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兵在1917 58 飛機的問題(下)
ps:想聽到更多你們的聲音,想收到更多你們的建議,現在就搜索微信公眾號“qdread”并加關注,給《》更多支持!
李曉峰的慷慨陳詞有作用嗎?只能說有一定的作用,引進b17的項目暫時是保住了,但是第一批簽訂的訂單被大大裁剪,從最開始的意向一百架訂單,削減為50架,至于后面的全套國產化計劃,暫時是被擱置了,按照軍委會議的決議,究竟是不是國產化,還要看裝備b17之后的部隊的反映。○
在削減b17采購數量的同時,圖波列夫設計的剛剛獲得sb2代號的快速轟炸機卻被大量采購,總裝備部一次性就下達了300架的訂單,而且這還是第一批,后面還有第二批第三批訂單,如果不是工業能力有限,伏羅希洛夫都有心一口氣來一千架。
不光是大量采購sb2,連還在原型機制造階段的pe1俯沖轟炸機也一口氣被定購了一百架。說實話,李曉峰都覺得這太瘋狂了,pe1性能究竟怎么樣誰還不知道,甚至能不能完成試飛都不知道,這就給一百架訂單。尼瑪,剛才托洛茨基還在哭窮,一轉眼就開始敗家了。
那么pe1究竟是一架什么的樣的俯沖轟炸機呢?從機頭看,倒是很傳統,但是后半截機身瘦得跟電線桿一樣,乍一看很像是蜻蜓。總而言之,這是一種很丑的飛行器。至少李曉峰看到繪圖板上的pe1時,很難相信這是一架俯沖轟炸機。相反他更像是一架傳統的單發水平轟炸機。
從風洞吹風的結果看。pe1有較快的速度。使用960馬力的12ycrs發動機時,最大速度可以達到430千米每小時。不過同時也要看到,pe1裝甲防護有點脆弱,空重“才”2.7噸,最大載彈量也不過是500公斤,而且這還是加強了結構的海軍艦載型,陸基型號用某種話來說,單薄得就像一張紙。
總而言之。這是一架為了提高速度,盡可能減少結構重量的“快速轟炸機”。不得不說,這個年頭,加快速度在紅色空軍上層還是很有市場的,比如說sb2,比如說這個在繪圖板上的pe1,都是那種速度比當時戰斗機都要快的轟炸機。
大概是紅軍高層認為,避免轟炸機被擊落的最好辦法就是飛得比戰斗機還快,讓敵人追都追不上才好。講心里話,這種設計思想讓李曉峰很是無語。飛得再快但是完不成基本任務有啥用?比如說這個pe1,速度確實不錯。但是俯沖轟炸能力究竟怎么樣就很不好說了,反正在李曉峰看來,那單薄的機身在俯沖結束拉起的時候十有會散架。
不過當時佩特利亞科夫對他設計中采用的反向螺紋交織最短線機體結構是十分自信的,他認為這種結構輕便且堅固,很適合俯沖轟炸機這一機型。
當然后來的試飛也證明了這一點,pe1的機體結構確實沒出過什么問題,至少不像某仙人想象中那樣會散架。但是,某仙人的預言也被部分實現了,這種速度很快的俯沖轟炸機的俯沖性能確實不太好,進入俯沖后改出比較困難,而且俯沖的速度有點過于快了,對于那些剛剛上手的新手飛行員來說,稍有操作失誤就會陷入尾旋,或者改出失敗一頭撞向地面。
而且pe1存在的最大問題還不是俯沖性能不理想(熟手不存在這個問題),而是這貨降落的性能很糟糕,他的最小降落速度都高達兩百公里以上,而且降落時的滑行角度又比較大,形象的說仿佛是砸在地上一樣,駕駛過pe1的飛行員后來很形象的給pe1取了一個名字——跳跳蜂。
也正是這一點宣判了pe1作為一款海軍艦載機的死刑,在起伏不定的甲板上降落本來就很考驗人,再加一個彈跳屬性,那真心就是玩命。
