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361章 回航收貨

  花了一個多小時,才把所有的地籠拉上船,八十口地籠,收起來四十多個海參,十來只小青龍,鱸魚、黑鯛、黃翅魚,石斑魚一共有一百來斤。

  對蝦有十來斤,青蟹、梭子蟹、蘭花蟹等加起來有七八十斤,海鰻最多,至少有兩三百斤。

  在這周圍放地籠,真的是個不錯的選擇,想到地籠在水里放的時間太長,來不及收起,里面的魚獲會死掉。

  地籠網長時間不撈上岸清理,也會被水草以及海底的泥沙覆蓋,捕獲不到獵物,幾人只得忍痛收回。

  收罐子就簡單多了,拽住漁繩直接一串串的往上拉,幾人分頭拿起罐子,把住在里面的八爪魚、望潮分別往水桶倒。

  不想出來要賴在里面的,用長得跟癢癢撓差不多的竹耙扒拉出來。

  王杰還是第一次看到用罐子釣魚的,一臉新奇的拿起罐子忙著掏了起來,連暈船都忘了。

  陳永威見從一個罐子里面,就倒了三四只八爪魚出來,收獲比他們第一次,在大礁石那邊的海灘放的時候還多,心疼的說道:

  “哥,你看這一個就住了三只,比放大礁石海灘的收獲還多,要不這些罐子就別收回去了唄!”

  李長樂將倒空的罐子一排排碼在竹筐里,“不收回去哪行?下半年出海的時間少,總不可能為了這些罐子來一趟吧?”

  陳永威想想還真是,“那明年再送到這邊來放。”

  “好,明年再放。”李長樂看了一下橡皮桶,“回去把送玉芳那做的延繩釣拿回來。

  再去張家埠頭找他們做一個收延繩釣的絞盤,以后多下幾組延繩釣,應該比下地籠的效益好。”

  李大哥接過話頭,“阿樂,下月就要用上粘網了,這次回去就把粘網泡好,綁上我們家的浮球,省得要用的時候,啥都沒弄好。”

  “上次買的粘網不少,我看家里剩的浮球也不夠用,回去還得買浮球。”

  “阿香今早來家跟我說,她家的粘網是用進口尼龍絲織的,讓我們以后去她家定,價錢保證比鎮上的便宜。”

  “回去看看質量到底怎么樣,可以的話以后就在她家定。”

  粘網有的地方稱作絲網,用的是一種透明的絲狀尼龍絲編織而成,因為是透明的隱蔽性也較強。

  魚一旦碰到粘網上,魚身上鱗片,魚鰭、魚鰓很容易卡在網眼里面,且越掙扎卡的越緊,想要逃脫很難。

  但損耗較大,有時候一天就要換好幾張,幾十張也用不了多久。

  粘網有浮粘網,沉粘網、單層粘網、三層粘網之分,淡水區域捕撈作業大多都是用浮網。

  海洋捕撈用的都是沉網,這種網專捕中底層魚類和螃蟹之類。

  單層粘網只有一層網面,價錢也較便宜,三層粘網是用兩層大眼外網、一層小眼內網合制而成,且內網長,外網短,價錢也較之更貴。

  但三層粘網的捕魚效果更好,這種網下水后,內網松弛,外網緊,只要大魚沾上漁網,就不容易掙脫。

  粘網的網眼也分大小,不同的網眼用來捕撈不同大小的魚類,從兩指并寬大小的網眼起,到五指大小的都有。

  這年頭的海洋資源豐富,李長樂買的全是四指到五指寬的三層粘網,專門捕撈大魚。

  天黑前,總算把八組罐子全都收到甲板上,潮水也開始往上漲了。

  這次捕的八爪魚把大的那口橡皮桶都快裝滿,望潮也有一兩百只。

  活干完,陳永威幾人收拾甲板,李長樂抓了些望潮出來交給王新城清洗,他去廚房燜米飯。

  船上的米不知什么時候,被換成了剛打的新米,晚稻的稻米比早稻軟糯味道也更好。

  米飯燜好后,將咸菜切細用豬油細翻炒幾下,加水煮一盆蝦米鹽菜湯,再炒一盆小炒肉。

  王新城將做好的飯菜端到甲板上,李長樂將肥美的望潮倒進開水里滾了幾滾,見八只肥胖的爪子就像花瓣一樣盛開就起鍋。

  倒了些醬油醋在碗里,捧到甲板上,大家圍坐在一起就開吃。

  李二哥刨了一大口米飯,嚼了兩下說道:“還是晚稻好吃!”

  李長樂點頭,“明年我不想種早稻,省得雙搶的時候累得連氣都喘不過來。”

  李大哥抬頭說道:“不種早稻,就少一季的收成,糧食本來就不夠吃,到時候差的就更多了。”

  “姐夫他們村稻田多,回去跟他說一聲,多買一些晚稻明年吃。”

  “把田地荒著買糧食吃?”李大哥說著瞪了他一眼,“田地空著不種稻谷,就算娘爸不罵你,村里人也要戳你脊梁骨。”

  “不種稻谷種雪菜,芥菜曬菜干賣,賣的錢拿來買米更加省事。”

  “花頭!”李二哥也瞪了他一眼,“哪年的雙搶你幫著干完了的,每次都是干個把小時就撒尿拉屎,一去就是大半天。”

  “我哥就是這樣,每次干農活就偷懶耍滑的,今年還是第一次跟著把稻谷收完。”

  “來來來,吃望潮,配上晚米,正宗的鮮的掉眉毛。”

  李長樂笑著夾起一個又鮮又肥的望潮,放在醬醋碗里滾上一圈,吃起來脆爽彈牙,鮮的掉眉毛。

  “饞嘴貓!”李大哥笑罵。

  吃飽喝足后,幾人休息了一會兒,對講機里傳來陳阿毛的呼叫聲。

  “阿樂老大,我準備回航了,你們現在在哪兒?”

