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321章 嘉祐貢舉

  禮部貢院墻上,巨大的前榜如同判決書般高懸。

  一輪又一輪的歡呼聲浪尚未平息,一股截然不同的死寂氛圍,就明顯地在太學生聚集的區域內蔓延開來。

  “怎、怎么可能?”

  一個太學生喃喃自語,目光在榜單上反復逡巡,臉色由紅潤迅速褪成慘白。

  “劉幾師兄呢?王平呢?張汝賢呢?”

  他身邊的同伴,方才還帶著睥睨天下的倨傲,此刻嘴唇哆嗦著,手指顫抖地指向榜單,卻一個字也吐不出來。

  “是不是漏了?”有人難以置信地問道。

  他們不死心地又掃視了一遍。

  然而,上面還是沒有任何一個他們所熟悉的名字。

  哪怕是個別出自開封府的考生,也與他們引以為傲的“太學”沒有任何關系。

  “沒有.都沒有!前后兩榜三百七十三人,我們太學的人一個都沒有!”

  另一個太學生幾乎是帶著哭腔把這句話喊了出來。

  此前那份他們篤信會由太學生“包攬”的前榜,成了埋葬他們所有期望的墳場。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一個身材高大的太學生猛地推開身前的人,沖到榜單前,幾乎要將臉貼上去。

  “我明明答得比他們都好!我的《中唐論》引經據典,深奧精微,怎會落榜?!考官瞎了眼了?”

  “歐陽修!定是歐陽修那老匹夫!他早就看我們太學不順眼!他故意黜落我等!”

  另一個太學生雙目赤紅,他猛地轉身,朝著貢院大門的方向揮舞著拳頭,聲音因極度的憤怒而變得扭曲變調。

  這聲嘶吼,瞬間起到了如同點燃火藥桶一般的效果,所有的憤怒都有了具體的攻擊對象。

  畢竟,對于這些太學生來講,“誰是今年的主考官”這個信息,或許在考試之前他們不知道,但這都考完試一個月了,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

  “對!是歐陽修!是他搞的鬼!”

  “他肯定是根據是否為‘太學體’來黜落人!分明是打壓我太學!”

  “他這是要斷我輩前程!斷我太學根基!”

  “我們寒窗苦讀,日夜鉆研先賢精義,竟落得如此下場?天理何在?!”

  憤怒的火焰瞬間在太學生們的心中熊熊燃燒。

  那些不久前還沉浸在優越感中的面孔,此刻被屈辱、不甘和狂怒徹底扭曲。

  沒人再去看榜單了,那已經成了刺目的恥辱烙印。

  他們轉而將所有的怒火對準了貢院,對準了這個象征著朝廷科舉權威的所在。

  “歐陽修!出來說清楚!”

  “還我公道!還我功名!”

  “你憑什么罷黜我等?憑什么!”

  “奸臣當道!蔽塞賢路!”

  咒罵聲、質問聲、哭喊聲、咆哮聲混雜在一起,形成一股洶涌的聲浪,瞬間壓過了其他區域的歡呼聲與議論聲。

  人群開始騷動。

  太學生們如同決堤的洪水,不顧一切地向著貢院尚未關閉的朱漆大門涌去。

  “攔住他們!”

  維持秩序的禁軍軍官厲聲高喝,額角青筋暴起。

  這要是讓他們沖進禮部貢院,那他們這些負責守衛的禁軍,可就攤上大事了。

  持盾的兵士們立刻收緊陣型,用堅固的盾牌和身體組成人墻,奮力抵擋著這股洶涌的、失去理智的人潮。

  “砰!砰!”

  這是身體撞在盾牌上的悶響。

  “滾開!讓歐陽修出來!”

  有的太學生狀若瘋虎,甚至試圖去撕扯士兵的兵甲。

  “憑什么擋我們?我們才是該上榜的人!”

  很快,又有人撿起地上的石塊之類的雜物,狠狠地向貢院大門和守衛的禁軍砸去。

  場面瞬間變得極度混亂。

  其他舉子們被這突如其來的暴烈場面驚呆了,紛紛驚恐地向后退去,唯恐被卷入這場風暴之中。

  蜀地舉子們簇擁著陸北顧,下意識地將他護在更中心的位置,蘇轍、崔文璟等人緊張地擋在他身前。

  陸北顧站在人群中,目光穿過混亂的人影,注視著這一切。

  他看到了那些太學生眼中的絕望那是多年心血一朝化為泡影的崩潰,更是信仰被無情擊碎的癲狂。

  對于這些太學生來講,幾乎過往所擁有的一切,都轉瞬之間一同埋葬在這二月的寒風里。

  “奸臣!歐陽修是嫉賢妒能的奸臣!”