海航在航母上試飛了幾次pe1之后,就斷然宣布拒絕接受這種降落時愛跳舞的飛機,而是采購了一批sbd1應急。與此同時,海航也馬上將注意力放在了另外一個著名飛機設計師蘇霍伊設計的s1多用途轟炸機上。
說起這個s1多用途轟炸機,就不得不提一提之前有提到過的那個跟伊16競爭的伊14項目。這個項目就是有蘇霍伊全權負責的,當時的代號為ant31bis。當時蘇霍伊就準備搞一款同時具備單翼機的高速性、雙翼機的盤旋性以及對地攻擊機的超強火力性的全能戰斗機。
不過蘇霍伊的設計正應了那句話,什么都會一點兒,什么都不精。伊14就是這么一個玩意兒,結果自然是被老謀深算的波利卡波夫殺得丟盔卸甲。
不過蘇霍伊雖然失敗了,但是他的全能戰斗機的設計卻引起了李曉峰的注意,倒不是某仙人準備搞一款“戰斗轟炸機”,而是他覺得蘇霍伊設想中的多用途性還是有意義的。尤其是對于艦載機來說,意義是相當大的。
為什么這么說呢?很簡單,航母上不管是甲板還是機庫空間都是有限的,這就制約了艦載機的最大數量。本來一艘航空母艦的載機量就不大,再因為不同的任務制約,還要裝載幾個不同的機型。比如說戰斗機、魚雷轟炸機、水平轟炸機、俯沖轟炸機和偵察機。
哪怕是進入三十年代之后,各海軍強國已經將水平轟炸機、魚雷轟炸機和偵察機合為一體,讓新研制出的魚雷機具備上述三種能力,讓航母甲板上的飛機運作大大簡化了。但是還是必須看到,一艘航母還是得同時運作至少三個機型的飛行器——戰斗機、俯沖轟炸機和魚雷機。
以一艘航母最大載機量為一百架算,每一種機型都只有三十來架。這也就決定了單艘航母甚至兩艘航母的戰斗力是很有限的。一次全甲板出擊。單艘航母最多也就是投入六七十架用于攻擊的飛機。再去掉護航的戰斗機,本身為航母編隊“打傘”的戰斗機幾乎就沒剩下多少了。而且同時運作三個機型對甲板調度人員以及空勤人員的要求是相當高的,弄不好就要忙中出錯。
如果能將俯沖轟炸機和魚雷機的功能也合二為一,弄一款全能的海上攻擊機,不管是簡化后勤,還是優化攻擊波次結構都是有利的。實際上海軍也有這樣的想法,比如英國的梭子魚和日本的流星改,都是同時具備魚雷攻擊和俯沖轟炸能力的雙功能戰機。
按照李曉峰的想法。蘇聯航母的規模本來就不大,未來可以預計的也就是六艘艦隊航母,總載機量撐死了也就是六百架,同時搞幾款單一功能的攻擊機實在是不合算,發展多功能攻擊機就很有必要了。
那么發展多功能攻擊機的難點在哪里呢?很簡單,魚雷轟炸機/水平轟炸機/偵察機要求有優秀的低空性能和較大的航程,而且一般都是三人配置,而俯沖轟炸機則要求有堅固的機體結構和優秀的俯沖性能。
你想想,讓一款戰機既要低空性能好,能掛得動差不多接近一噸重的航空魚雷。還要機體堅固能難受俯沖拉起的高過載,還得有一定的速度不能太慢。最后還得裝三個機組人員。要實現這一切,有一個基本前提,那就是發動機必須給力!
從梭子魚和流星改的經驗看,沒有一千六七百馬力的發動機,想都不要想搞什么多功能戰機。那么蘇聯此時有這么大功率的發動機嗎?很明顯是沒有的,此時蘇聯國產的m25跟原版的萊特r1825都有差距,一度的功率縮水了百來馬力。而引進的12y系列才剛剛開始國產化,而且從歷史上來看,克里莫夫搞定12y系列是需要時間的,最初的m100系列液冷發動機也存在可靠性和功率損失的問題。
也就是說,此時的蘇聯功率最大的也刊用的發動機就是m25,而那也就是740馬力的樣子,跟一千六七百馬力的實際要求相差甚遠,可以說一點兒戲都沒有。
而這也是蘇霍伊那個多用途戰機不受歡迎的根本原因所在,沒有刊用的發動機,多用途只是一個看上去很美的笑話而已!
