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244章 多疑者慮

  “唏律律…”

  “先把城外沒有種上作物的耕地種上糧食!”

  “農具不夠的就開口!”

  “窸窸窣窣…”

  四月末,隨著氣溫升高,祁連山的積雪也被灼熱的陽光融化,化作高山雪水流入河道之中,蜿蜒向北。

  被弱水與丹水包圍的張掖城,此刻空氣中彌漫著焦躁不安的氣息。

  城池四門緊閉,城頭甲兵無數。

  城外耕地上,數萬百姓正在不緊不慢的播種作物,開墾耕地。

  遠處,兩千精騎與五千甲兵已然在耕地范圍外扎營,將張掖包圍的如鐵桶般,針扎不進、水潑不入。

  陽光下,七千兵馬身上的扎甲閃著寒光,呼聲焦躁,仿佛要將天空都震裂。

  “張淮深,他竟然真的動兵了!”

  “他不要涼州了?!”

  城墻上,李渭、李儀中二人臉色鐵青,他們沒想到張淮深竟然會舍棄涼州。

  此刻的他們無比小心,生怕四周兵卒為了張淮深暴起。

  張掖城頭的守軍們也緊張注視著城外的動靜,他們并不清楚,往日的張使君,為何會擺出攻城的架勢。

  畢竟在此之前,河西歸義軍都是一致向外,從未內斗過。

  他們惶恐不安,想要詢問李渭父子,卻又因為身份懸殊,只能隱晦詢問自家伙長、隊正。

  張掖城內的隊正及以上官員,早就被李渭父子更換成了自己人。

  饒是如此,這些所謂的自己人,如今同樣惴惴不安。

  “使君,這是劉節帥的信使,剛從祁連城過來的。”

  城外營盤內,隨著都萬孟聲音在牙帳響起,帳內的張淮深也將目光投向了他身后。

  那是一名隊正,而他見到張淮深的同時,當即作揖道:

  “張使君,某奉節帥之令,前來幫助使君招降李渭父子,這是招降書。”

  “我家節帥說了…”

  隊正遞出招降書,將其內容說了出來。

  張淮深見狀頷首,但并沒有接過。

  “不必看了,劉繼隆我還是信得過的。”

  “既然他要幫忙,那都萬孟你就帶著這位兄弟去招降李渭父子吧。”

  張淮深話音落下,都萬孟連忙作揖:“末將領命!”

  見狀,他帶著這名隴右軍隊正離開營盤,沿著官道騎馬走向張掖東門。

  與此同時,時刻關注城外的李渭父子也注意到了這邊的情況。

  都萬孟沒有貿然靠前,而是在距離張掖東門五十步距離的地方勒馬。

  “兩方交兵不斬來使,但我們與李渭父子恩怨太大,我就不陪弟兄你過去了。”

  都萬孟對隴右隊正解釋,隊正也理解,當即策馬上前,來到東門二十步外的護城河對岸。

  他抬頭仰視城樓前的李渭父子,但他并不認識二人,只以為是城內將領。

  “某奉隴右都護府劉大都護之令傳信,勞李使君派人取信!”

  “劉繼隆?”

  李渭與李儀中臉色難看,二人沒想到劉繼隆和張淮深竟然還沒有撕破臉皮。

  盡管他們知道山丹那邊與隴右貿易的事情,但貿易是貿易,出兵是出兵。

  劉繼隆在河隴地區威名極盛,尤其在他斬殺論恐熱后,那威名幾乎與解放河西的張議潮平起平坐。

  得知劉繼隆派人前來,城內守軍士氣不免有些萎靡。

  李儀中見狀咬牙:“派人去取信!”

  左右聞言,當即派人出城取信。

  不多時,劉繼隆的手書便出現在了李儀中面前。

  他將書信打開,臉色陰沉的看完所有,隨后遞給自己父親。

  李渭看完,心中雖然生氣,但也知道劉繼隆今非昔比,倒是沒敢出聲謾罵。

  “我家節帥說了,若二位愿意投降,可憑此書信保住官職,張使君也不會為難諸位與城內兄弟。”

  “倘若二位冥頑不靈,隴右二萬兵馬已經聚兵鄯州,只需十日便能兵臨張掖城下,勞二位好好想想!”