  “砸了這貢院!砸了這藏污納垢之地!”

  太學生們的叫囂聲越來越激烈,沖擊的力度也越來越大。

  這些被抽調來的禁軍士兵們雖然訓練有素,但面對數百名陷入瘋狂的太學生,也感到壓力巨大,陣線被沖擊得不斷后退、變形。

  當然,主要原因是投鼠忌器。

  這些太學生畢竟都是讀書種子,再加上大宋整體社會風氣就是重文輕武,他們這些武夫,輕易是不敢動手的。

  所以,禁軍也只能任由太學生們推搡。

  貢院地上到處都散落著被踩踏的食物碎渣、鞋子等物品,一片狼藉。

  但泥人也有三分火氣,更何況在大宋選擇當兵,本來就不是什么好人家出身,所以很快禁軍們也耐不住了。

  就在沖突即將升級的千鈞一發之際。

  “肅靜!”

  一聲大喝,猛地從貢院大門內傳出。

  只見貢院大門“吱呀”一聲,開了一道縫隙。

  一名身著緋色官袍、神色冷峻的官員在禁軍的護衛下,出現在門后,正是龍圖閣直學士梅摯。

  作為主考官的歐陽修和作為點檢試卷官的梅堯臣這時候不好出面,而王珪不愿出面,所以只有跟歐陽修同樣關系匪淺的梅摯來了。

  梅摯的目光掃過門前失控的人群,連續大聲質問道。

  “貢院重地,聚眾喧嘩,沖擊禁衛,爾等是要造反嗎?!”

  “省試取士,自有法度,考官秉公閱卷,豈容爾等在此咆哮?”

  隨后,梅摯猛地一揮手,給那些禁軍士兵下了命令:“再有沖擊軍陣、擾亂秩序者,以‘干擾貢舉’的罪名論處!即刻鎖拿,交由開封府嚴辦!永不敘用!”

  “永不敘用”四個字,如同一盆兜頭潑下的冰水,太學生們沖擊的勢頭因此為之一滯。

  他們可以憤怒,可以不甘,但“永不敘用”意味著徹底斷絕了所有科舉入仕的可能,這比一次落榜可怕的多。

  一些太學生如遭重擊,踉蹌后退,失魂落魄地跌坐在地,眼神空洞地望著那冰冷的貢院大門和高懸的榜單,仿佛被抽去了全身筋骨。

  另一些則咬牙切齒,用怨毒的目光死死盯著梅摯,仿佛要將這恨意刻進骨髓。

  “散開!都散開!”

  禁軍士兵們得到命令,氣勢更盛,開始主動向前推進,用盾牌驅趕著仍不肯散去的人群。

  在“永不敘用”的震懾和禁軍的強力驅離下,太學生們被強行推離了貢院大門,他們像一群斗敗的公雞,失魂落魄地聚攏在稍遠處,少數幾個最激憤的,兀自對著貢院方向跳腳辱罵。

  隊形已經混亂了的禁軍士兵們也趁機重新整隊,并警惕地注視著太學生隊伍。

  “叩闕!我們要叩闕!告御狀!”

  就在這時,不知是誰在人群中高喊了一嗓子。

  “對!告御狀!讓官家圣裁!”

  “歐陽修舞弊!徇私!”

  “我等冤屈,唯天可表!”

  這個提議迅速得到了響應,太學生們不再試圖沖擊貢院,而是帶著刻骨的仇恨,開始朝著禁中的方向挪動。

  貢院門前,喧囂漸歇,只余下滿地狼藉。

  陸北顧站在人群中,望著那漸漸消失在街道盡頭的太學生們。

  他心中很清楚,這場在歷史上非常著名的,由歐陽修掀起旨在革除文弊的“嘉祐貢舉”風暴,就要真正地刮起來了。

  不久之后。

  禁中,垂拱殿。

  殿內檀香裊裊,官家趙禎身著常服,正倚在御座上閉目養神。

  他原本有些偏胖的臉頰現在根本就沒什么肉,顴骨在略顯松弛的皮膚下顯得愈發突出,容貌跟兩年前判若兩人。

  而身體有恙帶來的持續疲倦,也讓他精力比以前差了很多,每天需要休息很久才能處理一會兒事情。

  內侍省右班副都知鄧宣言見了外面宦官的示意,來到殿外,聽對方附耳稟報之后,臉上露出了為難的神色。

  猶豫剎那之后,他還是腳步極輕地趨近御前,躬身低語:“官家,宮門外.出事了。”

  趙禎緩緩睜開眼:“何事?”