那么李曉峰為什么要湊這個笑話呢?原因很簡單,李曉峰覺得發動機的問題不是沒有解決的辦法,當然,這不是說某人準備從聚寶盆里采購一批大功率發動機作弊,某人沒有這個想法。而是他覺得大家伙的思維進入了一個誤區,單臺功率一千六百馬力以上的發動機1935年真心沒有,但是一千六百馬力完全可以由兩臺發動機分擔嘛!誰說航母上就只能用單發飛機了?
從美帝艦載機的使用經驗看,后來的美國海軍更歡迎雙發戰機,認為雙發戰機可靠性更高,甚至美帝還搞出過a2這樣三座三發混合動力的怪胎艦載機。
既然如此,為什么艦載攻擊機就一定要守著單發這個坑呢?
誠然雙發攻擊機更貴,體積也更大,但是單發的tbd、tbf/tbm和tby翼展機體長度和高度也不小吧,跟當時雙發的pe2比較一下就能發現,tbf/tbm比pe2小不了多少了。甚至pe2比tbf/tbm高度還矮不少。
這也就是說pe2這樣的雙發“俯沖轟炸機”完全可以在航母上使用,如果進行優化設計,裝兩臺960馬力的12ycrs發動機跟pe2差不多大小的雙發戰機完全可以取代魚雷機和俯沖轟炸機(甚至就pe2來說,還可以客串高空高速戰斗機、夜間戰斗機)。
所以在發現佩特利亞科夫的設計一開始就偏離了自己的要求之后,李曉峰只能選擇一個替補的方案,那就是讓蘇霍伊上馬一款全金屬結構的全能攻擊機作為替補。
不過讓李曉峰沒有想到的是,他這個舉動無心之中促成了三種新型戰機的誕生。第一種自然全功能的s1。第二種就是佩特利亞科夫發現自己的pe1被拋棄之后。憤而研發的找回場子的真正包打全場的超級萬金油pe2。以及之前提到過的“意大利”設計師羅伯托.巴蒂尼研發的ro1魚雷機。
pe2暫且不提,先說說羅伯托.巴蒂尼的ro1魚雷機,按照最初的設計要求,ro1應該是單發艦載魚雷轟炸機。可是在設計過程中,巴蒂尼飽受蘇聯的發動機之苦,不管是m22、m25星型氣冷發動機,還是基于12y系列的國產m100系列液冷發動機都滿足不了他的需求。
巴蒂尼通過一番測算,發現如果采用現有發動機。那么研制出來的魚雷機將變成一只慢吞吞的大笨鳥,最大飛行速度很難超過350公里每小時。而且航程會非常有限(不超過800公里),根本就滿足不了海軍對于魚雷/偵察機的需要。總而言之這將是一款性能很平庸甚至是糟糕的飛行器(看看美帝的tbd,那貨就是前車之鑒)。
當時巴蒂尼想了不少辦法,比如減少一個載員(魚雷機一般有三名成員,飛行員、領航員/投彈手、無線電員/后座機槍手),減少一個“累贅”的無線電員可以節省百來公斤的重量,但同時也會大大加重領航員/投彈手的工作強度。而且就是減下去一個人,對飛行性能的改善也比較有限,反正是達不到海軍的要求。
陷入了矛盾當中的巴蒂尼沒轍了。思來想去他得出了一個結論:在沒有更大功率的發動機之前,唯一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上兩臺發動機。
當時。巴蒂尼偷偷摸摸的就開始了雙發艦載魚雷機轟炸機的設計,加了一臺發動機之后,雖然機體尺寸變大了,而且價格也飆升了,可性能終于滿足了需求。
甚至在半地下的設計工作中,巴蒂尼萌生了一個想法,既然已經用了雙發設計,設計難度小了不少,為啥不搞一款集俯沖轟炸、低空魚雷攻擊和中高空水平轟炸為一體的全功能轟炸機呢?
