還修什么道?干脆修儒得了。
趙雄滿肚子疑問:“聽你們這么一說,凡是能成為無問七子的,都是講故事的高手。那你們能不能把剛才說的經歷,編個故事給我聽聽?大概需要多長時間?一個小時夠不夠?”
李一杲和趙不瓊相視一笑,自信地搖了搖頭。趙雄見狀,又加碼道:“那給你們兩個小時,總該夠了吧?”
趙不瓊俏皮地翻了個白眼,笑著說:“哪用那么長時間?十五分鐘就夠了。”
趙雄雖然不寫故事小說那類東西,但文案可沒少寫。他自己寫個三四千字的文案,少說也得個把小時,尤其是文案中要做案例故事的話,那要更加耗費腦汁。現在一聽兩人說“十五分鐘”就能搞定一個故事,他眼睛瞪得圓圓的,一臉不相信地笑問:“你們知道什么是故事嗎?我說的是那種完完整整的故事哦。”
趙不瓊信心滿滿地說:“那當然知道,肯定是有頭有尾、有邏輯有寓意的完整故事!”說完,她還驕傲地抬了抬頭,似乎根本不把這事情當做難題一樣。
趙雄一聽,哈哈大笑,拿起茶杯咕嘟喝了一大口,然后斬釘截鐵地說:“好!那我就給你們十五分鐘。如果你們真能在這么短時間里編出一個既完整又精彩的故事,我就幫你們拉一個人進董事會!”
李一杲和趙不瓊聞言興奮不已,兩人互相擊掌慶祝。趙不瓊拿出手機,打開計時器遞給趙雄說:“爸,你按下開始計時吧。我跟一呆哥現在就開始商量故事。”
趙雄接過手機,說了聲“開始”,便按下了計時器的開始按鈕。李一杲和趙不瓊兩人湊在一起,低聲商量了一會兒。他們時而皺眉思索,時而相視一笑,顯然已經有了好主意。
沒過一會兒,趙不瓊便轉身對趙雄說:“爸,可以了!這個故事讓一呆哥來講。”
趙雄按下計時器一看,才過去了十二分鐘,不由得對兩人的效率感到驚訝。而這時候,李一杲已經開始繪聲繪色地講起了故事來…
無問齋志異·凡·第十一篇·無問七子 昔在神州浩土,長安古都之中,有李氏小戶,書香傳世,以教書育人為業。是日,李家三代單傳之脈,再添一丁,乃為男兒。其父請命于祖父,欲求佳名以寄厚望。祖父者,儒生也,深諳天文地理之道。觀其時,正值日中之刻,遂取“日”字為意。又思及本家姓李,去其上部之“木”,合而為“杲”,意寓日光普照,庇護李家。因系三代獨苗,故名之曰“一杲”。
雖然李家書香繚繞,自幼便重視子孫教化,然李一杲卻別有情鐘,癡迷于巧奪天工之手工制作。課余之暇,輒傾心于此,竟至街坊鄰里間傳頌,譽為小魯班再世。其父祖見之,不以為忤,反尋來魯班遺作,供其揣摩學習。及至舞象之年,李一杲之技藝已令城中寶器名師亦自嘆弗如。
一杲年方十八,其父召之曰:“吾子矣,自魯班飛升仙門,長安已無靈器制作之大師。聞西學有擅長科技制作之術,習之可制靈器。北方大都有本朝最負盛名之大師,汝可前往求學。”言罷,贈一杲行囊一份,殷殷囑托,令其在大都專心向學,勿念父母,待學成歸來。
李一杲遂隨長安商隊,跋山涉水,歷經數月艱辛,終至大都。目睹西方科技學堂林立,不僅能制作超越寶器之靈器,更能締造神器。傳說在西方有神魔之能者,竟可制作傳說中之仙器。一杲聞之,喜出望外,遂拜入大都頂級學堂,研習制器科技之術。歷時四載,終獲學士學位。后又得遇名師指點,深入學習更高深之靈器制作科學技巧。
習學之余,李一杲性好以假身游歷于新浪、天涯、碧海銀沙等名山勝水之間,與人較量技藝為樂。雖勝負參半,然彼此均不以成敗為意,反能談笑風生,結為知己。
一日,李一杲以假身于碧海銀沙處與一異人切磋。經過一番激戰,李一杲終勝一籌。然異人哂之曰:“汝雖技藝高超,卻不過拾西方人牙慧耳。他日學成歸來,亦只是西人腳下之奴才罷了。”言罷,面露不屑之色。
李一杲聞之,大怒,欲與之爭辯。然彼于西方文化所知甚少,言辭笨拙,未幾便已敗下陣來。正當此時,忽有一女子之假身飄然而至。她見李一杲受窘,遂出言相助。但見她言辭犀利,妙語連珠,竟將異人駁得啞口無言。