  “我們在上次停靠的海域,準備休息一會兒就返航。”

  “我在沙頭村碼頭等你,除了墨魚、黃魚、海鰻、鷹抓蝦、大蝦、皮皮蝦還要別的鮮貨么?”

  “六兩以下的小銀鯧有的話,給我十來筐。”

  “行,我都給你挑出來,咱們沙頭村碼頭見!”

  “好嘞!”李長樂放下對講機,抬手看了看時間,沖幾人揮手,“出發。”

  “我去開船。”李大哥起身去了駕駛室,啟動了機器,操控著船舵調頭朝虎子島方向緩行。

  李長樂幾人將漁網放下海,回船艙睡覺。

  晚上的風浪比白天大多了,海風吹得嗚嗚作響。

  王杰比剛上船的時候要好一些,沒吐,但躺在床上一動不敢動。

  兩個多小時后,漁船到達吹圓島,沿途一條作業的漁船都沒遇到,看來都回港避風去了。

  回航拖的兩網魚獲,雖說沒什么驚喜,但勝在量大。

  李長樂算了一下,四網加起來,大概有一萬一千斤魚獲。

  金線魚、小黃魚、帶魚、馬鮫魚、海鱸魚、梭子魚等加起來有六千多斤,黃魚、銀鯧魚、馬友魚等一共有一千多斤。

  其余的就是些不值錢的青占、黃占、皮皮蝦以及水潺。

  “阿樂,魚獲要賣一部分出去么?”

  “不賣,明早把曬魚鲞的鮮貨卸下,剩下的送塗下橋海鮮行零賣。”

  “一共有七八千斤鮮貨,阿喜的鋪子哪里吃的下?”

  “后院的倉庫已經裝修好了,我跟姐夫說了,讓他在家把冰塊準備好,七八千斤魚獲,批發加上零售,最多幾天就能賣完。”

  “有倉庫就不怕。”

  漁船到沙頭村碼頭已是十二點多,碼頭上停滿了漁船。

  李長樂看了一圈,沒看到順風號,跟陳阿毛聯系后,得知他才剛到白沙島海域。

  李大哥找了一處水位較深的位置停靠下來,就看到李父、李母站在碼頭昏黃的路燈下,看著他們。

  李長樂跳下船,“阿娘,我走的時候跟你們說了,回來的時間太晚的話,我們就在船上住一晚,怎么又來接我們了啊?”

  “算著時間差不多了才來的,剛到幾分鐘。”

  “我們還要等陳老大回來收些鮮貨,你們先回去睡,我們今晚就在船上住。”

  李父點點頭,“好,我明早拉板車來拉貨。”

  李長樂見他們走了,又追上去叮囑道:“路上慢點,把手電筒開亮一點。”

  “曉得的!”老倆口沖他們擺擺手,朝南山凹走去。

  阿楠她們沒見到人回來,哪兒睡的安心,回去跟她們說一聲,讓她們睡個安穩覺。

  李長樂幾人等了半個小時,才看到順風號駛入了碼頭,緩緩的在旭升號邊上停下。

  “陳老大,這次的魚獲咋樣?”李長樂笑著遞了一支香煙給他。

  陳阿毛點頭又搖頭,“早曉得穿過霧墻后,就跟你們一起返回了,過去一連拖了兩網都不行。

  我看不對勁,調頭朝正南方向作業,魚情才好起來的。這一趟,捕撈起來三四萬斤魚獲,可惜沒弄到好貨大貨。”

  “那也不錯了!”

  “哪有你們好?”陳阿毛看著他笑道,“我還在外海就聽別的船老大說,旭升號的阿樂老大賣了三條大貨。”

  “運道好,剛巧遇到。”李長樂曉得在碼頭賣貨就是這樣,這邊剛賣完,那邊船老大都曉得了。

  “你運道是不錯。”陳阿毛想到李父,“李伯身體沒大礙吧?”

  “謝謝掛心,已經大好。”

  兩人說話的功夫,李大哥幾人已經把跳板搭好,阿泰跟幾個船工,也把給他們準備的鮮貨搬到甲板上,幾人開始過秤。

  墨魚四角一斤的收購價,一共收了五百斤,三角一斤的海鰻也收了五百斤。

  皮皮蝦四百斤,水潺五百斤,大蝦和鷹爪蝦還有小黃魚四角一斤,一共收了八百斤。

  大黃魚一斤以上的一塊,一斤半以上到兩斤的一塊五,兩斤以上的兩塊五,一共收了一千七百斤,加上五百斤小白鯧,共計用了三千一百塊。

  (本章完)

  請:m.llskw.org

哎呦文學網    八十年代漁獵日常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