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城民武部基地 陳舊但整潔的基地內用桌子和紅布搭起了簡易的舞臺,各方人員悉數到場。
500名身穿便裝但同一小平頭、站的筆直的委培學員見證下,閆劍將他們的名單重新退回到鵝城,并以普通人身份重新進行訓練,民武部再與漁業協會簽訂合同,委托后者對這批“不合格學員”開展實踐教育活動。
漁業協會再要求海上聯防隊承擔任務,于是歷經三次周轉,這500名學員暫定6個月內就是海上聯防隊的實習船員了。
陳泉榮、林村進、黃東順等人看到最后一個章印落下,頓時喜笑顏開起來。
這些“不合格學員”可都接受了了海軍近10個月的訓練,雖然缺少實操經驗,但紀律性和素質都沒得說。
當然大灣自己培養的也不差,只是數量太少根本不夠用。
500名海員的去向一早就分配好了,主要應用于本季度值班巡航的艦隊,包含:
金剛號戰列巡洋艦;
雙月號(失矧)輕巡洋艦;
寮月號(阿爾及利亞)重巡洋艦;
友誼號驅逐艦;
文明號驅逐艦;
新風號驅逐艦;
公證號驅逐艦。
四艘驅逐艦還好,但巡洋艦和戰列艦長期編制缺口600人以上,這還是只滿足基礎的航行需求和主炮組維護,人員太少的話對遠航風險也很大。
等著500人被三條戰艦消化,巡航艦隊就擁有了長期巡航能力,一次性去南洋轉悠半年都不在話下。
然而閆劍并不知道這一打算,直到看見聯防隊的教官們直接領著五百學員登上大巴才忍不住問:
“這是先送去大灣港適應對吧?”
“完全正確。”
“那他們什么時候上艦出海?”
唐文想了想伸出兩根手指。
“兩周?”
唐文搖頭。
“不能是兩天吧?總得給他們適應時間,還有人員管理體系都沒定下來啊。”
唐文還是搖頭,直到幾輛改裝過發動機的大巴咆哮著絕塵而去后才開口:
“二十分鐘,寮月號和公正號就在鵝城港,離這里只有20分鐘的車程,他們需要立即上船前往納土納,再在那里登上其他缺人的船,我的值班艦隊因為人員太少連輪班都不夠,現在總算是能正常巡航了。”
閆劍此刻無比慶幸那名富有遠見的參謀提出的轉役前訓練方案,但同時也意識到這批學員預計全部6個月的時間都要在船上度過了,還真是…高強度啊。
8月最后一天 唐文本來準備完成鴿了許久的納土納行程,但一封來自交大和魔都飛機廠的的邀請信又讓他提起了興趣:
運10的2號機首(次復)飛——時隔十四年的飛行。
話說雖然運10已經死的不能再死,但上飛仍然保持著最后的尊嚴,除了做靜力測試結構性破壞的1號機以及狀態差的3號機,2號機一直有專人團隊維護,哪怕這兩年的大裁員也沒有取消。
當7月中旬唐文開始談收購時就下令修繕這架飛機,不僅提供了資金更重要的是將航空機械廠的老人也帶了過來。
航空機械廠在鵝城過上好日子的時候也沒忘本,除了鼓搗出GZ20這個國產支奴干,后來還用庫存零件組裝了2臺渦扇8,并進行了一定改進。
尤其是當F110換取的發動機專家抵達后,他們除了整理斯貝和F110,也抽空指導了渦扇8的進一步升級。
航空機械廠得到的自由經費,最后化作了7臺渦扇8A改進型發動機,并完成了5000小時(累計)長測。
渦扇8終止時依然處于原型階段,而渦扇8A才相當于是走完最后一步的完全體,在十多年后的新技術加持下可靠性大大增加,推力略有上升達到了90KN,同時油耗大幅降低20,重量減輕了約7。
唐文對航空機械廠完成渦扇8這個爛尾項目也很支持,畢竟要知道渦扇8研制終止的1984年,國內航空發動機取得的另一大成就是克服渦噴6燃燒震蕩問題——這是五爺和六爺的發動機,從仿制成功到最后完善用了足足25年。
相比之下,在困難時期自行仿制成功的渦扇8顯得是那么先進,完善渦扇8A就和掌握斯貝一樣幫助蓋金掌握航發設計到測試的全套流程。
其中測試表現最好的4臺立即被裝上船運到了魔都,當2號機檢修的時候就同步替換了原來的老舊發動機。
除了航空機械廠熱情的投入修復運10中,薩博的工程師也沒閑著,畢竟運10是實打實的百噸以上中型客機,而薩博從未造過如此大的客機,學一學也有好處。
雖然運10的確落后于主流客機,但世界上能獨立造出這個級別客機的國家又有幾個呢?原世界線十多年后C919立項時還把運10拉出來研究參考呢。
不管是常布斯、第一飛機制造廠、航空機械廠還是魔都廠對修復運10的熱情都是無限的,后者順帶還把交大也拉了進來,到目前2號機的重要系統全都經過了修繕和維護,并成功通過了起飛前的驗收。
大場機場 “來人,給我把他摁住。”
“不是,唐總你相信我飛機真的沒問題啊!”