  李渭兩人還沒開口,城外的隊正倒是如大喇叭般把信中內容說了出來。

  聞其言,張掖東門守軍頓時騷亂,各自交頭接耳。

  “劉節帥與張使君關系那么好,如果真的出兵,我們怎么擋得住啊?”

  “李使君他們是什么意思?”

  “我們不都是歸義軍的人嗎?怎么突然變這樣的?”

  “莫不是李使君他們…”

  四周流言不斷,李渭與李儀中臉色難看。

  李渭雖然治理甘州近四年,但甘州的家底是張淮深與劉繼隆積攢起來的,更別提民心了。

  得知李渭父子要與張淮深、劉繼隆為敵,除了少量李氏子弟,其余人紛紛搖擺起來。

  “阿耶,如果劉繼隆真的出兵,我們肯定擋不住。”

  “更何況叔父站在張淮深那邊,我們和他為敵,根本討不得好。”

  李儀中在看到劉繼隆來信的時候,便已經想著投降了。

  李渭聞言,咬牙切齒道:“若非李恩短視,瓜沙甘肅四州必然為我李氏所有,豎子無能!”

  他在埋怨李恩,畢竟他原先的想法是讓李恩拿下沙州,然后兩人招撫瓜州和肅州,舉四州兵力和張淮深對峙。

  如今李恩倒向張淮深,而他只有張掖一座城,自然不可能與張淮深為敵。

  想到這里,李渭不甘道:“開城…迎張淮深!”

  “是!”李儀中連忙作揖,召集張掖城內官員聚集張掖城東門外。

  不多時,李渭派人將他們的決定告訴了隴右的那名隊正,而隊正也將李渭等人的決定轉告了都萬孟。

  半個時辰后,都萬孟領一千甲兵聚集東門外,先一步進城控制四門,隨后才通知張淮深前來接管張掖。

  張淮深得知消息,當即帶著涼州、山丹的剩余六千兵馬入駐張掖。

  在經過城門時,他的目光停留在李渭與李儀中身上。

  二人倒是臉皮厚,李渭對張淮深作揖:

  “使君要來,只需書信一封即可,為何擺出如此架勢?”

  “下官先前不知,還以為是北邊的回鶻又南下了。”

  “好在劉節帥書信為證,下官這才知道前因后果。”

  面對李渭的所作所為,張淮深倒是很想把他就地正法。

  不過考慮到劉繼隆書信內容,擔心自己動手毀壞劉繼隆信譽,這才停手說道:

  “倒是某考慮不周了…”

  “未曾未曾…”

  李渭與李儀中自然不敢承認,而張淮深見狀冷哼,當即接管了張掖城,將隸屬李氏的那些將領紛紛罷黜。

  李渭與李儀中二人也被禁足家中,掛著刺史的名頭,卻什么也做不了。

  處理好他們,張淮深這才召集了都萬孟等人在衙門正堂商議。

  “令城外百姓繼續在城外耕種作物,勿要耽誤農時。”

  “此外,我們帶來的兩萬百姓,留一千戶安置張掖,剩下三千多戶分別安置肅州與瓜州。”

  “此事,由都萬孟你率兩千精騎,三千步卒親自操辦,我會派快馬將消息傳往沙州,令王景翼鎮瓜州,王景之鎮肅州。”

  “令瓜沙肅三州,各出步卒五百,民夫二千,由你統帥馳往伊州。”

  “傳信給索勛、索忠顗父子,讓索忠顗交出伊州,屆時我會把姑臧和昌松交給索勛。”

  “六月初一前,倘若索忠顗依舊不讓出伊州,你立即率軍攻城!”

  張淮深話音落下,都萬孟立馬作揖行禮:“末將領命!”

