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顯,高振東的意思,就是隨著SAR的成熟,就能通過偵察機乃至高掛在天空中的衛星,獲得三維地形圖,而且精度足夠。
這個回答,意義遠不止打擊敵人那么簡單,畢竟對于我們來說,打擊敵人有很多手段,而我們更關心的,卻是建設自身。
這東西對于我們自身的建設,同樣是非常有用的,實際上,通過SAR獲得大幅面高精度地形測繪能力,比起這個技術能讓巡航導彈獲得更高精度甚至要更加重要。
空裝局的同志樂呵呵的對齊總他們道:“這個地圖的事情,你們就不用擔心了,你們就考慮怎么把這個東西本身做好就行了。”
地圖總有辦法,不是這個辦法就是那個辦法,但是武器本身卻不能沒有,至少以捷聯慣導系統的精度來說,裝核彈頭那真是問題不大。
齊總和蘇衛華他們,雖然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么,僅僅是幾個英文字母,他們這些非雷達專業的同志也無從分析到底發生了什么,畢竟SAR在國內還算是一個很偏很深的東西。
但是他們至少明白一件事情——地圖的事情不用擔心,有技術手段可以解決,甚至這種技術手段,還走在巡航導彈的前面,已經上馬了。
那就沒事兒了。
“同志們還有什么問題?”委總工臉上喜色很濃。
還是蘇衛華舉起了手,這個同志問題很多嘛。不過其他人倒是喜聞樂見,能問出問題來,本身就是一種本事,特別是這種全新的裝備。
“我們在三維高程地圖上,需要軟件人員的支持,我們缺乏這方面的人手。”
就算那個叫什么SAR的技術短時間沒有成功,但是三維高程地圖作為基礎,他們必須先掌握,但是現在他們甚至對此一無所知。
地圖這東西可不只是畫點塊塊,標一點數字那么輕松,背后有一整套體系的,他們現在雖然用的不是全套,但是擅長導彈的他們,對此依然存在很大的短板。
委總工想了想:“委里有一批搞軟件的同志,其中對地圖熟悉的也有一些,我們可以借調兩個給你們用。不過用完了可記得還回來啊。”
借調人有去無回這種事情可不少見,哪怕是從委里往下屬單位借,下面單位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這種情況也沒少發生。
這些同志是和指揮系統有關的,正好對地圖這塊熟悉。
高振東也并沒有毫無表示,而是大力支持道:“人員我這里是出不了了,而且也麻煩,我給你們出一套標準吧,應該能省你們一點事情。”
標準?聽見這個,蘇衛華他們馬上就來了精神,甚至比委里借調人還興奮。
畢竟人最終總是“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但是標準就不同了,到了我手上,那就是我的了。
“什么標準?”
“我給你們提供一套數字高程模型的標準,這對你們搞地形匹配制導,應該是有用的。”這東西是數字地形模型的一種常用表達方式,而高振東正好上輩子也在導師手下,參加過一段時間的相關工作,雖然沒什么成果,至少數字高程模型的標準是弄清楚了的,這里還真的正好用得上。
這套模型的名稱,就叫數字高程模型(DEM,DigitalElevationModel),在測繪、水文、工程等領域應用非常廣。這屬于是專門去找可能有點舍不得,但是高振東正好腦袋里有一整套現成的,白瓢。
同志們對高振東驚為天人,這位同志“雜學”范圍之廣,未免也太夸張了一點。
不過想到這東西應該算是計算機應用的一部分,同志們又釋然起來,反正都是數字技術,作為計算機領域金字塔頂端位置的高振東同志對此考慮得多一些,好像也正常?
不過在委總工那邊,想法就不一樣了,這意味著什么?這意味著高振東早就在思考這些問題,否則這些支撐技術和裝備,不會如此絲絲入扣,每一個都在他提出巡航導彈之前,就被安排得如此妥當。
而沒安排好的,他干脆就自己上了,比如現在的這個DEM,他甚至貼心的為同志們準備好了地圖標準…
想到這里,他突然心里一動,這個標準對指揮系統來說,簡直就是絕配啊!沙盤!把沙盤搬到計算機里面去!