“不行就是不行!”
唐文死死拉住試圖進入機艙的常布斯,后者只能遺憾地看著兩名飛行員帶著兩名機師關閉艙門。
除了滿心想著站在機艙里參與“首飛”的常布斯,今天的大場機場觀眾出乎意料的多。
唐文來的時候就被停機坪圍著飛機的烏壓壓的人群嚇了一跳,大場機場是魔都飛機廠的試飛地,另外兼顧一些軍機起降,民航幾乎已經不在此運營,平日里基本沒有什么人。
而今天來的除了軍方,幾個飛機所,魔都地方,還有一些看起來地位就很高的老人,他還在其中看到了趙漢德和陳素禮的身影。
好不容易擠到趙漢德身旁,他馬上問道:
“什么情況,我那麥道11首飛都沒這么熱鬧。”
“那能一樣么。”
旁邊的陳素禮插了一句:
“運10復活,你知道是多少人的念想嗎?當初可是全國圍著708工程轉。真是夠聰明啊,這架飛機只要飛起來,你們得到的支持就多咯!”
得,還是親兒子和養子的區別,更何況MD11G這個養子的血緣還沒國產化呢。
這個時代有時候看起來有些矛盾,后世認為是造不如買盛行的時候,可唐文感受到的卻也是國產化情結最濃重的時候。
就在此時剛剛陪趙漢德聊天的幾個老人也發現了他,走過來簡短打招呼問候后就直入主題:
“蓋金要復產運10嗎?”
“額,不,現在我們的目標是C919。”
“C919和運10哪個大?哪個飛得遠?”
唐文:…
本時空的C919設計目標是翻版的737MAX10,和運10比參數當然有差距,但技術水平和經濟性完全不在一個層次。
但是,唐文認為這種解釋對幾位老人可能不起作用。
“嗯…運10的確要強一些,但作為客機來說C919一定是遠超運10,而且運10的生產線早就沒了。”
果然,對方的注意力全在“運10更強“上,更因為這幾個字似乎人都精神了不少,說話也有力了起來,指著已經啟動發動機正在被推入跑道的飛機問道:
“這四個發動機是重新生產的渦扇8,而且比以前的質量更好?
既然連發動機這樣重要的技術都能啃下來,我相信復產乃至完善運10對你們也不是問題。”
“咳咳,你們說什么呢,小唐那邊有人找你。”
趙漢德猛眨眼睛,唐文立即以這個理由遁到一邊,然后就撞上了本應該在西北的賀懷德,果斷和對方站在一起。
此時準備充分的2號機已經開始滑跑,四臺中低涵道比引擎的轟鳴比正常客機更加尖銳。
重新粉刷過的涂裝仍然是民航標志,讓放置多年的機體看起來依舊很新。
“首飛”相當的順利,這架沉寂近20年的客機雖然日歷壽命已經老邁,但仍然有著制造它的年代那樣的堅固和可靠,圍繞著機場在低空進行8次繞飛。
引擎的轟鳴喚醒了人們塵封許久的記憶,唐文只知道周圍的掌聲還是比MD.11G首飛熱烈,并且持久的多。
唐文還看到很多人激動地像是當年首飛一樣,常布斯更是滿臉漲紅地踮起腳使勁揮舞自己的帽子。
這時賀懷德也輕輕拍了拍他的肩膀:
“一個時代總算完美的謝幕了,唐總,我們的E2已經開始研制了,但空軍還是想要一款大飛機,我們要采購2架麥道11G。”
“不等C919?預警機用不了太大的機體,而且小一些使用起來更方便。”
“雙發太勉強了,三發更可靠些…其實如果運10成功我們會更傾向于四發布局,畢竟油耗對軍隊不是問題。
預警機開發的平臺要從一開始就確立,否則后面是很難改的。”
“我可以打聽下方案嗎?”
