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429章 誰說跪著就不能造反了?

  第431章誰說跪著就不能造反了?(求訂,求票)

  凈鞭三響,香煙繚繞。

  煌煌太和殿內,今兒突然又熱鬧了起來,太監宮女侍衛,里三層外三層的,已經在各自的位子上站好,就等著一場大會開幕了。

  按照清朝的朝制,太和殿就是個舉行典禮的地方,皇上登基、皇后冊立、命將出征,還有每年的萬壽、元旦、冬至三大節啟用一下。清初的時候,也曾經在太和殿舉行殿試。不過后來改成在保和殿“做題”,在太和殿傳臚唱名。其他時候,這座巍峨富麗的大殿就冷冷清清的.

  但今兒卻是個例外,既不是三大節,也沒什么典禮,偏偏啟用了這座紫禁城中最巍峨的大殿。天色未明,午門之外的轎子、馬車就是一串一串的,白燈籠點的星星點點,穿戴整齊的王爺、大臣,還有一些三品以下,七品以上的官員,就已經全部齊集,等著進入午門。

  這些官員今兒的身份都有點特殊,不是所謂的朝臣,或者說,他們不是以朝臣的身份來的,而是以議政王、議政大臣、議政處行走這三個身份來的。而且他們要參加的也不是朝議,而是議政王大臣會議.簡稱“議會”!

  真是太進步了如果另一個時空的康梁穿越過來,一定會被眼前的場面給驚呆的!他們在幾十年后夢寐以求的事情,這邊早四十多年就實現了,是被隔壁的太平天國給“卷”出來的。

  隔壁已經開過跳大神的國人大會了,大清這邊怎么都給一個跪著的“議會”吧?

  雖然這個大清的“議會”是跪著議政的,但是這依舊是一個極大的進步,唔,跪著進步,不也是進步嗎?就跟南邊一邊跳大神一邊向前進一樣,都是進步,而且還很快!

  進步的不快可不行,兩邊在卷呢,進步慢了是有生命危險的!

  另外,大清的這些議政王、議政大臣和議政處行走不僅會跪著議政,甚至還會跪著造反!

  這會兒議政王、議政大臣、議政處行走還都在行走,沒有進入太和殿,大清朝的瘸腿皇上咸豐爺已經提前到達,正端坐在御座上,借著鯨魚油燈放出的光亮,在翻看堆在自己跟前的“議政題本”。

  所謂的議政題本,就是議政王、議政大臣、議政處行走們在議政會議開始前準備好了,遞交給管理議政處的議政處章經,然后再由議政處章經們先過目,再分類,分出輕重緩急和聯名、不聯名。大體上,署名人數比較多的題本,會被擺在比較顯眼的地方,讓咸豐皇帝可以輕易拿到手里。

  而這次參與署名最多的一份題本,則是由議政大臣倭仁領銜,由三百多名議政王、大臣、行走聯署的“請振儒教名法以御粵寇逆賊疏”。

  “竊聞盛世經綸,文德武功,相資為用。值今乾坤震蕩、粵匪披猖之時,臣敢竭忠悃,冒死以進言。祈振吾華夏儒門名教,以御發逆之兇悍。

  粵匪諸逆,假托天父天兄邪妄之說,詭譎變幻,迷惑黔黎,毒害遐邇。致使蚩蚩庶眾,受其誆騙蠱惑,翕然從附,奔走驅馳,效命麾下。百萬之徒,協心同仇,罔顧生死,漸成難制之局,當下之勢,岌岌可危!所倚仗者,唯二十萬八旗勁旅與練勇而已,雖有西洋槍炮佐助,士卒用命,然欲恃此卻敵,猶有力不從心之憾。

  當斯危急之秋,宜改制儒學為顯揚之名教,擘畫敷教之地。于京都肇建圣堂,樹天下之楷模;諸省立‘總方’,總攬樞要;各府設‘大方’,居中籌策;州縣置‘小方’,廣施教恩。各方分委治頭祭酒、大祭酒、祭酒諸職,專任宣化之責,統馭儒林之士,使其星羅棋布,咸遵一旨。務令宇內讀書種子,凝為一體,仗孔孟之圣教,抗天父天兄之謬論。唯其如此行止,六路興師,征伐逆寇,方能穩操勝券,永固金甌,社稷幸甚,蒼生幸甚!”

  當一大群議政王、大臣、行走在太監的帶領下,魚貫而入大殿的時候,咸豐皇帝已經低聲念完了倭仁領銜的“乞興儒家名教以抗粵匪發逆疏”,然后那眉頭就跟麻花似的緊鎖起來了。

  倭仁這份題本上說的事兒啊,乍一看好像挺有理,可咸豐爺仔細一琢磨,就覺得味兒不對了。“總方”“大方”“小方”“治頭祭酒”之類的名號,怎么瞅著這么眼熟呢?哦,這不就跟《三國演義》里黃巾賊用的名號差不多嘛!照倭仁這意思,難不成是要把大清的儒家變成太平道呀?合著是想用太平道去對付太平天國,咋都跟“太平”較上勁了呢?這要是真把儒家改成太平道,萬一這“太平道”也跟當年似的做大做強了,會不會也鬧著造反呀?

