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四百九十章 出宮

  趙興要想查空餉的問題非常簡單,根本無需大動干戈。

  光是這一點就足夠了。

  不過趙興這次并沒有想大動干戈。

  法不責眾這個說法,趙興并不認同的,可有的時候又不得不認。

  吃空餉的情況已經算是傳統了,軍中將領不管愿意不愿意,都屬于知情者參與者。

  別的不說,英國公難道不知道這種情況?

  肯定是知道的,只是牽扯太多,算是默認的潛規則,他不能說。

  而軍中那些吃空餉的將領,也未必都是本意。

  官場就是這樣,不同流合污,就會被排擠。

  別人都拿你不拿,你會不會告密?

  當然了,不管是心里貪婪,還是因為某些愿意不得不同流合污,錯就是錯,不能因此免除處罰。

  可趙興總不能把軍中所有將校都給罰了。

  這次的事情,也算是趙興給他們一次機會。

  他沒有追究軍中裁掉的老幼人數,和需要安置的人數不符。

  只要求那些將領,把裁軍后差額的人數上報,為他們補齊差額。

  軍中士卒原本的差額在兩成多,再加上真正裁剪掉的那一部分,如今實際差額在三四成的樣子。

  可大多數將領報上來的差額,都只有一成多。

  也就是說,他們還想保留那兩成的差額來吃空餉。

  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將領,上報了真實的差額。

  “朕給他們機會,他們是當朕不想深究么?”

  趙興冷笑一聲道:“朕要他們其他的罪證!”

  “是!”殷漢章應道。

  “對了,鑄造假幣的事情調查的如何了?”趙興問道。

  “回陛下,已經查到不少線索了,最遲兩個月內,就能徹底查清。”殷漢章說完,有些欲言又止。

  “有什么話就說,皇城司是朕的耳目,你有什么好顧忌的?”趙興不悅道。

  殷漢章遲疑道:“陛下,福寧公主駙馬,好像也參與了假幣鑄造。”

  “好像?”

  趙興聞言冷聲道:“是你不敢查吧?”

  殷漢章聞言低下了頭,不敢反駁。

  趙興說的沒錯,他查到李杰也有可能參與假幣鑄造,立馬就放棄了。

  李杰身份特殊,不僅是太上皇的表弟,還是女婿,也是趙興的姐夫。

  要是真查出什么來,豈不是讓趙興為難。

  因此在這件事上,他不敢往下查,甚至不知道該不該告訴趙興。

  “這次就算了,你記住,朕交代什么事,不管牽扯到誰,你只管辦就行了,其他的不是你該考慮的。”

  趙興也知道殷漢章的顧忌,因此只是敲打敲打他,并沒有追究。

  “是,臣明白了!”

  “去吧。”

  “臣告退。”

  打發走殷漢章,趙興頭疼的揉了揉腦袋。

  他剛剛恨不得把那些謊報的人都給宰了,可他不能這么做。

  甚至不能以他們吃空餉來收拾他們。

  一旦這么做,他若是不深究下去,就有些說不過去了。

  因此趙興才說,他需要那些人別的證據。

  而李杰參與鑄造假幣,也讓他很頭疼。

  倒不是趙興顧念親情,而是擔心父皇。

  先太后也就是趙興的祖母沒有子嗣,父皇出生后,對外說的是劉太后所生。

  這件事雖然知道的人不少,但是卻沒人敢議論。

  直到劉太后去世后,才有人告訴父皇。

  而告訴父皇的人,正是邕王的祖父。

  趙興甚至懷疑,原劇中父皇選擇邕王,有報恩的原因在。

  否則邕王庸碌,兗王強干,人盡皆知。

  固然有兗王刻意宣傳的可能,可邕王難道就不知道宣傳了?