“還沒確定呢,但…我們不會用E2的機械掃描,直接瞄準AESA有源相控陣,不然這么大的飛機實在可惜了。”
賀懷德想說的是麥道11其實對于空軍超標了,相比起E3,麥道的最大起飛重量近乎翻了一倍多。
壞處是對起降維護條件要求更高價格更貴,但好處么…作為可能的全球第一大預警機平臺,麥道11的燃油量和發電能力是目前世界同類無法比擬的,不僅能支持大功率的AESA雷達,還帶來了12到15小時的超長滯空時間。
相比于伊爾76這樣的運輸機,麥道11還更平穩更安靜舒適,能保證預警機里的機組十幾個小時里也能過得很舒服,指揮一場大戰絲毫不會累。
麥道11可是最大能載客400人的6米級寬體巨無霸,而一架預警機上也就20人,即使機艙里增加各種設備,剩余的空間也甚至能保證每個機組成員有個小臥室——當然真這么做搞不好就有“麥道旅館”“空警飯店”的“美稱”了。
運10重獲新生,國產客機再踏征途 二號機試飛后的第二天,人人日報就發了一篇巨長無比的模板文,但很有意思的是封面的圖畫:
最左邊是羊城組裝首次試飛的MD.11G,中間是重新上天的運10二號機,右邊是僅有想象圖的C919。
評論員從704工程到麥道82到麥道90,再到AE100、麥道11和C919,將近幾十年的客機發展過程詳細論述一遍,然后下結論:
雖然中間路段出了一些意外和挫折,但國內的客機產業仍然在穩步前進,未來是光明滴!
其中蓋金自然被反復提及,作為近乎是唯一的民營重工/尖端技術企業獲得了極大贊賞,唐文本人頭上也多了幾個頭銜。
這篇文章和二號機首飛都在國內引起了巨大反響,對于運10復活國內普遍都報以極大贊賞,不少媒體都猜測唐文可能為了贏得國家支持會重新啟動運10,并且有理有據的認為會用麥道11的技術改造運10.
起初航空業界對這種傳聞并不是很相信,然而當第三天時魔都日報披露二號機使用的發動機均為蓋金重工全新制造的渦扇8A,情況就又有所不同了。
“不是,我這辟謠怎么就沒人相信呢?”
唐文看著面前一臉諂媚的李維斯,用力地揉了揉腦袋。
他真的沒想過復產運10!
不過這次還真是他想錯了,李維斯上門的原因其實是人人日報的頭條。
在外人看來這張頭條其實是將蓋金捧到了一個極高的高度,意味著要開始大力發展國產客機。
在那篇報紙發行過后,外界首先感受到的是民航總局取消了很多對空客的意向訂單,理由是資金不充裕以及國內航空市場已經快飽和。
但聯想一下就知道,這是在為國產客機鋪路了,從行政層級進行干涉。
這導致一個極其糟糕的可能:未來數年內,至少在C919和麥道11G國產化呈現明顯失敗趨勢前,國內會主動縮小對外客機訂單以支持蓋金。
剛剛有所復蘇的客運市場因此事立即又有跌落的趨勢,如果外部客機還想繼續吃肉,參與國產客機開發就成了唯一出路。
之前來的波音和空客都對國內展開了連續不斷的攻勢,不管是私下許諾什么還是拿技術交換承諾,都是為了參與進國產計劃中。
當然這其中到底是真心實意,還是趁機搗亂就不得而知了。
但麥道比較特殊,畢竟即使在帝國試圖干擾MD11交易時,麥道和背后的利益團體依然保證了交易繼續進行下去,對待起來要認真些。
而這次李維斯來是帶著一種新客機“MG200”計劃,意在開發一種200噸級定位類似于A330的寬體雙發遠洋客機,剛好可以填補MD11和C919之間的市場空白。
請:m.badaog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