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高振東的優勢就在于,沒有試錯的過程,從特性上來說,對就是對,錯就是錯。
而他現在在這方面的成就,也可以讓他可以繞開很多解釋和申請,直接先做了再說,程序嘛,慢慢補就是了。
高振東拿著兩個材料在做仔細對比,不過這一對比,有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
好消息是經過對比,他很肯定自己抽到的東西,就是用于這個事情的。
壞消息是,他得想辦法把這個事情給人家說清楚,特別是從原理上,當然,不說清楚也不是不可以,但是這個就感覺不夠圓滿。
總的來說,手上這東西是最早在90年代才公開的,但是已經在80年代明確應用于實際應用中,并經歷了大型實際工程檢驗,經過多年運行,最終結論是可以用于進口材料替代。
但是問題在于對于同一個要求的描述,需求說明和論文的說法是兩碼事,得把它從原理上對應上去。
舉個例子來說,以高振東幫助東北碳研院解決的滲銅石墨材料為例。
從應用角度出發,需求描述是——能在xx兆帕噴氣壓力、xxxx噴氣溫度下,燒蝕率不高于xx微米/秒。
然而從技術角度出發,其描述方式是——銅材與石墨以某某方式結合,并形成某種形式的材料結構組織,且該組織滿足某某條件,力學條件為抗拉多少,抗壓多少,抗剪多少。
看起來兩者之間毫無關聯,而實際上,從工作原理上來說,正是這種滿足力學條件的銅石墨的組織形式,決定了其在規定的工作條件下,銅融化為晶間銅液,帶走熱量,使其滿足了需求描述的條件。
說起來有點饒,不過對于高振東來說,他需要把最后一步說清楚,沒得說,翻書找原理吧,好在他是拿著答案找原理,這樣就好辦多了。
要問如果這樣都找不到原理怎么辦?那就好辦了,論文里常見的一句話就能用上了——“其原理尚不明確”,反正我達到要求了。
出于盡善盡美的想法,高振東還是準備盡量把原理解釋也摸清楚,幫人幫到底,送佛送到西嘛。
明天開始,做材料,摸原理,兩手都抓。
不過要做出這個材料,涉及到一個現在還沒有的工藝,這就有些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