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355章 稻香

  又是一年春。

  從濟南歷城,一直到齊郡臨淄,數百里范圍內幾乎已經看不到任何荒蕪野地。

  老陳扶著曲轅犁,跟在黃牛后面,看著泥土像黑色的波浪一樣翻涌。

  他深吸了一口氣,那是濕潤的,帶著草根與生命氣息的味道。

  “阿父,田鼠!”

  十四歲的兒子阿稻叫了起來,赤腳追著從犁下竄出的田鼠。

  “讓它去吧,它也得活。”

  老陳朝兒子喊,隨后不慌不忙地繼續犁地。

  現在不是前年了,前年他們全家還在逃難,看見田鼠肯定是不能放過的,逮住就得生吃。

  為啥生吃?

  因為若被其它逃難的人看到,就得因搶鼠肉而相互搏殺了。

  多年前,老陳一家住在汝南平輿,還識過些字,算中庶之家。

  說起來祖上還能和潁川陳氏沾點關系,只是潁川陳家可能不愿認這個關系…

  因為老陳家中長輩信太平道,老陳還見過長社之戰。

  由于當時家里上有老下有小,老陳沒有參與戰爭…幸好沒參戰。

  長社戰后,官兵殺人無數,皇甫嵩似乎想殺滅所有與太平道有關的人,已經遠遠超出了作戰平亂的范疇。

  于是,老陳全家逃離了故土避禍。

  一開始是往譙郡逃的,出來時家里有十七口人,到了譙郡就只剩九口了。

  老陳的父母與妻子皆病死在路上,女兒被亂兵擄去,而譙郡卻沒有他們的容身之地。

  因為他們是‘流氓’,而且是與黃巾有關聯的流氓。

  老陳只能一路向東,逃到徐州彭城。

  但沒多久,徐州也出現了不計其數的‘黃巾’。

  老陳也算了解太平道的,他知道這些黃巾大多都是假貨。

  這些‘黃巾’在彭城劫掠、殺戮、驅趕…無數庶民被驅為流民,豪族光明正大的霸占田地擄人為奴,徐州官府不僅坐視不理,反而以‘平定黃巾’為由強制征夫征稅。

  看起來全是勾結的。

  而老陳這種外來流氓,也被當地豪族擄作了‘佃戶’。

  說是佃戶,實際上就是農奴。

  種地拉車挖礦修墳,腰后抵著刀,腿上拴著繩,每天一碗糠麩皮,啥都得干。

  女子長得越好看,命運便越悲慘。男子若是身強力壯,便有做不完的苦力。傷了病了就去死,就連死了的尸體都不知所蹤。

  老陳不能讓兒子過這樣的日子,趁著一場暴亂,他和彭城的流民一起逃入東海,再逃往瑯琊,又逃向青州北海…

  可沒想到,青州北海竟也是如此。

  從汝南一直到青州,逃亡了好幾年,沒有一天安生日子,舉家皆死于路上,只剩下了老陳和兒子阿稻。

  山窮水盡,衣食皆無,身上傷痕無數,一直被保護得最好的阿稻也生了病。

  那時老陳以為,自家這一脈,怕是要絕了。

  他想回家。

  既然全天下都沒活路,那老陳覺著,至少應該死在故鄉。

  他帶著兒子避過了所有的官兵和豪族,躲開了各處的戰火征伐——他在青州看到了舉著‘徐州刺史陶’大旗的部隊在平亂。

  但老陳已經不相信任何官府,更不相信徐州的官。

  他忍饑挨餓,四處躲藏,從北海來到濟南,試圖走馳道返回老家平輿。

  可阿稻卻不行了。

  生病的阿稻,在多日的饑餓中變得奄奄一息,瘦得只剩了骨頭,已經無法行走了。

  直到他們越過了一道土垣,見到一個插著“劉”字旗的義舍。

  那時,一個精瘦的兵士端來了兩碗粥,說:“劉使君有令,無論何人,來者皆民,悉可安置,按口分田。”