  能人盡皆知,沒有人質疑,可見兩人在能力上確實有很大的差距。

  劇中并沒有說為何會選邕王,好像是以為邕王子嗣多,而兗王子嗣比較少。

  趙興覺得這個站不住腳,少并不代表沒有。

  直到在處置邕王和兗王上,父皇對邕王一脈畢竟寬容,給留了血脈。

  趙興詢問后,父皇才告訴他的。

  父皇在得知自己不是劉太后所生的時候,生母李氏都已經去世了。

  而李氏去世的時間,也就比劉氏早一年罷了。

  也就是說父皇的生母明明在世,就在宮里,他卻從不知情。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父皇對李氏充滿了愧疚,感謝邕王祖父告訴他實情,也一直在補償李家。

  不僅封李氏的兄長為相公,還給李家封了爵位,并把女兒嫁進了李家。

  福寧公主嫁給李杰后,夫妻不睦,甚至其還動過福寧公主,即便如此,父皇都沒有深究。

  由此可見父皇對李家的恩寵。

  李杰制作假幣,趙興自然是想按照律法處置。

  哪怕處死也無妨,反正現在又不限制寡婦再嫁,作為公主,哪怕是嫁過人,再嫁都很容易。

  可父皇肯定不會答應,父皇能夠任由他折騰,卻不會讓他動李家。

  “走一步看一步吧。”趙興搖了搖頭。

  西夏派譴使臣去遼國,同時也派了使者來大宋。

  一般來說,譴使之前都會提前派人告知,可是這次情況緊急,西夏那邊派人告知的同時,使臣都已經出發了。

  等趙興收到消息的時候,西夏使臣已經距離汴京都沒多遠了。

  不僅西夏往大宋派了時辰,趙興其實在遼國使臣離開后,就往西夏和河湟派了使臣。

  因此西夏譴使的目的,趙興不用猜就知道。

  趙興召集群臣商議一番,就等著西夏使臣的到來了。

  “皇后怎么不吃?是不合胃口么?”趙興見張桂芬有些出神疑惑道。

  “沒…沒什么。”張桂芬搖了搖頭。

  趙興放下筷子,看著張桂芬道:“你這樣像沒事的樣子么?你我夫妻,有什么不能說的?”

  張桂芬猶豫了一會說道:“陛下還記得那次馬球場回來,遇到有人溺嬰么?”

  “嗯?”

  趙興聞言一怔,很快想到張桂芬說的是那次從吳大娘子馬球場回來遇到溺子的事。

  “朕自然沒忘,怎么了?”

  趙興點了點頭道:“皇后是怪朕繼位后一直沒有動作?”

  “不是。”

  張桂芬搖了搖頭道:“那次過后,臣妾讓人查過,除了溺死的,還有很多百姓養活不起,把子嗣丟棄的。臣妾就讓人在城南買了一個宅子,專門收攏那些被丟棄的孩童。”

  “你怎么沒跟朕說過?”

  趙興沒想到張桂芬這些年居然一直在收養孤兒。

  “臣妾不忍心,就當行善積德吧。”張桂芬微笑道。

  “你收養了多少人?”趙興問道。

  “哥兒有三百三十一人,姐兒要少一些,有二百一十六人。年紀最大的也才五歲。”張桂芬說道。

  哥兒比姐兒多這么多,看著有些不可思議。

  畢竟古人都看重血脈傳承。

  事實上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哥兒被拋棄,是因為百姓養不起,拋棄是希望能被好心人收養。

  而姐兒即便養不起,也可以養個幾年賣掉,還有一些人會將其溺死。

  但是哥兒年紀太小,根本沒人要,因此才會出現收養的孤兒男女比例差距那么大的情況。

  “你跟朕說是沒錢了?”趙興問道。

  “嗯。”張桂芬點了點頭,說道:“汴京附近拋棄孩童的情況還是很少的,只要有人送棄養的孩童來,臣妾都會讓人支付一筆錢財。”

  養五百多個孩童,其實花不了多少錢。

  可安置照顧都需要花錢,送來孩童的人還要支付一筆,壓力越來越大。

  張桂芬雖然是皇后,但也就吃穿不愁罷了,實際上能用的錢不多。

  她倒是有不少陪嫁,可這些錢都在宮里,進出很難帶出去。

  養這些孩童的錢,都是她在閨閣時存下的錢,還有陪嫁那些莊子這些年的收入。

  隨著消息傳開,送來孩童的越來越多,甚至還有很多父母不遠數百里把孩童送過來,花費越來越大。

  張桂芬讓人買的幾個宅子,陸續都已經住滿了。

  再想接收,就得買宅子。

  因為住的人太多,別人根本不愿意租,只能買。

  她就是想告訴趙興,允許她讓人把嫁妝帶出宮,購買宅子,安置那些孤兒。

  “朕是皇帝,這些事本該朕做的,是朕這個皇帝不稱職。”趙興聽完,抓著張桂芬的手說道。

  “陛下不是說,我們夫妻一體么?”張桂芬笑道。

  “哈哈,沒錯,咱們夫妻一體。”

  趙興笑了笑,正色道:“你這樣做沒錯,可是光靠你一個能救濟多少?他們大了如何安排,你考慮過么?”