  鄧宣言的聲音稍微高了點:“是今科被黜落的太學生.人數眾多,約有數百,聚集在宣德門外,伏闕叩首,哭聲震天。”

  “他們言說權知貢舉的歐陽學士徇私舞弊,故意打壓太學,黜落所有太學生,所以要求這次禮部省試的排名作廢,重新進行考試由于群情激憤,禁軍已在外圍布防,以防不測。”

  趙禎的眉頭瞬間擰緊,卻并非驚訝于太學生的行動。

  打壓太學會引起反彈,這本就在他默許歐陽修行事時便有所預料,他之所以會如此反應,是因為聽到了“黜落所有太學生”這句話。

  他坐直了身體,語氣帶著一絲慍怒:“全部黜落?歐陽永叔竟做得如此之絕?”

  削弱太學在科場一家獨大的影響力,這本就是趙禎對歐陽修的授意。

  因為太學生抱團成勢,長此以往易形成朋黨,威脅皇權,所以趙禎需要歐陽修這柄利劍,去斬斷這纏繞在科舉大樹上日益粗壯的藤蔓。

  然而,他萬萬沒想到,歐陽修的手段竟如此酷烈!

  不是壓制,而是近乎徹底的清洗!

  這與他心中“徐徐圖之,平穩過渡”的設想相差甚遠,而這必將引發劇烈的動蕩,眼前的叩闕,只是這場動蕩掀起的第一個浪頭。

  “歐陽永叔.”趙禎喃喃自語,手指敲擊著御座的扶手。

  趙禎欣賞歐陽修的銳氣,卻也頭疼于他這份“矯枉必須過正”的決絕,這讓他這位力求平穩、以“仁”治天下的官家,瞬間陷入了巨大的被動。

  不過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趙禎身為享國數十年的官家,是不可能犯下“授人以柄”的低級錯誤的,做任何事情,都會給自己留有余地,方便讓自己始終處于“仲裁者”的位置。

  所以哪怕有削弱太學勢力的這個意思,他也不會明著跟歐陽修去說,只是暗示一下,然后把差事交給歐陽修,至于歐陽修需要做到什么程度,他更不會給出一個明確的指示。

  那么,歐陽修是沒有體會到他的真實意圖,還是在裝糊涂借勢用勢呢?

  趙禎覺得,大概率是后者。

  因為歐陽修不是他的提線木偶,歐陽修也有自己的想法,想要借著這個機會將古文復興運動進行到底。

  所以眼下這個局面,其實歐陽修是有負圣恩的,是在裹挾著官家,讓官家給他善后。

  這里面的道理很簡單.不管官家是否授意歐陽修去削弱太學,點歐陽修做這屆禮部省試的主考官,總是沒得跑的。

  所以,趙禎自己點的主考官,那么無論捅出什么簍子,只要不是科舉舞弊,那他就必須幫著善后。

  否則的話,影響的是他這個官家的威信。

  趙禎沉默片刻,目光投向殿外的天色,仿佛能穿透重重宮墻,看到宣德門外那群情洶涌的太學生。

  “傳口諭。”

  趙禎的聲音很平靜,這幾十年來,大風大浪見的多了,歐陽修做的如此決絕雖然讓他有些惱怒,但也并非是什么難以處理的棘手事。

  “著開封府、殿前司嚴密監視,務必維持秩序,嚴防沖擊禁中,傷及無辜.但不得擅動刀兵,更不得隨意鎖拿士子。他們都是舉人,縱有過激,亦不可失了朝廷體面。”

  大宋跟其他朝代不太一樣,因為沿襲了五代時期開封內城的規制,所以沒有形成一個絕對封閉的宮城,宮城的后面是皇帝和后妃等人居住的禁中,而前面則是朝廷各個重要衙門的辦公場所,人員往來頗雜,警衛工作尤其地不好做。

  “是。”鄧宣言躬身領命。

  “再傳口諭。”趙禎又道,“召管勾太學事、天章閣侍講胡瑗,即刻入宮覲見。”

  “是!”

