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最風流 64 孟岱北上使幽州(上)
進言荀貞攻取青州此議,不是荀成自己想出來的,而是他帳下長史秦項,——即荀貞昔在潁川時的舊識秦干之子,向荀成所建議的。秦項之所以向荀成提出這個建議,無它緣故,仍還是為了“幫助”荀成立功,以免荀成的功勞會落后於樂進、許顯等將之后。荀成自知其意,不過在聽了秦項的這個建議后,他當時覺得秦項說的很有道理,於客觀形勢而言之,現在確實是打青州的一個不錯的時機,於是,就按秦相的建議,荀成給荀貞上了這么一封上書來。
荀貞罷荀成此書,召戲志才、荀彧、張昭、程嘉等人來議。
戲志才等人一一傳看過了荀成的這道來書,荀彧等人暫作思量,戲志才卻不假思索,直言說道:“現非打青州之時,仲仁此議不可用之!”
荀貞撫髭說道:“志才,便在前日,府中亦有掾吏上言與我,建議我擇將選兵,可於此際趁機取青州,只是軍政諸務太忙,我故前幾天沒有召請卿等商議,今天正好又接到了仲仁此書,因索性就把卿等請來,一并計議,想著聽聽卿等的意見。卻為何卿說現在非是打青州之時?”
戲志才說道:“現非打青州之時,其緣故有三。”
“愿聞其一。”
戲志才說道:“明公,青州西接冀州,北鄰幽州,袁本初、公孫瓚皆欲得之,以作本州之羽翼也。袁本初如得之,則左顧無憂,可以全力攻幽;公孫瓚如得之,則可由此擊冀州之腹地,故袁本初表其子袁譚為青州刺史,公孫瓚以田楷為青州刺史,并袁譚前攻田楷於平原郡。
“是青州乃袁本初、公孫瓚相爭之地也。
“現今公孫瓚雖敗歸幽州,然實力猶存,袁本初與他之間可謂勝負未分,明公值此之際,實宜本該作壁上觀,坐觀彼二虎惡斗,可若明公卻忽於此時兵進青州,則勢必就會同時引起他兩人的注意,那就不是坐觀虎斗,而是引火燒身了,——說不得,袁本初也好、公孫瓚也罷,就也會遣兵入青,再次掀起爭奪青州之戰,如此,他們雙方本來遠離我徐州的冀、幽戰場,沒準兒就會轉移到青州去,不但我徐州會被迫地直接接入到他兩邊戰場至今尚未告終的大戰中,我徐、兗兩州鄰青州之地,或許也會受到戰亂,這又是何苦?此一之不宜現取青州。”
“其二呢?”
戲志才說道:“青州西邊的平原郡現為田楷所據,田楷雖數遣使來郯,表示愿從附明公,然觀其遣使之時,通常都是平原郡外有憂患之刻,比如上回袁譚攻青州的時候,而當袁譚撤軍之后,其使就不復再來,由此足可見此人只是想借明公之援,保其本郡而已,委實不可信也!既然不足信,那么我軍若現在攻取青州,那么對這個田楷該如何處置?
“不打他的話,可能變生肘腋,打他的話,還是如第一條不宜取青州之故,就一定會引來公孫瓚或袁本初的兵馬,此二之不宜現取青州。”
事實上,亦正是因為戲志才說的這前兩個原因,所以直到現在,荀貞也還沒有正式對青州用兵。荀貞點了點頭,說道:“志才,你所言不錯。其三呢?”
戲志才接著說道:“明公與曹東郡前后兩戰於兗州,現下,曹東郡雖然再次被明公擊敗,鼠竄回到東郡,然而因不愿和現下被袁本初所控的冀州接壤,故是明公在擊敗曹東郡后,亦沒有乘勝追擊,把東郡也給打下。這樣一來,我兗與冀州之間,誠是有了東郡作為一個隔離,暫時可以避免明公與袁本初直接發生爭斗,可這也等於是說留了個敵人在我兗西境。
“曹東郡雖數敗,可此公善用兵,又且陳宮冥頑不靈,前次曹東郡、張邈、呂布聯兵,便是陳宮串聯而成的,不能排除陳宮也許會再次串聯張邈、曹東郡,犯我兗州。明公如不攻青州,我大軍屯於兗、徐,料曹東郡必不敢為亂也,可一旦明公遣兵攻青州,他以為我州內空虛,說不定就會悍然再犯我兗了!明公用兵之能,勝他十倍,固然是不怕他再來犯境,可我徐州近兩年大小戰不斷,將士急需休整,能少一戰,豈不是少一戰為好?此三之不宜現取青州也。”
聽到“明公用兵之能,勝他十倍”,荀貞頗感慚愧,說道:“孟德嫻熟兵法,今之名將也,志才,不能說我勝他十倍,最多我也就是能夠與他匹敵相抗罷了。”
“明公何須過謙!”戲志才不能理解荀貞的“慚愧”,也就沒在這個話題上多說,“敷衍”一句之后,接著說道,“兗州先經黃巾之亂,再經明公與曹公的兩次鏖戰,兗地百姓,民不聊生,是苦於戰爭久矣!當下之要,忠以為是當按君昌前時所議、為明公所取之策,先把兗地的豪強整治服帖,再把百姓安撫下來,以穩定、鞏固兗州,才是要緊之務!同時,豫州方面,孫豫州戰死,孫伯符盡管在明公的幫扶下擊敗了呂布,可是豫州內部,目前來說,也是不太安穩,亦需鎮撫的,亦即,以忠愚見,現下我徐治政的重點應該是在兗、豫兩州,且等把這兩州完全的安撫下來后,再議青州等事不遲。”
戲志才的這番話,簡而言之,意思就是說,現在荀貞重點需要做的是把兗州徹底納入自己的統治,同時安撫豫州,把兗、豫、徐三州真正的吃掉,消化掉,再作擴張的謀劃。
這已經不單只是用兵之策,而且是穩扎穩打的謀國之策。
荀貞深以為然。
戲志才頓了下,又說道:“青州現下雖不宜取,然以忠觀之,青州已是明公的囊中物矣!”