  在他行禮過后,張淮深深吸一口氣道:

  “稍后我手書一份,你派人送往鄯州,向劉繼隆表達謝意。”

  張掖能那么輕松拿下,主要還是劉繼隆那封招降信的功勞。

  于情于理,張淮深都得好好感謝。

  更何況,如今甘州穩定,余下瓜沙肅三州也自然穩定。

  雖然伊州還沒有收復,但走西域南部的商道,也能溝通仲云、于闐、葛邏祿等勢力,從他們手中獲取香料。

  張淮深手上雖然也有上萬畝茶田,但用作貿易來換取香料,顯然還是太少了。

  西域需要的是中原的瓷器、絲綢和漆器,這些東西需要劉繼隆采買貿易,才能到張淮深手上。

  因此他這封信里,除了感謝之外,便是貿易的事情。

  不多時,他揮筆寫下手書,并交給城外的鄯州輕騎送回鄯州。

  在輕騎馳往鄯州之余,張淮深留在甘州做好百姓遷徙的后勤事宜,而都萬孟則是帶著百姓遷徙瓜州與肅州。

  甘州被拿下的消息傳回沙州時,已經是五月初二。

  李明振帶著消息走入府中后,李恩也悄然松了口氣。

  “幸好當初聽了你的話,若是劉繼隆真的出兵,我李氏恐怕要被連根拔起了。”

  “不過就張淮深此番手段來看,他是真的要舍棄涼州,退入五州了。”

  李恩說罷,李明振卻搖頭道:“非也。”

  “雖說張淮深舍棄了涼州數萬番口,但阿耶您別忘了,西州的番口可不比涼州少。”

  李恩皺眉,沉吟道:“你是說,張淮深會出兵西州?”

  “自然!”李明振篤定道:

  “此前張河西還在時,便想過出兵西州,只是苦于西州與瓜州距離遙遠,安寧麾下部眾近萬,而沙州、伊州、瓜州民夫不足,不足以支撐大軍西征。”

  “如今張淮深遷徙一萬數千口進入瓜州、伊州,而涼州必然還有漢口。”

  “他既然要舍棄涼州,自然不會將漢口留下,而這些漢口自然要安置到西邊。”

  “若是張淮深將這些漢口安置到伊州,那大軍西征的民夫數量便足夠了。”

  “屆時,哪怕張淮深不想西征,張淮溶等人也會煽動他西征。”

  “等他拿下西州,就可以連接絲綢之路的北道,而沙州又能連接南道。”

  “如此一來,加上甘州的兩條谷道,他便能以香料養軍,還能背靠劉繼隆獲得少量人口。”

  “此事若成,張淮深的地位恐怕比昔日的張河西還要穩固。”

  李明振分析得當,李恩聽后也連連點頭。

  “如此也好,此次我們幫扶張淮深,張淮深雖然不喜我們,但始終需要依仗我們治理河西。”

  “張一李二,倒也不失為一件美談。”

  李恩說罷,當即舉起茶杯抿了一口,臉上盡是滿意之色。

  在他們覺得滿意的同時,得到消息的張淮溶、王景翼、王景之等人也行動了起來。

  伊州的索忠顗與涼州的索勛也得到了張淮深的書信,父子間相互派出輕騎送出書信,都想得知對方的想法。

  在河西局勢稍稍安定的同時,索勛與王端章的奏表也送抵了長安。

  不過此時,長安并沒有心思處理涼州的事情。

  四月九日,嶺南都將王令寰率牙兵嘩亂,囚禁嶺南東道節度觀察處置等使楊發,嶺南牙兵請表王令寰為嶺南東道節度使、觀察使。

  嶺南的消息還未傳到長安時,其它地方又出了事情。

  湖南都將石載順率牙兵嘩亂,驅逐湖南觀察使韓悰,殺都押牙王桂直,牙兵請表石載順為觀察使。

  兩份兵亂的消息送抵長安時,不過五月初十。

  李忱得知消息,臉色鐵青難看,急召群臣于宣政殿議事。

  待李忱坐在主位,令狐綯率先開口道:

  “陛下,湖南、嶺南二賊作亂,必不可輕饒,理應出兵蕩平!”

  “陛下,臣附議!”蕭鄴也附議開口,而身為四貴的馬公儒見狀,當即作揖行禮道:

  “陛下,山南東道節度使徐商麾下有精兵數百人,號為“捕盜將”,不如派其征討湖南亂兵?”