  “臣妾也想過,可是臣妾也不能不管,只能慢慢考慮了。”

  張桂芬出身高貴,不知道民間疾苦。

  上次要不是趙興出面阻攔,她也不會知道民間居然還有這種事。

  她自然知道收養的這些孩子,現在還好,只要讓他們吃飽就行了。

  可是她不能養這些孩子一輩子,將來大了的安置才是麻煩。

  她身為皇后總不能等他們大了,把他們賣去為奴為婢。

  “安置的問題朕回頭想想辦法,你說的朕準了,朕回頭會交代劉三石的。”趙興說道。

  “多謝陛下!”張桂芬微笑道。

  “應該朕謝你才是,你這是幫朕分憂。”

  “陛下,臣妾想去看看他們。”張桂芬說道。

  沒有成為母親前,她只是覺得那些孩子可憐,于心不忍才讓人收養他們。

  可自己做了母親后,她對于那些孩子就不僅僅是憐憫了。

  “朕陪你一起去。”趙興說道。

  “陛下國事繁忙,臣妾自己去就行了。”張桂芬說道。

  “朕再忙,也不缺這點時間。朕陪你去看看,說說他們安置問題。”趙興說道。

  “嗯。”

  張桂芬點了點頭,問道:“陛下想怎么安置他們?”

  “現在還小,先請人教他們讀書認字吧。有天賦的將來可以參加科舉,要是沒有天賦,等大些讓人教他們些一技之長,讓他們能夠安身立命。”趙興說道。

  其實趙興是想等他們大些,把他們送去火器司,或者讓人教他們習武也行。

  這些從小教導出來的,又沒有家人,用起來也放心。

  可是這樣安排,功利心太重了,張桂芬未必能接受了。

  趙興看出來了,張桂芬現在是母愛泛濫了。

  按照張桂芬所說,她收養孤兒,已經有好多年了。

  正常來算,不可能只收養這么點。

  應該是懷上孩子后,才加大收養力度的。

  張桂芬不至于把那些收養的孩子視如己出,可在她心里,那些孩子跟她的孩子也差別不大。

  “還是陛下考慮的周全。”張桂芬笑道。

  晚上,張桂芬睡著后,趙興還在考慮那些孤兒的事。

  朱元璋那么痛恨貪官,除了他看到元末貪官污吏橫行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父母就是被那些貪官污吏給逼死的。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窮苦出身的朱元璋,對于民間百姓疾苦深有體會,因而在稱帝之后,十分關心普通百姓的生存狀況。

  建立了養濟院,接納那些老無所依,幼有所養的孤寡老人和孤兒。

  但是最早的孤兒院并不是在明朝建立的,而是在宋朝。

  最早的官辦孤兒院,就是在宋朝時期建立的,只不過那是南宋時期。

  據《宋史·食貨志》記載,南宋朝時期共有慈幼局二百八十六所,收養孤兒十萬余人。

  除此外,父皇其實也出過相應的政策,規定一家只要收養一個孤兒,就可以減少一個人的徭役,大力提倡對孤兒的收養。

  南宋時期,為了休養生息和繁育人口,朝廷頒布“胎養令”,規定禁止貧民拋棄孩子,養不起孩子政府給補助。孩子出生后,還可以領取“生育補貼”,幫助家庭減少養育孩子的壓力。

  光靠張桂芬收養,能養多少人?

  父皇指定的政策,實行后效果微乎其微。

  養一個孩童和減免一個人的徭役根本不成正比。

  百姓養自己的孩子都壓力很大了,哪里有能力收養孤兒。

  趙興覺得南宋時期頒布的‘胎養令’就很不錯,準備讓人詳細擬訂后,頒布實施。

  杜絕是不可能了,減少嬰兒被拋棄的情況還是沒問題的。

  不過官辦孤兒院還是要建的。

  不知道胡思亂想了多久,才睡了過去。

  次日,趙興處理了一些重要的政務,把‘胎養令’和建立孤兒院的事情跟張慶之簡單說了一遍,讓他先擬訂個大概章程,便和張桂芬一起出宮了。

  “登基一年多了,朕還是第一次出宮。”趙興感嘆道。

哎呦文學網    知否:我是皇太子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