“哦?”
戲志才舉起一支手指,說道:“歷城已為我有,等於是扼住了青州的咽喉,此其青州已為明公囊中物之一也。”他舉起第二根手指,說道,“觀今之青州,陳買先為明公所擒,繼而濟南兵復敗於歷城,青州如今不但是缺兵少將,也沒有聲望隆重之士在州,唯一的一個,只有孔文舉了,而孔北海方正名士也,決勝疆場非其所長,斷非明公之敵,此其青州已為明公囊中物之二也。”他把豎起來的兩根手指一起晃了一晃,笑道,“有此兩利,待兗、豫兩州安定下來,時機到后,明公騰出手來,兵分兩路,西北自歷城出、北自泰山和瑯琊兩郡出,東西合擊,取彼青州,忠好有一比,如泰山壓頂也,豈不易如反掌?既如此,又何必現在就取青州!”
荀貞顧與帳中的荀彧、張昭、程嘉等人說道:“知我者,志才也!志才此言,深得我心”。
便就令馬上回書荀成,不許他進攻青州。
程嘉沉吟說道:“明公,說到青州,嘉有一個陋見,不知當否。”
“君昌,卿有何高見?”
程嘉說道:“明公,雖然誠如監軍方才所言,現下非是宜取青州之時,但陳買被擒以后,就被送來了郯縣,是現下之青州,有袁本初所表之刺史、有公孫瓚所表之刺史,卻獨獨無了明公所表之刺史,因而嘉竊以為,是否現下可先表一人為青州刺史?也算是為將來取青州做個預備,畢竟名正方才言順。”
“表一人為青州刺史?”
程嘉說道:“嘉以為,偏將軍正合其任!”
偏將軍者,荀成是也。
荀貞略作忖思,問戲志才、荀彧、張昭諸人,說道:“卿等以為何如?”
張昭不以為然,說道:“軍謀此言,謬哉!”
前次會議,程嘉反駁張昭;這次程嘉出言,卻是張昭反駁於他。
程嘉瞥了他眼,問道:“張公,我如何個謬?”
張昭與荀貞說道:“刺史之名,不過虛名耳,現下青州一州,已有三個刺史,陳買系明公前時所表,田楷為公孫瓚所表,袁譚為袁本初所表,而此三人刺史,誰又能真正的掌控青州?無一人也!是以昭以為,就算是明公現在再表偏將軍為青州刺史,實際上也只是徒有虛名!
“既然如此,何不仍暫以陳買為青州刺史?這樣做有兩個好處,其一,陳買雖叛明公,而明公仍以其為青州刺史,足可顯明公之寬厚仁義;其二,陳買故為齊國相,本青州官也,其昔在郡,頗有聲譽,以其為號召攻青州,昭愚以為,似也比以偏將軍為號召稍微好些。”
荀貞聽了,再度環顧堂中諸人,笑道:“知我者,張公也”。
細細想來,張昭的這個建議,的確是要比程嘉的建議要強。
就像張昭說的,才表了陳買做青州刺史,轉過頭來,就再另表他人再去做青州刺史,而且另表的人還是如荀成這樣的荀貞嫡系,那吃相未免就會顯得不太好看,也許就會產生不太好的風評。既是如此,那么就不如干脆還以陳買為青州刺史,反正陳買已被擒獲,現在荀貞的手中,那荀貞讓他干什么,他不就得干什么?這和表荀成為青州刺史的效果是一樣的。
效果一樣,而輿論上的風評更好,當然是選擇后者。
卻這荀貞先說戲志才知他,現在又說“知他者”是張昭,那到底這兩人誰人知他?也好解釋,誰出的主意好,誰就知他。卻就如此,議下了青州之事。
而於去書荀成后不久,這日,又有一書從青州傳來。
這書不是荀成傳來的了,而是平原郡的太守田楷遣人所送來的。
當荀貞與曹操再度在兗州發生大戰的時候,田楷於平原郡觀望,初時是生過別樣心思的,唯是他沒有想到,竟然短短個把月的功夫,不但曹操兵敗,呂布兵敗,而且濟南相也被趙云敗於歷城城外,荀貞竟是三個戰場接連獲勝,聲威不墮,反勝於過往。如此形勢之下,為了自保,他於是就再次遣使,來到郯縣向荀貞上書,重提從附之事。
田楷書中的語氣很恭謹,寫道:“明公威震東南,楷愿為明公效犬馬之力。”
荀貞看了此書,隨手丟到一邊,笑與左右從吏說道:“田楷以為我是張孟卓那樣的長者么?”
他這話沒有明說,但左右諸吏皆知其意,顯然是在說:張邈受了陳宮的蠱惑,搞了這么一出對於兗州的反擊戰,可最后大敗而歸,那么田楷以為荀貞也像張邈一樣容易受人蒙騙么?
這些且不必多言。
只說曹操兵敗回到東郡以后,深憂荀貞會趁勝追擊,來打他的東郡,只靠一條黃河之險,東郡到底地方狹窄,沒有縱深,只怕是萬萬抵擋不住荀貞大勝之兵的進攻的,而南邊的張邈,那又是個絕對靠不住的,思來想去,無有它策,只好再次遣吏趕去冀州,向袁紹求援。
三國之最風流 64 孟岱北上使幽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