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二百七十五章 自治?王師凱旋

  熙豐五年,四月初三。

  文德殿。

  文武百官,有序班列。

  丹陛之上,并未有人。

  其下,陛坫。

  景王趙伸乖乖坐著,手掬蜜水,不時抿上一口,一雙小眼睛望來望去,一點也不怕生。

  大相公江昭垂手肅立,紫袍金帶,上有“推忠協謀佐理功臣”幾字,一臉的嚴肅,不茍言笑,自有一股難言的威嚴與肅穆。

  大殿上下,一片沉寂。

  文武百官,盡皆注目于一人!

  大相公,百官之首,究竟是否有威望,僅此一刻便可窺見得一清二楚。

  顯然,江昭積威十足。

  就算是與宰執天下十余年的大相公韓章相較,恐怕也是不遑多讓,甚至于有可能猶有過之!

  不過,這也不奇怪。

  凡人臣者,要想積累威望,無非四大途徑:

  其一,有過于常人的能力、政績、功績、名望。

  其二,有過于常人的權勢、政治基本盤、政治人脈。

  其三,下手穩、準、狠,但又暗含一絲“德”,兼顧手段與德行。

  其四,一定程度上能給人帶來利益,亦或是具備分配利益的本事。

  大相公韓章宰執天下十余年,于能力、政績、功績、名望,以及政治基本盤、手段上都是一等一的水平。

  憑其積威,可輕松鎮住文武百官。

  江昭較為年輕,可這并不代表其積威就差。

  能力、政績、功績、名望,相比起老師韓章,江昭絕對是猶有過之。

  開疆拓土,變法革新,足以讓其輕松青出于藍勝于藍。

  政治基本盤,江昭可能較為遜色些許,但也不會相差太大。

  熙河、熙豐兩次拓邊,以及連著的兩次恩科,近些年都一直在為其源源不斷的鞏固政治基本盤。

  燕云拓邊,江昭也是主要的分羹成員。

  此外,還有王老太師一脈遺留的政治資源。

  三者相迭,江昭的政治基本盤也是一等一的穩。

  政治人脈,江昭倒是真的遜色不少。

  人脈必須得經營,也就更依賴時間的沉淀,年輕人的確是不太容易有較為繁密的政治人脈。

  至于手段,拆分兩浙、廢后、殺茶商、抄滅勛貴.其手段注定是“青出于藍”的水平。

  利益方面,江昭更是拓大利益盤子的人,自然也是“青出于藍”的水平。

  也因此,即便僅是五年,江昭卻也積威不小,足以輕松鎮住文武百官。

  陛坫,江昭束手,淡淡注目下去。

  六位內閣大學士,無聲相視一眼。

  “讓人拖上來吧。”

  一聲傳喚,自有幾名禁軍向外跑去。

  不足十息,幾人便拖著兩副五尺木架入內。

  其中一副,錦布鋪垂,上載文書,卻是一道軍報。

  江昭淡淡道:“今日,暫且不議政。”

  “江某要宣布一則好消息。”

  百官注視,江昭徐徐道:“邊疆大勝!”

  “十萬大軍,已破升龍。”

  “交趾,就此滅國!”

  滅國?!

  這是一個何其讓人陌生的詞啊?

  文武百官,齊齊一震,連忙注目于軍報。

  十萬王師南征,賴陛下神武,將士用命,今奏蕩平交趾之捷:

  三月十七,破雍雞天險,殲敵二萬,活捉賊帥儂宗亶、李日成,余眾潰散。

  三月廿一,席卷永平、安平、廣源三路,所向披靡。

  三月廿九,合圍升龍,萬炮齊發,城垣崩摧,偽主李日尊棄廟臣服,宗室悉虜。

  是役,陛下叱咤督戰,三軍泣奮,卒克全功!

  自漢武帝開交趾以來,歷千年紛擾,今終歸一統。此誠百年武德之冠,足垂青史!

  謹以聞。

  軍報并不長,為工部郎中蘇軾代筆。

  除了記載了軍報以外,還有一副木架,上垂文書,卻是官家趙策英親筆書就,較為簡短。

  十萬大軍,盡破升龍。朕無憂,大相公勿憂,百官勿憂!

  兩道文書,一一閱覽。

  僅是一剎,文武百官,齊齊沸騰。

  滅國!

  這樣的功績,可謂百年國祚獨一檔的存在。

  而今,竟是功成于一旦!

