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跟他說吧。”
李承乾伸了個懶腰,倚坐在胡床上。
“是。”
一旁的太子詹事岑文本轉而看向了李恪:“吳王殿下。”
“江南士族遠在南方,勢力在關中相對孱弱,支持魏王的山東士族就不一樣了。”
“他們本來在朝堂上就是僅次于關隴門閥的群體,長安同樣有許多山東士族出身的勛貴。”
“從對抗的角度上來看,你想要壓制甚至是取得勢均力敵的態勢,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實。”
“呼!!!”
李恪長吐出一口濁氣,表情變得格外沉重。
“東宮希望和吳王府做一筆交易。”
“先生請講!”
坐正了身體,李恪面容嚴肅的看著岑文本。
“陛下封禪泰山,召魏王、晉王隨行,關隴門閥、山東士族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這件事上。”
“借著這個機會,東宮可以悄無聲息的將江南士族出身的官員調入長安。”
“這樣一來,吳王殿下就有了和魏王、晉王抗衡的班底。”
迎著李恪的目光,岑文本緩緩道來。
‘唰!!!’
李恪不禁眼前一亮,可他還是提出了質疑:“我需要付出些什么。”
“或者說,江南士族需要付出些什么?”
“很簡單。”
李承乾淡淡道:“東宮有一批進士需要安排到地方擔任縣令、縣丞。”
“有多少?”
“300人。”
“什么?”
李恪瞪大了眼睛,滿是不敢相信的看著他。
大唐有360個州(府),1557個縣,江南人口繁多,卻也不過才51州,數百個縣,這么多進士安排下去,這得需要多少官職。
“多么?”
聳了聳肩,李承乾隨意道:“不把下面的縣令、縣丞換了,縣官如何擢升至州府,州官如何晉升入京?”
唐朝的科舉承襲自隋朝,通過科舉考試的人被稱為進士,分為常科和制科。
常科包括秀才、進士、明經、明法、明書、明算等科目,進士和明經是含金量最大的兩個科目,通常只取24人,這些進士還需要經過吏部的復試才能正式授官。1
歷年來,明經、進士兩科的進士及第人選都是供不應求,可其它各科進士就有些不夠看了。
前兩科的進士大多數是士族出身,有關系,有人脈,早早的當上了官,其它各科進士多為庶族,一個個都在吏部等待,從貞觀元年到現在,至少誕生了數千名進士。
東宮已經向河西、河北、巴蜀、荊楚、江淮等地安置了不少進士,大多是正九品的縣丞、從七品下的縣令,執政地方都是人口稀少、土地貧瘠且邊遠的下縣。
江南之地歷來富庶,一個蘿卜一個坑,想要在這里安插人手,非常困難。
因此,他只能用這個條件進行交換,讓庶族出身的江南進士扎根當地,擴大東宮的影響力。
這些底層的縣令、縣丞,又是庶族出身,他們更懂人生疾苦,能力和手段都是佼佼者,要不了兩年時間,這些人就會脫胎換骨,成為大唐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
“我答應。”
沉思之后,李恪還是選擇了答應下來。
區區一些不入流的芝麻小官換取進入京官位置,何樂而不為呢?
“嗯。”
李承乾、岑文本對視了一眼,眼中都露出了莫名的異色。1
.................
太極宮,兩儀殿。
“老三走了?”
一身褚黃圓領袍衫的李世民坐在胡床上,俯瞰著下首的李君羨。
“回陛下。”
“吳王殿下已經離開了東宮。”
李君羨不假思索的回答道。
“哼。”
李世民冷哼一聲:“他倒是會做好人。”
“老三的家事不報予朕,拿到朝堂上做文章。”
“天下人知道的是太子體恤幼弟,不知道的還以為是朕刻薄寡恩。”7
“楊妃送了一次,老三又去了一次,他這個太子比朕這個皇帝都來得更得人心。”
“啪嗒!”
李君羨趕忙低下了頭,大氣都不敢喘一下。1
“前些日子,東宮出去了不少人。”
“朕聽說河西郡王那邊除了十六名執仗親事、十六名執乘親事,大多不是東宮所出。”
雙目瞇著,李世民那股無形的威壓擴散開來,整個兩儀殿的氛圍變得異常沉重。
“陛下英明。”
李君羨連忙解釋道:“河西郡王府典軍、副典軍四人出自扶風馬氏、天水姜氏、潁川鐘氏、南陽鄧氏。”
“河西郡王府長史是莒國公的幼子,曾為東宮屬官。”
“怕不只是如此吧。”
瞥了李君羨一眼,李世民面無表情道:“朕的三個女婿都去了河西。”
“他對象兒的安排可是夠用心的,11歲就讓他參與這等廝殺。”
“朕這個長子還真是夠冷酷無情。”3
還不是你逼的 ‘..........’
李君羨心中腹謗不已,卻一點都不敢展露出來。
“河西之事,朕沒興趣聽。”
“說說東宮出去的那些人。”
擺了擺手,李世民繼續問道。
“是。”
李君羨在腦海中快速組織了一下信息,回道:“啟稟陛下。”
“東宮千牛、備身賀蘭楚石、羅通、程處弼、秦懷道各自領家丁護衛百人前往居延海,收攏零散部族。”
“太子賓客秦懷玉、趙節前往定襄城,接管了北開州都督手下的三萬突厥騎兵。”
“陛下,是不是.....”
“怕什么?”
李世民呵斥了聲,說道:“朕難道還怕自己的兒子造反嗎?”
先不提李承乾有沒有這個想法,就算是有,僅憑居延海、東突厥幾萬騎兵能頂什么用。
大唐三分之一的折沖府都分布在關中,足有26萬府兵,這還不包括長安的禁軍。
“是。”
李君羨挨了一通臭罵,繼續低頭默語。
“看樣子他是知道薛延陀一定會出兵,提早布置,想要做出一番成績。”
“你猜的沒錯,他手下的那批人要比百騎更加精通間作之事。”
“朕倒要看看他能做到哪一步。”
目光深邃,李世民莫名道。
“是。”
李君羨緩緩退出了兩儀殿,衣服早已被后背的冷汗浸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