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此前所有從長安來的宣慰使一樣,隨同韓全誨來的還有二百人左右的神策軍,此刻這間兩進院子內外遍是披甲執銳的神策軍武士。
這些人當中有不少都是宦官的親兄弟,因為北衙宦官世家們之所以能成為世家,就是因...
韶州城外,朱溫大軍撤退三日后,嶺南軍并未松懈,反而加緊修繕城防,鞏固防線。高行周與段承義商議后,決定派遣斥候深入敵境,探查朱溫動向,同時加強城外巡邏,以防敵軍偷襲。
徐瑤率軍返回廣州后,劉巖親自迎接,二人于府中密談良久。劉巖憂心忡忡道:“朱溫雖敗,但其勢未損,若再攻韶州,恐難抵擋。且朱友貞已入江西,福建局勢亦不容樂觀。”
徐瑤點頭:“王審知雖有防備,但朱友貞兵力不弱,若南詔援軍未能及時趕到,福建恐有失。”
劉巖沉吟片刻,道:“我已命人快馬加急,催促南詔出兵,若段承義能率軍東進,協助王審知,或可保福建不失。”
徐瑤道:“將軍所言極是。我亦愿親赴福建,助王審知一臂之力。”
劉巖沉思片刻,緩緩道:“廣州亦需防守,你若離去,恐兵力空虛。不如命陳允前往福建,協助王審知,你我坐鎮廣州,以防朱溫從海路偷襲。”
徐瑤點頭:“將軍所慮周全,末將遵命。”
福州城內,王審知接到嶺南急報后,立即召集將領議事。
“朱友貞率軍三萬,已入江西,目標福建。”王審知沉聲道,“敵軍來勢洶洶,我們必須早作準備。”
副將道:“將軍,敵軍若從江西南下,必經建州、汀州,我們可于沿途設伏,遲滯敵軍。”
王審知點頭:“好,命人加強建州、汀州防務,同時向南詔求援。”
就在此時,城門官來報:“嶺南使者陳允求見。”
王審知大喜:“快請!”
片刻后,陳允步入府中,拱手道:“王將軍,劉將軍命我前來協助福建防務,朱友貞已入江西,目標福建,望將軍早作準備。”
王審知感激道:“多謝劉將軍厚意,福建必不負嶺南之義。”
陳允道:“將軍若需援軍,可向南詔求援。南詔已有五萬大軍整裝待發,可隨時支援福建。”
王審知點頭:“好,我即刻命人前往南詔,請求支援。”
南詔王城,段承義收到王審知求援信后,立即面見閣羅鳳。
“王上,福建告急,朱友貞已率軍南下,欲攻福州。”段承義稟報道,“若福建失守,嶺南將腹背受敵,形勢危急。”
閣羅鳳沉思片刻,道:“我已命吐蕃出兵牽制朱溫西部兵力,使其無法全力南下。如今福建告急,必須立即出兵。”
段承義拱手道:“末將愿率軍東進,馳援福建。”
閣羅鳳點頭:“好,你即刻點兵三萬,東進福建,協助王審知。”
段承義領命而去。
韶州城內,高行周與段承義巡視城防,商議戰事。
“朱溫雖敗,但其勢未損,若再攻,恐難以抵擋。”高行周沉聲道,“我們必須加強城防,以防敵軍再度來襲。”
段承義點頭:“南詔援軍已出發,三日后便可抵達,屆時我軍戰力大增,可與敵軍一戰。”
高行周道:“韶州雖保,但嶺南局勢仍不容樂觀。若福建失守,朱溫便可從福建南下,直取廣州。”
段承義道:“南詔已派軍東進,協助王審知,福建應可保全。”
高行周點頭:“但愿如此。”
就在此時,一名親衛匆匆跑來,稟報道:“將軍,廣州急報!”
