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被通知上架,有些急促,不過還好早早準備好了,也不至于太狼狽。
新書原本是準備以嘉靖、萬歷時期作為背景的,但連寫兩本明代小說,不免有些疲勞,恰好又想跳出明代這個舒適圈,所以選擇了比較“冷門”的晚唐歸義軍作為小說背景。3
像是晚唐五代十國,還有魏晉南北朝都是比較難寫的 由于題材不算熱門,所以開書前就沒指望成績有多好。
小說不是數學題,沒有固定答案。
不同的讀者可能會根據自身的經歷、知識和情感背景對同一部作品產生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也會產生高低不同的評價。
畢竟是第一次寫晚唐題材的小說,寫的過程也等同于學習的過程。
只是和前兩本一樣,正常的考究還是需要的,所以晚唐背景的物價、風氣都會根據地方的不同而不同。
就好像河西的物價和關中的物價,江南的物價各有高低。
提起晚唐,河朔風氣和魏博牙兵肯定是避不開的話題,因此不少讀者也評論說我把歸義軍寫得一點脾氣沒有。
但至少從目前了解的文獻來看,歸義軍的風氣和河朔藩鎮的風氣不能說是兩極分化,但也算得上差別極大。
不提河朔的三鎮風氣,哪怕是兩淮徐泗之間的藩鎮牙兵,那種武人的跋扈也一點不少。
從銀刀軍到龐勛之亂,都可以看出徐泗武人的跋扈,而歸義軍卻沒有這種風氣。
從張議潭為質長安,再到歸義軍光復涼州,唐廷調天平軍安插涼州,以及召張議潮入長安為質,將歸義軍拆分“化大為小、便于控制”等手段。
這期間,歸義軍都沒有表現出河朔三鎮牙兵,或者武寧軍銀刀隊那種武力示威,亦或者索求官職的手段。
因此歸義軍內部的風氣,至少在張淮深被殺前,整體來說還是屬于一種遺民心態,有自己的利益需要計較,但也渴望得到唐廷的認可和關注。
這樣的風氣,加上張氏在歸義軍內部的威望太高,所以并不適合主角發展壯大。
主角想要發展好,只有走出去這條路,不過說到底主角還是歸義軍的一員,所以和歸義軍的聯系肯定不會輕易就切斷,尤其是和張議潮與張淮深的聯系。
至于發展路線是怎么樣的,這里就不詳細說明了,內容就留在上架章節吧。
————
說說上架后的更新時間和更新計劃。
今天十二點上架,預計更新兩萬字,分四章發出來,大概在下午五點左右陸續發布章節。
明天開始,每天中午十二點更新兩章。
更新強度和之前兩本沒法比,主要還是因為身體原因,所以請多擔待。2