神州之規矩,欲較技者,必先報名號,而后登臺。然江湖中人,多喜以假身假名掩真身,恐露真跡于天下。李一杲亦隨俗,以蒼茫為號;該女子,則自稱蒼穹。二人名似天意相合,自此結為莫逆之交,情深意重。
自此,無論名山勝水間有何技藝切磋之會,二人必攜手同往,并肩較量。技藝之精湛,幾無敗績,令江湖人士刮目相看。
日月如梭,二人相交日深,情愫暗生,卻未曾言明。李一杲勤勉向學,終獲碩士學位,能制作最高級之靈器。然心中掛念蒼穹,欲見其真身,遂決定前往蒼穹所在之城——深圳。
深圳者,新城也,建城僅數十載。然其制作靈器之技藝,卻為神州之最。李一杲歷經重重面試,終得入職一家世界五百強靈器制作公司之機緣。
李一杲至深圳,終得見蒼穹真身。他遞上名帖,蒼穹凝視其上“李一杲”三字,笑問:“此名可讀作‘李一呆’乎?”李一杲初聞愕然,隨即心生歡喜,答道:“小生正是李一呆也!”蒼穹掩嘴輕笑,亦自道出真名“趙不瓊”。自此,二人間多了一份親昵,蒼穹常喚李一杲為“一呆哥”。
盡管二人情深意重,時常相約出游,然李一杲性格木訥,不擅言情。心中雖有萬語千言,卻不知如何啟齒。一日,他為國學班修理靈器時,偶遇一同學名為陸靜。陸靜性格開朗,言辭風趣。李一杲與之交談不久,便為其所折服。
李一杲,情深意切,卻困于言辭之間,不得向趙不瓊表露心跡。苦悶之際,乃向陸靜請教良策。陸靜聞之,微笑而道:“欲得佳人之心,非講故事莫屬。君若善此道,趙不瓊定可手到擒來。”一杲聞言,如醍醐灌頂,忙懇請陸靜傳授此法。
然陸靜卻搖頭道:“吾雖略知此道,卻不擅傳授。然吾有一師,號無問道人,彼或許能引君入勝。”言畢,乃細述無問道人之事跡。
據說無問道人飄然四海,開壇講法,雖自稱門生者眾,然彼卻從不輕易承認。唯有通過講故事之考驗,且能結七子志同道合之團隊,方可成為其門生,被譽為“無問七子”。傳聞無問道人門下,無問七子團隊眾多,其中佼佼者竟有四家上市公司之輝煌。然奇異之處在于,一旦團隊成員公司上市,無問道人便會驅逐此團隊,斷絕往來,永不再許入其山門。
陸靜雖自稱無問道人之徒,卻非無問七子之一,故未得其真傳。
李一杲聞無問道人之事跡,心生向往之情。決定尋訪此高人,以求指點迷津。然前路茫茫,未知何去何從。陸靜見狀,乃約定時日,引領一杲前往拜見無問道人。
時至相見,無問道人見陸靜攜一陌生人踏至,疑云頓生,遂詢其來意。陸靜畢恭畢敬,細述李一杲之情狀與所愿。道人細觀李一杲,覺其眉宇間似有慧根隱現,乃詳詢其所學所長。李一杲亦誠懇相告,無有隱瞞。
無問道人聞畢,沉吟半晌,忽又發問:“汝欲拜吾門下,須悟講故事之真諦。然汝知為何要講故事乎?”李一杲思索片刻,答曰:“講故事乃為說服他人。”道人聞言,搖頭嘆息:“若汝僅以此為解,則汝尚未夠格為吾之徒。”言罷,揮手示意陸靜帶李一杲離去。
李一杲聞無問道人之言,心如刀割,堅執不去。陸靜憫之,乃向道人懇求。道人與陸靜交情深厚,已逾二十載,知其曾為江城道場煉丹童子,感情甚篤。今見陸靜苦苦哀求,道人心中不忍,乃復向李一杲道:“汝孜孜矻矻于制器之術,究竟所為何求?”
李一杲答道:“首愿報效國家,次則求利養身。”
無問道人聞言,微頷其首,道:“汝之志向尚算端正。今吾為汝開講一堂課,能領悟多少,便看汝之造化了。”言罷,道人飄然至道觀中央,盤腿而坐。李一杲與陸靜亦緊隨其后,凝神靜氣,洗耳恭聽。
無問道人開壇講道,言辭玄奧,妙理如珠,連綿不絕。講至兩個時辰,方始收聲。隨后,道人令李一杲閉目凝思,以待三刻鐘后詢其所悟。
李一杲沉思有頃,乃答道:“弟子素志于制器之術,夢想制造神器。然聆聽老師妙道,方知若僅沉湎于器之巧奪天工,便會迷失制器之根本。術乃道之所用,道為術之本源。弟子當以道馭術,方能領悟制器之真諦。”
道人聞其言,面露微笑,頷首嘉許。復又問道:“那道又如何存在?”
