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淚系導演 第一千七百三十八章 從受害者到惡魔
托馬斯·韋恩夫婦的死亡,并不是結束。
甚至只是個開始。
畫面一轉,醫院的接待室。
小丑在那里大笑著,醫生說:“想說給我聽嗎?”
小丑看著他:“你不會懂的!”
這個時候響起了歌聲:“這就是生活”
小丑跟著哼唱起來:“看起來也許很好笑,有些人就是喜歡踐踏別人的夢想,但我絕對不會灰心喪志,因為這是個冷漠的世界。”
小丑抽了口煙,鏡頭移動,醫院的走廊里,耳畔依舊是那段歌聲,小丑拖著拖鞋一路走過走廊,走到盡頭,陽光照進走廊鏡頭的窗戶,小丑站在窗戶邊跳起了舞蹈。
鏡頭拉遠,小丑在那里舞動著,舞動著,漸漸地歌聲停歇,小丑也失去了蹤跡。
電影結束!
整個影節宮響起了轟鳴般的掌聲。
無論之后這部電影有再多的爭議,但是至少此時此刻,對于這些人而言,《小丑》的質感征服了他們。
首映結束之后,《小丑》開始在電影節上,進行小規模的放映。
幾乎是場場爆滿。
而關于《小丑》的評價也的確如同李易早前預料到的那般,兩極分化。
“《小丑》是本屆電影節最驚喜的發現,一個以普通底層小市民為主角的犯罪片,或許這不是所有電影里人性剖析最深刻的一部。但是影片對哥譚市有著出色的氛圍營造,陰暗潮濕的道路,滿目垃圾的街頭,一觸即發的暴動氣息,這樣的環境,再加上悲慘的身世、糟糕的一天,足以把一個老實的可憐人逼向深淵,從理性善良一點點變得麻木和瘋癲,每一步轉變都真實可信。
如果這座城市,充滿了冷漠,那一定是這座城市出了問題!”
“扭曲,震撼,一次進入深淵本體的角色研究,一場慶祝瘋狂和悲劇的黑暗大狂歡。”
“一個生活中的loser,人們眼中的笑話,永遠被忽略,永遠沒有存在感。路人欺負他,同事出賣他,主持人嘲笑他……
所有人都不在乎他,把他當成空氣。
他從來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存在過,他唯一的愿望就是他的死比他的人生更值得。
他不是小丑,人們卻說他是沒用的小丑;
他真正有病,人們又希望他假裝沒病。
于是,他決定再也不要做他人生命中的過客,他要做自己生命的主宰。
你說我是小丑,我就做小丑給你看。
誰出賣我,我就讓他知道出賣我的下場;
誰把我當做笑話,我就讓他再也笑不出來。
曾經他戴上面具,總想為他人帶來歡笑;
如今他卸下偽裝,只想活出自己的人生。
他是人們眼中的失敗者,也成了另外一群人心目中的英雄。
他在世界舞臺翩翩起舞,宛如一名藝術家。
以前他認為自己的生活是一出悲劇,現在他意識到,它是喜劇。”
“社會的瘋狂帶來反社會的集體瘋狂,只需要糟糕的一天,人人皆可成為小丑。坦白說,“因為壓迫、所以作惡”的命題已經不算新鮮了,但史蒂文一步登天的方法派表演升華了整部電影!他的肢體和表情,完美告訴了世人什么是密不透風的絕對黑暗!”
“當小丑逐層黑化,惡之念開始爆裂成花。人們總會愛看loser的悲劇,他不是超級英雄,而是徹頭徹尾的寄生蟲。被迫害以及cult施虐,貫徹薩德美學,拉斯馮提爾式人性本惡,黑暗中的舞者,只有人制定的規則框架出虛假的“善”。最后暴亂直射如今的集體宣泄反政府主義。史蒂文不愧為戲瘋子演技內外兼修,讓人揪心頭皮發麻。現實魔幻,清醒的人被當作不可捉摸的魔鬼,旁人偽善的舉動比惡人本身更是一種傷害。”
“在全球街頭運動風起云涌的時日,人物演繹堪稱完滿,營造的歌譚氛圍雖顯微弱,但現實境況恰好可代入,因而類似電影的大爆或許只是這個病入膏肓時代的最新注腳。就像無盡的汽油燃燒瓶,小丑才剛投擲。”
當然了,好評很多,差評也不少。
“意識形態無法接受。看似前衛的反體制,其實不過另一種暴政的再生產。尤其是暴徒對小丑的英雄崇拜,不過是擁有共同敵人的集體高潮,小丑是誰與否無關緊要。當然,不可否認小丑這個角色成功了,但電影失敗了。過剩的音樂和用力過猛的舞臺表演,時刻不忘強意識的讓觀眾共情再共情.”