  鄧宣言心頭了然,官家這是要直接找太學生們的“家長”了。

  他不敢怠慢,立刻轉身,安排得力的內侍火速出宮傳旨。

  趙禎重新靠回御座,疲憊地閉上眼。

  削弱太學的影響力是既定之策,他不可能反對歐陽修此次省試的最終結果,那等于打自己的臉,也否定了這場改革的必要性。

  但歐陽修這把火,燒得太猛、太烈,幾乎要將整個太學付之一炬,他需要一個人來安撫,來善后,來為這過于酷烈的結果提供一個緩沖的臺階,這個人只能是胡瑗。

  很快,各種消息就傳回了太學。

  太學的正堂內,胡瑗端坐于主位,須發如雪,面容不見絲毫波瀾。

  他面前站著十幾位太學博士,個個神情激憤。

  “胡公!歐陽永叔欺人太甚!這是要將我太學趕盡殺絕啊!”

  “數百學子,十年心血,一朝盡毀!此仇不共戴天!”

  “胡公,學生們已然叩闕,我等是否也該聯名上奏,彈劾歐陽修專權跋扈,朋黨營私?”

  堂下議論紛紛,充滿了戾氣。

  唯有胡瑗依舊沉默著,他那雙閱盡世事的眼睛,平靜地掃過眾人。

  胡瑗終于開口,說的話卻讓眾人頗為意外:“歐陽永叔此舉,也非無的放矢,太學體之弊老夫豈能不知?后學末進,只求險怪新奇,堆砌僻典,全失文章‘載道’之本旨。老夫身為管勾太學,未能及時導正此風,亦有失察之責。”

  他的話語像冰水,澆在眾人心頭。

  這什么意思?

  見眾人做學問做的腦子都愚鈍了,胡瑗嘆了口氣,不耐地挑明道。

  “而且彈劾歐陽修?彈劾他什么?直接挑明了彈劾他執行官家的意思,還是彈劾他整頓文風?”

  “可是、可是何至于此啊!”

  一位老博士捶胸頓足道:“縱有弊端,亦可徐徐引導,何需如此雷霆手段,盡數罷黜?這分明是分明是.”

  “是‘勢’。”

  胡瑗平靜地接過了話頭,那平靜下是深深的疲憊:“慶歷以來,太學獨大,出身太學的進士遍及朝野,這是勢,可如今我們太學對于官家來說已成尾大不掉之勢,也是勢。”

  他看得太透徹了。

  從官家默許歐陽修掌文衡的那一刻起,胡瑗便已預感到今日的局面。

  他一直在默默準備著,準備著太學可能面臨的沖擊,準備著如何在這驚濤駭浪中,為太學保留元氣。

  只是,胡瑗也沒想到,歐陽修的刀鋒,會如此之快,如此之狠,斬得如此徹底!不留一絲余地!

  就在這時,一名太學生氣喘吁吁地沖進堂內,說道:“禁中的內侍到了。”

  內侍進來,傳了官家的口諭。

  “胡公,官家召您即刻入宮覲見!”

  堂內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胡瑗身上,是雷霆震怒?是嚴厲申飭?還是轉機?

  胡瑗緩緩站起身,那清癯的身影在眾人眼中顯得異常蒼老。

  他整理了一下身上那件洗得發白的儒衫,撣了撣并不存在的灰塵,動作鄭重。

  他沒有再看堂下眾人的眼神,只是對那傳旨的內侍行禮道:“臣胡瑗,奉詔。”

  垂拱殿內。

  殿門輕啟,內侍引著胡瑗緩步而入。

  這位太學的擎天柱石,此刻身形似乎更顯佝僂,步履帶著沉重感。

  “老臣胡瑗,叩見官家。”胡瑗深深下拜。

  “胡卿平身。”

