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46章賦得梅

  接下來的幾日,陸北顧每日清晨準時到轉運使司報到。

  因為早出晚歸的緣故,他幾乎都見不到同住在青羊宮的李磐......李磐正在抓緊時間交際,估計這時候也沒空管他。

  而趙抃公務繁忙時,就讓他在院中梅樹下自學,得空便親自指點,從聲韻格律到典故出處,一一詳加講解。

  而陸北顧的詩賦水平,也從“一竅不通”突飛猛進到了“略有心得”的境界。

  趙抃見他進步神速,便又加重了功課,每日除了研讀文苑英華中的典范之作,還額外讓他試寫一篇短賦,限時完成,并逐字批改。

  陸北顧雖仍覺吃力,但已不再像最初那般茫然無措,至少能勉強合上格律,用典也漸漸準確起來。

  趙抃的“三遍法”里的“三遍煉字”很好用,在把字的聲韻大概弄懂以后,對很多字方面的問題,陸北顧也變得敏感了,逐漸開始很容易判斷出字的平仄是否有明顯問題。

  而趙抃也開始教他如何完成“一遍立意,二遍修詞”的步驟。

  聽起來有點玄,其實就是先背模板,然后按照不同的賦題選擇對應格式的模板,然后再往里面填內容......

  當然了,說是這么說,實際上是非常需要反復訓練來熟悉如何操作的。

  而經過了趙抃的嚴格訓練以后,陸北顧在賦題方面,雖然還達不到出彩的地步,但最起碼基礎的用典、格律問題,很少出明顯錯誤了。

  不要覺得進步不大......考試這種東西,其實有的時候不是比好,而是比爛,在大家水平都很爛的情況下,只要你不那么爛,就已經算很出眾了。

  縣學學生的普遍特點就是——死記硬背的帖經、水磨工夫的墨義、臨場發揮的策論、狗屁不通的詩賦。

  而且這種特點,到了州學學生那里,也很常見。

  比如周明遠。

  雖然前年沒拿到解額,但是人家能考上舉人,不管是不是有超常發揮的因素在里面,成績肯定也是在州學排在前列的。

  但不管他帖經如何完美,墨義如何精深,詩賦就是不行。

  為什么不行?

  趙抃有句話,還真不是完全安慰陸北顧,那就是“文氣貫通”,俗話就是“有文采”。

  而“有文采”的人在臨場發揮的時候,只要狀態還行,那么他想到的詞,寫出來的東西,就是比別人強一大截。

  用極端的例子來說明,那就是普通人苦思冥想憋一年,也比不上李白喝完酒隨手一寫。

  那怎么辦?沒辦法。

  這種東西,屬于天賦,不屬于后天努力。

  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

  也正是因為陸北顧有天賦、悟性、見識,趙抃才愿意培養他......對于天才來講,技巧是最容易掌握的,怕的不是有技巧的內容,而是沒有技巧的內容。

  當然了,能不能找到個好老師,愿意教授你正確的技巧,也是必要的條件。

  老師不行,或者不愿意教,亦或是教的本身就是錯的,那肯定還不如不學。

  而在大量訓練了賦題以后,趙抃也開始逐漸教授陸北顧詩題。

  這日午后,趙抃看起來很清閑,他取出一卷昭明文選①:“今日我們不說賦,而論詩之本源。”

  “劉彥和曾有云‘詩者,持也,持人情性,三百之蔽,義歸無邪’,你且說說,何為詩之‘眼’?”

  陸北顧思索片刻:“可是詩中點睛之句?”