“好膚淺的片,不懂為什么這么多人叫好。說好看的人就像電影里的眾人把一個神經病當偶像崇拜,挺諷刺的。底層人的悲慘命運我在電影里都看到了,可這部電影講得膚淺且直白,刻意且毫無深度。把自己的命運歸咎于貧富差距,發神經歸咎于別人的暴力。同樣的故事在優秀的電影里,即使沒有任何人給予暴力,生活一樣糟糕。”
“這是一個非常糟糕的電影,里面有極其糟糕的隱喻。似乎社會是個雙選題,你要么理性地發現一切都無法改變,接受妥協,要么被逼瘋,才可以起來反抗。其實這恰恰隱含了社會的雙選題,你要么懦弱到只敢捍衛自己現在有的就已經是最好的,要么勇敢到可以理性明智的反抗。我非常不喜歡這個電影,這個電影有極其惡毒的,迎合市場的糟糕觀念。”
“劇情偏頗,放大了自怨自艾,也給暴力扣上“正義”的帽子。”
等等,等等。
當然了,這些評論都無法阻擋,《小丑》在這一屆威尼斯電影節成為最大的爆點。
而影評人方面,同樣的也形成了兩極分化。
《帝國》雜志上,著名電影人法爾頓這樣寫道:“先套用一句影片中亞瑟的一句臺詞:“什么好笑什么不好笑,都是你們來定義的。”
這句話對應真實而現實世界,影射我們現在的所謂的價值觀,只是一種定義而已,什么是值得推崇的價值觀或意識形態,都是我們文明社會說了算,但價值觀這種東西,它真的存在嗎?!
所以《小丑》用極為負面的價值觀挑戰現今社會,那就是如果一部電影能真的影響現實,那么文明社會該有多脆弱。
《小丑》的故事非常飽滿,前三分之一雖然有些套路和刻板,但中間開始反轉發力,后面三分之一開始走向無界的黑暗,暴力,血腥,價值觀天平的失衡,都在最后壓向觀眾,我們通過2個多小時的電影,清晰赤裸的看著急需社會救助的亞瑟,徹底淪為精神瘋癲毫無人性的小丑。
觀影感受聊完,我們分章節來上正菜,深度解析影片亞瑟變成小丑的各個層面,所以接下來會涉及劇透。
但我想說的是,《小丑》是一部即使知道了劇情,依然能讓人沉迷的作品,甚至,看完我的解析,你再去看電影,你可能更能體會這部作品的能量。
小丑初次登場,就非常的驚艷。
影片開始于亞瑟懷揣著單口喜劇人的豐滿夢想,但現實卻是亞瑟在簡陋的集體扮演小丑的化妝間,準備街頭賣藝賺取微薄的收入。
廣播中放著民風淳樸的哥譚市,正處在混亂的邊緣,人們無心工作。
在化妝間的每一個人,都是小丑,把自己的悲傷掩蓋在白色粉末小丑妝背后。
相比于其他人,亞瑟此時面容更為憔悴,他用手強行扯開自己的嘴巴,猙獰的讓自己強行歡笑,此時亞瑟一滴眼淚交織著眼妝流了下來。
在街頭,亞瑟扮演著小丑,為一個快倒閉的琴行拉生意,結果卻被一群未成年的小混混戲弄毆打。
亞瑟有病,他正在接受著心理咨詢治療,還吃著7種混合藥劑,來穩定著自己的情緒。
甚至他還得了一種不自覺的顛笑癥,隨時隨地就能放聲大笑,在公車上,亞瑟逗笑一個小孩,卻被小孩母親排擠,結果顛笑癥發作,即使小孩母親通過小卡片知道亞瑟病情,卻依然像看到怪胎一樣避之不及。
在家中,亞瑟還有一個精神狀態同樣病態的母親佩妮要照顧。
這就是亞瑟所處的現狀,讓我們回到影片一開始的疑問,亞瑟在梳妝臺為何哭泣,為何看起來心力憔悴,或許在影片開始之前,亞瑟遭遇了類似小混混的毆打遭遇嗎,可能這些遭遇對于亞瑟來說,已經都是家常便飯了。
又或許,亞瑟正在遭受著精神的折磨,但影片并沒有明確告訴我們,電影開始之前,亞瑟怎么了。
咱們先說結論好了,《小丑》的解讀空間和角度有很多也很廣,影片充斥著幻覺和現實,過去現在未來時間交錯,這些就像電影開始亞瑟的眼淚一樣,我們找不到答案,或許根本就沒有答案。