太高精度的可能不行,但是精度不那么高的,也許不是沒辦法,畢竟現在C6132N都出來了。
“振東同志,這個標準,也給我們這邊來一份,我想能用上它的地方,恐怕不止這么一點。”
高振東瞬間就明白了他的想法,點了點頭:“嗯,好的。這個東西要想用得好,恐怕得C6132N那個級別的機器。”
C6132N,大致可以看作是80386,倒是也能勉強跑得起來,至少研究沒問題。
果然,他又是把計算機硬件先準備好,然后才開始掏技術。
同志們又坐下來,比較深入的討論了一會兒關于巡航導彈的研究細節,同志們赫然發現,這東西好像已經有點齊活兒了。
至少距離樣彈飛起來,只差一個殼子。
發動機,有西南的微型渦扇。
制導,有激光陀螺儀捷聯慣導。
動力、制導都有,就差外殼和集成,而這,正是這幫搞導彈的同志們的強項。
至于飛控系統等等這些,同志們搞反艦導彈的經驗也不是吃素的,轉手就能用得上。
至于地形匹配,可以慢慢來,專用的地形匹配雷達需要一點時間,制導算法也需要時間研究,不過這個問題不大,反正地圖本身也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獲得地圖自由。
第一個版本,就高精度激光陀螺儀捷聯慣導核彈頭,其實也挺好用的。
委總工此時突然有了一絲緊迫感——糟了,現在最大的問題,反倒是彈頭小型化!
小型化彈頭雖然有把握,但是能不能這么快就做這么小,還難說。
但是這個事情在這個會上就沒法說了,只能說是先把規格定下來。
仿佛是聽見了他的心聲,高振東一邊擦黑板,一邊笑道:“其實這個東西改改,就是反艦導彈,或者說技術能用到反艦導彈上,120公里以上的反艦導彈,用這個的技術改個輕型的,再用這個彈體改個重型的,基本上也就齊活了。”
戰斧是能攜帶1000磅的戰斗部的,換算過來就是454公斤,而且戰斧本來也有反艦型。大差不差的計算的話,我們如果是做成這個裝備了,改成反艦導彈至少也能攜帶差不多重的彈頭,這個彈頭重量,和爭先一號基本上是差不多的,算得上是重型反艦導彈。
委總工一聽,眼睛就是一亮!
對啊,這東西如果搞得好了,能解決我們因為逐步淘汰爭先一號,帶來的對大型艦只毀傷能力不足的問題。
而且高振東也說過,這個武器本來就考慮海空通用,要能放到在建驅逐艦的垂發里去的,這樣的話,不但能為空軍帶來新的重型反艦導彈,甚至能為海軍水面艦艇、乃至未來的潛艇,都帶來一種新的遠程大威力打擊手段。
“好,這個建議不錯!一開始啊,你們就可以按照反艦導彈來搞,只是要盡量保證射程,先搞出射程800公里的,然后再在這個基礎上簡化為反艦型!”
委總工建議道。
超視距輕型固體反艦導彈,本來就在搞了,以前振東同志和負責相關工作的同志們,就規劃過這個事情,雖然射程可能略短一些,但是問題不大,100公里上下區別不大,所以這個的技術倒是不急于改過去。反倒是重型反艦導彈,現在同志們看爭先一號,就很難免的有點人老珠黃的感覺。
所以把這個彈里增設一個反艦型號,他們是舉雙手雙腳贊成,這個彈如果換成雷達制導的反艦型號,不要求那么大射程,不特意考慮隱身上涂料,那價格貴不了,用得起!
但同時,總工這邊也沒被沖昏頭腦,很明白遠程對地打擊才是最終的目標,所以順序上安排得很是清楚。
——先搞定800公里以上射程,再來倒騰反艦型。
這個主次萬萬不能搞反咯。
空裝局的同志也連連點頭,他們最感興趣的,還是空射核巡航導彈,這是重中之重,至于對艦重型反艦導彈,他們手上有高振東以前建議改進的爭先一號空射型,雖然射程不是很高,技術也有些落后,但是倒也還夠用。
手里有家伙,就是這么從容。
搞導彈的同志,此時突然有一種繞了個大圈子,又回原點的感覺。反艦導彈?這活兒我們熟悉。
只要800公里射程的型號一成功,或者說只需要殼子成功,就能在院里另外拉一支成熟隊伍完善反艦型號,完全不耽誤工作。
“好!保證完成任務!”齊總他們拍起了胸口。
散會之后,高振東如約帶著同志們去三分廠的食堂吃大戶,現在這類工作餐,已經不在主食堂了。
一路上,蘇衛華和高振東一邊走一邊感慨:“想起來,時間過得還真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