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最風流 65 郭遜北上使幽州(中)
鄴縣城中,袁紹收到了曹操求援的來書,看罷之后,顧與堂中諸人說道:“孟德復大敗於兗,已退回東郡,張孟卓也已回陳留去也。山陽、濟陰兩郡,孟德旋得旋失,又被荀貞奪去,孟德向我求援,君等以為我該如何答復於他?”
一人起身,義憤填膺似的,憤聲說道:“荀貞擅竊兗州,殺戮百姓,縱能逞其一時之兇意,而終究不免敗亡之途也。”
眾人看去,說話之人乃是郭圖。
如前文所述,這個郭圖是潁川人,荀貞的老鄉,兩人當年曾經一起在潁川郡府做過同僚,但兩人的關系一直不和,自投到袁紹帳下之后,郭圖只要是聽到荀貞那邊的消息,通常都是一種鄙夷、排斥的態度,其實他的這種態度,既是因為兩人之前有舊怨,往深里說,也是因為他對荀貞現在威風凜凜,稱雄東南的目前地位,存有羨慕和嫉妒。
其心中的心思且不必探究,只說袁紹聽著郭圖這話,心中想道:“昔群雄并起,共討董卓,凡參與者無不是今世之俊彥,國家之重臣也,我那會兒并不甚重荀貞之,卻不意倏忽數年,這荀貞竟是不但在徐州站穩腳步,且外侵兗、州,已儼然東南之一小霸也!
“不過,公則此言倒也不錯,其雖今小霸東南,而待我北滅公孫瓚,西破黑山軍之后,挾冀、幽諸州之勢,東向而問之,其能奈何哉?若降我則罷,不失富貴,若不肯降,反手滅之何難!”
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如今在海內的聲望那是一時無二,沒有任何士族可以比得上的,荀氏雖也名門,但荀氏往年的聲譽只是多因荀淑及其諸子,即“荀氏八龍”的德行出眾而已,論以家族舊時的“權勢”和“貴重”,荀淑最高也僅做過一縣之長,其之諸子除荀爽以外,要么不曾出仕,要么也頂多只做過縣長、縣令、公府掾吏之類的小官,得以官至二千石太守的僅荀淑次子荀緄一人而已,——他曾任過濟南相,換言之,也就是說,荀氏連“累世二千石”這個最基礎的世家閥族之條件都不能滿足,故與“門生故吏遍天下”的袁氏,在“權”與“貴”這方面,簡直是天壤之別,根本無法相比,此其袁紹早前不怎么重視荀貞的緣故之一。
再一個緣故,自然便是冀州的地理位置,也要比徐州好太多了。冀州北連幽、并,俯瞰中原,青、兗、徐三州皆處其東,如果比作一個人的話,冀州就是人的軀干,是人的腹心,只要能鞏固住在冀州的統治,再拿下幽、并,那么去打豫州也好,去打青、兗、徐也好,好有一比,俱為高屋建瓴,卷席之勢。從戰略角度講,冀州如是金銀寶貝,徐州就是旮旯邊角。
所以,荀貞盡管現在徐州搞的風生水起,有聲有色,實際上,袁紹對他并無十分的警惕,——這也是為何他一直沒有竭盡全力地幫助曹操的一個緣由,在他看來,只要曹操、張邈能先擋住荀貞就行了,至於將來怎么辦?如他所想,若荀貞不降於他,他有“反手滅之”的信心。
郭圖說完,又一人起身,進言說道:“明公,在下愚見,對孟德的求援,可暫先不予之。”
袁紹看去,說話之人乃是逢紀。
卻袁紹帳下現在的文佐謀臣,大致分為兩大派,三小派。
兩大派者,以沮授、審配、田豐等為代表的冀州本土士人,和以郭圖、辛評、辛毗等為代表的潁川士人;三小派者,潁川士人這一派里頭,還有幾個是袁紹舊日的朋友,如潁川人淳於瓊、南陽人許攸等,淳於瓊本為潁川人,南陽接壤潁川,因此他們和郭圖等走得就比較近。
這位逢紀,從出身來說,算是袁紹舊友這一小派的,但與淳於瓊、許攸不同,他親近的卻非潁川這一大派,而是冀州士人這一大派。卻是說了,這是為何?這與潁川士人的傳統習慣有關。潁川此地,久受法家影響,民間好訟,好打官司、好起糾紛導致的后果之一就是結黨排外,淳於瓊、許攸或家在潁川,或家鄰潁川,因得以被郭圖等容納,逢紀卻籍貫青州,其家遠在海濱,因是他不能融入到郭圖等的這個小集團中,只能朝冀州士人派這邊靠攏。
逢紀既然非是潁川一派,對郭圖的“憤慨”,他就無動於衷,因而倒是沒有順著郭圖的話,再來抨擊荀貞,而只是就事論事,就曹操來書求援此事,向袁紹道出自己的意見。
袁紹聽了,呼逢紀的字,說道:“元圖,孟德在求援書中,言辭急迫,他說深憂荀貞之會趁勝西進,取其東郡,卻緣何卿言,暫不需予援兵給孟德?”