  王歸長見狀也同樣作揖:“陛下,可令容管宋涯立即出兵,平定容州亂兵后,再出兵平定嶺南亂軍。”

  對于作亂的牙兵,唐廷向來是三種態度。

  面對河朔三鎮是一種,面對昔年淄青分裂出的天平軍、淄青軍、泰寧軍又是一種態度,剩下的其它州則是最后一種態度。

  前者妥協,中者軟中帶硬,后者則是十分強硬。

  正因如此,面對容州、湖南、嶺南三地的亂兵,朝廷態度向來強硬。

  畢竟連這些武力不強的藩鎮都無法壓服,怎么讓河朔與淄青諸鎮服氣?

  “陛下,臣舉薦秦隴刺史,天雄軍節度使高駢為嶺南節度使,詔發成武游奕軍隨其南下平叛湖南、嶺南。”

  忽的,王宗實突然走出作揖請表,而殿內群臣聽后,令狐綯也竟然附議道:

  “陛下,高千里有大才,若是能節制成武游奕軍南下,也不失為妙計。”

  “陛下,臣附議。”蕭鄴也跟隨附議。

  見狀,李忱思考片刻后才道:“高駢若調離秦隴,不知何人可接替?”

  “涇原節度使李承勛素知兵,不如以其為秦隴刺史,天雄軍節度使。”

  令狐綯不假思索的提出建議,李忱聽后也頷首道:“好,便如卿所言。”

  話音落下,李忱也無心再議,當即便準備起身。

  好在這時王宗實連忙作揖行禮道:“陛下,河西觀察使索勛、涼州別駕王端章奏表安西副都護張淮深征募涼州數萬漢口西征西洲,如今涼州疲敝,請表朝廷徙饑民入涼州。”

  若非王宗實,李忱都把涼州的索勛給忘記了。

  不過當他聽到張淮深真的帶兵西征后,他下意識便開口詢問道:“張司徒在否?”

  “陛下,臣右神武統軍、檢校司徒張議潮聽諭!”

  身穿紫袍的張議潮主動開口,李忱目光看向他,隨后詢問道:

  “張副都護為何征募涼州數萬漢口西征?”

  “回陛下…”張議潮躬身行禮,接著解釋道:

  “自涼州往西州去,路程二千余里,其中一千五百余里有甘肅瓜伊四州可提供糧草。”

  “不過大軍行至伊州后,距西州尚有五百余里路,而西州回鶻部眾數萬,若要出兵收復西州,非五千兵而不可。”

  “伊州二縣不過七千余口,男丁不過兩千余,如何能供給五千大軍糧草輜重。”

  “即便其余諸州出糧,伊州也湊不足相應的民夫。”

  “吾侄淮深,奉陛下詔而收復西州,必當竭心盡力。”

  “故此,唯有征募涼州數萬漢口,方能收復西州…”

  張議潮把事情解釋清楚,群臣紛紛頷首,可李忱卻瞇了瞇眼睛道:

  “索觀察使請表徙民,不知張司徒如何看待?”

  張議潮沒有停頓,直接回禮道:“涼州番口數萬,如今無漢口掣肘,長此以往,必然生亂。”

  “臣以為,不如將山南、劍南、關內等道數萬饑民,盡數徙往涼州,如此方能使涼州平穩。”

  他的建議沒有問題,哪怕令狐綯等人也挑不出來。

  畢竟要穩定一個地方,最好的辦法就是移民實邊。

  只是他這番言論在李忱看來,仿佛是在設套,為的就是讓朝廷遷徙人口進入河西。

  “索勛為朝廷扶持,與他為敵,他為何要為索勛說話?”

  李忱腦中閃過許多可能,其中最大的可能還是索勛投靠朝廷,張淮深移鎮這些事情,都是張議潮早就安排好的,為的就是讓朝廷不斷遷徙百姓進入河西。

  畢竟河西什么都不缺,唯獨缺少人口。

  數萬饑民對于其他地方不算什么,可對于河西,那還真是久旱逢甘露。

  想到這里,李忱眼神閃爍,卻突然覺得口渴難耐。

  他知道,他該服用長年藥了,不然他肯定會咳嗽,讓群臣知道他生病的事情。

  “此事,容朕思慮,退朝!”

  “上千萬歲壽…”

  感受著咽喉的瘙癢,李忱連忙起身,在群臣唱聲中,急忙走出了宣政殿。

  張議潮躬身行禮后起身,目光與不遠處的張議潭對視,各有深意。

哎呦文學網    歸義非唐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