  一時間,上上下下,議論之聲,不絕于耳。

  就連幾位內閣大學士,也不可避免的議論起來。

  滅了交趾,無論是從經濟、政治亦或是地緣安全方面來說,對于大周都是一等一的大好事。

  于經濟,交趾國資源豐富,特別是香料、礦產資源,一向都不差。

  于政治,滅國可讓民族自信心大漲。

  百年國祚以來,交趾越來越猖狂,大周南征更是連戰連敗,就連太宗皇帝也險些在交趾遭了殃,讓交趾就此成為了獨立的政權。

  這種狀況,要說官員和百姓不沮喪,那絕對是假話。

  堂堂中原正統,就連蠻夷都不能震服,恐怕都有可能成為史書上的一則笑柄。

  這一窘境,維持了近百年,直到江昭開疆拓土,方才扭轉了過來。

  如今,大軍南征滅了交趾,自是不乏錦上添花之效。

  于地緣政治來說,此舉可謂是消除了西南邊疆可能帶來的軍事威脅,有益于鞏固邊疆統治。

  不管怎么說,都肯定是大好事。

  約莫一炷香左右,聲音漸消。

  江昭注目下去,平和道:“官家不辭千里,御駕親征,開疆拓土。”

  “今日,唯有兩大議題:”

  “其一,王師凱旋。涉及擬定一干封賞,以及為官家上尊號、建功德碑、修撰國史的事情。”

  所謂尊號,也就是向皇帝表達尊崇,象征皇帝的“政績與榮譽”的溢美之詞。

  尊號與謚號是相對應的東西,都是一長串,一者為生前溢美,一者為死后稱頌。

  不過,自唐代以來,君王幾乎是人人都有尊號,含金量并不算太高。

  官家趙策英登基已有五六年之久,但或許是考慮到沒時間,以及尊號含金量不高的緣故,卻是還未曾上尊號。

  至于功德碑、修撰國史,都是特地記載君王功績的產物。

  一般來說,功德碑還算是有點含金量,一定程度與統一、治世、開疆拓土綁定在一起。

  除了開國皇帝,以及有開疆拓土功績的皇帝以外,其他絕大多數皇帝都不會主動立功德碑,否則未免有自吹自擂的嫌疑。

  當然,這也是因為沒有開疆拓土的功績,就算是立了碑也是白立。

  不過,也不排除會有不要臉的人強行立功德碑。

  早些年,真宗皇帝就將“泰山封禪”的行徑視為大功德,立了封禪壇頌碑。

  檀淵之盟的簽訂,讓真宗皇帝有了一種“簽訂盟約而平天下”的錯覺,也立了功德碑,算是拉低了功德碑的檔次。

  如今,趙策英開疆拓土,滅了交趾國,自然是有資格立功德碑的人。

  “樞密院和兵部擬訂一干封賞吧。”江昭沉吟著,擺手道。

  這第一道議題并沒有什么議論的必要,還是干脆吩咐就好。

  “下官領命。”

  樞密副使鄭順、兵部左侍郎鄧潤甫,二人齊齊一禮。

  “擬定尊號是禮部和太常寺的職責。”

  江昭注目下去:“以慣例論之,凡有資格議政的百官,皆可擬定尊號建議,呈到禮部和太常寺。禮部和太常寺內部擬定了建議,挑選合適的尊號呈到內閣即可。”

  “諾。”

  禮部尚書吳奎、太常寺卿許志,兩人皆是一禮。

  “功德碑,就讓翰林院擬定吧。”江昭繼續道:“擬定的碑文呈到內閣,無誤即可刻制。”

  “下官遵令。”

  翰林學士陶謹一禮。

  “修撰國史,就讓史館、秘書省、翰林院的人負責吧。”

  “諾。”

  三大主官,齊齊邁步,行了一禮。

  “其二、關于交趾國的處置問題。”

  江昭向下掃視,徐徐道:“官家滅了交趾政權,然交趾國千里疆域以及幾百萬百姓究竟該如何處置,卻是尚待商榖。”

  “為此,官家特地向內閣傳了諭旨,讓內閣及百官給予建議,并盡快傳到交趾。”

  “百官,可有建議啊?”江昭束手,淡淡問道。

  一樣都是開疆拓土,但是交趾國與熙河州郡略有不同。

  一則,交趾國百姓已經清晰的有了“國”這一意識形態。

  李氏王朝,連著幾代國君勵精圖治,使得百姓根本就不認中原正統,只認李氏皇帝。

  這是交趾百姓最不同于熙河百姓的地方。

  二則,交趾國有瘴氣。

  有瘴氣,也有意味著沒法太過暴力的進行統治,否則損耗注定難以想象。

  這也就使得,對交趾國的戰略必須得慎重考慮。

  打下來是一回事,你還得守得住才行!