逢紀答道:“今荀鎮東雖然復敗孟德,然憑大河之險,南聯陳留,兼之背倚我冀,縱然荀鎮東犯東郡,料孟德守境應還是可以的,不至於全郡即日淪陷。此其一也。
“豫州孫堅是荀鎮東的盟友,而今孫堅身死,其子孫策雖已為荀鎮東表為豫州刺史,但孫策年少,無有聲望,撫境猶難,況乎外戰?這等於說是斷了荀鎮東最大的外援臂助。此其二也。
“袁公路、呂奉先敗退南陽,袁公路非弘雅之士,呂奉先武夫自豪,在下料之,他倆定然難以長久地同居於南陽,為求出路,呂奉先極有可能會再犯豫州,此是豫州并且還存在外患,而豫州一旦有事,徐州不安。此其三也。
“故是,在下愚見,荀鎮東現下斷然是不會,也不敢興兵進犯東郡、陳留的,他目前急需做的,必然是首先要把兗、豫兩州的內有外患給安撫、解決掉,因此,對孟德此之求援,明公暫可不予理會,可去書孟德,把這番形勢分析告訴與他,叫他只管安心守境便可。”
逢紀的這番分析有理有據,袁紹不覺頷首,說道:“卿言有理。”
得了袁紹的贊同,逢紀接著往下說道:“眼下局勢,以在下陋見,明公宜仍當是以公孫瓚和黑山賊為要。公孫瓚其人兇悍,誠然明公之大敵也,雖其數敗,而實力猶存;黑山賊號稱百萬,盤踞冀、并間的山谷中,不但阻礙明公取并,且時刻威脅著我冀腹地,……前時不是聽聞說公孫瓚與劉虞日漸不和,兩人甚至久為見面,又聞說黑山賊糧乏,頗起內斗么?在下愚見,抓住這兩個難得的時機,及早地消滅掉黑山賊、公孫瓚,拿下幽、并二州,這才是明公頭等要緊的大事!既滅黑山賊、公孫瓚,據冀、幽、并三州,用冀之富,取幽并之馬,練三州甲士,然后南顧中原,東瞰徐兗,當其時也,荀貞之何足慮哉!天下之半,已為明公有矣!”
逢紀這話正對了袁紹的心思。
袁紹深以為然,說道:“卿言極是!”顧問郭圖,問道,“公則,伯謙可有回信送來?”
“伯謙”者,名郭遜,是郭圖的一個從子。在聽說了公孫瓚與劉虞越來越不相睦的情報之后,袁紹接受了郭圖的建議,打算聯系劉虞,與劉虞一起相約謀劃共攻公孫瓚。這件事是郭圖提出來的,袁紹就交給了他來負責。郭圖便遣了他這個叫郭遜的從子,叫去幽州密見劉虞。
——逢紀剛才提到眼下來講,消滅掉公孫瓚、黑山軍才是袁紹的重中之重,這話固是不錯,但公孫瓚、黑山軍分別是兩個勢力,并且兩個勢力的實力都很強大,那么該消滅哪個為先?早在袁紹剛得冀州時,沮授就給他規劃過,按沮授的戰略藍圖,是先滅掉黑山軍,再滅公孫瓚。因是,公孫瓚敗於龍湊,遁回到幽州以后,袁紹就依照之前沮授給他謀劃的這個整體戰略,防御公孫瓚再度北犯之同時,把部分的用兵重點放到了進攻藏身於西邊太行山谷中的黑山軍上頭。卻未曾知道,那黑山軍在張燕的帶領下,打仗卻是相當狡猾,打得過就占便宜,打不過就逃回山中,而等袁紹的部隊一撤,他們就又出來騷擾搶掠沿邊郡縣,因是現下雖然在袁紹部隊的不斷進擊之下,黑山軍的生存、活動范圍已是漸漸縮小,乃至出現了如逢紀所言之“乏糧”的狀況,可要想在短時間內就消滅掉這號稱百萬的黑山軍,顯然也是不可能的,搞得袁紹現下也是煩不勝煩。亦因此故,袁紹帳下的謀士們而今出現了另一個聲音,便是以郭圖為代表的潁川士人提出,公孫瓚才是而今冀州最大的敵人,而黑山軍又不易迅速殲滅,故此他們認為不應把過多的力量消耗在消滅黑山軍上,不如先全力滅掉公孫瓚,隨后再打黑山軍。這兩種意見各有利弊,袁紹現下一時間也是起了猶豫之意,難下決斷,故在聽聞劉虞、公孫瓚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激烈后,他就采納了郭圖此個聯系劉虞的建議。他想著的是,等搞清楚公孫瓚、劉虞那邊情況到底是什么怎么回事之后,再作最后的決定。
且不必多說。
郭圖答道:“現尚無消息。計算路程,郭遜應是已至幽州,旬日之內或就有回訊傳到。”
討論完了曹操此事,袁紹叫主簿陳琳代筆,給曹操回書,就按逢紀的意見來寫。
回書的末尾一句話是:“吾數遣援兵助君,然君屢不能勝鎮東,反數為其敗,今吾將北擊公孫瓚,西破黑山軍,暫無兵可再助君。君且守境,候吾滅彼二寇,再親縛鎮東於帳下。”