  趙禎抬了抬手,示意賜座。

  他跟宋太祖不一樣,并不喜歡玩撤凳子游戲,一般來講,老臣在他面前都是能坐著說話的。

  胡瑗謝恩,在錦墩上坐了半個身子,腰背依舊挺直。

  趙禎咳嗽了一聲之后,主動開口道:“卿家抱恙,本不該勞煩,然省試風波,朝野震動,太學生伏闕鳴冤,輿情洶洶,朕不得不召卿來,共商善后。”

  “老臣都知道了。”胡瑗緩緩開口,“太學諸生年輕氣盛,行事孟浪,驚擾圣駕,老臣管教無方,罪該萬死。”

  他再次起身,想要欠身請罪。

  趙禎擺了擺手,落在胡瑗身上的目光還是挺復雜的:“朕召卿來,是為這省試結果。”

  都是老狐貍,再加上身體不好,趙禎不打算說太多虛的東西,憑白耗費自己的精力。

  “歐陽修之判卷,或有峻急之處,然其黜落險怪太學體,倡古文以正本清源,其心.朕是明白的。這省試的結果,不能推翻。”

  官家的意思很明顯了。

  胡瑗的頭微微垂下,殿內昏暗的光線在他臉上投下深深的陰影。

  他并非不知太學體發展到后來的弊端,劉幾之文雖才氣縱橫,卻也難免沾染了那等堆砌生僻、故作艱深的風氣。

  “官家圣明燭照。”

  胡瑗的聲音帶著一種塵埃落定后的疲憊:“文風之變,乃大勢所趨,歐陽永叔所為雖手段激烈,卻也是為天下文章計,為士林風氣計,老臣無話可說。”

  這份近乎認命的平靜,讓趙禎反而有些不忍。

  要是胡瑗激烈陳訴,甚至要求重考這次禮部省試,趙禎都好應對。

  可這般態度,他怎么往重了說?

  趙禎看著眼前這位垂垂老矣的儒學宗師,想起了對方當年在蘇湖講學、在太學興教,為大宋培育了無數英才的功績,一絲不忍悄然劃過心頭。

  “然,此次參與省試閱卷,黜落太學舉子過甚的幾位考官”

  趙禎說道:“朕已命有司詳查,若查有判卷失當過于偏頗者,朕會予以貶官外放,以平息眾怒,安士子之心。”

  胡瑗微微頷首。

  他知道這是官家給出的臺階,也是平息風波的必要手段。

  能犧牲的只有幾個具體的執行者,如此才能保全整個省試結果的權威性。

  政治,便是如此。

  “至于歐陽修。”趙禎的語氣很堅定,“他掌文衡,亦是正本清源之需。”

  胡瑗對此毫不意外,歐陽修是文壇盟主,更是官家的利劍,豈能輕易折損?

  他低聲道:“歐陽永叔才德兼備,文宗領袖,自當為國惜才,老臣并無異議。”

  核心的處置方案已然明了。

  這屆禮部省試的排名結果不變,歐陽修不動,幾個“下手過重”的考官背鍋外放。

  殿內陷入短暫的沉默,只有炭火在獸爐中偶爾“啪嚓”作響。

  胡瑗枯坐了片刻,仿佛在積蓄最后的氣力。

  終于,他抬起頭,渾濁的目光望向御座上的官家。

  那目光里沒有了方才討論處理結果時的清醒,只剩下一個行將就木的老人對身后事的無限牽掛。

  “官家。”

  胡瑗的聲音更沙啞了:“老臣年逾花甲,去日無多,這把老骨頭早已是風中殘燭,只是太學乃老臣半生心血所系,亦是國朝育才之重地,此番風波之后,太學元氣大傷,聲名掃地老臣不敢求官家格外開恩,只懇請官家念在太學曾為朝廷培育無數棟梁的微末之功,待老臣身故之后,能保存太學之元氣,莫令其就此傾頹斷絕。”

  這番話,字字句句,如杜鵑啼血。

  一個曾叱咤文壇、桃李滿天下的宗師,此刻為了他視為生命的學府,放下了所有的尊嚴,近乎是在哀求了。

  胡瑗不再提文風之爭,不再論是非對錯,只求一個“存續”。

  趙禎看著胡瑗眼中深切的懇求,心中也是一陣惻然。

  太學畢竟是事實上的國家最高學府,根基深厚,豈能因一次省試風波就徹底廢棄?歐陽修打擊的是文風,并非要摧毀太學本身。

  而即便歐陽修有這個想法,趙禎也不會同意的。

  因為官家永遠都需要制衡。

  太學,可以被削弱,但不能倒下。

  “胡卿言重了。”趙禎的聲音溫和了許多,“太學乃國之根本,豈會因一時風波而廢?卿家放心,太學之制,朕必當維系。待風波平息,朕會擇選德才兼備之士主持太學,導正學風,重振元氣,胡卿一生心血,朕不會辜負。”

  “謝、謝官家隆恩!”