高行周接過密信,拆開一看,臉色微變。
“朱溫已命朱友貞率軍東進,意圖從福建南下,直取廣州。”
段承義皺眉:“看來朱溫已改變策略,欲從福建突破。”
高行周沉聲道:“我們必須派人前往福建,協助王審知,以防敵軍南下。”
段承義道:“南詔援軍已出發,三日后便可抵達福建,屆時可與王審知合兵一處,共擊朱友貞。”
高行周點頭:“好,我即刻派人前往福建,通報敵情。”
與此同時,朱溫大營。
朱溫站在帳前,遙望南方,目光冷峻。
“嶺南雖勝,但根基未穩,若從福建突破,便可直取廣州。”他低聲喃喃。
敬翔在一旁勸道:“主公,若朱友貞能攻下福建,便可從海路直取廣州,此計可行。”
朱溫點頭:“好,傳我軍令,命朱友貞加快進軍,務必在嶺南援軍抵達前攻下福建。”
敬翔應命而去。
福建建州,南詔援軍抵達。
段承義率軍三萬,與王審知匯合,二人立刻巡視防線,布置兵力。
“敵軍已至汀州,前鋒為朱友貞親信大將李思安。”斥候稟報道。
王審知皺眉:“李思安此人,驍勇善戰,曾隨朱溫征戰多年,不可小覷。”
段承義道:“我愿率軍出戰,挫其銳氣。”
王審知點頭:“好,你即刻出發,前往汀州,迎戰李思安。”
段承義領命而去。
汀州城外,旌旗獵獵,戰鼓聲聲。
段承義率軍列陣,迎戰李思安。
“南詔軍,殺!”段承義一聲令下,南詔軍如猛虎下山,直撲敵軍。
李思安冷笑一聲,揮軍迎戰,兩軍激烈交鋒,殺聲震天。
段承義親自提刀上陣,斬殺敵軍數名將領,敵軍陣腳大亂。
“殺!”段承義怒吼,率軍沖破敵軍陣線,殺得敵軍潰敗。
李思安見狀,急忙率軍撤退,退回江西。
此戰,南詔軍大勝,敵軍死傷萬余,汀州得以保全。
福州城內,王審知得知戰況,大喜:“南詔軍果然驍勇,朱友貞此戰失利,福建可保。”
段承義回稟道:“李思安雖敗,但朱友貞主力未損,若再戰,恐難以抵擋。”
王審知點頭:“我們必須加強防務,以防敵軍再攻。”
段承義道:“南詔援軍已在此,可隨時迎戰。”
王審知沉聲道:“好,我們便在此堅守,等待嶺南援軍。”
廣州城內,劉巖得知福建戰況,亦大為振奮。
“南詔軍已擊敗李思安,朱友貞被迫撤退,福建可保。”他對徐瑤說道。
徐瑤點頭:“若朱友貞無法攻下福建,便無法從海路南下,廣州亦可無憂。”
劉巖沉思片刻,道:“但我們仍不可大意,必須加強廣州防務,以防朱溫從海路偷襲。”
徐瑤道:“末將愿親自巡視海防,確保萬無一失。”
劉巖點頭:“好,你即刻出發。”
徐瑤領命而去。
韶州城內,高行周接到福建戰報,亦大為振奮。
“南詔軍已擊敗李思安,朱友貞撤退,福建可保。”他對段承義說道。
段承義點頭:“朱溫若無法從福建突破,便只能從韶州進攻,我們必須加強防務。”
高行周沉聲道:“嶺南雖勝,但朱溫勢大,若不早作準備,恐難以持久。”
段承義道:“南詔已派密使入吐蕃,聯絡其王,共抗朱溫。若吐蕃出兵,朱溫必陷入兩線作戰。”
高行周點頭:“若吐蕃出兵,朱溫必難以全力南下,嶺南勝算大增。”
與此同時,朱溫大營。
朱溫接到朱友貞戰敗消息,面色陰沉。
“嶺南與南詔聯手,竟有如此戰力,倒是小看了他們。”他低聲喃喃。
敬翔勸道:“主公,敵軍戰力強悍,若再戰,恐損兵折將。不如暫緩攻勢,另尋良策。”
朱溫沉思片刻,緩緩點頭:“好,暫且撤軍,重整兵力,再作計較。”
一場決定嶺南命運的戰爭,雖暫告一段落,但更大的風暴,正在醞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