“君且守境”云云,究其語意,有點盛氣凌人,不過倒也符合曹操、袁紹兩人現在的地位。曹操之於袁紹,如果用國家來比喻的話,現在大致相當於是一個藩屬的地位,那么作為宗主國的袁紹,這樣對外番居高臨下的對他說話,就很合乎情理。
這些也不許多說,只說就著這個話題,袁紹與眾人議論了會兒公孫瓚、劉虞的事情,繼而又討論了多時如何對付黑山軍,也沒有什么其它好的辦法,不外乎就是進剿之外,令常山、趙、魏等太行山沿邊諸郡的長吏、守將嚴加戒備,以防張燕等黑山軍襲掠,如此而已。
卻袁紹遣去幽州去見劉虞的郭遜,確如郭圖所言,已出冀州,入了幽州之境。
幽州共有十個郡、一個屬國,——“屬國”也者,是為安置歸附的胡人而設置的行政區域,自西而東,這十郡、一屬國分別是代郡、上谷郡、上谷郡南邊的涿郡、廣陽郡、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遼東屬國、遼東郡、玄菟郡和樂浪郡。
冀州在南,幽州在北,兩州接壤的地方直線距離大概四百多里。
幽州與冀州接壤的主要代郡、涿郡、廣陽郡三郡,還有漁陽郡的一點點南端地界,其余諸郡、屬國除掉涿郡北邊的上谷以外,都是臨海的。
冀州自西而東,與幽州接壤的則分是中山國、河間國、渤海郡。
廣陽郡雖然是幽州面積最小的一個郡,南北二百多里長,東西最寬處也只有百里遠近,但是幽州的州治薊縣,即后世之北京,卻是在這個郡中的,既是郡治,也是州治。劉虞和公孫瓚現在就在薊縣。廣陽郡與冀州接壤的地段差不多是其郡內東西最窄之處,僅六十來里地,與其繞一大圈,到廣陽郡界再入幽州,自是不如經涿郡入幽州,之后再北入廣陽來的道路順暢,兼且郭遜此來幽州,還擔負著另一個任務,即是沿途看一下涿郡內部的情形,——比之代郡、廣陽郡等,涿郡一則處於正中,二來與冀州接壤地段最長,而且公孫瓚的封地易縣也在涿郡,因此涿郡境內駐扎了大量的公孫瓚所部兵士,等同是公孫瓚的大本營。
故而,郭遜入到幽州,頭個到的郡就是涿郡。
冀州是黃巾軍的起源地,黃巾軍的天師張角兄弟是冀州人,當年黃巾之亂,冀州算是受兵害最深的地方之一,之后袁紹與公孫瓚又幾次在冀州境內大戰,於今之冀州,早已是民不聊生,流民處處可見,田中雜草叢生、荒蕪已久,道見餓殍,用“白骨露於野”來形容一點都不夸張,最嚴峻的時候,乃至連袁紹部下的兵士都沒有軍糧可吃,不得不以桑葚為食。
冀州的情況已經如此糟糕,進到涿郡后,郭遜卻發現這涿郡的情況卻居然比冀州還要糟糕。
其沿途所見,行不過數里,道路兩邊已經見到了許多餓死的尸體,有老人,有孩童,也有壯年的男女,凡餓死之人,大多赤身無衣,不用說,他們的衣服都是被路過的人給扒去了,很多尸體已然腐爛,群蠅盤旋於上,大老遠就聞到一股濃烈的尸臭味道,還有一些尸體早成了白骨一堆,也有新鮮的尸體,或出現殘缺不全的現象,也不知是被狐狼吃的,還是別的。
郭遜不敢往下深想。
路兩邊的田地大片、大片的荒蕪,雜草長過人膝,狐兔時現其間。涿郡境內河網密布,東西三百里、南北二百里的郡內,只大的河水就七八條,不僅土地肥沃,而且頗有牧場,往常年間,這個時月,田中麥子如海,牧場羊馬成群,卻於下,非只荒田,那牧場之上,放眼望去,亦是只見雜草,不見羊馬,空空如也,只有那半人高的野草在風中起伏,給人一種蒼涼或言之悲愴之感。
黃土漫起的官道上,偶爾能夠見到一些百姓,皆是衣不蔽體、面瘦肌黃。郭遜假冒的是一個馬商的身份,因知沿途盜賊眾多,所以帶了一些護衛的兵士,未著戎裝,然俱配刀矛,那百姓見到他們,紛紛躲避,各個慌不擇路,竟如避猛虎,有的摔倒在地,趕忙爬起,連滾帶爬。
郭遜不覺感嘆,想道:“這哪里還是我大漢之王土,簡直就是人間之鬼蜮了!”
卻又行數里,前邊忽見約百余人的兵馬一支。
三國之最風流 65 郭遜北上使幽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