所以在這里,我選擇相信影片所比喻的,是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小丑,這個小丑代表著壓抑,無序,暴力,傲慢,混亂,癲狂,仇恨等等所有人性的負面和惡。
而亞瑟的精神狀況和周遭的經歷,正在讓亞瑟心中的小丑慢慢蘇醒。
在《小丑》中,亞瑟和內心的小丑也有著對抗,共生,分裂的關系。
影片開始的亞瑟,還算正常,他極力想爭取社會的認同,想制造歡樂去換取別人的微笑。這時候的亞瑟一直相信母親潘妮的一句話:“要始終擺出一張笑臉,你有一個使命,讓世界充滿歡笑。”
而亞瑟心中漸漸被喚醒的小丑,卻都在試著爭奪亞瑟的精神控制權,這讓亞瑟倍感煎熬。
影片一開始亞瑟的那滴淚,就是亞瑟強壓心中小丑所流下的痛苦之淚,所以當亞瑟把雙手放進嘴巴,扯出夸張猙獰的笑臉,也是亞瑟在和內心小丑互相拉扯的外露表現。
我們也能看到,亞瑟不僅精神受到折磨,他身體也在受著小丑的摧殘,亞瑟瘦成僵尸一般的身體,在平時走路時,都像吃力的背著一個人,而背著那個假想的人,正是小丑。
但讓亞瑟精神舒緩和輕松的,就是當亞瑟看默里的喜劇脫口秀時。
甚至亞瑟還幻想他和默里有著親密的互動和交流,影片也正是這樣呈現的,在亞瑟看著默里的節目時,亞瑟陷入了幻想,亞瑟幻想自己去做了默里節目的嘉賓并被翻牌,默里邀請他上舞臺,并鼓勵和亞瑟,兩人擁抱,形同父子。
之所以說這是亞瑟的幻想,是后來亞瑟和默里真正見面時,默里表現出并沒有見過亞瑟,而且亞瑟幻想被默里點名時,亞瑟提起和自己母親住在一起,結果默里說他曾經也和母親住一起,有過一段艱難日子。
兩人如此相似的經歷聯結,都印證了這些只是亞瑟對默里美好形象的塑造。從小缺少父愛的亞瑟,也同時把默里當成自己的父親一般,亞瑟幻想著默里從精神和行動上,都在和鼓勵著自己成為喜劇人的夢想。
但這種幻想并沒能成為亞瑟走向光明人生的燈塔,在現實中亞瑟因為琴行的牌被砸碎,而被老板不近人情扣了工資。
之后亞瑟為了發泄,在街角的垃圾堆一頓狂踢,可能他踢的是垃圾,也可能踢的是一只野貓或老鼠,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知道這是亞瑟第一次展現了暴力,亞瑟心中的小丑逐漸被喚醒了。
就如亞瑟在被老板數落時,亞瑟露出令人發寒的詭異笑容,這個笑容或許就是亞瑟心中的小丑所表現出來的。
而此時一直和亞瑟稱兄道弟的蘭德爾,給了一把槍亞瑟來護身。
晚上在家時,亞瑟就把玩起了槍,不小心還走火打穿了墻壁。
值得注意的是,亞瑟此時開槍用的手,是左手,而亞瑟抽煙化妝寫字,用的都是右手,一個右撇子用左手開槍,顯然是不正常的,這也象征著左手代表了小丑,右手代表了亞瑟。
之后影片只要亞瑟用到槍時,用的都是左手,當然你可以理解為亞瑟兩手共用,但真的是這樣嗎。
影片中有一段是亞瑟在寫著日記,這一段的影射非常明顯了,代表亞瑟的右手,寫了一段話:“患上精神疾病最糟糕的是”
這時亞瑟突然換成了代表小丑的左手,歪歪扭扭寫下:“人們莫過于想讓你表現得像個正常人。”
而且在英文字母O上,還有一個小丑的笑臉符號,暗示人格分裂小丑在找存在感。”
催淚系導演 第一千七百三十八章 從受害者到惡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