  胡瑗掙扎著想起身叩謝,被趙禎抬手止住。

  官家這明確的承諾,如同給他吃了一顆定心丸,他知道,只要太學的架子還在,根基未毀,就總有重振的希望。

  胡瑗喘息片刻,似乎放下了最大的心事,神情松弛了些許。

  “官家,老臣尚有一不情之請。”

  他猶豫了一下,最終還是艱難地開了口,聲音更低:“老臣門下有一弟子,名喚劉幾,此次省試唉,是他時運不濟,也是那文風害了他。但此子天資聰穎,學問根基實為深厚,絕非那等只會堆砌險怪之徒,是有真本事在身上的。”

  胡瑗微微前傾身體,姿態近乎卑微:“老臣斗膽懇請官家,莫要因此一事,便對他趕盡殺絕,斷了其報國之途。只要他真有才學,真有能為,懇請官家留一條路給他走。”

  趙禎靜靜地聽著。

  劉幾,他當然知道這個名字,省試前呼聲最高的狀元人選之一。

  而胡瑗的求情,其實也不是求情。

  落榜了有什么好求情的?又不可能推翻結果再考一次了。

  而且,就算劉幾帶人來叩闕,官家又怎么可能對一個太學生趕盡殺絕?

  這話聽著都荒謬,但實際上,胡瑗這是在用自己在官家這里多年累積下來的人情,以及他在這次嘉祐貢舉事件里老成體國的妥協,來給劉幾鋪路,讓官家記住劉幾。

  可帝王心術,自有考量。

  趙禎不可能因為胡瑗的請求就對劉幾做出任何具體的承諾。

  尤其是在這個風口浪尖,趙禎需要的是平息風波,而非再起波瀾。

  至于劉幾是否真有才學,是否能在打擊后重新站起來,那是他自己的造化。

  不過胡瑗話說到了這份上,趙禎自然也明白他的意思,所以說道。

  “胡卿愛徒之心,朕能體察,不過科舉取士首重公平,功名之路,終究要靠自己的本事去掙。劉幾此人若真如卿家所言,有真才實學,只要他能痛定思痛,改弦更張,依朝廷法度,憑自身能力,自能通過科舉考試出頭的,到時候自然會任用其到合適的位置朝廷掄才大典,不會因一人一事而廢,亦不會為一人一事而開特例。”

  這話說得滴水不漏,既肯定了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表明朝廷不會因人廢才,又強調了一切必須按規矩來,沒有給予任何實質性的保證或特殊關照。

  尤其是“痛定思痛,改弦更張”八字,更是暗含了對劉幾必須放棄“太學體”的要求如果這人是個死腦筋,那有什么用的必要呢?給自己添堵嗎?

  然而,胡瑗聽完這番話,臉上緊繃的線條卻頓時松弛下來,甚至露出一絲如釋重負的笑意。

  他太了解官家了。

  這番話,看似沒有承諾,實則已是最大的承諾!

  這對此刻如墜深淵的劉幾而言,肯定不啻于黑暗中透下的一線天光。

  胡瑗深知自己這個弟子的才情與韌性,只要朝廷不堵死他的路,不因這次省試就將他徹底打入另冊,劉幾就還有翻身的機會!

  至于能否把握住,能否真的改掉文風,那就要看劉幾自己的造化了。

  作為老師,胡瑗已為他爭取到了最關鍵的“可能性”,而且在官家面前,給劉幾鋪了路。

  “官家圣明!”

  胡瑗堅持起身,深深俯首。

  “老臣代太學諸生,謝官家恩典。”

  他知道,自己能為太學、為弟子做的最后一件事,已經完成了。

  剩下的路,只能靠他們自己去走。

  殿外陽光斜斜照入,在光潔的金磚地上投下長長的光影,也映照著胡瑗的白發,以及徹底佝僂下去的背影。

  請:m.badaoge.org

哎呦文學網    大宋文豪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