  老陳還記得那碗粥的溫度。

  那不是施舍的殘羹,是實實在在的粟米。

  那是他幾年沒嘗過的味道…或許不止幾年,記不清了。

  見了阿稻奄奄一息的樣子,兵士們還找來了個醫者。

  老陳本以為和當年太平道一樣,是喝些熱水或是煮了防疫草的藥湯。

  卻沒想到,那醫者竟然真的開藥扎針治療了阿稻的病,留下了藥材,而且不收診金。

  醫者說:“劉使君說了,醫館這兩年不收錢,若要拿藥,就去山里砍柴采藥放到醫館就行。”

  老陳知道,這是到了能活命的地方了。

  這個小名阿稻,原本寄望于田的兒子,被老陳正式取了大名,陳到。

  如今,老陳租了三十畝官屯田地。

  說是租佃,其實是不設期限的,但拋荒或產量極低就得收回了。

  收成的六成歸自己,四成交予官屯。

  起初老陳還不信,他在老家種了那么多年地,無論是庶民交稅還是佃戶交租,能留三成的便是恩德了,沒見過只收四成田租的地方。

  可這里的屯田官拿著竹簡,一筆一筆給他算了個清楚…沒有口賦,沒有算賦,沒有徭役,就收四成田租,再無其他。若是家里有人進學,或是生了新生兒,還能退還部分田租。

  “若是趕上天災,收成不好呢?”老陳當時小心翼翼地問。

  那年輕的屯田官笑了:“玄德公說了,天災不責人,若真有天災,不僅田租全免,玄德公還會給大伙找飯吃。”

  地是前年春季分的,到如今已經收了兩季了,這兩年來,老陳沒再餓過肚子。

  其間,老陳還自愿參與了賈治中治理黃河的大工程,這次真的是自愿參與的,常年種地的農人都明白防災有多重要。

  賈治中說:“天災是可避免的,我華夏從古至今,向來都能以人勝天。區區黃河而已,只要心齊,必能治得服服帖帖。”

  十幾萬人上陣,黃河確實服帖了,濟水也服帖了,老陳的田地與新開辟的通濟渠就只隔著兩里地。

  轉年,賈治中升官了,聽說做了尚書令。

  活該他位高權重。

  第一年,老陳戰戰兢兢地種著那三十畝地,把自己當牛使。

  因為他把孩子送進了蒙學讀書。

  官屯借給他犁,教了他分隴法,把田地分成寬窄相間的壟溝,寬處種粟,窄處種豆,能保地力。

  老陳這樣的老農一聽就明白,這是懂農事的。

  陳到進了蒙學,田租能額外退回一成。交租之后,每月讓陳到憑蒙學身份去領退還的田租就行。

  也可以讓田官把退租直接換成生活所需的家什,鋤頭犁耙之類的農具,亦或是布匹、筆墨都可以。

  官屯的牛馬也可以借用,條件是得好生喂養,不能累著,有病立即上報,用完立刻歸還。

  當然,如果要借,平日里得交些草料到官屯牛場,家里得搭個牛棚,草料交得越多,就越能優先借用,粟桿或麥秸也行。

  老陳第一次牽著那頭三歲口的牛回自家窩棚時手都在抖——他家曾經是有牛的,但這頭牛,真的不一樣。

  風調雨順的過了一年,收成時,老陳看著堆滿院子的粟…確實留下了七成。

  屯田官裝走了該收的田租,又拿出一個錢袋:“老陳,你家中口少,余糧可以賣些給玄德公,按市價算。”