  可要是不用這把儒家變成太平道的改革之法呢,那號稱“協心同仇,罔顧生死”的“百萬之徒”,光靠二十萬八旗、練勇好像還真搞不定。要是打了敗仗,那大清可就玩兒完了呀!這事兒可真夠讓人頭疼的,怎么就弄出個兩頭堵的尷尬局面了呢?

  就在咸豐正煩惱的時候,那好幾百號議政王、大臣、行走已經進了大殿,乖乖地按照班次跪好,扯著嗓子開始山呼萬歲。咸豐抬了抬眼,瞅著大殿里跪成一片、貌似恭順的臣子們,沉吟了一會兒,那張青白的麻臉上才擠出了一絲笑容,說:“今兒個叫大家來呀,是開議政王大臣會議。你們呢,不是議政王,就是議政大臣,要不就是議政處行走。朕把你們叫來太和殿,就是想和你們一起商量商量國家大事。咱大清現在是個什么形勢,朕不說,你們心里也都跟明鏡兒似的吧!至于應對的辦法嘛,這兒有一份《請振儒教名法以御粵寇逆賊疏》,看著挺有意思的,要不今天咱就先議議這個。倭仁吶,這是你領銜的題本,你來給大伙念念吧!”

  “喳!”

  倭仁應了一聲,麻溜兒地從一個太監手里接過《請振儒教名法以御粵寇逆賊疏》,扯著嗓子大聲朗讀起來,沒一會兒就念完了。

  底下的議政王、議政大臣、議政處行走們,其實大多都讀過曾國藩的《興儒學名教而抗長毛論》了,那才是原版原著呢,寫得那叫一個詳細,跟《反經》都有一比了。

  “都別愣著呀,說說吧。”咸豐皺著眉頭,一臉糾結地說,“照著倭仁提的那辦法,把儒家改成名教,你們覺得靠譜不?議政王、大臣們先來說說唄!”

  “皇上,”第一個接話的還是恭親王,“奴才覺著呀,現在必須得集中所有力量去圍剿那些粵寇發逆呀。只要能把這幫逆賊給剿滅了,把江寧給收復回來,干啥都行啊!哪怕之后會有啥后遺癥,那危害跟粵寇發逆比起來,那也是小巫見大巫呀。”

  “皇上,”鄭親王端華也跟著說,“奴才同意恭王的看法呀,這時間不等人吶!現在粵寇發逆剛在江寧鬧了一通,正是他們內部人心不齊,互相防備,沒法好好配合的時候。咱朝廷這邊可已經練好了二十萬八旗新軍和練勇呢,這可是痛剿逆賊的大好時機呀…不過呢,二十萬對一百萬,好像還是有點不夠看吶。要是能把天下的儒生都發動起來,跟朝廷一起對抗逆賊,那剿滅粵寇發逆的希望可就大多啦!”

  “皇上,”僧格林沁也是議政王呀,馬上接著端王的話繼續說,“現在正是咱該拼盡全力的時候呀,朝廷有多大勁兒就得使多大勁兒,可不能再藏著掖著啦。這就好比獅子搏兔,必須得全力以赴呀!要是皇上覺得倭仁的主意太激進了,等咱贏了粵寇發逆,再改也不遲嘛…”

  “皇上,奴才跟僧格林沁王爺想的一樣一樣的。只要能把粵寇發逆干趴下,哪怕把圣堂拆吧拆吧,過后再恢復原樣,那還不就憑皇上您金口一開。當下重中之重,就是得贏啊!要是朝廷不擺出副跟讀書人共治天下的譜兒,咱想去天下士紳那兒撈足糧餉、招來丁壯,那可真是難于上青天!”

  “可不是嘛,皇上,老臣也琢磨著倭仁的主張用來應應急,挺靠譜。要是皇上心里犯嘀咕,覺著不妥,咱就先挑幾個省試一試,就挑安徽、江蘇、湖北、湖南、廣西、廣東、浙江、福建這幾個跟粵寇發逆地盤挨著的地兒…”

  底下一幫“議政”的大臣,你一嘴我一嘴,跟商量好似的,意思全奔著支持倭仁題本里提的招兒去了。

  請...您....收藏_(六\\\九\\\書\\\吧!)

  雖說羅耀國一門心思淡化太平天國那洋教味兒,把西方的天父都換成昊天上帝了,可甭管是拜上帝會,還是大同會,對傳統儒家的沖擊,那簡直像狂風掃落葉。別的不提,就說現在這拜上帝會,哦不,大同會,還搞著分田分地那一套呢,光這一條,就把太平天國變成那些還沒被天國拿下的地盤上,地主士紳們的眼中釘、肉中刺啦!為了拔掉太平天國這根刺,他們啥事兒干不出來?把儒家改成名教,在他們眼里,那都不叫事兒!

  咸豐心里門兒清,自己可不能跟這幫跪著的大臣較上勁…誰說跪著就不能造反啦?這幫跪著的,背后或者手里可都攥著團練武裝呢!不過咸豐也有他的執拗,眉頭一皺,目光灼灼地望向底下的議政們,問道:“那么…這名教之主,讓誰來當呢?”

  “自然是陛下您吶!”咸豐話音剛落,曾佳國藩馬上就接過話題,扯著嗓子就喊了出來。

  (本章完)

<!翻頁上aD開始

哎呦文學網    大清要完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