李一杲思索片刻,答道:“道,應是自然而生,亙古長存。”
無問道人搖頭嘆道:“唯有生命存在,道方顯其價值。倘若宇宙無生命,道又有何意義?”言罷,又問李一杲:“道可見否?”
李一杲答道:“道無形無象,不可得見。”
無問道人乃道:“既然道不可見,眾生又如何尋道而行?”
李一杲聞言,啞口無言,恭敬請教:“請老師開示。”
無問道人悠然闡述:“道因生命之繁衍而顯化,借以演繹萬象世界。是以,道以故事之姿呈現于世。故事者,道之化身也。眾生雖未能親見道之本相,然可透過故事領悟道之深邃。”
李一杲聞之,如飲醍醐,心開意解。復又向無問道人請教:“弟子如何方能習得講故事之真諦?”
正此時,一只野犬于道觀前遺糞。無問道人隨手擲一廢舊電池,正中野犬。野犬痛呼一聲,夾著尾巴逃之夭夭。道人轉問李一杲:“汝觀那狗屎與廢舊電池,二者可有瓜葛?”
李一杲審視片刻,答道:“此二者風馬牛不相及。”
無問道人微笑道:“狗屎與廢舊電池,皆關乎人類生存之環保大計,其內蘊共同之道。汝若能深刻領悟其間之道,故事便可信手拈來。”言畢,略作沉思,隨即講述一段“狗屎與電池的環保故事”。故事曲折離奇,寓意深遠,李一杲聽后大為嘆服。
李一杲與陸靜返深圳后,常相邀共探故事之秘,亦屢返無問山無問道觀,虔誠請教于無問道人。二人蒙道人指點,漸悟故事之道,心境愈發寬廣無垠。
然趙不瓊久未見李一杲蹤影,間或尋之議事,但覺其心不在焉,神思恍惚。更聞人言李一杲與一女子交往甚密,時常同游,疑其有外遇之情。趙不瓊質問李一杲,李一杲大呼冤枉,坦言與陸靜同赴無問道觀,拜師學藝,探求“講故事”之真諦。
趙不瓊疑心未消,李一杲無奈之際,遂與陸靜、趙不瓊相約再訪無問山,共謁無問道人。三人跋山涉水,歷盡艱辛,終至無問道觀。
觀宇之內,清幽絕塵,道韻飄渺。無問道人飄然而至,迎迓李一杲、陸靜與趙不瓊三人。趙不瓊睹道人仙風道骨,超然脫俗,敬意由心而生。聞道人開壇闡述以“講故事”融貫道、法、術、器之奧妙,更增其敬,遂欲拜師于無問道人門下。道人婉拒之,謂:“汝等但悟講故事之真諦,方可入門。”
自此,李一杲與趙不瓊每日下班,便沉溺于講故事之藝,漸入佳境,竟于其中尋得真意。二人更借此互訴衷腸,情愫暗生,終決定結為連理。
一日,李一杲、趙不瓊自覺講故事之術已得無問道人真傳,遂相約陸靜前往無問道觀拜見道人。至觀中,卻見有張金枇、陳廣熙、蔡紫華、王禹翔四人亦在,原來此四人亦向無問道人學藝十余載,今覺藝成,故來請試。七人相互介紹,交談甚歡,互相傾佩,遂有共結無問七子之念,相約若能同過考核,便結為同門。
無問道人出題如神,隨機應變,限三十分鐘之內,須以故事演繹大道至理。每人連闖三關,一錯即失。然七子皆非凡才,各展所學,竟一一破關而出,得道人贊許,收為入室弟子。無問道人含笑點頭,道:“爾等七子,各有所悟,吾門下久未有新無問七子結成。今爾等心靈相通,可成新緣,共傳吾道。”
道人更言自此改道號為無問僧,七子聞言同聲稱賀,尊師重道之情溢于言表。李一杲心念一動,再次跪拜于地,朗聲道:“弟子愿為師改道號后首位再拜之徒,當承大師兄之位。”眾弟子亦紛紛附和,依次序齒,共結無問七子之緣。
自此,無問僧門下首個無問七子團隊應運而生,攜手踏上傳道天下之旅程。他們心心相印,共探大道之深邃;他們口若懸河,共繪講故事傳道之絢爛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