  老陳看著那些五銖錢——那是真的五銖錢,不是劣錢,精致的銅幣在陽光下閃著澄黃的光。

  這還是老陳第一次遇到有官員真的按市價買糧食。

  那天,他帶著陳到去了市集,買了兩匹麻布,一口鐵鍋,兩斤鹽,還割了一刀肥肉,打了五斤老酒。

  回家路上,他聽見有人在市集說書,講的是玄德公在平原自己審判自己之事。

  老陳背著鍋,陳到提著酒,站在人群外圍聽著,夕陽照在他們臉上,晃得眼里發癢。

  第二年,老陳置辦起了家什,雖然仍是個木頭窩棚,但已經有了家的樣子。

  這一年玄德公頒了很多政令,比如修橋鋪路加寬河堤,比如精選糧種高價贖買,農閑時務工的地方多了,得了不少工錢。

  鄉間的貨郎也變得多了,還經常有士人往來行走。

  這年秋收,收成比第一年還要好些。

  而且,交租時,官屯的屯田官給了老陳兩本紙制的書,一本是薄薄的忠臣傳,一本是厚厚的農策。

  老陳認得些字,陳到也在上學,屯田官讓他父子給大伙解讀解讀。

  其實那農策上全是圖畫,大多數人都能看懂的…老陳解讀的,只是上面的名字以及蔡先生作的賦,順帶也幫著鄰居們認認字。

  為此,老陳還勾搭上了隔壁屯的一個小寡婦。

  能識字就是容易找到婆娘,老陳都三十五了,小寡婦剛二十,但兩人都挺滿意。

  這年官屯打造了很多新式農具,比如曲轅犁,風殼機…老陳也成了第一批使用新農具的人,還自己用木頭做了個手搖風車。

  冬季,官屯又多了很多牛馬。

  據說是玄德公把半個天下的牛都弄來了,免得這些牲畜落在戰亂的地方浪費或是被人宰殺。

  玄德公還頒了開荒令。

  老陳也在濟水北岸的蘆葦蕩燒荒,開出了十幾畝生地。

  如今這十幾畝地屬于老陳自己了,但官屯的田他沒有退。

  只要不讓官屯荒著,產能跟得上就行。

  屯田官來登記時說,開荒的生地歸私人所有,不用交田租,第一年免稅,第二年之后收兩成糧稅,除此之外沒有任何雜稅口賦。

  還特意提了一嘴,不收任何人頭稅。多生孩子多退租,家有幼兒的,帶著娃去戶曹上戶口就能每年退租。

  私田收兩成的糧稅,這可能是有漢以來最高的稅額…但實際也是最低的稅額。

  因為除了這兩成之外,啥都不用交。

  其實官屯現在也只交三成…而且官屯的地更肥沃,還是連成大片的。

  如果再生倆孩子,官屯退租之后算下來也只需要交兩成…

  于是老陳和小寡婦在榻上耕得比地里還勤。

  如今是第三年春耕。

  老陳已經攢了些錢,想在秋后蓋兩間新房,因為續弦的妻子懷孕了。

  他扶著曲轅犁,陳到提著種子袋,在前面逗弄耕牛。

  “阿稻,別亂摸!”

  見兒子摸牛鼻子,老陳連忙喝止。

  老牛溫順的舔了舔陳到的手。

  “我給它吃口鹽,有力氣。”

  陳到笑著讓牛舔著手上的鹽巴。

  能給牛吃鹽…以前可真不敢這么闊。

  遠處有幾個騎兵來了,那是玄德公的兵,也有可能是屯田官,常到處巡邏,偶爾會來各家詢問收成。

  老陳知道這些兵會調查貪腐害民之事,但老陳所在的官屯確實沒出過什么破事。

  屯田官也是玄德公的兵,公田的田租他也能按比例分一點,產量高分得自然就多。

  屯田官也會經常去其他縣巡邏查問,說是每個屯的產能是要評比的,若是產能高收成好,該屯所有人都能得到玄德公的嘉獎。

  若是查出別處有屯田官貪腐,貪腐的財產會用來彌補佃戶損失,而當年原本應該分給那個貪官的好處,就會給查明貪腐的人作為獎勵。

  “陳阿老!”

  正說屯田官,屯田官就帶了個年輕人過來了,在大路下了馬,走上田埂朝老陳招手。

  那年輕人看著有些青澀,還戴著冠,是個讀書人模樣。

  “這位是新來的農官,來教大伙漚肥保土的新法,你先學學,學好了教教大伙。”

  屯田官看起來對那年輕人很客氣。

  陳到行著學子禮,喊了聲:“師兄!”