“腦洞大開”的巴蒂尼是想干就干,將之前束縛他的條條框框完全丟在了一邊,和蘇霍伊異路同歸的搞出了一款性能差不多的“全功能”轟炸機。
所以在1936年年末,當三架造型差不多的雙發多用途戰機擺在空軍和海航的頭頭腦腦們面前時,事情一度變得非常有趣,包括阿爾克斯尼斯在內的大佬們都有了想掐死這三個設計師的念頭。得虧這三人設計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導致性能并不完全一致,否則以托洛茨基的尿性,非給阿爾克斯尼斯和李曉峰扣一個重復建設浪,費寶貴資源和經費的反革命帽子。
比如佩特利亞科夫的pe2,他可是給自己的恩師茹科夫斯基長臉了,這玩意兒既可以是俯沖轟炸機,也可以是高空截擊機,還能變成遠程護航戰斗機、夜間戰斗機和偵察機。總而言之,這是一個萬金油。不過和歷史上不同,這個時空的pe2更多還是以原本高空高速戰斗機的身份出現在戰場上,為b17、pe8和yer2等遠程轟炸機護航是它干得最多的任務。
至于蘇霍伊的s1,因為機翼折疊裝置設計有問題,取消折疊裝置以及削減了一個乘員之后,在海軍航空兵陸上部隊和空軍前線航空兵廣泛服役,累積生產了超過一萬架,是既伊爾2之后,紅色紅軍使用最廣泛的轟炸機。
而巴蒂尼的ro2因為綜合性能更突出(單發的ro1魚雷機生產了幾十架,充當著艦載教練機的角色)則登上了航母甲板,成為了真正的全功能轟炸機,在二戰中取得了不錯的戰果。
不過暫時說這些還有點太早,在1937年以前,這些先進的戰機還不能進入人們的視野,在1935年5月份,紅色空軍還得用性能惡劣的tb1、tb3去完成對地攻擊任務,而這兩款轟炸機實際效果是很不理想的。以至于空軍不得不臨時想辦法,比如給伊16戰斗機增加翼下掛架,或者給機頭臨時再增加一挺7.62毫米機槍充當攻擊機使用。
好在日軍的航空兵以及防空力量比紅色空軍足足差了一個檔次,戰場的制空權基本能控制在紅軍手中,這才沒讓這種臨時湊合的搞法造成太大的損失。
進入五月下旬之后,隨著日軍第師團被徹底的分割包圍,隨著第八、第十九師團第二次解圍努力失敗,戰場上的形勢對日本人是非常不利。在這種情況下,鬼子又開始耍花招,企圖玩緩兵之計了。
“大日本帝國政府認為,發生在哈拉哈流域的軍事沖突是一場不折不扣的悲劇,這場武裝沖突完全是因為誤會和意外引起的悲劇……我認為兩國政府應該盡量保持克制,防止沖突的規模進一步擴大……而且應該盡量的用外交手段,用談判來解決分歧……在這里,我向蘇聯政府呼吁,雙方立刻停戰,最好是立刻脫離接觸……”
李曉峰沖雅科夫笑了笑,挖苦道:“廣田弘毅(時任日本外相)這是將我們當成了白癡,以為這種幼稚的緩兵之計能糊弄我們!”
雅科夫也笑了笑,道:“您別說,我們人民委員會和政治局里的一些人還就是白癡,竟然很天真的響應了日本人的緩兵之計,比如加米涅夫,這個蠢貨就為廣田弘毅大聲叫好,就差沒說立刻照辦了!”(小說《》將在官方微信平臺上有更多新鮮內容哦,同時還有100抽獎大禮送給大家!現在就開啟微信,點擊右上方“”號“添加朋友”,搜索公眾號“qdread”并關注,速度抓緊啦!)(
天兵在1917 58 飛機的問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