  不少大臣相視一眼,議論起來。

  不過,卻暫時并未有人說話。

  主要在于,關乎一國千里江山、幾百萬百姓的處置,四、五品的官員根本插不上話。

  三品以上的大員倒是有資格插話,可問題是時間太短,實在是讓人難以想到一些成熟、合理的建議。

  于是乎,自是無人開口。

  約莫半柱香左右。

  文淵閣大學士元絳抬手一禮,沉吟道:“漢唐兩代,都有關于交趾國的處置之法。”

  “其中,漢代是中樞管轄法,唐代是羈縻法。以元某之見,無非是二則其一。”

  僅是一句話,大殿上下議論之聲更甚。

  所謂中樞管轄法,也就是將交趾國拆分為郡,中樞指定幾位官員予以治理,推行的政令、賦稅制度、戶籍制度,都與中樞統一。

  這種法子,其治理路數基本上跟中原地區保持一致。

  漢代就是中樞管轄法,將交趾國拆分為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

  至于羈縻法,也就是將交趾國涉及為“府”,中樞承認一些部落首領的權力,通過冊封、賞賜讓其臣服,對方必須得上貢、出兵助戰。

  這種法子,中樞并不管理都護府的治理權。

  唐代就是羈縻法,將交趾設立為安南都護府。

  兩種方法,各有優劣。

  中樞管轄法的優勢在于控制力強,政令統一,有機會深度整合資源,并推行中原文化。

  本質上,這種法子更偏向于民族融合,劣勢是統治成本高,且容易引發民族矛盾,治理時可能存在著大量的民族沖突。

  要是考慮到瘴氣的影響,甚至都有可能陰溝翻船。

  幾百年后的大明,一樣也采取了中樞管轄法,但最終還是不得不放棄管轄權。

  羈縻法的核心是以夷制夷,本質上就是走“藩屬”的那一套流程,亦或是扶持傀儡君王,可低成本、低沖突的穩定邊疆,劣勢是掌控力差,一樣容易滋生反抗和叛亂。

  “交趾人有足足幾百萬。”

  資政殿大學士韓絳沉吟道:“若是仍為藩屬,無非是扶持一人掌控政權。可萬一此人心生歹念,起了反抗之心,一切未免功虧一簣。若是中樞統轄,無法以夷制夷,也容易滋生反抗。”

  “要是能顧全中樞,也能顧全以夷制夷,自是再好不過!”

  “顧全中樞、顧全以夷制夷?”

  江昭瞇了瞇眼睛,這與他的想法不謀而合。

  沉吟著,江昭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不若以中樞統治交趾,卻不將其拆分,讓其半獨立自治。中樞僅掌控軍事、稅收、外交權、吏治,其余的治理權歸于本地幾大土司家族。”

  “都護府設大都護,為都護府主官,從二品,掌軍事、稅收、外交、吏治;都護,從二品,為土司出身,掌治理權。

  兩者為平級,但以大都護為主,并設副都護,為從三品,輔佐治理。其余的州、縣,建制都一樣如法炮制。”

  簡短的體系,輕松就實現了魚與熊掌兼得。

  中樞安插了官員,可掌控都護府動向。

  土司家族參與了利益分配,可實現自治,穩定地方。

  元絳眼前一亮,不禁道:“大相公真神人也!”

  江昭與文彥博的矛盾,元絳“略有耳聞”。

  也因此,他卻是頗為感激江昭的仗義執言,讓他有了上位的機會。

  但凡不涉及利益沖突,元絳都會較為偏向于江昭。

  “此,實為上策。”韓絳一樣點頭附和。

  這套體系,的確是有點意思。

  相當明了的分了權、瓜分了利益,實屬難得。

  “就依大相公所言吧。”

  “余某亦然。”

  唐介、余靖二人相繼附和。

  至于張方平,則是默默點了點頭。

  “好,那就這么定了。”江昭擺手,定了性。

  他說的這套體系,也就是“自治區”體系。

  這是經過驗證的經典體系!

  熙豐五年,四月初八。

  交趾,升龍。

  龍墀殿。

  丹陛之上,趙策英拾著文書,連連點頭。

  自治?

  這法子,不愧是江卿!

  “著人,一一找來幾大本地大族吧。”

  文書傳下去,趙策英平和道:“待交趾國事宜安排好,擇日便班師回朝!”

  “諾!”

  文武大臣,齊齊一禮。

  不少人暗自相視,盡是喜意。

  滅國!

  這一次,估摸著得重封不少人吧?

  請:m.llskw.org

哎呦文學網    知否:我,小閣老,攝政天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