  老陳忙點頭,正要躬身行禮,卻見那農官直接挽著袖子下了地。

  “不用見禮,我也是隔壁屯出來的佃戶…這隴分得真好,比農策上畫的還好。”

  年輕的農官看著老陳犁出來的壟溝,比劃著大拇指。

  “老把式了,就這點本事。”

  老陳憨厚地笑著,他可不會看不起農官,阿稻說過了,農事學院出來的官都是一身的本事,人家伺候的田地每畝能多收一石糧呢。

  陳到倒是沒進農事學院,他眼下還是蒙學的學生,而且想進的是臨淄軍事學院。

  夕陽西下時,陳到牽著牛,老陳扛著鋤頭,一同往家走。

  炊煙從各家升起,在晚霞中織成一片朦朧的網。

  路上,遇到歸家的農人,與老陳招呼著,約他晚上一起去壩子里聽書。

  回到自家那兩間木房,老陳仔細地把牛拴進棚子,添了草料,又摸了摸牛的額頭。

  牛低低地“哞”了一聲。

  老陳又給牛加了把豆子。

  晚飯過后,遠處又傳來隱約的馬蹄聲,那是張將軍手下的治安巡邏兵,每晚都會巡夜,據說偷懶的兵會被玄德公罰去挖茅坑…

  這一晚,天上的星星很亮。

  老陳想起家中長輩曾說的話:天上星多,地上人多,各安其位,便是太平。

  是啊,士要做士該做的事,農要干農該干的活兒。

  老陳不知這太平能有多久,但至少今夜,牛在棚里安臥,兒子在榻上酣睡,妻子在廚房收拾,谷倉里有足夠的糧食,懷里還有明日沽酒的錢。

  這就夠了。

  老陳坐在院里,摸出一支洞笛,吹起了故鄉平輿的民謠。

  笛聲很輕,但飄得很遠,在夜空下似乎與星星融在了一起。

  妻子輕手輕腳的走過來,坐在了他身邊。

  “咚咚咚…”

  一曲吹罷后,老陳聞聲轉過頭,見一個年輕的青衫年輕人正在敲自家‘院門’。

  這院子是柵欄圍的,門也不算門,只有半人高,可以直接打開的,但這士人很有禮貌,特意等老陳吹完一曲才敲門。

  “小子游歷到此,卻誤了住宿,難得在此聽到故鄉之音,不知先生能否容小子在此稍歇?”

  這年輕人牽著一匹馬,還佩了劍,雖然沒戴冠,卻明顯是個游學的士人,口中說著標準的官話。

  “潁川人?可是要去臨淄求學?”

  老陳開了院門。

  平輿離潁川很近,雖然分屬不同郡,但仍然算是老鄉。

  “小子郭嘉,不是去臨淄,是去濟南藝術學院。”

  那年輕人笑著從身上摸出一把銅錢:“小子買一餐飯食可好?方才聞各家炊食之香,實在是餓了…”

  “哈哈,既是故鄉游子,那便來吃頓飽飯,今時不同往日了,管頓飯還是管得起的。”

  老陳推開了郭嘉的錢,讓郭嘉進了門,牽著馬帶進了牛棚,給那馬兒加了把干草。

  懷孕還不太顯的妻子端來了尚有余溫的粟米飯,還搭了些豆羹和醬菜。

  郭嘉在身上擦了擦手,抱拳致謝,接過飯缽,有些驚訝的嘆了口氣,隨后開始狼吞虎咽。

  吃得很快,老陳一曲笛子還沒吹完,郭嘉已經在打飽嗝了。

  “看你不像窮苦人啊,怎會這么餓的?可是不夠吃?再去煮些…”

  老陳讓妻子再去煮一點,看樣子剩飯不夠用。

  “不了不了…餓是餓,但食要有度,已經足夠了,多謝長者美意。”

  郭嘉連連推辭:“我進了青州,見成片整齊的農田,見了無數耕牛,聽了無數織機之聲…一時心有所感,這一天都忘了吃飯…”

  老陳笑了,隨后又嘆了口氣:“你從潁川來…潁川如今是何等模樣?”

  “…頗有些亂。一路過來,唯有青州能見到如此太平之象,嘉只在小時候見過…不,便是小時候,也沒見過。”

  郭嘉也嘆了口氣:“處處犁鏵破土,處處牛馬嘶鳴,孩童嬉笑,織機不絕,家家有炊煙,戶戶有足食…嘉貪此景,貪得走不動路。”

  請:m.llskw.org

哎呦文學網    二手穿越:大耳賊劉備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