  “差矣。”趙抃搖頭,“詩眼不在句,而在意,譬如王摩詰‘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眼在‘直’與‘圓’二字,非但狀物精準,更見邊塞蒼涼。”

  “我們練練州試常見的‘試帖詩②’,老夫出題,你即席作來,琢磨琢磨能否用上‘詩眼’的技巧。”

  趙抃略一沉吟,指著院中老梅樹說道:“就以‘梅’為題,五言,限‘先’韻。”

  陸北顧正襟危坐,思考片刻后開始動筆。

“賦得梅  凍蕊破寒先,瓊枝映曉天。

  香浮千樹雪,影落一溪煙。

  玉骨冰為魄,孤山月作箋。

  莫言春信晚,清氣滿人間。”

  說實話,不是自夸,這首詩寫出來,陸北顧自己都被自己震驚了。

  相比于不久前那闕押韻稀爛的水龍吟,現在他終于能做到在格律上不出錯了。

  意義之重大,堪比剛正式學唱歌就從胡亂跑調進步到了能在調上!

  “——看來還是能通過學習進步的!”

  陸北顧心里美滋滋的,不懂格律的時候的出錯很正常,現在懂了不是就不出錯了嘛。

  不過,他還是仔細檢查了一遍。

  首先是平仄,用“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開頭完全符合仄起平收式,最后一句首字“莫”算是仄聲稍寬,但也屬于“一三五不論”的范疇,沒毛病。

  再看韻腳,“天、煙、箋、間”四個韻腳用字,前三個都是正常的,最后一個“間”稍微有點小瑕疵,但是按鄰韻通押算的話,跟“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的鄰韻通押是一個道理,要說有什么大問題那也沒有......其實主要是“人間”這個詞他比較中意,一時半會兒也想不到更合適能替換的。

  整體看下來,全詩除尾聯首字平仄稍寬外,平仄完全符合五律規范,對仗尤其精工,可以說在格律上已達到正常水準了,尤其“香浮千樹雪,影落一溪煙”一聯,還是挺有唐詩風范的。

  “詩賦之道,如琢如磨,你的進步非常明顯。”

  趙抃看后緩緩說道:“昔年歐陽永叔作畫眉鳥詩,‘百囀千聲’四字改易數十次,方得后半句‘隨意移’之妙......你今日這‘破’、‘浮’兩字,已得試帖詩三昧真意,不過‘詩眼’尚需打磨更易。”

  隨后,趙抃提筆略微修改,將第三句改為“玉骨凝冰魄,孤山抱月眠”。

  “明白為什么要這么改嗎?”

  陸北顧沉思片刻,說道:“大約是改為‘凝’字,既補平仄,又以動態凝練靜態,暗合劉彥和所著文心雕龍中‘思表纖旨,文外曲致’之理。”

  “不錯,有悟性。”

  趙抃表揚了一句后繼續道:“至于‘月作箋’改為‘抱月眠’,一則是以梅擬人,二則是化用林逋“疏影橫斜”之意,賦梅孤高,避‘箋’字直白,更顯含蓄蘊藉。”

  什么叫名師?這就叫名師!

  不僅本身文學水平夠高,批改的時候隨手改幾個字,就能把整首詩的氣質往上抬一截,而且能把用意給你解釋的清清楚楚,讓你聽得懂學得會。

  “學生受教了。”陸北顧說道。

  “行了,今日就到此為止吧。”

  趙抃神色緩和,已然不是教學的嚴肅姿態了,而是隨意閑聊。

  “聽聞你家在古藺,可是祖上便世居此地?父祖可曾入仕?”

  ——————

  ①昭明文選又稱文選,是中國現存的最早一部詩文總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長子蕭統組織文人共同編選,收錄了自周至梁之間八百年間130多位作者的詩文700余篇,由于昭明文選選材嚴謹、注重詞藻,嚴格區分了詩文與史書之間的界限,所選的大多是典雅之作,所以一直被視為是古代文人的文學的教科書。

  ②試帖詩,起源于唐代,是一種常用于科舉考試的詩體,也叫“賦得體”,以題前常冠以“賦得”二字得名,白居易著名的賦得古原草送別就是其十六歲時為了練習命題試帖詩所做,試帖詩多為五言六韻或八韻排律,是唐代至宋代前中期考進士的考試內容之一,至宋神宗時期方被取消,書中時間正是科舉中詩題的常見考試詩體。

哎呦文學網    大宋文豪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